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mí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明(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bái shān zài niè yǔ zhī jù hēi
年級字:白(P1) 沙(P2) 在(P1) 涅(P0) ,(P1) 與(P2) 之(P2) 俱(P6) 黑(P1)
涅:黑土。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境裏,也會隨着污穢環境而變壞。
shén ér míng zhī cún hū qí rén
年級字:神(P1) 而(P1) 明(P1) 之(P2) ,(P1) 存(P3) 乎(P2) 其(P2) 人(P1)
《易·繫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
年級字:急(P1) 驚(P2) 風(P1) 撞(P2) ,(P1) 著(P2) 慢(P2) 郎(P2) 中(P1)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晚清文學叢鈔·瞎編奇聞》第五回:“這真是急驚風撞着慢郎中了,我家裏死在牀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yòu shǒu huà yuán zuǒ shǒu huà fāng
年級字:右(P1) 手(P1) 畫(P1) 圓(P1) ,(P1) 左(P1) 手(P1) 畫(P1) 方(P1)
比喻用心不專,什麼事也辦不成。也形容心思聰明,動作敏捷。
《韓非子·功名》:“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huáng zhōng huǐ qì wǎ fǔ léi míng
年級字:黃(P1) 鐘(P2) 棄(P4) ,(P1) 瓦(P2) 釜(P0) 雷(P3) 鳴(P4)
黃鐘被砸爛並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於高位。
戰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rì jì bù zú suì jì yǒu yú
年級字:日(P1) 計(P2) 不(P1) 足(P1) ,(P1) 歲(P2) 計(P2) 有(P1) 餘(P4)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很大收穫。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míng qiāng yì duǒ àn jiàn nán fáng
年級字:明(P1) 槍(P2) 易(P2) 躲(P1) ,(P1) 暗(P2) 箭(P2) 難(P2) 防(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元·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rén tóng cǐ xīn xīn tóng cǐ lǐ
年級字:人(P1) 同(P1) 此(P2) 心(P1) ,(P1) 心(P1) 同(P1) 此(P2) 理(P2)
zhōng hé shī zhō yī hú qiān jīn
年級字:中(P1) 河(P1) 失(P2) 舟(P2) ,(P1) 一(P1) 壺(P3) 千(P1) 金(P1)
《遏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使物然。”
shuǐ huǒ xiāng jì yán méi xiāng ché
年級字:水(P1) 火(P1) 相(P1) 濟(P4) ,(P1) 鹽(P4) 梅(P2) 相(P1) 成(P1)
烹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qìng fù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年級字:慶(P2) 父(P1) 不(P1) 死(P3) ,(P1) 魯(P4) 難(P2) 未(P1) 已(P1)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míng xiū zhàn dào àn dù chén cāng
年級字:明(P1) 修(P2) 棧(P1) 道(P1) ,(P1) 暗(P2) 度(P2) 陳(P2) 倉(P2)
詞性:動詞
成語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gǒu zuǐ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嘴(P2) 裡(P3) 吐(P2)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巴金《秋》五:“‘還有嘞,我替你說出來: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淑華調皮地笑道。”
zǎo zhī jīn rì huǐ bù dāng chū
年級字:早(P1) 知(P1) 今(P1) 日(P1) ,(P1) 悔(P3) 不(P1) 當(P2) 初(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jià jī suí jī jià gǒu suí gǒu
年級字:嫁(P3) 雞(P1) 隨(P3) 雞(P1) ,(P1) 嫁(P3) 狗(P2) 隨(P3) 狗(P2)
封建禮教認爲,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
pǐ fū wú zuì huái bì qí zuì
年級字:匹(P2) 夫(P2) 無(P2) 罪(P4) ,(P1) 懷(P3) 璧(P6) 其(P2) 罪(P4)
百姓本沒有罪,因身藏璧玉而獲罪。原指財寶能致禍。後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bā gōng shān shàng cǎo mù jiē bīng
年級字:八(P1) 公(P1) 山(P1) 上(P1) ,(P1) 草(P1) 木(P1) 皆(P3) 兵(P3)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èr hǔ xiāng dòu bì yǒu yī shāng
年級字:二(P1) 虎(P1) 相(P1) 鬥(P2) ,(P1) 必(P2) 有(P1) 一(P1) 傷(P2)
兩隻兇惡的老虎爭鬥起來,其中必有一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鬥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鬥,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
bái dāo zǐ jìn hóng dāo zǐ chū
年級字:白(P1) 刀(P1) 子(P1) 進(P1) ,(P1) 紅(P1) 刀(P1) 子(P1) 出(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不和我說別的還可;再說別的,咱們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
yuǎn zài tiān biān jìn zài yǎn qián
年級字:遠(P1) 在(P1) 天(P1) 邊(P1) ,(P1) 近(P2) 在(P1) 眼(P1) 前(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九回:“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論如何,你總要代我拉了來的。”
qián rén zāi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年級字:前(P1) 人(P1) 栽(P4) 樹(P1) ,(P1) 後(P1) 人(P1) 乘(P2) 涼(P2)
清·頤瑣《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着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wàn shì jù bèi zhǐ qiàn dōng fēng
年級字:萬(P2) 事(P1) 俱(P6) 備(P2) ,(P1) 只(P1) 欠(P1) 東(P1) 風(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只差最後一個最關鍵的條件。
萬: 千萬、百萬。
事: 事物、事情。
俱: 全部、都是。俱全。
備: 準備、後備。
只: 唯一、僅此。只有。
欠: 欠缺、虧欠。
東: 東方、東南西北。
風: 狂風、清風。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從東面吹向的風,把火吹向敵方。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六六回:「昔日赤壁鏖兵之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今日二位元帥又欠了西風。」
gǒu kǒu lǐ shēng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口(P1) 裏(P1) 生(P1)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第十五章:“還有些話,牽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說也罷。”
chóu rén jiàn m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見(P1) 面(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hū zhī jí lái huī zhī jí qù
年級字:呼(P2) 之(P2) 即(P1) 來(P1) ,(P1) 揮(P3) 之(P2) 即(P1) 去(P1)
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juān juān bù yōng zhōng wéi jiāng hé
年級字:涓(P0) 涓(P0) 不(P1) 壅(P0) ,(P1) 終(P2) 爲(P2) 江(P2) 河(P1)
壅:堵塞。細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終將匯合成爲大江大河。比喻對細小或剛剛萌芽的問題不加注意或糾正,就會釀成大的問題。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爲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bīng cáng wǔ kù mǎ rù huà shān
年級字:兵(P3) 藏(P2) 武(P2) 庫(P3) ,(P1) 馬(P1) 入(P1) 華(P2) 山(P1)
北周·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年級字:死(P3) 諸(P4) 葛(P5) 能(P1) ,(P1) 走(P1) 生(P1) 仲(P4) 達(P1)
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司馬懿。指人雖死,餘威猶在。
傅専《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bīng lái jiàng dí shuǐ lái tǔ yà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敵(P3) ,(P1) 水(P1) 來(P1) 土(P1)
元·無名氏《雲臺門》第一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兵就隨着我來,不可延遲也。”
jiāng shān hǎo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好(P1) 改(P2) ,(P1) 秉(P5) 性(P3) 難(P2) 移(P2)
魯迅《淮風月談·後記》:“然而‘江山好改,秉性難移’,我知道自己終於不能安分守己。”
fēng gāo fàng huǒ yuè hēi shā rén
年級字:風(P1) 高(P1) 放(P1) 火(P1) ,(P1) 月(P1) 黑(P1) 殺(P4) 人(P1)
風高:風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風大放火,趁黑夜殺人。形容盜匪趁機作案的行徑。
元·元懷《拊掌錄》:“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雲:‘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duàn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斷(P3)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衆也。”
huò cóng kǒu chū huàn cóng kǒu rù
年級字:禍(P4) 從(P1) 口(P1) 出(P1) ,(P1) 患(P3) 從(P1) 口(P1) 入(P1)
指說錯了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要生病。後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
fān shǒu wéi yún fù shǒu wéi yǔ
年級字:翻(P2) 手(P1) 爲(P2) 雲(P1) ,(P1) 覆(P5) 手(P1) 爲(P2) 雨(P1)
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dōng xiàng ér wàng bù jiàn xī qiáng
年級字:東(P1) 向(P1) 而(P1) 望(P2) ,(P1) 不(P1) 見(P1) 西(P1) 牆(P2)
《呂氏春秋·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tóng shān xī bēnɡ luò zhōng dōng yìng
年級字:銅(P2) 山(P1) 西(P1) 崩(P2) ,(P1) 洛(P0) 鐘(P2) 東(P1) 應(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鍾應應。”
gǒu zuǐ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嘴(P2) 裏(P1) 吐(P2)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巴金《秋》五:“‘還有嘞,我替你說出來: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淑華調皮地笑道。”
shèng míng zhī xià qí shí nán fù
年級字:盛(P2) 名(P2) 之(P2) 下(P1) ,(P1) 其(P2) 實(P1) 難(P2) 符(P2)
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rì zhōng zé zè yuè mǎn zé kuī
年級字:日(P1) 中(P1) 則(P3) ,(P1) 月(P1) 滿(P2) 則(P3) 虧(P4)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jiào fù chū lái jiào ér yīng hái
年級字:教(P1) 婦(P2) 初(P2) 來(P1) ,(P1) 教(P1) 兒(P1) 嬰(P4) 孩(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yù bàng xiāng chí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相(P1) 持(P4)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bā xiān guò hǎi gè xiǎn shén tōng
年級字:八(P1) 仙(P2) 過(P1) 海(P1) ,(P1) 各(P1) 顯(P4) 神(P1) 通(P3)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
yú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必(P2) 有(P1) 一(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愚者千慮,
或有一得比喻努力嘗試,也會有成功的機會。
「愚者」愚蠢、平凡知識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考慮。
「必有」必定。
「一得」一次的得著。
不管多愚蠢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成功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fú bù chóng zhì huò bì chóng lái
年級字:福(P1) 不(P1) 重(P1) 至(P1) ,(P1) 禍(P4) 必(P2) 重(P1) 來(P1)
漢·劉向《說苑·權謀》:“往年秦拔宜陽,明年大旱,民飢。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奢。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也。”
jìn sī jìn zhōng tuì sī bǔ guò
年級字:進(P1) 思(P2) 盡(P3) 忠(P2) ,(P1) 退(P2) 思(P2) 補(P2) 過(P1)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nì shuǐ xíng zhōu, bù jìn zé tuì
年級字:逆(P6) 水(P1) 行(P1) 舟(P2) ,(P1) 不(P1) 進(P1) 則(P3) 退(P2)
逆著水流方向行船,如果不努力使船前進,船就被水流衝得朝後退去。比喻學習或做事不努力向前就要倒退。
yùn yòng zhī miào cún hū yī xīn
年級字:運(P3) 用(P1) 之(P2) 妙(P2) ,(P1) 存(P3) 乎(P2) 一(P1) 心(P1)
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後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於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bù zhī yǒu hàn hé lùn wèi jìn
年級字:不(P1) 知(P1) 有(P1) 漢(P4) ,(P1) 何(P1) 論(P2) 魏(P0) 晉(P5)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yī bō wèi píng yī bō yòu qǐ
年級字:一(P1) 波(P1) 未(P1) 平(P1) ,(P1) 一(P1) 波(P1) 又(P1) 起(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諺語,
多字熟語一波三折比喻困難重重,通到很多波折,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另一個問題又發生了。感嘆不幸運的含意。
一波 : 一個風波、波浪。
未平 : 未平靜、未平和。
又起 : 又再起來、又再出現。
指一個波浪未平靜或未完,下一個馬上又來了。
唐·劉禹錫《浪淘沙》詞:「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shù gāo qiān zhàng yè luò guī gēn
年級字:樹(P1) 高(P1) 千(P1) 丈(P2) ,(P1) 葉(P1) 落(P2) 歸(P3) 根(P1)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後還是要迴歸故土。
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之(P2) 不(P1) 見(P1) ,(P1) 聽(P1) 之(P2)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chū qí bù yì gōng qí bù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攻(P3) 其(P2) 不(P1)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bīng lái jiàng yíng shuǐ lái tǔ yà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迎(P2) ,(P1) 水(P1) 來(P1) 土(P1)
元·高文秀《澠池會》楔子:“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裏領兵與他交鋒。”
shí nián shēng jù shí nián jiào xùn
年級字:十(P1) 年(P1) 生(P1) 聚(P3) ,(P1) 十(P1) 年(P1) 教(P1) 訓(P3)
生聚:繁殖人口,聚積物力;教訓:教育,訓練。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爲沼乎!”
