liǎng
年級字:兩(P1)
詞性:數詞
二數目,二: 兩個人、兩兄弟、兩件事、兩本書。
雙方: 兩敗俱傷、勢不兩立、模棱兩可。
一對: 兩方、兩邊、兩旁、兩袖清風、兩眼發亮。
彼此一樣: 半斤八兩。
簡單、快速: 兩下子。
【量詞】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二兩、三兩。一斤有十六兩,公制一公斤等於十公兩。
《說文》:「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
《書經.牧誓.序》:「戎車三百兩。」
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三國志.卷一○.魏書.荀攸傳》:「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Liǎng xīng
年級字:兩(P1) 星(P1)
詞性:名詞
一種級別
例:這酒店現在被評為兩星級。距離五星級還有一段距離。
liǎng miàn
年級字:兩(P1) 面(P1)
詞性:量詞,量詞
1.事物的兩個方面或層面。例:很多事情都要看兩面:正面和反面。
Liǎng yuè
qiān liǎng
年級字:千(P1) 兩(P1)
詞性:數詞
中國市製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制為十六兩一市斤)。即一百市斤。
liǎng dé
liǎng zhě
年級字:兩(P1) 者(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兩方面。人或事情。
年級字:兩(P1) 種(P1)
詞性:量詞
兩: 多過一。
種: 品種、種類。
多過一個種類而同一系列的事物。
liǎng tuǐ
liǎng bù
年級字:兩(P1) 步(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兩步的次數或距離。
「兩」兩次、兩個,次數或份量。
「步」步行、步伐,腳走路的動作。
liǎng jià
liǎng biān
Liǎng pài
liǎng kǒu
liǎng jiá
Dì liǎng
liǎng àn
liǎng yì
liǎng jūn
liǎng shàn
liǎng pén
liǎng lún
liǎng jì
Liǎng jīn
liǎng chuáng
liǎng tàng
liǎng bìn
Liǎng tào
Liǎng yuán
Liǎng yín
liǎng mǎ
liǎng yè
liǎng tuán
liǎng cè
liǎng xī
liǎng bǎi
liǎng gēn
Liǎng sāi
liǎng hé
年級字:兩(P1) 盒(P2)
詞性:量詞
兩:量詞。
盒:底蓋相合的盛東西的器物,盒子。兩個盒子。
Dāo liǎng
Zán liǎng
fēn liǎng
liǎng nián
jīn liǎng
年級字:斤(P1) 兩(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1.中國市製重量單位。
2.有斤兩:謂受人尊重,說話做事有權威性。有分量。
liǎng qiān
liǎng míng
liǎng tái
liǎng dì
年級字:兩(P1) 地(P1)
詞性:形容詞
1. 兩處;兩個地方。2. 猶兩府。借指中書省、樞密院。
liǎng bèi
liǎng xiāng
ruò liǎng
liǎng zhǎn
wàn liǎng
年級字:萬(P2) 兩(P1)
詞性:名詞
萬兩是一種紫金牛科多年生小灌木,生長在疏鬆肥沃、腐殖質含量高的沙質土壤。
liǎng kē
年級字:兩(P1) 棵(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兩棵: 計算植物的單位。
兩棵樹。
liǎng gǔ
liǎng fēng
bǎi liǎng
年級字:百(P1) 兩(P1)
詞性:量詞
1.量詞,一百兩。中國市製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
2.古時車凡兩輪,故以兩計數。百兩,即百輛車。特指結婚時所用的車輛。亦泛言車輛多。
3.借指出嫁。
liǎng xiāng
liǎng duàn
mǒu liǎng
liǎng fù
liǎng tiān
liǎng xìng
liǎng piē
Liǎng chù
liǎng bān
年級字:兩(P1) 班(P2)
詞性:量詞
兩:量詞。班:
1.工作或學習的組織:班組,班級,級別。
2.工作按時間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場所:早班,下班,值班。
3.定時開行的:班車,班機,班期。
两個級別,值班,班期。
liǎng céng
liǎng jiān
liǎng dài
liǎng zhū
liǎng xiù
lián liǎng
liǎng tiáo
liǎng yè
Liǎng quān
liǎng miǎo
年級字:兩(P1) 秒(P3)
詞性:數詞,量詞
時間值。一秒加上一秒就是兩秒。
例:這玩具娃娃每相隔兩秒就眨一下眼睛。
liǎng shǒu
年級字:兩(P1) 首(P1)
詞性:量詞
「兩」雙數,1+1 的和。
「首」量度單位用於詩歌、歌曲。
Liǎng shì
年級字:兩(P1) 室(P1)
詞性:名詞
《兩室》,著名導演邵馨瑩微電影收山之作。講述了現代都市白領人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陷入靈魂與肉體的掙扎,寂寞難耐之下,決定在網絡中尋找心靈的慰藉,但又難忘已經去世的妻子,內心時刻糾結在現實與幻境中,情感之路究竟何去何從,一起期待繁華都市背後的那些故事