yǎng ér dài lǎo jī gǔ fáng jī
年級字:養(P2) 兒(P1) 待(P3) 老(P1) ,(P1) 積(P3) 穀(P6) 防(P3) 饑(P4)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爲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jiāng shān yì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chā yǐ háo lí sh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以(P1) 毫(P4) 釐(P6) ,(P1) 失(P2) 之(P2)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háo mò bù duō jiāng chéng fǔ kē
年級字:豪(P5) 末(P3) 不(P1) 掇(P0) ,(P1) 將(P3) 成(P1) 斧(P3) 柯(P1)
豪,通“毫”。比喻禍害初萌生時若不加重視,釀成大患後再要消除,就很困難。
《逸周書·觀周》:“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末不掇,將成斧柯。”孔晁注:“此言防患在微也。”
yǎng ér fáng lǎo jī gǔ fáng jī
年級字:養(P2) 兒(P1) 防(P3) 老(P1) ,(P1) 積(P3) 穀(P6) 防(P3) 饑(P4)
yī zǐ wù dào jiǔ zú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子(P1) 悟(P4) 道(P1) ,(P1) 九(P1) 族(P2) 生(P1) 天(P1)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錯過了。”
tā shān zhī shí kě yǐ gōng yù
年級字:他(P1) 山(P1) 之(P2) 石(P1) ,(P1) 可(P1) 以(P1) 攻(P3) 玉(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
成語比喻別處地方也有它好的方法、資源和人才優勢。鼓勵要用客觀和廣闊的胸襟,多向其他地方學習,增加見聞,補足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他山: 其他,山是指地方。
他山之石: 別處地方的石礦、石頭。
攻玉: 琢磨成為玉器,方法。
chéng xìng ér lái bài xìng ér guī
年級字:乘(P2) 興(P2) 而(P1) 來(P1) ,(P1) 敗(P2) 興(P2) 而(P1) 歸(P3)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fēng shēng hè lì cǎo mù jiē bīng
年級字:風(P1) 聲(P1) 鶴(P2) 唳(P0) ,(P1) 草(P1) 木(P1) 皆(P3) 兵(P3)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
lái zhě bù shàn shàn zhě bù lái
年級字:來(P1) 者(P1) 不(P1) 善(P2) ,(P1) 善(P2) 者(P1) 不(P1) 來(P1)
bǐ shàng bù zú bǐ xià yǒu yú
年級字:比(P1) 上(P1) 不(P1) 足(P1) ,(P1) 比(P1) 下(P1) 有(P1) 餘(P4)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後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
jiān tóng guǐ yù xíng ruò hú shǔ
年級字:奸(P3) 同(P1) 鬼(P2) ,(P1) 行(P1) 若(P3) 狐(P3) 鼠(P4)
bài shì yǒu yú chéng shì bù zú
年級字:敗(P2) 事(P1) 有(P1) 餘(P4) ,(P1) 成(P1) 事(P1) 不(P1) 足(P1)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衆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衝動罷了!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年級字:成(P1) 則(P3) 爲(P2) 王(P1) ,(P1) 敗(P2) 則(P3) 爲(P2) 寇(P0)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爲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爲王,敗則爲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qiān jūn yì dé yī jiàng nán qiú
年級字:千(P1) 軍(P2) 易(P2) 得(P1) ,(P1) 一(P1) 將(P3) 難(P2) 求(P2)
yǎng ér dài lǎo jī gǔ fáng jī
年級字:養(P2) 兒(P1) 代(P2) 老(P1) ,(P1) 積(P3) 穀(P6) 防(P3) 饑(P4)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爲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bǎ wàn mǎi zhái qiān wàn mǎi lín
年級字:百(P1) 萬(P2) 買(P1) 宅(P5) ,(P1) 千(P1) 萬(P2) 買(P1) 鄰(P3)
《南史·呂僧珍傳》:“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側。僧珍問宅價。曰:‘一千一百萬。’怪其貴。季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shān hé yì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山(P1) 河(P1) 易(P2)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shé huà wéi lóng bù biàn qí wén
年級字:蛇(P4) 化(P1) 爲(P2) 龍(P2) ,(P1) 不(P1) 變(P2) 其(P2) 文(P1)
《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爲龍,不變其文;家化爲國,不變其姓。”
rú yú yǐn shuǐ lěng nuǎn zì zhī
年級字:如(P2) 魚(P1) 飲(P2) 水(P1) ,(P1) 冷(P2) 暖(P2) 自(P1) 知(P1)
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年級字:青(P1) 出(P1) 於(P2) 藍(P2) ,(P1) 而(P1) 勝(P2) 於(P2) 藍(P2)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林,老江何必派我來幫助你?”
rì yuè jīng tiān jiāng hé xíng dì
年級字:日(P1) 月(P1) 經(P1) 天(P1) ,(P1) 江(P2) 河(P1) 行(P1) 地(P1)
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恆、偉大。
《後漢書·桓譚馮衍傳》:“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江海帶地,不足以比。”
bù jīng yī shì bù zhǎng yī zhì
年級字:不(P1) 經(P1) 一(P1) 事(P1) ,(P1) 不(P1) 長(P1) 一(P1) 智(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經一事,
長一智智:智慧,見識。不經歷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長對那件事情的見識。
宋·悟明禪師《聯燈會要·道本禪師》:「老趙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爲戲論,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jī bù kě shī shí bù zài lái
年級字:機(P2) 不(P1) 可(P1) 失(P2) ,(P1) 時(P1) 不(P1) 再(P1) 來(P1)
《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jī bù kě shī shī bù zài lái
年級字:機(P2) 不(P1) 可(P1) 失(P2) ,(P1) 失(P2) 不(P1) 再(P1) 來(P1)
《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rén wéi dāo zǔ wǒ wéi yú ròu
年級字:人(P1) 爲(P2) 刀(P1) 俎(P0) ,(P1) 我(P1) 爲(P2) 魚(P1) 肉(P1)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
yǐ yǎn huán yǎn yǐ yá huá yá
年級字:以(P1) 眼(P1) 還(P1) 眼(P1) ,(P1) 以(P1) 牙(P1) 還(P1) 牙(P1)
詞性:形容詞
疊詞你不仁我不義,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以牙還牙形容一種兩方面的來往關係。
互相向對方報復的行為,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雙方用瞪眼、用牙齒咬人回擊對方。指對方使用什麼手段,就用什麼手段進行回擊。
《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gōng wú bù kè zhàn wú bù shèng
年級字:攻(P3) 無(P2) 不(P1) 克(P4) ,(P1) 戰(P4) 無(P2) 不(P1) 勝(P2)
攻:攻打;克:攻克。沒有攻佔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年級字:一(P1) 則(P3) 以(P1) 喜(P1) ,(P1) 一(P1) 則(P3) 以(P1) 懼(P4)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yǒu zé gǎi zhī wú zé jiā miǎn
年級字:有(P1) 則(P3) 改(P2) 之(P2) ,(P1) 無(P2) 則(P3) 嘉(P4) 勉(P3)
指凡有缺點錯誤被人指出應該改過,沒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
bù sāi bù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年級字:不(P1) 塞(P3) 不(P1) 流(P1) ,(P1) 不(P1) 止(P1) 不(P1) 行(P1)
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è sǐ shì xiǎo shī jié shì dà
年級字:餓(P2) 死(P3) 事(P1) 小(P1) ,(P1) 失(P2) 節(P1) 事(P1) 大(P1)
失節:原爲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後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nìng kě yù suì bù néng wǎ quán
年級字:寧(P4) 可(P1) 玉(P1) 碎(P3) ,(P1) 不(P1) 能(P1) 瓦(P2) 全(P2)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願爲正義而死,不願苟全性命。
jīn wú zú chì rén wú wán rén
年級字:金(P1) 無(P2) 足(P1) 赤(P3) ,(P1) 人(P1) 無(P2) 完(P1) 人(P1)
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yù rén wù zhī mò ruò wù wéi
年級字:欲(P5) 人(P1) 勿(P1) 知(P1) ,(P1) 莫(P2) 若(P3) 勿(P1) 爲(P2)
《漢書·枚乘傳》:“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晉書·苻堅載記上》:“諺曰:‘欲人勿知,莫若勿爲。’聲無細而弗聞,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謂也。”
年級字:一(P1) 言(P1) 既(P2) 出(P1) ,(P1) 驷(P0) 馬(P1) 難(P2) 追(P1)
話已說出口,就是四匹馬拉的車也無法追回。形容說話要算數,說出就不能收回。
bā xiān guò hǎi gè xiǎn qí néng
年級字:八(P1) 仙(P2) 過(P1) 海(P1) ,(P1) 各(P1) 顯(P4) 其(P2) 能(P1)
八仙:道教傳說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
zǔ shù yáo shùn xiàn zhāng wén wǔ
年級字:祖(P1) 述(P6) 堯(P0) 舜(P0) ,(P1) 憲(P0) 章(P3) 文(P1) 武(P2)
shī zhī háo lí chà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差(P2) 以(P1) 千(P1) 里(P1)
《陳書·虞荔傳》:“夫安危之兆,禍福之機,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據重位而不傾,執大節而不失,豈惑於浮辭哉?”
táng shàng yī hū jiē xià bǎi nuò
年級字:堂(P2) 上(P1) 一(P1) 呼(P2) ,(P1) 階(P3) 下(P1) 百(P1) 諾(P4)
諾:答應。堂上一聲呼喚,階下齊聲答應。多形容舊時豪門權貴威勢烜赫,侍從和奉承的人很多。
《呂氏春秋·過理》:“宋王大悅,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盡應;堂上已應,堂下盡應。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應。”
dú cǐ yī jiā bié wú fēn diàn
年級字:獨(P4) 此(P2) 一(P1) 家(P1) ,(P1) 別(P1) 無(P2) 分(P2) 店(P3)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只能在他這一家店裏買到某種商品。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別處都沒有。
yī fēn gēng yún yī fēn shōu huò
年級字:一(P1) 分(P2) 耕(P2) 耘(P4) ,(P1) 一(P1) 分(P2) 收(P1) 穫(P3)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sǐ bù jiāng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死(P3) 不(P1) 僵(P5)
百足:蟲名,軀幹計二十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míng bai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明(P1) 白(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mó ér bù lín niè ér bù zī
年級字:磨(P3) 而(P1) 不(P1) 磷(P0) ,(P1) 涅(P0) 而(P1) 不(P1)
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xíng bù gēng míng zuò bù gǎi xìng
年級字:行(P1) 不(P1) 更(P1) 名(P2) ,(P1) 坐(P1) 不(P1) 改(P2) 姓(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
yī rì bù jiàn rú gé sān qiū
年級字:一(P1) 日(P1) 不(P1) 見(P1) ,(P1) 如(P2) 隔(P3) 三(P1) 秋(P1)
一天不見,就好象過了三年。形容思唸的心情非常迫切。
jìn zhū zhě chì jìn mò zhě hēi
年級字:近(P2) 朱(P1) 者(P1) 赤(P3) ,(P1) 近(P2) 墨(P2) 者(P1) 黑(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指結識朋友的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靠着硃砂的變紅,靠着墨的變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
年級字:醜(P3) 婦(P2) 總(P2) ,(P1) 得(P1) 見(P1) 公(P1) 婆(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十六回:“醜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qǔ fǎ hū shàng jìn dé hū zhōng
年級字:取(P2) 法(P1) 乎(P2) 上(P1) ,(P1) 僅(P4) 得(P1) 乎(P2) 中(P1)
取上等的爲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語出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
èr rén tóng xīn qí lì duàn jīn
年級字:二(P1) 人(P1) 同(P1) 心(P1) ,(P1) 其(P2) 利(P2) 斷(P3) 金(P1)
《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zhǐ kě yì huì bù kě yán chuán
年級字:只(P1) 可(P1) 意(P1) 會(P1) ,(P1) 不(P1) 可(P1) 言(P1) 傳(P2)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wáng zǐ fàn fǎ shù mín tóng zuì
年級字:王(P1) 子(P1) 犯(P4) 法(P1) ,(P1) 庶(P0) 民(P1) 同(P1) 罪(P4)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王法對於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衆人都道說那裏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姦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嗎。”
bù yǐ guī jǔ bù chéng fāng yuán
年級字:不(P1) 以(P1) 規(P4) 矩(P4) ,(P1) 不(P1) 成(P1) 方(P1) 圓(P1)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e sì
年級字:跑(P1) 了(P1) 和(P1) 尚(P2) ,(P1) 跑(P1) 不(P1) 了(P1) 寺(P1)
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shēn zài jiāng hú xīn cún wèi què
年級字:身(P1) 在(P1) 江(P2) 湖(P2) ,(P1) 心(P1) 存(P3) 魏(P0) 闕(P6+)
《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qiān chuí dǎ luó yī chuí dìng shēng
年級字:千(P1) 打(P1) 鑼(P4) ,(P1) 一(P1) 定(P1) 聲(P1)
比喻在衆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同“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shī zhī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毫、釐: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táo lǐ wú yán xià zì chéng xī
年級字:桃(P2) 李(P2) 無(P2) 言(P1) ,(P1) 下(P1) 自(P1) 成(P1) 蹊(P0)
宋·辛棄疾《一剪梅·獨立蒼茫醉不歸》詞:“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jī shuǐ wéi shān jī shuǐ wéi hǎi
年級字:積(P3) 土(P1) 爲(P2) 山(P1) ,(P1) 積(P3) 水(P1) 爲(P2) 海(P1)
把土堆起來可以成山,把水蓄起來可以成海。比喻積少成多。
chéng shì bù zú bài shì yǒu yú
年級字:成(P1) 事(P1) 不(P1) 足(P1) ,(P1) 敗(P2) 事(P1) 有(P1) 餘(P4)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yǎng jūn qiān rì yòng jūn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軍(P2) 千(P1) 日(P1) ,(P1) 用(P1) 軍(P2) 一(P1) 時(P1)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wén wǔ zhī dào yī zhāng yī chí
年級字:文(P1) 武(P2) 之(P2) 道(P1) ,(P1) 一(P1) 張(P2) 一(P1) 弛(P4)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jì yǒu jīn rì hé bì dāng chū
年級字:既(P2) 有(P1) 今(P1) 日(P1) ,(P1) 何(P1) 必(P2) 當(P2) 初(P2)
《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kào shān chī shān kào shuǐ chī shuǐ
年級字:靠(P2) 山(P1) 吃(P1) 山(P1) ,(P1) 靠(P2) 水(P1) 吃(P1) 水(P1)
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麼條件,就依靠什麼條件生活。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hā yǐ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以(P1)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xuá rú bù jí yóu kǒng shī zhī
年級字:學(P1) 如(P2) 不(P1) 及(P2) ,(P1) 猶(P5) 恐(P2) 失(P2) 之(P2)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má què suī xiǎo gān dǎn jù quán
年級字:麻(P1) 雀(P3) 雖(P2) 小(P1) ,(P1) 肝(P4) 膽(P3) 俱(P6) 全(P2)
dān zé yì zhé zhòng zé nán cuī
年級字:單(P2) 則(P3) 易(P2) 折(P2) ,(P1) 衆(P3) 則(P3) 難(P2) 摧(P4)
《北史·吐谷渾傳》:“單則易折,衆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也。”
yī rén xiàng yú mǎn zuò bù lè
年級字:一(P1) 人(P1) 向(P1) 隅(P6+) ,(P1) 滿(P2) 坐(P1) 不(P1) 樂(P2)
漢·劉向《說苑·貴德》:“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ān yú gù sú nì yú jiù wén
年級字:安(P1) 於(P2) 故(P1) 俗(P2) ,(P1) 溺(P3) 於(P2) 舊(P2) 聞(P2)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於老習慣,侷限於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於現狀。
《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
jìng ruò chǔ zǐ dòng ruò tuō tù
年級字:靜(P2) 若(P3) 處(P2) 子(P1) ,(P1) 動(P1) 若(P3) 脫(P2) 兔(P1)
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yī bù
年級字:百(P1) 尺(P1) 竿(P2) 頭(P1) ,(P1) 更(P1) 進(P1) 一(P1) 步(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祝福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cáng zhī míng shān chuán zhī qí rén
年級字:藏(P2) 之(P2) 名(P2) 山(P1) ,(P1) 傳(P2) 之(P2) 其(P2) 人(P1)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現,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wèi yuān qū yú wèi cóng qū jué
年級字:爲(P2) 淵(P5) 驅(P4) 魚(P1) ,(P1) 爲(P2) 叢(P3) 驅(P4) 爵(P4)
比喻爲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爵,通“雀”。
語出《孟子·離婁上》:“爲淵驅魚者,獺也;爲叢驅爵者,鸇也;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晉書·段灼傳》引作“爲川驅魚,爲藪驅雀”。
yǐ jǐ zhī xīn dù rén zhī xīn
年級字:以(P1) 己(P1) 之(P2) 心(P1) ,(P1) 度(P2) 人(P1) 之(P2) 心(P1)
《中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宋·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至於人。”
fó gāo yī chǐ mó gāo yī zhàng
年級字:佛(P3) 高(P1) 一(P1) 尺(P1) ,(P1) 魔(P5) 高(P1) 一(P1) 丈(P2)
原爲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後用以比喻一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一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明·李贄《與梅衡湘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聲之有響,必然不相離者。”
fù shé shì shǒu zhuàng shì jiě wàn
年級字:蛇(P4) 螫(P0) 手(P1) ,(P1) 壯(P1) 士(P1) 解(P2) 腕(P4)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三國志·魏書·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壯士解其腕。”
shèng míng zhī xià qí shí nán fù
年級字:盛(P2) 名(P2) 之(P2) 下(P1) ,(P1) 其(P2) 實(P1) 難(P2) 副(P4)
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
年級字:得(P1) 道(P1) 多(P1) 助(P1) ,(P1) 失(P2) 道(P1) 寡(P4) 助(P1)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fàng xià tú dāo lì dì chéng fó
年級字:放(P1) 下(P1) 屠(P5) 刀(P1) ,(P1) 立(P1) 地(P1) 成(P1) 佛(P3)
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péng shēng má zhōng bù fú zì zhí
年級字:蓬(P4) 生(P1) 麻(P1) 中(P1) ,(P1) 不(P1) 扶(P3) 自(P1) 直(P1)
蓬昔日長在大麻田裏,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裏,得到健康成長。
《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kàn cài chī fàn liàng tǐ cái yī
年級字:看(P1) 菜(P1) 吃(P1) 飯(P1) ,(P1) 量(P2) 體(P2) 裁(P4) 衣(P1)
量體: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長短。裁:裁剪。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看情形辦事。”
yǐ jǐ zhī xīn dù rén zh fù
年級字:以(P1) 己(P1) 之(P2) 心(P1) ,(P1) 度(P2) 人(P1) 之(P2) 腹(P4)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同“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八》:“楊(楊慎)以朱(朱熹)忌而毀之,豈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qiān lǐ zhī xíng shǐ yú zú xià
年級字:千(P1) 里(P1) 之(P2) 行(P1) ,(P1) 始(P2) 於(P2) 足(P1) 下(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凡事都不能空談,鼓勵決定之後便必須行動,開始第一步,並堅持一步一步向前,有毅力才能成功。
千里之行: 長遠的目標。
始於足下: 從第一步開始的。
《老子.第六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四.初真十戒》:「所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昇天。」也作「千里始足下」。
tiān wǎng huī huī shū ér bù lòu
年級字:天(P1) 網(P2) 恢(P3) 恢(P3) ,(P1) 疏(P3) 而(P1) 不(P1) 漏(P3)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魏書·任城王傳》:“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yǒu zé gǎi zhī wú zé jiā miǎn
年級字:有(P1) 則(P3) 改(P2) 之(P2) ,(P1) 無(P2) 則(P3) 加(P1) 勉(P3)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註》:“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爲學之本矣。”
pí zhī bù cún máo jiāng yān fù
年級字:皮(P1) 之(P2) 不(P1) 存(P3) ,(P1) 毛(P1) 將(P3) 焉(P0) 附(P2)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裏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sài wēng shī mǎ yān zhī fēi fú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P1) 焉(P0) 知(P1) 非(P2) 福(P1)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年級字:耳(P1) 聞(P2) 是(P1) 虛(P4) ,(P1) 眼(P1) 觀(P2) 爲(P2) 實(P1)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爲信,只有親眼看到的纔是真實可靠的。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爲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
tiān dī wú chǔ yǎn kōng wú wù
年級字:天(P1) 低(P2) 吳(P6+) 楚(P2) ,(P1) 眼(P1) 空(P1) 無(P2) 物(P1)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shàng wú piàn wǎ xià wú zhuō zhuī
年級字:上(P1) 無(P2) 片(P1) 瓦(P2) ,(P1) 下(P1) 無(P2) 卓(P2) 錐(P0)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cóng shàn rú dēng cóng è rú bēng
年級字:從(P1) 善(P2) 如(P2) 登(P1) ,(P1) 從(P1) 惡(P3) 如(P2) 崩(P2)