liǎng duān
liǎng dào
年級字:兩(P1) 道(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兩行雙行的路徑或道路。
「兩」一對。
「道」道路、路徑、管道。
也含兩行的意思。
liǎng cì
liǎng bāo
liǎng píng
Liǎng lèi
年級字:兩(P1) 類(P3)
詞性:數詞
兩個類別
例:兩類危險品運輸時都需要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
fù liǎng
Liǎng rén
年級字:兩(P1) 人(P1)
詞性:數詞
兩個人解釋說明:在這裡主要是為了區別“倆人” “兩人”和“倆人”在習慣上沒什麼區別,但是,字典規範上,“倆”這個字其實就是“兩人、不多的”的意思,在它的後面不能再用“個”字或其他量詞,譬如:咱~、夫婦~、有~錢兒…… 查看百科
liǎng zhì
Liǎng dài
年級字:兩(P1) 代(P2)
詞性:名詞,量詞
兩個時代或年代。例如:父為一代,子為另一代,這兩代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普遍的。
liǎng lēi
liǎng páng
Liǎng ěr
liǎng xiàng
liǎng chuàn
年級字:兩(P1) 串(P2)
詞性:量詞
串就是連貫起來的東西, 兩串就是兩組連貫起來的東西
chōu liǎng
liǎng zhī
liǎng gè
年級字:兩(P1) 個(P1)
詞性:量詞
兩件、一雙、一對很多一雙或兩個單位的數量。
兩: 數字是二,一雙、一對。
個: 個子、個兒、個體、一個單位。
量詞: 兩個人、兩個月、兩個頭、兩個山洞、⋯⋯。
年級字:分(P2) 星(P1) 擘(P0) 兩(P1)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佗村入舍》:“便分星百(擘)兩,道俺不姓慕容。”
年級字:三(P1) 長(P1) 兩(P1) 短(P2)
明·範文若《鴛鴦棒·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
年級字:模(P2) 兩(P1) 端(P2)
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同“模棱兩可”。
年級字:分(P2) 斤(P1) 兩(P1)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不是我說句分斤掰兩的話咧,舅爺有什麼高親貴友該請到他華府上去?”
年級字:公(P1) 私(P3) 兩(P1) 濟(P4)
《晉書·阮種傳》:“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損益,使公私兩濟者,委曲陳之。”
年級字:斤(P1) 播(P2) 兩(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任憑人說短論長,他不怕掂斤播兩。”
年級字:三(P1) 步(P1) 兩(P1) 腳(P2)
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鋪的跟前。”
年級字:一(P1) 雙(P2) 兩(P1) 好(P1)
宋·曾糙《高齋漫錄》記載:夫成郎中相貌醜陋,岳母很厭惡他。新婚之夜,成寫了一首詩:“一牀兩好世間無,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簾明點燭,試教菩薩看麻胡。”
年級字:三(P1) 湯(P2) 兩(P1) 割(P3)
年級字:判(P3) 若(P3) 兩(P1) 人(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於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年級字:兩(P1) 相(P1) 情(P2) 願(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回:“太公,你也是個癡漢,既然不兩相情願,如何招贅做個女婿。”
年級字:清(P1) 風(P1) 兩(P1) 袖(P2)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年級字:兩(P1) 耳(P1) 塞(P3) 豆(P1)
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年級字:兩(P1) 腳(P2) 書(P1) 櫥(P6)
《南史·陸澄傳》:“澄當世稱爲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年級字:分(P2) 星(P1) 劈(P3) 兩(P1)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詐語,花脣巧舌,信口支持;則要你依頭縷當,分星劈兩,責狀招實。”
年級字:兩(P1) 頭(P1) 三(P1) 面(P1)
形容作事情表裏不一,兩麪糊弄,兩頭討好。同“兩頭白面”。
年級字:首(P1) 鼠(P4) 兩(P1) 端(P2)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時一進一退,不能自決;兩端:拿不定主意。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右動搖不定。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爲首鼠兩端。’”