dàshì huà xiǎo, xiǎoshì huà wú
年級字:大(P1) 事(P1) 化(P1) 小(P1) ,(P1) 小(P1) 事(P1) 化(P1) 無(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形容一種和平、不爭執、不好勝的修養,鼓勵運用正確的技巧和能力化解衝突,或平息矛盾、是非。
táo lǐ bù yán xià zì chéng háng
年級字:桃(P2) 李(P2) 不(P1) 言(P1) ,(P1) 下(P1) 自(P1) 成(P1) 行(P1)
晉·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sān rì dǎ yú liǎng rì shài wǎng
年級字:三(P1) 日(P1) 打(P1) 魚(P1) ,(P1) 兩(P1) 日(P1) 曬(P2) 網(P2)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脩禮物與賈代儒。”
míng qiāng hǎo duǒ àn jiàn nán fáng
年級字:明(P1) 槍(P2) 好(P1) 躲(P1) ,(P1) 暗(P2) 箭(P2) 難(P2) 防(P3)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於防備。亦作“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chī zhe wǎn lǐ qiáo zhe guō lǐ
年級字:吃(P1) 着(P2) 碗(P2) 裏(P1) ,(P1) 瞧(P3) 着(P2) 鍋(P3) 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十六回:“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裏瞧着鍋裏’的。”
lù jiàn bù píng bá dāo xiāng zhù
年級字:路(P1) 見(P1) 不(P1) 平(P1) ,(P1) 拔(P4) 刀(P1) 相(P1) 助(P1)
在路上遇見欺負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幫助受害的一方。舊時爲人們所稱道的一種俠義行爲。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rén bù fàn wǒ wǒ bù fàn rén
年級字:人(P1) 不(P1) 犯(P4) 我(P1) ,(P1) 我(P1) 不(P1) 犯(P4) 人(P1)
毛澤東《論政策》:“對於國民黨軍隊,應繼續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儘量地發展交朋友的工作。”
zhēng míng yú cháo zhēng lì yú shì
年級字:爭(P2) 名(P2) 於(P2) 朝(P3) ,(P1) 爭(P2) 利(P2) 於(P2) 市(P2)
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戰國策·秦策一》:“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qiān lǐ zhī dī huǐ yú yǐ xué
年級字:千(P1) 里(P1) 之(P2) 堤(P4) ,(P1) 毀(P3) 於(P2) 蟻(P3) 穴(P1)
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
年級字:一(P1) 文(P1) 錢(P2) 難(P2) ,(P1) 倒(P2) 英(P1) 雄(P1) 漢(P4)
比喻一個很小的困難卻使一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也指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面對一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
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yī fó chū shì èr fó niè pán
年級字:一(P1) 佛(P3) 出(P1) 世(P1) ,(P1) 二(P1) 佛(P3) 涅(P0) 槃(P0)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fáng mín zhī kǒu shèn yú fáng chuān
年級字:防(P3) 民(P1) 之(P2) 口(P1) ,(P1) 甚(P4) 於(P2) 防(P3) 川(P2)
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gōng qí yī diǎn bù jí qí yú
年級字:攻(P3) 其(P2) 一(P1) 點(P1) ,(P1) 不(P1) 及(P2) 其(P2) 餘(P4)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有偏見的批評。
對於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liè guān huǐ miǎn bá běn sāi yuán
年級字:裂(P3) 冠(P5) 毀(P3) 冕(P5) ,(P1) 拔(P4) 本(P2) 塞(P3) 源(P3)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地。後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dàn bó míng zhì níng jìng zhì yuǎn
年級字:澹(P0) 泊(P3)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致(P3) 遠(P1)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專心致志,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shùn dào zhě chāng nì dé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道(P1) 者(P1) 昌(P1) ,(P1) 逆(P6) 德(P4) 者(P1) 亡(P2)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jiàn zhī bù qǔ s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見(P1) 之(P2) 不(P1) 取(P2) ,(P1) 思(P2) 之(P2) 千(P1) 里(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二八:“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張協狀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買本看。”
ān bù lí mǎ jiǎ bù lí shēn
年級字:鞍(P4) 不(P1) 離(P2) 馬(P1) ,(P1) 甲(P1) 不(P1) 離(P2) 身(P1)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yǔ rén fāng biàn zì jǐ fāng biàn
年級字:與(P2) 人(P1) 方(P1) 便(P2) ,(P1) 自(P1) 己(P1) 方(P1) 便(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八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yǐ qí hūn hūn shǐ rén zhāo zhāo
年級字:以(P1) 其(P2) 昏(P3) 昏(P3) ,(P1) 使(P2) 人(P1) 昭(P2) 昭(P2)
昏昏:模糊,糊塗;昭昭:明白。指自己還糊里糊塗,卻要去教別人明白事理。
《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yī yán jì chū sì mǎ nán zhuī
年級字:一(P1) 言(P1) 既(P2) 出(P1) ,(P1) 駟(P0) 馬(P1) 難(P2) 追(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成語指説話或承認要算數,不能反悔。
一言: 一句説話。
既出: 既,已經,已經出來了。
駟馬: 由四匹馬拉動的馬車,又快又夠力。
難追: 難以追上。
指一句承諾發出了,就是用四匹馬拉動的馬車也不能追回來。
指説話要算數,就不能再收回。
《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番悔之理?」
rén ér wú xìn bù zhī qí kě
年級字:人(P1) 而(P1) 無(P2) 信(P1) ,(P1) 不(P1) 知(P1) 其(P2) 可(P1)
諺語,
多字熟語勉勵人必須有信用的品德,否則便被質疑辦事的責任感和能力。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huì ěr zhūn zhūn tīng wǒ miǎo miǎo
年級字:誨(P0) 爾(P6) ,(P1) 聽(P1) 我(P1) 藐(P0) 藐(P0)
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講的人不知疲倦,聽的人若無其事。形容徒費脣舌。
bīng mǎ bù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年級字:兵(P3) 馬(P1) 不(P1) 動(P1) ,(P1) 糧(P2) 草(P1) 先(P2) 行(P1)
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後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南皮縣誌·風土誌下·歌謠》:“兵馬不動,糧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賊。”
bīng lái jiàng dǎng shuǐ lái tǔ yǎ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擋(P3) ,(P1) 水(P1) 來(P1) 土(P1) 掩(P4)
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chā zhī háo lí sh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失(P2) 之(P2)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鉅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fén lín ér tián jié zé ér yú
年級字:焚(P5) 林(P1) 而(P1) 田(P1) ,(P1) 竭(P6) 澤(P5) 而(P1) 漁(P2)
竭:使……乾涸;漁:打魚。燒燬森林捕捉野獸,排幹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餘地。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鑽燧取火,構木爲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má què suī xiǎo wǔ zàng jù quán
年級字:麻(P1) 雀(P3) 雖(P2) 小(P1) ,(P1) 五(P1) 臟(P4) 俱(P6) 全(P2)
茹志娟《如願》:“你別看我們那個生產小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qiān lǐ kuì liáng shì yǒu jī sè
年級字:千(P1) 里(P1) 餽(P0) 糧(P2) ,(P1) 士(P1) 有(P1) 飢(P3) 色(P1)
wú gēn zhī mù wú yuán zhī shuǐ
年級字:無(P2) 根(P1) 之(P2) 木(P1) ,(P1) 無(P2) 源(P3) 之(P2) 水(P1)
語出《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luò huā yǒu yì liú shuǐ wú qíng
年級字:落(P2) 花(P1) 有(P1) 意(P1) ,(P1) 流(P1) 水(P1) 無(P2) 情(P2)
《續傳燈錄·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yī zǐ chū jiā qī zǔ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子(P1) 出(P1) 家(P1) ,(P1) 七(P1) 祖(P1) 昇(P3) 天(P1)
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同“一子出家,九祖昇天”。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七回:“我說的不是功名麼?你們不知道‘一子出家,七祖昇天呢’?”
yǒu fú tóng xiǎng yǒu huò tóng dāng
年級字:有(P1) 福(P1) 同(P1) 享(P2) ,(P1) 有(P1) 禍(P4) 同(P1) 當(P2)
我們約他做攻守同盟,本想彼此提攜,有福同享,有禍同當,不料他倒先來沾我們的光了。”
zhòng shǎng zhī xià bì yǒu yǒng fū
年級字:重(P1) 賞(P4) 之(P2) 下(P1) ,(P1) 必(P2) 有(P1) 勇(P2) 夫(P2)
元·王實甫《西廂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年級字:行(P1) 百(P1) 里(P1) 者(P1) ,(P1) 半(P1) 於(P2) 九(P1) 十(P1)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纔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認真對待。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年級字:失(P2) 之(P2) 東(P1) 隅(P6+) ,(P1) 收(P1) 之(P2) 桑(P4)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rú rén yǐn shuǐ lěng nuǎn zì zhī
年級字:如(P2) 人(P1) 飲(P2) 水(P1) ,(P1) 冷(P2) 暖(P2) 自(P1) 知(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某甲雖在黃梅隨衆,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bīng tàn bù yán lěng rè zì míng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言(P1) ,(P1) 冷(P2) 熱(P2) 自(P1) 明(P1)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shǒu rú chǔ nǚ chū rú tuō tù
年級字:守(P2) 如(P2) 處(P2) 女(P1) ,(P1) 出(P1) 如(P2) 脫(P2) 兔(P1)
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yuè yūn zhī fēng chǔ rùn zhī yǔ
年級字:月(P1) 暈(P4) 知(P1) 風(P1) ,(P1) 礎(P3) 潤(P4) 知(P1) 雨(P1)
月暈出現,將要颳風;礎石溼潤,就要下雨。比喻從某些徵兆可以推知將會發生的事情。
長輿《論萊陽民變事》:“月暈知風,礎潤知雨,竊恐踵萊陽而起者,禍變相尋而來未有已也。”
yǎn guān sì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路(P1)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yī rén zhī xià wàn rén zhī shàng
年級字:一(P1) 人(P1) 之(P2) 下(P1) ,(P1) 萬(P2) 人(P1) 之(P2) 上(P1)
táo lǐ bù yán xià zì chéng xī
年級字:桃(P2) 李(P2) 不(P1) 言(P1) ,(P1) 下(P1) 自(P1) 成(P1) 蹊(P0)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yī fó chū shì èr fó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佛(P3) 出(P1) 世(P1) ,(P1) 二(P1) 佛(P3) 生(P1) 天(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閤家見防禦說得傷心,一齊號哭起來。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連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淚。”
hǔ shēng sān zì bì yǒu yī biāo
年級字:虎(P1) 生(P1) 三(P1) 子(P1) ,(P1) 必(P2) 有(P1) 一(P1)
chǐ yǐn chuān dī néng piāo yī yì
年級字:尺(P1) 穿(P1) 堤(P4) ,(P1) 能(P1) 漂(P2) 一(P1) 邑(P0)
蚯蚓雖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個城市淹沒。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會引起大禍。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煙匯穴,致毀千室。”
jiāng yù qǔ zhī bì xiān yǔ zhī
年級字:將(P3) 欲(P5) 取(P2) 之(P2) ,(P1) 必(P2) 先(P2) 與(P2) 之(P2)
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chán yì wéi zhòng qiān jūn wéi qīng
年級字:蟬(P4) 翼(P3) 爲(P2) 重(P1) ,(P1) 千(P1) 鈞(P6+) 爲(P2) 輕(P2)
把蟬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萬斤的重量看成是親輕的。喻指是非顛倒,真僞混淆。
《楚辭·卜居》:“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金釜雷鳴。”
zhǐ jiàn shù mù bù jiàn sēn lín
年級字:只(P1) 見(P1) 樹(P1) 木(P1) ,(P1) 不(P1) 見(P1) 森(P2) 林(P1)
毛澤東《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y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舞(P3) 劍(P4) ,(P1) 意(P1) 在(P1) 沛(P5) 公(P1)
詞性:動詞
成語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年級字:兼(P3) 聽(P1) 則(P3) 明(P1) ,(P1) 偏(P4) 信(P1) 則(P3) 闇(P0)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zháo diàn
年級字:前(P1) 不(P1) 巴(P1) 村(P1) ,(P1) 後(P1) 不(P1) 着(P2) 店(P3)
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沒有村子,後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後不着店,卻是投那裏去宿是好?’”