年級字:銖(P0) 兩(P1) 相(P1) 稱(P2)
茅盾《大題小解》:“於是指出何者爲適如其分,銖兩相稱,何者被強調了非特殊點而忽略了特殊點,何者甚至被拉扯爲‘四不像’。“
年級字:三(P1) 般(P2) 兩(P1) 樣(P1)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67卷:“天下只是一個道理,更無三般兩樣。”
年級字:兩(P1) 豆(P1) 塞(P3) 耳(P1)
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年級字:三(P1) 天(P1) 兩(P1) 頭(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西北懸天起了烏黑的雲朵,不大一會,瓢潑大雨到來了,夾着炸雷和閃電,因爲三天兩頭地下雨,道上黑泥總是不乾的,出門的人們都是光着腳丫子,順着道沿走。”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句(P2)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我到那裏,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裏,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
年級字:兩(P1) 面(P1) 二(P1) 舌(P2)
《司馬氏書儀·婚儀下》:“其兩面二舌,構虛造讒,離間骨肉者,逐之。”
年級字:一(P1) 國(P1) 兩(P1) 制(P2)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一個國家兩種社會制度 。
一國: 一個國家,特指中國。
兩制: 兩套不同特制度。
香港特區於我1997 年回歸中國,中國政府特別通過特殊的法制,讓香港持續大部份在回歸前的法制,該些法制與中國內地有不同的考慮,所以稱為 「一國兩制」。
年級字:一(P1) 口(P1) 兩(P1) 匙(P3)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年級字:公(P1) 私(P3) 兩(P1) 便(P2)
《晉書·阮種傳》:“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損益,使公私兩濟者,委曲陳之。”
年級字:三(P1) 差(P2) 兩(P1) 錯(P1)
年級字:音(P1) 問(P1) 兩(P1) 絕(P4)
年級字:分(P2) 斤(P1) 撥(P4) 兩(P1)
孫犁《村歌》上篇:“可是俺們那組,都說大家既是合適,才組到一塊,不願意分斤撥兩的,顯着薄氣。”
年級字:兩(P1) 鬢(P0) 如(P2) 霜(P3)
宋·劉辰翁《西江月·新秋寫興》詞:“不覺新涼似火,相思兩鬢如霜。”
年級字:分(P2) 星(P1) 撥(P4) 兩(P1)
明·無名氏《十樣錦》第三折:“我兩個跟着你們背後接坐碗兒吃也罷,你怎麼這般分星撥兩的。”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語(P1)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我到那裏,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
年級字:兩(P1) 次(P1) 三(P1) 番(P2)
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你看這個蒼蠅兩次三番落在這筆尖兒上。”
年級字:一(P1) 蛇(P4) 兩(P1) 頭(P1)
唐·韓愈《永貞行》詩:“一蛇兩頭見未曾,怪鳥鳴喚令人憎。”
年級字:去(P1) 住(P1) 兩(P1) 難(P2)
年級字:一(P1) 棲(P3) 兩(P1) 雄(P1)
《韓非子·揚權》:“毋弛而弓,一棲兩雄。一棲兩雄,其鬥(喭頁)(喭頁)。”
年級字:兩(P1) 腳(P2) 居(P2) 間(P1)
年級字:三(P1) 婆(P1) 兩(P1) 嫂(P2)
年級字:調(P4) 停(P1) 兩(P1) 用(P1)
清·侯方域《擬思宗改元追復揚漣等官爵並起被廢諸臣旋欽定逆案頒示百官廷臣謝表》:“擁戴稱頌,懸金石不刊之書,令其遺臭千秋;門戶宗盟,杜調停兩用之局,防其夤緣一旦。”
年級字:三(P1) 拳(P4) 兩(P1) 腳(P2)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三拳兩腳,和大蟲敵鬥,把大蟲登時打死了。”
年級字:首(P1) 施(P2) 兩(P1) 端(P2)
年級字:彈(P4) 斤(P1) 估(P4) 兩(P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言真道假、彈斤估兩的在日光中烜耀。惹得一市人都來觀看,不住聲的有人喝采。”
年級字:忠(P2) 孝(P1) 兩(P1) 全(P2)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年級字:一(P1) 長(P1) 兩(P1) 短(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七回:“倘或聚衆人多了,外國人有個一長兩短,豈不是於國際上又添了一重交涉麼?”
年級字:兩(P1) 虎(P1) 相(P1) 鬥(P2)
《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年級字:麥(P2) 秀(P2) 兩(P1) 歧(P6)
①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爲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年級字:並(P2) 世(P1) 無(P2) 兩(P1)
魯迅《集外集拾遺·紹介<海上述林>上卷》:“本卷所收,都是文藝論文,作者既系大家,譯者又是名手,信而且達,並世無兩。”
年級字:兩(P1) 面(P1) 三(P1) 刀(P1)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
年級字:兩(P1) 全(P2) 其(P2) 美(P1)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司徒,你若肯與了我呵,堪可兩全其美也。”
年級字:銖(P0) 兩(P1) 分(P2) 寸(P1)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
年級字:三(P1) 三(P1) 兩(P1) 兩(P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引晉人《嬌女》詩:“魚行不獨自,三三兩兩俱。”宋·辛棄疾《念奴嬌·雙陸》詞:“袖手旁觀初未說,兩兩三三而已。”
年級字:兩(P1) 部(P2) 鼓(P2) 吹(P1)
鼓吹:古時儀仗樂隊的器樂合奏。兩部器樂合奏。特指蛙鳴。
《南齊書·孔稚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爲陳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期效仲舉。’”
年級字:勢(P3) 不(P1) 兩(P1) 存(P3)
《韓非子·孤憤》:“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年級字:一(P1) 兩(P1) 舌(P2)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三:“一簧兩舌,妄言諂語。”
年級字:斤(P1) 抹(P3) 兩(P1)
明·朱有燉《小桃紅》第一折:“他更有截長補短的釘人釘,掂斤抹兩的稱人秤。”
年級字:銖(P0) 兩(P1) 悉(P3) 稱(P2)
魯迅《僞自由書·不通兩種》:“倘要保存上文,則將末兩句改爲‘警察隊空槍亦一齊發聲,鄉民始後退’,這才銖兩悉稱,和軍警都毫無關係。”
年級字:三(P1) 街(P2) 兩(P1) 市(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終日只是三街兩市,和着酒肉朋友串哄。”
年級字:兩(P1) 頭(P1) 三(P1) 緒(P4)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四折:“都則道百媚千嬌,送的人四分五落,兩頭三緒。”
年級字:一(P1) 搭(P3) 兩(P1) 用(P1)
年級字:首(P1) 尾(P1) 兩(P1) 端(P2)
《後漢書·西羌傳》:“初,飢五同種大豪盧匆,忍良等千餘戶別留允街,而首尾兩端。”
年級字:斤(P1) 估(P4) 兩(P1)
《隋唐演義》第九六回:“一飯之恩,報以千金,豈是掂斤估兩的事?”