xiāng shì ér xiào mò nì yú xīn
年級字:相(P1) 視(P1) 而(P1) 笑(P1) ,(P1) 莫(P2) 逆(P6) 於(P2) 心(P1)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於心。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tóu tòng yī tóu jiǎo tòng yī jiǎo
年級字:頭(P1) 痛(P2) 醫(P2) 頭(P1) ,(P1) 腳(P2) 痛(P2) 醫(P2) 腳(P2)
這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加以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總不是個辦法。
míng xiū zhàn dào àn dù chén cāng
年級字:明(P1) 修(P2) 棧(P1) 道(P1) ,(P1) 暗(P2) 渡(P2) 陳(P2) 倉(P2)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chūn shēng xià zhǎng qiū shōu dōng cáng
年級字:春(P1) 生(P1) 夏(P1) 長(P1) ,(P1) 秋(P1) 收(P1) 冬(P1) 藏(P2)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綱紀。”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 zh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之(P2) 劍(P4) ,(P1) 志(P2) 在(P1) 沛(P5) 公(P1)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藉端以樹兵威於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qiè gōu zhě zhū qiè guó zhě hóu
年級字:竊(P5) 者(P1) 誅(P5) ,(P1) 竊(P5) 國(P1) 者(P1) 侯(P5)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爲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僞和不合理。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yī yè zhàng mù bù jiàn tài shān
年級字:一(P1) 葉(P1) 障(P4) 目(P1) ,(P1) 不(P1) 見(P1) 泰(P4) 山(P1)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爲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quán bù lí shǒu qǔ bù lí kǒu
年級字:拳(P4) 不(P1) 離(P2) 手(P1) ,(P1) 曲(P2) 不(P1) 離(P2) 口(P1)
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持(P4) 爭(P2)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yī quǎn fèi xíng bǎi quǎn fèi shēng
年級字:一(P1) 犬(P1) 吠(P5) 形(P2) ,(P1) 百(P1) 犬(P1) 吠(P5) 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沒有主見,只是跟隨或附和他人。
一犬吠形: 一隻狗遠看到移動的影子或形體便吠起來。
百犬吠聲: 多隻狗吠起來。
指一隻狗遠看到移動的影子或形體便吠起來,多隻狗因為聽到吠聲之後便一起吠起來。
比喻沒有主見,只是跟隨或附和他人。
吠:狗叫;形:影子。一隻狗看到影子叫起來,很多狗也跟着亂叫。比喻不瞭解事情真相,隨聲附和。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
yǐ lí zhì shǔ yǐ bīng zhì shéng
年級字:以(P1) 狸(P3) 致(P3) 鼠(P4) ,(P1) 以(P1) 冰(P1) 致(P3) 繩(P2)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shuō dào cáo cāo cáo cāo jiù dào
年級字:說(P1) 到(P1) 曹(P5) 操(P2) ,(P1) 曹(P5) 操(P2) 就(P1) 到(P1)
Ā bēng jiào gǒu, yuè jiào yuè zǒu
年級字:阿(P2) 崩(P2) 叫(P1) 狗(P2) ,(P1) 越(P2) 叫(P1) 越(P2) 走(P1)
詞性:形容詞
「阿崩」是專業拿刀割狗隻的人。因此,狗隻聽到他叫喚都急忙逃命,所以「越叫越走」。
喻意明知有不良主意,一聽到聲音便逃避。
qián rén zhòng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年級字:前(P1) 人(P1) 種(P1) 樹(P1) ,(P1) 後(P1) 人(P1) 乘(P2) 涼(P2)
shān yīn dào shàng yìng jiē bù xiá
年級字:山(P1) 陰(P2) 道(P1) 上(P1) ,(P1) 應(P2) 接(P2) 不(P1) 暇(P6)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裏風景優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後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使人應接不暇。”
tài gōng diào yú yuàn zhě shàng gōu
年級字:太(P1) 公(P1) 釣(P3) 魚(P1) ,(P1) 願(P3) 者(P1) 上(P1)
太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武王伐紂平話》卷下:“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負命者上鉤來!’”
wú yuán zhī shuǐ wú běn zhī mò
年級字:無(P2) 源(P3) 之(P2) 水(P1) ,(P1) 無(P2) 本(P2) 之(P2) 末(P3)
shùn zhī zhě xīng nì zhī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之(P2) 者(P1) 興(P2) ,(P1) 逆(P6) 之(P2) 者(P1) 亡(P2)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jūn zǐ yī yán kuài mǎ yī biān
年級字:君(P2) 子(P1) 一(P1) 言(P1) ,(P1) 快(P1) 馬(P1) 一(P1) 鞭(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快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頭來,無事各自珍重。”
gǒu kǒu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口(P1) 裏(P1) 吐(P2)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元曲選·遇上皇》第一折:“父親和這等東西,有什麼好話,講出什麼公理來,狗口裏吐不出象牙。”
jiàn kě ér jìn zhī nán ér tuì
年級字:見(P1) 可(P1) 而(P1) 進(P1) ,(P1) 知(P1) 難(P2) 而(P1) 退(P2)
漢·荀悅《漢紀·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yǎng jūn qiān rì yòng zài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軍(P2) 千(P1) 日(P1) ,(P1) 用(P1) 在(P1) 一(P1) 時(P1)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fó shì jīn zhuāng rén shì yī zhuāng
年級字:佛(P3) 是(P1) 金(P1) 妝(P4) ,(P1) 人(P1) 是(P1) 衣(P1) 妝(P4)
指佛靠金子裝點,人靠衣飾打扮。比喻人內裏不足,要靠外表。
陳若曦《求田問舍》:“佛是金妝,人是衣妝,房子要招徠顧客,據說非要一番粉飾不可。”
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年級字:得(P1) 人(P1) 者(P1) 昌(P1) ,(P1) 失(P2) 人(P1) 者(P1) 亡(P2)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yán yǐ lǜ jǐ kuān yǐ dài rén
年級字:嚴(P4) 以(P1) 律(P5) 己(P1) ,(P1) 寬(P2) 以(P1) 待(P3) 人(P1)
宋·陳亮《謝曾察院啓》:“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yán ér wú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而(P1) 無(P2) 文(P1) ,(P1) 行(P1) 之(P2) 不(P1) 遠(P1)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北周·庚信《燕射歌辭·角調曲》:“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義而無立,勤則無成。”
jiā yǒu bì zhǒu xiǎng zhī qiān jīn
年級字:家(P1) 有(P1) 弊(P5) ,(P1) 享(P2) 之(P2) 千(P1) 金(P1)
弊帚:破掃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掃帚被認爲價值千金。比喻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倍覺珍貴。有時用於自謙。
漢·班固《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弊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lǎo shǔ guò jiē rén rén hǎn dǎ
年級字:老(P1) 鼠(P4) 過(P1) 街(P2) ,(P1) 人(P1) 人(P1) 喊(P2) 打(P1)
犯罪分子必須懸崖勒馬,否則將變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bù zài qí wèi bù móu qí zhèng
年級字:不(P1) 在(P1) 其(P2) 位(P1) ,(P1) 不(P1) 謀(P4) 其(P2) 政(P3)
yī lái shēn shǒu fàn lái zhāng kǒu
年級字:衣(P1) 來(P1) 伸(P2) 手(P1) ,(P1) 飯(P1) 來(P1) 張(P2) 口(P1)
安公子是自幼嬌養,“~”的人,何曾理會過怎生叫做生計艱難。(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yuè yūn ér fēng chǔ rùn ér yǔ
年級字:月(P1) 暈(P4) 而(P1) 風(P1) ,(P1) 礎(P3) 潤(P4) 而(P1) 雨(P1)
月暈出現,將要颳風;礎石溼潤,就要下雨。比喻從某些徵兆可以推知將會發生的事情。
宋·蘇洵《辨姦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wú yuán zhī shuǐ wú běn zhī mù
年級字:無(P2) 源(P3) 之(P2) 水(P1) ,(P1) 無(P2) 本(P2) 之(P2) 木(P1)
源:水源;本:樹根。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qǔ zhī bù jìn yòng zhī bù jié
年級字:取(P2) 之(P2) 不(P1) 盡(P3) ,(P1) 用(P1) 之(P2) 不(P1) 竭(P6)
宋·蘇軾《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bā diàn
年級字:前(P1) 不(P1) 巴(P1) 村(P1) ,(P1) 後(P1) 不(P1) 巴(P1) 店(P3)
指走遠道處在無處落腳的境地。也比喻處境尷尬或生活無依靠。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貪行了些路程,錯過了宿店。來到這裏,前不巴村,後不巴店,欲投貴莊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yě xiāo hé
年級字:成(P1) 也(P1) 蕭(P5) 何(P1) ,(P1) 敗(P2) 也(P1) 蕭(P5) 何(P1)
蕭何:漢高祖劉邦的丞相。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給韓信》:“信之爲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bǎi bù wéi duō yī bù wéi shǎo
年級字:百(P1) 不(P1) 爲(P2) 多(P1) ,(P1) 一(P1) 不(P1) 爲(P2) 少(P1)
《南史·任昉傳》:“褚彥回嘗謂遙曰:‘聞卿有令子,相爲喜之。所謂百不爲多,一不爲少。’由是聞聲藉甚。”
liú shuǐ bù fǔ hù shū bù lóu
年級字:流(P1) 水(P1) 不(P1) 腐(P3) ,(P1) 戶(P1) 樞(P6) 不(P1)
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yī zhāo bù shèn mǎn pán jiē shū
年級字:一(P1) 着(P2) 不(P1) 慎(P5) ,(P1) 滿(P2) 盤(P2) 皆(P3) 輸(P4)
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整個失敗。
元·李元蔚《將神靈應》第二折:“只因一着錯,輸了半盤棋。”
zhì niǎo jiāng jī bēi fēi liǎn yì
年級字:鷙(P0) 鳥(P1) 將(P3) 擊(P3) ,(P1) 卑(P3) 飛(P1) 斂(P0) 翼(P3)
《六韜·發啓》:“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
shùn wǒ zhě chāng nì wǒ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我(P1) 者(P1) 昌(P1) ,(P1) 逆(P6) 我(P1) 者(P1) 亡(P2)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dào gāo yì ān shì gāo yì wēi
年級字:道(P1) 高(P1) 益(P2) 安(P1) ,(P1) 勢(P3) 高(P1) 益(P2) 危(P3)
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爲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cáng zhū míng shān chuán zhī qí rén
年級字:藏(P2) 諸(P4) 名(P2) 山(P1) ,(P1) 傳(P2) 之(P2) 其(P2) 人(P1)
諸:之於的合音;傳:傳佈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後來志趣相投的人。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yǎng bīng qiān rì yòng zài yī zhāo
年級字:養(P2) 兵(P3) 千(P1) 日(P1) ,(P1) 用(P1) 在(P1) 一(P1) 朝(P3)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一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許多推故。’”
háo lí bù fá jiāng yòng fǔ kē
年級字:豪(P5) 釐(P6) 不(P1) 伐(P5) ,(P1) 將(P3) 用(P1) 斧(P3) 柯(P1)
豪,通“毫”。比喻禍害初萌生時若不加重視,釀成大患後再要消除,就很困難。
《史記·蘇秦列傳》:“《周書》曰:‘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釐不伐,將用斧柯,前慮不定,將有大患,將奈之何?’”
tóu tòng jiǔ tóu jiǎo tòng jiǔ jiǎo
年級字:頭(P1) 痛(P2) 頭(P1) ,(P1) 腳(P2) 痛(P2) 腳(P2)
指針對疼痛的部位治療,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
zhì zhě qiān lǜ huò yǒu yī shī
年級字:智(P3) 者(P1) 千(P1) 慮(P4) ,(P1) 或(P1) 有(P1)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風險是潛在的。
「智者」有知識和思考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慮。
「或有」可能有。
「一失」一次失誤。
不管多聰明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錯誤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lǔ
年級字:成(P1) 則(P3) 爲(P2) 王(P1) ,(P1) 敗(P2) 則(P3) 爲(P2) 虜(P0)
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爲俘虜。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五折:“我成則爲王,敗則爲虜,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sài wēng shī mǎ ān zhī fēi fú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P1) 安(P1) 知(P1) 非(P2) 福(P1)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同“塞翁失馬”。
fó shì jīn zhuāng rén shì yī zhuāng
年級字:佛(P3) 是(P1) 金(P1) 裝(P1) ,(P1) 人(P1) 是(P1) 衣(P1) 裝(P1)
意爲佛像的光彩要靠塗金,人樣的俊俏要靠衣飾。比喻人內裏不足,要靠外表。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mǐ bù yǒu chū xiǎn kè yǒu zhōng
年級字:靡(P0) 不(P1) 有(P1) 初(P2) ,(P1) 鮮(P2) 克(P4) 有(P1) 終(P2)
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爲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詩·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bù shí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年級字:不(P1) 識(P2) 人(P1) 間(P1) ,(P1) 有(P1) 羞(P3) 恥(P5) 事(P1)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jiā yǒu bì zhǒu xiǎng zhī qiān jīn
年級字:家(P1) 有(P1) 敝(P0) ,(P1) 享(P2) 之(P2) 千(P1) 金(P1)
敝帚:破掃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掃帚被認爲價值千金。比喻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倍覺珍貴。有時用於自謙。
漢·班固《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qiān lǐ zhī dī kuì yú yǐ xuè
年級字:千(P1) 里(P1) 之(P2) 堤(P4) ,(P1) 潰(P5) 於(P2) 蟻(P3) 穴(P1)
堤:堤壩;潰:崩潰;蟻穴:螞蟻洞。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
先秦·韓非《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潰於蟻穴,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shí bù yàn jīng kuài bù yàn xì
年級字:食(P1) 不(P1) 厭(P2) 精(P2) ,(P1) 膾(P6+) 不(P1) 厭(P2) 細(P1)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yuān gè yǒu tóu zhai gè yǒu zhǔ
年級字:冤(P5) 各(P1) 有(P1) 頭(P1) ,(P1) 債(P4) 各(P1) 有(P1) 主(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武松捋起雙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還曉得冤各有頭,債各有主。你休驚怕,只要實說,對我一一說知武大死的緣故,便不干涉你!’”