年級字:一(P1) 牀(P1) 兩(P1) 好(P1)
宋·曾慥《高齋漫錄》:“毗陵有成郎中,宣和中爲省官,貌不揚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菩薩乃嫁一麻胡!’命成作詩。成乃操筆大書雲:‘一牀兩好世間無,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簾明點燭,試教菩薩看麻胡。’”
年級字:一(P1) 絲(P2) 兩(P1) 氣(P1)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哎喲,天那!走得我軟兀刺一絲兩氣。”
年級字:參(P3) 天(P1) 兩(P1) 地(P1)
①爲《易》卦立數之義。②引申爲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
年級字:兩(P1) 腳(P2) 野(P2) 狐(P3)
《舊唐書·楊再思傳》:“左補闕戴令言作《兩腳野狐賦》以譏諷之,再思聞之怒。”
年級字:進(P1) 退(P2) 兩(P1) 端(P2)
年級字:三(P1) 頭(P1) 兩(P1) 緒(P4)
宋·朱熹《答張敬夫書》:“不知以敬爲主,而欲存心,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一個心,外面未有一事時,裏面已是三頭兩緒矣。”
年級字:判(P3) 如(P2) 兩(P1) 人(P1)
詞性:形容詞
判若兩人1. 指一個人因遇到一些突然或特殊經歷,令行為和舉止都發生明顯的改變。
2. 指一個人在一個不同場合或時間,行為和舉止都有明顯的不同。
年級字:心(P1) 不(P1) 兩(P1) 用(P1)
北齊·劉晝《新論·專學》:“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具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併運也。”
年級字:兩(P1) 世(P1) 為(P2) 人(P1)
好像重新來到人間。形容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中倖存下來。
年級字:合(P1) 兩(P1) 爲(P2) 一(P1)
《後漢書·楊震傳》:“伏見詔書爲阿母興起津城門內第舍,,連裏竟街,雕修繕飾,窮極巧伎。”李賢注:“合兩坊而爲一宅。”
年級字:執(P4) 兩(P1) 用(P1) 中(P1)
《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
年級字:兩(P1) 插(P2) 刀(P1)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讓老喬先撤,你爲他兩肋插刀頂上一陣。”
年級字:三(P1) 瓦(P2) 兩(P1) 巷(P2)
年級字:半(P1) 斤(P1) 八(P1) 兩(P1)
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着秤錘硬似鐵,八兩元來是半斤。”
年級字:擘(P0) 兩(P1) 分(P2) 星(P1)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準確清楚。兩,較小的重量單位;星,秤杆上標記斤兩的小點子。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只我問他個擘兩分星,說一段從頭的至尾。”
年級字:兩(P1) 道(P1) 三(P1) 科(P1)
年級字:兩(P1) 瞽(P0) 相(P1) 扶(P3)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相扶,不傷牆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
年級字:人(P1) 琴(P2) 兩(P1) 亡(P2)
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同“人琴俱亡”。
唐·張說《爲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傷心幾何。人琴兩亡,命也命也。”
年級字:人(P1) 財(P3) 兩(P1) 失(P2)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遇夫》:“王三中了舉,不久到了京,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可不人財兩失?”
年級字:身(P1) 名(P2) 兩(P1) 泰(P4)
年級字:兩(P1) 小(P1) 無(P2) 猜(P2)
唐·李白《長幹行》詩:“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麥(P2) 兩(P1) 歧(P6)
《後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爲政,樂不可支。’”
年級字:三(P1) 頭(P1) 兩(P1) 面(P1)
看對方的臉色而改變態度。比善於迎和奉承和玩弄兩面手法。
唐·李商隱《雜篡·愚昧》:“三頭二面趨奉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年級字:進(P1) 退(P2) 兩(P1) 難(P2)
宋·李靖《衛公兵法》:“凡攻城之兵……進退又難,前既不得上城,退則其師逼追。”
年級字:一(P1) 飢(P3) 兩(P1) 飽(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七卷:“錢興日逐做些小經紀供給家主,每每不敷,一飢兩飽。”
年級字:一(P1) 身(P1) 兩(P1) 役(P5)
年級字:二(P1) 心(P1) 兩(P1) 意(P1)
漢·王充《論衡·時》:“夫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無狀,加罪行罰,非有二心兩意,前後相反也。”
年級字:麥(P2) 秀(P2) 兩(P1)
岐,同“歧”。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爲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同“麥秀兩歧”。
年級字:才(P1) 貌(P2) 兩(P1) 全(P2)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七歲草字如雲,十歲吟詩應口,才貌兩全,京師人每呼少俊。”
年級字:魅(P6) 罔(P0) 兩(P1)
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餘此物名爲匕首,其利難儔,水斷虯龍,陸斬虎兕,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年級字:兩(P1) 敗(P2) 俱(P6) 傷(P2)
詞性:形容詞
互相競爭後各方都受傷的結果。
《史記·張儀列傳》:“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年級字:一(P1) 身(P1) 兩(P1) 頭(P1)
漢·焦延壽《易林》卷八:“一身兩頭,近適二家,亂不可治。”
年級字:顛(P4) 斤(P1) 播(P2) 兩(P1)
《綠野仙蹤》第四四回:“起先不過房裏院外吐些顛斤播兩的說話,譏刺幾句,使如玉知道。”
年級字:分(P2) 金(P1) 兩(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算盤、分金掰兩的。”
年級字:一(P1) 差(P2) 兩(P1) 訛(P0)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卷:“如若不聽我言語,逼迫女兒一差兩訛,與你干休不得!”