shī xiàng bó tù jiē yòng quán lì
年級字:獅(P2) 象(P1) 搏(P5) 兔(P1) ,(P1) 皆(P3) 用(P1) 全(P2) 力(P1)
zhōng liú shī zhōu yī hú qiān jīn
年級字:中(P1) 流(P1) 失(P2) 舟(P2) ,(P1) 一(P1) 壺(P3) 千(P1) 金(P1)
壺:匏:一種瓜,形似葫蘆,佩帶在腰間可以渡河,南方稱爲腰舟。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寶貴。
《鶡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物使然。”
kǔ hǎi wú biān huí tóu shì àn
年級字:苦(P1) 海(P1) 無(P2) 邊(P1) ,(P1) 回(P1) 頭(P1) 是(P1) 岸(P2)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裏,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shùn wǒ zhě shēng nì wǒ zhě sǐ
年級字:順(P2) 我(P1) 者(P1) 生(P1) ,(P1) 逆(P6) 我(P1) 者(P1) 死(P3)
yán zhī bù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之(P2) 不(P1) 文(P1) ,(P1) 行(P1) 之(P2) 不(P1) 遠(P1)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宋·陸游《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啓》:“黼黻聖猷,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甄陶士類,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長。“
cǐ ér kě rěn shú bù kě rěn
年級字:此(P2) 而(P1) 可(P1) 忍(P1) ,(P1) 孰(P0) 不(P1) 可(P1) 忍(P1)
《晉書·解系傳》:“[司馬倫]怒曰:‘我於水中見蟹且惡之,況此人(解系)兄弟輕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
年級字:死(P3) 諸(P4) 葛(P5) 嚇(P3) ,(P1) 走(P1) 生(P1) 仲(P4) 達(P1)
jǔ rú hóng máo qǔ rú shí yí
年級字:舉(P2) 如(P2) 鴻(P6+) 毛(P1) ,(P1) 取(P2) 如(P2) 拾(P2) 遺(P3)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jīngchéng suǒ zhì, jīnshí wéi kāi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P1) 金(P1) 石(P1) 為(P2) 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爲之開裂。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xià bǐ qiān yán lí tí wàn lǐ
年級字:下(P1) 筆(P1) 千(P1) 言(P1) ,(P1) 離(P2) 題(P2) 萬(P2) 里(P1)
其結果,往往是“~”,彷彿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yùn yòng zhī miào zài yú yī xīn
年級字:運(P3) 用(P1) 之(P2) 妙(P2) ,(P1) 在(P1) 於(P2) 一(P1) 心(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且不要管他。‘運用之妙,在於一心。’”
chóng zú ér lì cè mù ér shì
年級字:重(P1) 足(P1) 而(P1) 立(P1) ,(P1) 側(P3) 目(P1) 而(P1) 視(P1)
重足:雙腳併攏;側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zhì zhě jiàn zhì rén zhě jiàn rén
年級字:智(P3) 者(P1) 見(P1) 智(P3) ,(P1) 仁(P3) 者(P1) 見(P1) 仁(P3)
語出《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hé zé ér yú fén lín ér liè
年級字:涸(P6+) 澤(P5) 而(P1) 漁(P2) ,(P1) 焚(P5) 林(P1) 而(P1) 獵(P4)
涸:使水乾枯;澤:聚水的窪地;焚:燒燬。把池水戽幹來捕魚,將林地燒燬來打獵。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guī shī wù yǎn qóng kòu wù zhuī
年級字:歸(P3) 師(P1) 勿(P1) 掩(P4) ,(P1) 窮(P3) 寇(P0) 勿(P1) 追(P1)
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指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年級字:螳(P0) 螂(P4) 捕(P2) 蟬(P4) ,(P1) 黃(P1) 雀(P3) 在(P1) 後(P1)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yī fó chū shì èr fó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佛(P3) 出(P1) 世(P1) ,(P1) 二(P1) 佛(P3) 昇(P3) 天(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八卷:“[李清]直等到一佛出世,二佛昇天,方纔有個青衣童子開門出來。”
dōng hán bào bīng xià rè wò huǒ
年級字:冬(P1) 寒(P2) 抱(P1) 冰(P1) ,(P1) 夏(P1) 熱(P2) 握(P3) 火(P1)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zhì niǎo lèi bǎi bù rú yī è
年級字:鷙(P0) 鳥(P1) 累(P3) 百(P1) ,(P1) 不(P1) 如(P2) 一(P1)
《漢書·鄒陽傳》:“臣聞鷙鳥累百,不如一鶚。”顏師古注引如淳曰:“鷙鳥比諸侯,鶚比天子。”《文選·孔融〈薦禰衡表〉》:“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李善注:“《史記》趙簡子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bù rù hǔ xué yān dé hǔ zǐ
年級字:不(P1) 入(P1) 虎(P1) 穴(P1) ,(P1) 焉(P0) 得(P1) 虎(P1) 子(P1)
焉:怎麼。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年級字:無(P2) 面(P1) 目(P1) 見(P1) ,(P1) 江(P2) 東(P1) 父(P1) 老(P1)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dōng yú yǐ shì sāng yú fēi wǎn
年級字:東(P1) 隅(P6+) 已(P1) 逝(P5) ,(P1) 桑(P4) 非(P2) 晚(P1)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shuǐ lái shēn shǒu fàn lái zhāng kǒu
年級字:水(P1) 來(P1) 伸(P2) 手(P1) ,(P1) 飯(P1) 來(P1) 張(P2) 口(P1)
bǎi huā qí fàng bǎi jiā zhēng míng
年級字:百(P1) 花(P1) 齊(P2) 放(P1) ,(P1) 百(P1) 家(P1) 爭(P2) 鳴(P4)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bù sè xià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年級字:不(P1) 塞(P3) 下(P1) 流(P1) ,(P1) 不(P1) 止(P1) 不(P1) 行(P1)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rén zhě jiàn rén zhì zhě jiàn zhì
年級字:仁(P3) 者(P1) 見(P1) 仁(P3) ,(P1) 智(P3) 者(P1) 見(P1) 智(P3)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míng chá qiū háo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rén fēi shèng xián shú néng wú guò
年級字:人(P1) 非(P2) 聖(P4) 賢(P4) ,(P1) 孰(P0) 能(P1) 無(P2) 過(P1)
《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zhòng shǎng zhī xià bì yǒu sǐ fū
年級字:重(P1) 賞(P4) 之(P2) 下(P1) ,(P1) 必(P2) 有(P1) 死(P3) 夫(P2)
《後漢書·耿純傳》:“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李賢注引《黃石公記》:“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jū gōng jìn cu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瘁(P0)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三國成語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qián mén q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去(P1)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yàn ruò táo lǐ 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年級字:豔(P3) 如(P2) 桃(P2) 李(P2) ,(P1) 冷(P2) 若(P3) 冰(P1) 霜(P3)
清·傷時子《蒼鷹擊·割愛》:“敢道豔如桃李,冷若冰霜,芝蘭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樓賤質,紅粉庸姿。”
yù jiā zhī zuì hé huàn wú cí
年級字:欲(P5) 加(P1) 之(P2) 罪(P4) ,(P1) 何(P1) 患(P3) 無(P2) 辭(P5)
欲:要;患:憂愁,擔心;辭:言辭,指藉口。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rén wú yuǎn lǜ bì yǒu jìn yōu
年級字:人(P1) 無(P2) 遠(P1) 慮(P4) ,(P1) 必(P2) 有(P1) 近(P2) 憂(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表示人常常想不通或憂患許多琑碎的事情,倒不如將眼光集中在長遠和重要的事情,並進行周密的考慮和計劃。
《三國演義.第六一回》:「權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明之見甚遠。』」
《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yī rén shàn shè bǎi fū jué shí
年級字:一(P1) 人(P1) 善(P2) 射(P2) ,(P1) 百(P1) 夫(P2) 決(P2) 拾(P2)
古諺語,意思是爲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比喻凡事爲首者倡導於前,則其衆必起而效之。
《國語·吳語》:“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志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韋昭注:“決,勾弦。拾,捍。言申胥、華登善用兵衆必化之;猶一人善射,而百夫競著決拾而效之。”
shùn zhī zhě chāng nì zhī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之(P2) 者(P1) 昌(P1) ,(P1) 逆(P6) 之(P2) 者(P1) 亡(P2)
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他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他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yǎng bīng qiān rì yòng bīng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兵(P3) 千(P1) 日(P1) ,(P1) 用(P1) 兵(P3) 一(P1) 時(P1)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shàng tiān wú lù rù dì wú mén
年級字:上(P1) 天(P1) 無(P2) 路(P1) ,(P1) 入(P1) 地(P1) 無(P2) 門(P1)
宋·釋悟明《聯燈會要》卷二十八:“進前則觸途成滯,退後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yī zǐ chū jiā jiǔ zǔ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子(P1) 出(P1) 家(P1) ,(P1) 九(P1) 祖(P1) 昇(P3) 天(P1)
指子孫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常言:‘一子出家,九祖昇天’,你那夫主冤愆解釋,亦得超生去了。”
shí nián shù mù bǎi nián shù rén
年級字:十(P1) 年(P1) 樹(P1) 木(P1) ,(P1) 百(P1) 年(P1) 樹(P1) 人(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
成語勤奮、毅力形容培養人才是長久的教育使命,必須有承擔、恆心和毅力。
《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元·李政遠《還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着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
jú gōng jìn l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力(P1)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zhǐ cǐ yī jiā bié wú fēn diàn
年級字:只(P1) 此(P2) 一(P1) 家(P1) ,(P1) 別(P1) 無(P2) 分(P2) 店(P3)
原是一些店鋪招攬生意的用語,向顧客表明他沒分店,只能在他這一家店裏買到某種商品。泛指某種事物只有他那兒有,別處都沒有。
zhòng guā dé guā zhòng dòu dé dòu
年級字:種(P1) 瓜(P1) 得(P1) 瓜(P1) ,(P1) 種(P1) 豆(P1) 得(P1) 豆(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種什麼,收什麼。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zhǐ zhī qí shān bù zhī qí èr
年級字:只(P1) 知(P1) 其(P2) 一(P1) ,(P1) 不(P1) 知(P1) 其(P2) 二(P1)
《莊子·天地》:“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
wèi yuān qū yú wèi cóng qū què
年級字:爲(P2) 淵(P5) 驅(P4) 魚(P1) ,(P1) 爲(P2) 叢(P3) 驅(P4) 雀(P3)
比喻爲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爲淵驅魚,爲叢驅爵”。
yī rén chuán xū shí rén chuán shí
年級字:一(P1) 人(P1) 傳(P2) 虛(P4) ,(P1) 萬(P2) 人(P1) 傳(P2) 實(P1)
虛:不確實,指無中生有的事。本來沒有的事,傳的人多了,就信以爲真。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bīng mǎ wèi dòng liáng cǎo xiān xíng
年級字:兵(P3) 馬(P1) 未(P1) 動(P1) ,(P1) 糧(P2) 草(P1) 先(P2) 行(P1)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林佔財《森林中的遠征》:“他很同情地說道:‘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麼走這麼遠的路!”
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無(P2) 爲(P2) 牛(P1) 後(P1)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
yī rén fēi shēng xiān jí jī quǎn
年級字:一(P1) 人(P1) 飛(P1) 昇(P3) ,(P1) 仙(P2) 及(P2) 雞(P1) 犬(P1)
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語出漢·淮南王劉安舉家昇天的傳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信夫!”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年級字:讓(P2) 禮(P2) 一(P1) 寸(P1) ,(P1) 得(P1) 禮(P2) 一(P1) 尺(P1)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mó gāo yī chǐ dào gāo yī zhàng
年級字:魔(P5) 高(P1) 一(P1) 尺(P1) ,(P1) 道(P1) 高(P1) 一(P1) 丈(P2)
楊成武《層層火陣燒野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駐屯清剿’的鬥爭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創造——地道戰,大顯神威。”
qián mén j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拒(P5)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秦敗三晉之師於石門。賜以黼黻之服。’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qiān bù yī qiāng qiān rén yī miàn
年級字:千(P1) 部(P2) 一(P1) 腔(P5) ,(P1) 千(P1) 人(P1) 一(P1) 面(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至於才子佳人等書,則又開口‘文君’,滿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終不能不涉淫濫。”
jiā lěi qiān jīn zuò bù chuí táng
年級字:家(P1) 累(P3) 千(P1) 金(P1) ,(P1) 坐(P1) 不(P1) 垂(P2) 堂(P2)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知者避危於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xīng xīng zhī huǒ, kě yǐ liáo yuán
年級字:星(P1) 星(P1) 之(P2) 火(P1) ,(P1) 可(P1) 以(P1) 燎(P0) 原(P1)
一點點的小火星,可以燒遍整個原野。現在太多用於比喻有生命力的事物雖然微小,但一定能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xiàng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像(P1) 人(P1) ,(P1) 七(P1) 分(P2) 像(P1) 鬼(P2)
形容人長相醜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後不成人樣子。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大公資助張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yǒu fú tóng xiǎng yǒu nàn tóng dāng
年級字:有(P1) 福(P1) 同(P1) 享(P2) ,(P1) 有(P1) 難(P2) 同(P1) 當(P2)
幸福共同分享,苦難共同分擔。指患難與共,和衷共濟。
《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
qiān jīn yòng bīng bǎi jīn qiú jiàn
年級字:千(P1) 金(P1) 用(P1) 兵(P3) ,(P1) 百(P1) 金(P1) 求(P2) 間(P1)
yán zhī zhūn zhūn tīng zhī miǎo miǎo
年級字:言(P1) 之(P2) ,(P1) 聽(P1) 之(P2) 藐(P0) 藐(P0)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sì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像(P1) 人(P1) ,(P1) 七(P1) 分(P2) 似(P3) 鬼(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爲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年級字:一(P1) 葉(P1) 蔽(P5) 目(P1) ,(P1) 不(P1) 見(P1) 泰(P4) 山(P1)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就連泰山也看不到。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質。
guān mén yǎng hǔ hǔ dà shāng rén
年級字:關(P2) 門(P1) 養(P2) 虎(P1) ,(P1) 虎(P1) 大(P1) 傷(P2) 人(P1)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回:“古人說的‘關門養虎,虎大傷人’。這個東西,如何養得熟的。”
bǎi zú zhī chóng duàn ér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斷(P3) 而(P1)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gōng wú bù qǔ zhàn wú bù shèng
年級字:攻(P3) 無(P2) 不(P1) 取(P2) ,(P1) 戰(P4) 無(P2) 不(P1) 勝(P2)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shì ér bù jiàn tīng ér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而(P1) 不(P1) 見(P1) ,(P1) 聽(P1) 而(P1)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yú zhě qiān lǜ huò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或(P1) 有(P1) 一(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愚者千慮,
必或有一得比喻努力嘗試,也會有成功的機會。
「愚者」愚蠢、平凡知識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考慮。
「或有」可能。
「一得」一次的得著。
不管多愚蠢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成功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yǐ zǐ zhī máo gōng zǐ zhī dùn
年級字:以(P1) 子(P1) 之(P2) 矛(P3) ,(P1) 攻(P3) 子(P1) 之(P2) 盾(P3)
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rén zhī jiāng sǐ qí yán yě shàn
年級字:人(P1) 之(P2) 將(P3) 死(P3) ,(P1) 其(P2) 言(P1) 也(P1) 善(P2)
《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zhàn wú bù shèng gōng wú bù kè
年級字:戰(P4) 無(P2) 不(P1) 勝(P2) ,(P1) 攻(P3) 無(P2) 不(P1) 克(P4)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捲上:“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球至於今,邈不可得。”
qióng qióng jié lì xíng yǐng xiāng diào
年級字:立(P1) ,(P1) 形(P2) 影(P2) 相(P1) 弔(P0)
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指身體;吊:慰問。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漢·張衡《思玄賦》:“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羣而介立。”晉·李密《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rén bù wèi jǐ tiān zhū dì miè
年級字:人(P1) 不(P1) 爲(P2) 己(P1) ,(P1) 天(P1) 誅(P5) 地(P1) 滅(P3)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種人的腦筋,浸透着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的話,來爲他的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辯護。”
shī zhī háo lí chà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差(P2) 之(P2) 千(P1) 里(P1)
《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bù zhī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年級字:不(P1) 知(P1) 人(P1) 間(P1) ,(P1) 有(P1) 羞(P3) 恥(P5) 事(P1)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móu shì zài rén chéng shì zài tiān
年級字:謀(P4) 事(P1) 在(P1) 人(P1) ,(P1) 成(P1) 事(P1) 在(P1) 天(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shùn tiān zhě chāng nì tiān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天(P1) 者(P1) 昌(P1) ,(P1) 逆(P6) 天(P1) 者(P1) 亡(P2)
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同“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e miào
年級字:跑(P1) 了(P1) 和(P1) 尚(P2) ,(P1) 跑(P1) 不(P1) 了(P1) 廟(P3)
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
jīn yù qí wài bài xù qí zhōng
年級字:金(P1) 玉(P1) 其(P2) 外(P1) ,(P1) 敗(P2) 絮(P4) 其(P2) 中(P1)
外面象金象玉,裏面卻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裏面一團糟。
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rì chū ér zuò rì rù ér xī
年級字:日(P1) 出(P1) 而(P1) 作(P2) ,(P1) 日(P1) 入(P1) 而(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形容勤懇有規律的工作態度。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後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bàng guān zhě shěn dāng jú zhě mí
年級字:傍(P3) 觀(P2) 者(P1) 審(P3) ,(P1) 當(P2) 局(P2) 者(P1) 迷(P2)
指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事人則往往會迷惑糊塗。
zhào zhī jí lái huī zhī jí qù
年級字:召(P2) 之(P2) 即(P1) 來(P1) ,(P1) 揮(P3) 之(P2) 即(P1) 去(P1)
召:召喚。揮:擺手。手一召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chéng mén shī huǒ yāng jí chí yú
年級字:城(P2) 門(P1) 失(P2) 火(P1) ,(P1) 殃(P0) 及(P2) 池(P2) 魚(P1)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北齊·杜弼《檄樑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yán zhě zhūn zhūn tīng zhě miǎo miǎo
年級字:言(P1) 者(P1) ,(P1) 聽(P1) 者(P1) 藐(P0) 藐(P0)
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費口舌。
méi tóu yī zhòu jì shàng xīn lái
年級字:眉(P3) 頭(P1) 一(P1) 皺(P3) ,(P1) 計(P2) 上(P1) 心(P1) 來(P1)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韓厥爲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趙氏孤兒,怎生是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nìng wéi jī kǒu bù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不(P1) 爲(P2) 牛(P1) 後(P1)
牛後:牛的肛門。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shùn tiān zhě cún nì tiān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天(P1) 者(P1) 存(P3) ,(P1) 逆(P6) 天(P1) 者(P1) 亡(P2)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相(P1) 爭(P2)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鷸:長嘴水鳥;
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chā zhī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之(P2)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qiǎo fù nán wéi wú mǐ zhī chuī
年級字:巧(P2) 婦(P2) 難(P2) 爲(P2) ,(P1) 無(P2) 米(P1) 之(P2) 炊(P0)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做事一定要準備好必須的資源,否則能幹的人也無法成功。
也暗喻負責執行工作的人也因此感到無奈或無辜地承受失敗的後果。
巧婦: 靈巧、聰明、能幹的媳婦。
無米炊: 沒有米煮不成白飯。
形容如果沒有米,誰也無法煮出白飯。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爲。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麪湯餅乎?』」
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毋(P0) 爲(P2) 牛(P1) 後(P1)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爲大者之後。同“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爲雞口,毋爲牛後,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yīrénfēishēng,xiānjíjīquǎn
年級字:一(P1) 人(P1) 飛(P1) 升(P1) ,(P1) 仙(P2) 及(P2) 雞(P1) 犬(P1)
nìng kě qīng pín bù zuò zhuó fù
年級字:寧(P4) 可(P1) 清(P1) 貧(P3) ,(P1) 不(P1) 作(P2) 濁(P4) 富(P3)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慶道匡》:“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
shì yǒu bì zhì lǐ yǒu gù rán
年級字:事(P1) 有(P1) 必(P2) 至(P1) ,(P1) 理(P2) 有(P1) 固(P1) 然(P2)
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道理本來就該這樣。指某些事情無論怎樣防止,還是要出現,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規律發生發展的,是無法改變的。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rú wéi qí shēng rú jiàn qí rén
年級字:如(P2) 聞(P2) 其(P2) 聲(P1) ,(P1) 如(P2) 見(P1) 其(P2) 人(P1)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zhàn wú bù shèng gōng wú bù qǔ
年級字:戰(P4) 無(P2) 不(P1) 勝(P2) ,(P1) 攻(P3) 無(P2) 不(P1) 取(P2)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xī xiào nù mà jiē chéng wén zhāng
年級字:嬉(P4) 笑(P1) 怒(P2) 罵(P3) ,(P1) 皆(P3) 成(P1) 文(P1) 章(P3)
宋·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之一:“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sòng jūn qiān lǐ zhōng xū yī bié
年級字:送(P1) 君(P2) 千(P1) 里(P1) ,(P1) 終(P2) 須(P4) 一(P1) 別(P1)
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哥哥,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哥哥你回去。”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年級字:前(P1) 事(P1) 不(P1) 忘(P2) ,(P1) 後(P1) 事(P1) 之(P2) 師(P1)
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爲以後工作的借鑑。
róng xī zhī ān yī ròu zhī wèi
年級字:容(P2) 膝(P3) 之(P2) 安(P1) ,(P1) 一(P1) 肉(P1) 之(P2) 味(P2)
《列女傳·賢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懷楚國之憂,其可乎?”