年級字:兩(P1) 袖(P2) 清(P1) 風(P1)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年級字:公(P1) 私(P3) 兩(P1) 利(P2)
《文獻通考·徵榷四》:“惟有於耍鬧坊場之地,聽民醞造,納稅之後,從便酤賣,實爲公私兩利。”
年級字:三(P1) 節(P1) 兩(P1) 壽(P4)
舊俗對於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稱爲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三節兩壽,孝敬上司的錢,雖不敢任情減少,然而總是照着前任移交過來的簿子送的。”
年級字:銖(P0) 施(P2) 兩(P1) 較(P2)
明·方孝孺《答許廷植書》:“其賦於人也,銖施兩較,不肯多與。”
年級字:一(P1) 床(P1) 兩(P1) 好(P1)
年級字:兩(P1) 葉(P1) 掩(P4) 目(P1)
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矇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年級字:一(P1) 言(P1) 兩(P1) 語(P1)
《玉嬌梨》第二回:“倒只愁兒子無真實之才,恐怕一言兩語露出馬腳。”
年級字:三(P1) 瓦(P2) 兩(P1) 舍(P2)
瓦、舍:宋、元時指妓院及各種娛樂場所。舊指富家子弟尋歡作樂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夜。”
年級字:兩(P1) 頭(P1) 和(P1) 番(P2)
年級字:一(P1) 刀(P1) 兩(P1) 斷(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堅決、忍心,斷絕相方的關係。
一刀: 用刀斬開或分割開。
兩段: 兩節。
一刀便可以分成兩段。
比喻斷絕相方的關係。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
《朱子語類》卷四十四:「觀此可見克己者是從根源上一刀兩斷,便斬絕了,更不復萌。」
年級字:依(P2) 違(P6) 兩(P1) 可(P1)
依:贊成;違:反對;兩可:二者都可以。指對問題態度猶豫,沒有確定的意見。
年級字:模(P2) 兩(P1) 可(P1)
模棱: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年級字:兩(P1) 相(P1) 情(P2) 原(P1)
年級字:三(P1) 番(P2) 兩(P1) 次(P1)
年級字:兩(P1) 世(P1) 爲(P2) 人(P1)
好象重新來到人間。形容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中倖存下來。
年級字:三(P1) 腳(P2) 兩(P1) 步(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太太三腳兩步,走進房間。表老爺周大權,押着行李也就來了。還有跟來的丫頭,忙着替太太找梳頭傢伙,又找盆打洗臉水。”
年級字:兩(P1) 虎(P1) 相(P1) 爭(P2)
《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年級字:三(P1) 好(P1) 兩(P1) 歹(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時三好兩歹的,虧的太平府陳四老爺照顧他。’”
年級字:兩(P1) 手(P1) 空(P1) 空(P1)
清·袁枚《子不語》卷二十三:“我客死於此,兩手空空,……。”
年級字:兩(P1) 兩(P1) 三(P1) 三(P1)
年級字:三(P1) 窩(P2) 兩(P1) 塊(P2)
年級字:磨(P3) 盤(P2) 兩(P1) 圓(P1)
明·徐渭《翠鄉夢》第一齣:“俺如今不添別緣,老實說磨盤兩圓,呀,俺則把這幾點兒回話柳爺衙院。”
年級字:一(P1) 舉(P2) 兩(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箭雙鵰,
一舉兩全功虧一簣、一敗塗地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一舉: 一個舉動、舉止。
兩得: 兩個得著或成果。
《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
年級字:三(P1) 好(P1) 兩(P1) 歉(P4)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那女兒年方一十二歲,一貌如花,且是聰明,單只從小的三好兩歉,有些小病。”
年級字:三(P1) 飢(P3) 兩(P1) 飽(P1)
年級字:兩(P1) 鼠(P4) 鬥(P2) 穴(P1)
比喻敵對雙方在地勢險狹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獲勝。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年級字:麥(P2) 兩(P1)
①一麥兩穗。舊時以爲祥瑞,以兆豐年。亦用以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比喻相像的兩樣事物。
年級字:分(P2) 三(P1) 別(P1) 兩(P1)
老舍《牛天賜傳》二十:“更使他慚愧的是,他分三別兩,誰的是誰的。”
年級字:搬(P3) 斤(P1) 播(P2) 兩(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八卷:“如今這些貪人,擁着嬌妻美妾,求田問舍,損人肥已,搬斤播兩,何等肚腸。”
年級字:勢(P3) 不(P1) 兩(P1) 立(P1)
兩立:雙方並立。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戰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年級字:一(P1) 刀(P1) 兩(P1) 段(P2)
①一刀斬爲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係。同“一刀兩斷”。②指斬首,被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朱子全書·論語十六》:“直是一刀兩段,千了百當。”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只索便一刀兩段,倒大來迭快。”
年級字:兩(P1) 般(P2) 三(P1) 樣(P1)
年級字:三(P1) 頭(P1) 兩(P1) 日(P1)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一切日用盤費,三頭兩日俱是通州差人送來。”
年級字:兩(P1) 頭(P1) 白(P1) 面(P1)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爲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
年級字:左(P1) 右(P1) 兩(P1) 難(P2)
年級字:秤(P2) 斤(P1) 注(P2) 兩(P1)
《朱子語類》:“只看如今秤斤注兩,作兩句破頭,如此是多少衰氣。”
年級字:兩(P1) 肩(P3) 荷(P1) 口(P1)
年級字:兩(P1) 意(P1) 三(P1) 心(P1)
三心二意。心裏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猶豫不決或意志不堅定。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休得慕富嫌貧,兩意三心,自貽後悔。”
年級字:誓(P4) 不(P1) 兩(P1) 立(P1)
誓:發誓。發誓不與敵人並存。指雙方仇恨極深,不能同時存在。
《戰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年級字:人(P1) 財(P3) 兩(P1) 空(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他有偌多的東西在我擔裏,我若同了這帶腳的貨去,前途被他喊破,可不人財兩失。”
年級字:着(P2) 三(P1) 不(P1) 着(P2) 兩(P1)
指說話或做事輕重不當,考慮欠周,注意這裏,顧不到那裏。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那珍大爺管兒子,倒也象當日老祖宗的規矩,只是着三不着兩的。”
年級字:著(P2) 三(P1) 不(P1) 著(P2) 兩(P1)
指說話或做事輕重不當,考慮欠周,注意這裡,顧不到那裡。
年級字:尖(P2) 擔(P3) 兩(P1) 頭(P1) 脫(P2)
你這裏怕不有千般揣摩,卻將咱一時瞞過,則怕你弄的咱做的~。(《元曲選·氣英布》)
年級字:兩(P1) 雄(P1) 不(P1) 並(P2) 立(P1)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古語云‘兩雄不並立’,何能風雨同舟?”
年級字:一(P1) 搭(P3) 兩(P1) 用(P1) 兒(P1)
年級字:腳(P2) 踏(P2) 兩(P1) 隻(P1) 船(P2)
比喻對事物的認識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爲了投機取巧而跟不同的兩個方面都保持關係。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八:“他是腳踏兩隻船,別企他兒當八路,小蘿蔔,皮紅肚裏白。”
年級字:一(P1) 淵(P5) 不(P1) 兩(P1) 蛟(P6+)
《文子·上德》:“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淮南子·說山訓》:“一淵不兩蛟,水定則清正。”
年級字:漢(P4) 賊(P3) 不(P1) 兩(P1) 立(P1)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yī cì shēng, liǎng cì shú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年級字:此(P2) 地(P1) 無(P2) 銀(P2) 三(P1) 百(P1) 兩(P1)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yī huíshēng, liǎng huí shú
年級字:一(P1) 回(P1) 生(P1) ,(P1) 兩(P1) 回(P1) 熟(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諺語,
多字熟語一次生,
兩次熟比喻不用害羞,勇於結交朋友。
一回生: 指初見面時會感到陌生。
兩回熟: 指再次見面就熟悉了。
sān tiān dǎ yú 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年級字:三(P1) 天(P1) 打(P1) 魚(P1) ,(P1) 兩(P1) 天(P1) 曬(P2) 網(P2)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sānyán-liǎngyǔ,sānyán-liǎngjù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語(P1) ,(P1) 三(P1) 言(P1) 兩(P1) 句(P2)
sān rì dǎ yú liǎng rì shài wǎng
年級字:三(P1) 日(P1) 打(P1) 魚(P1) ,(P1) 兩(P1) 日(P1) 曬(P2) 網(P2)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脩禮物與賈代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