chǐ yóu suǒ duǎn cùn yóu suǒ cháng
年級字:尺(P1) 有(P1) 所(P2) 短(P2) ,(P1) 寸(P1) 有(P1) 所(P2) 長(P1)
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bǎinián hǎo hé, yǒng jié tóngxīn
年級字:百(P1) 年(P1) 好(P1) 合(P1) ,(P1) 永(P2) 結(P1) 同(P1) 心(P1)
詞性:形容詞
美滿婚姻, 關係持久。
百年好合: 夫妻永遠和好相處的意思。
永結同心: 思想、興趣、喜愛的事情都一齊,生活永遠在一起。
shēn zài lín quán xīn huái wèi què
年級字:身(P1) 在(P1) 林(P1) 泉(P1) ,(P1) 心(P1) 懷(P3) 魏(P0) 闕(P6+)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着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年級字:不(P1) 入(P1) 虎(P1) 穴(P1) ,(P1) 不(P1) 得(P1) 虎(P1) 子(P1)
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風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nìng wéi yù suì bù wéi wǎ quán
年級字:寧(P4) 爲(P2) 玉(P1) 碎(P3) ,(P1) 不(P1) 爲(P2) 瓦(P2) 全(P2)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願爲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shuǐ jī zé hàn shǐ jī zé yuǎn
年級字:水(P1) 激(P2) 則(P3) 旱(P2) ,(P1) 矢(P0) 激(P2) 則(P3) 遠(P1)
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旱,通“悍”。比喻因禍致福。
zhì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shī
年級字:智(P3) 者(P1) 千(P1) 慮(P4) ,(P1) 必(P2) 有(P1)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
成語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風險是潛在的。
「智者」有知識和思考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慮。
「必有」必定。
「一失」一次失誤。
不管多聰明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錯誤的機會。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jiāng shān yì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稟(P0) 性(P3) 難(P2) 移(P2)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yī shǒu dú pāi suī jí wú shēng
年級字:一(P1) 手(P1) 獨(P4) 拍(P1) ,(P1) 雖(P2) 疾(P2) 無(P2) 聲(P1)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個人或單方面的力量難以辦事。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shuō yī shì yī shuō èr shì èr
年級字:說(P1) 一(P1) 是(P1) 一(P1) ,(P1) 說(P1) 二(P1) 是(P1) 二(P1)
清·張春帆《宦海》第四回:“這個時候的邵孝廉,就是個小小的制臺一般,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莊制軍沒有一回駁過他的。”
qián rén shī jiǎo hòu rén bǎ huá
年級字:前(P1) 人(P1) 失(P2) 腳(P2) ,(P1) 後(P1) 人(P1) 把(P1) 滑(P2)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shī zǐ bó tù yì yòng quán lì
年級字:獅(P2) 子(P1) 搏(P5) 兔(P1) ,(P1) 亦(P2) 用(P1) 全(P2) 力(P1)
比喻對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認真對付。同“獅象搏兔,皆用全力”。
bù qiú yǒu gōng dàn qiú wú guò
年級字:不(P1) 求(P2) 有(P1) 功(P1) ,(P1) 但(P1) 求(P2) 無(P2) 過(P1)
《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shàn yǒu shàn bào è yǒu è bào
年級字:善(P2) 有(P1) 善(P2) 報(P2) ,(P1) 惡(P3) 有(P1) 惡(P3) 報(P2)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dú shū bǎi biàn qí yì zì xiàn
年級字:讀(P1) 書(P1) 百(P1) 遍(P2) ,(P1) 其(P2) 義(P3) 自(P1) 見(P1)
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jiāng shān yì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秉(P5) 性(P3) 難(P2) 移(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yǎng zǐ fáng lǎo jī gǔ fáng jī
年級字:養(P2) 子(P1) 防(P3) 老(P1) ,(P1) 積(P3) 穀(P6) 防(P3) 饑(P4)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穀物爲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rén wèi cái sǐ niǎo wèi shí wáng
年級字:人(P1) 爲(P2) 財(P3) 死(P3) ,(P1) 鳥(P1) 爲(P2) 食(P1) 亡(P2)
sān tiān dǎ yú 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年級字:三(P1) 天(P1) 打(P1) 魚(P1) ,(P1) 兩(P1) 天(P1) 曬(P2) 網(P2)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fāng yǐ lèi jù wù yǐ qún fēn
年級字:方(P1) 以(P1) 類(P3) 聚(P3) ,(P1) 物(P1) 以(P1) 羣(P6) 分(P2)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後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shàng fāng bù zú xià bǐ yǒu yú
年級字:上(P1) 方(P1) 不(P1) 足(P1) ,(P1) 下(P1) 比(P1) 有(P1) 餘(P4)
《晉書·王湛傳》:“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shàng bù zháo tiān xià bù zháo dì
年級字:上(P1) 不(P1) 着(P2) 天(P1) ,(P1) 下(P1) 不(P1) 着(P2) 地(P1)
chū qí bù yì gōng qí wú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攻(P3) 其(P2) 無(P2)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yán zhī wú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之(P2) 無(P2) 文(P1) ,(P1) 行(P1) 之(P2) 不(P1) 遠(P1)
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lài há ma xiǎng chī tiān é ròu
年級字:想(P1) ,(P1) 吃(P1) 天(P1) 鵝(P3) 肉(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一回:“平兒說道:‘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沒人倫的混賬東西,起這樣念頭,叫他不得好死!”
jìng rú chǔ nǚ dòng rú tuō tù
年級字:靜(P2) 如(P2) 處(P2) 女(P1) ,(P1) 動(P1) 如(P2) 脫(P2) 兔(P1)
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shuǐ kě zài zhōu yì kě fù zhōu
年級字:水(P1) 可(P1) 載(P3) 舟(P2) ,(P1) 亦(P2) 可(P1) 覆(P5) 舟(P2)
《後漢書·皇甫規傳》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
年級字:蠅(P2) 附(P2) 驥(P0) 尾(P1) ,(P1) 而(P1) 致(P3) 千(P1) 里(P1)
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yù bàng xiāng chí yú rén dé lì
年級字:相(P1) 持(P4) ,(P1) 漁(P2) 人(P1)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sì tǐ bù qín wǔ gǔ bù fēn
年級字:四(P1) 體(P2) 不(P1) 勤(P2) ,(P1) 五(P1) 穀(P6) 不(P1) 分(P2)
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
年級字:急(P1) 驚(P2) 風(P1) 撞(P2) ,(P1) 着(P2) 慢(P2) 郎(P2) 中(P1)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晚清文學叢鈔·瞎編奇聞》第五回:“這真是急驚風撞着慢郎中了,我家裏死在牀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年級字:成(P1) 則(P3) 爲(P2) 王(P1) ,(P1) 敗(P2) 則(P3) 爲(P2) 賊(P3)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十一回:“單槍獨馬領三軍,成則爲王,敗則爲賊。”
liú shuǐ bù fǔ hù shū bù dù
年級字:流(P1) 水(P1) 不(P1) 腐(P3) ,(P1) 戶(P1) 樞(P6) 不(P1) 蠹(P0)
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呂氏春秋·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wú tiān yú shàng wú dì yú xià
年級字:無(P2) 天(P1) 於(P2) 上(P1) ,(P1) 無(P2) 地(P1) 於(P2) 下(P1)
《尉繚子·武議》:“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主於後,無敵於前。”
tiān xià xīng wáng pǐ fū yǒu zé
年級字:天(P1) 下(P1) 興(P2) 亡(P2) ,(P1) 匹(P2) 夫(P2) 有(P1) 責(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指國家的興盛或衰亡,人人都有一份責任,鼓勵人民為國家作出貢獻。倡導愛國的心意和。
天下: 全遍大地、全國、國家。
興亡: 興盛、衰亡。
匹夫: 常人、平民、百姓。
有責: 應有、責任。
《書經.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háo bù lì jǐ zhuān mén lì rén
年級字:毫(P4) 不(P1) 利(P2) 己(P1) ,(P1) 專(P2) 門(P1) 利(P2) 人(P1)
絲毫不爲個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
wéi huǐ fú cuī wéi shé ruò hé
年級字:爲(P2) 弗(P0) 摧(P4) ,(P1) 爲(P2) 蛇(P4) 若(P3) 何(P1)
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後患。
《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
qiān chuí dǎ luó yī chuí dìng yīn
年級字:千(P1) 錘(P6+) 打(P1) 鑼(P4) ,(P1) 一(P1) 錘(P6+) 定(P1) 音(P1)
sān shí liù cè zǒu wéi shàng cè
年級字:三(P1) 十(P1) 六(P1) 策(P4) ,(P1) 走(P1) 爲(P2) 上(P1) 策(P4)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爲上策。後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sǐ shēng yǒu mìng fù guì zài tiān
年級字:死(P3) 生(P1) 有(P1) 命(P3) ,(P1) 富(P3) 貴(P3) 在(P1) 天(P1)
《論語·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sānyán-liǎngyǔ,sānyán-liǎngjù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語(P1) ,(P1) 三(P1) 言(P1) 兩(P1) 句(P2)
hán xìn jiàng bīng duō duō yì shàn
年級字:韓(P1) 信(P1) 將(P3) 兵(P3) ,(P1) 多(P1) 多(P1) 益(P2) 善(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sān shí liù jì zǒu wéi shàng jì
年級字:三(P1) 十(P1) 六(P1) 計(P2) ,(P1) 走(P1) 爲(P2) 上(P1) 計(P2)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爲上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shí rì yī shuǐ wǔ rì yī shí
年級字:十(P1) 日(P1) 一(P1) 水(P1) ,(P1) 五(P1) 日(P1) 一(P1) 石(P1)
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dào gāo yī chǐ mó gāo yī zhàng
年級字:道(P1) 高(P1) 一(P1) 尺(P1) ,(P1) 魔(P5) 高(P1) 一(P1) 丈(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持續警惕邪惡的引誘。
「道」中國道教。
「高一尺」比喻法力提高了一尺。
「魔」魔鬼、魔怪。
「高一丈」比喻更厲害的法力。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後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後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
年級字:己(P1) 所(P2) 不(P1) 欲(P5) ,(P1) 勿(P1) 施(P2) 於(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公德心、道德勸導凡事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克己的修養,不害人,不報復的善心和德行,讓社會和諧,令人不安的事不會多次重複。
己所不欲: 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事物。
勿施於人: 不不要給予別人,或加在別人身上。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安(P1) 知(P1) ,(P1) 鴻(P6+) 鵠(P0) 之(P2) 志(P2)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年級字:言(P1) 者(P1) 無(P2) 罪(P4) ,(P1) 聞(P2) 者(P1) 足(P1) 戒(P3)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爲戒。
《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jiāng shān hǎo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好(P1)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後來還要開開口。”
bǎi zú zhī chóng sǐ ér bù jiāng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死(P3) 而(P1) 不(P1) 僵(P5)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
qián wú gǔ rén hòu wú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無(P2) 古(P1) 人(P1) ,(P1) 後(P1) 無(P2) 來(P1) 者(P1)
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並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gōng xiū gōng dé pó xiū pó dé
年級字:公(P1) 修(P2) 公(P1) 德(P4) ,(P1) 婆(P1) 修(P2) 婆(P1) 德(P4)
《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這燒香可是神佛兒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兒洗面兒各人兒光’,你不要,可行不得。”
yǎng jūn qiān rì yòng zài yī zhāo
年級字:養(P2) 軍(P2) 千(P1) 日(P1) ,(P1) 用(P1) 在(P1) 一(P1) 朝(P3)
《秦並六國平話》捲上:“王賁啓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主公,可不道,養軍千日,用在一朝。爲臣子要盡忠報國也呵!”
yī bù yā zhòng bǎi bù suí yī
年級字:一(P1) 不(P1) 壓(P2) 衆(P3) ,(P1) 百(P1) 不(P1) 隨(P3) 一(P1)
清·冷佛《春阿氏謀夫案》第五回:“本來你胡鬧嗎!十個人當差,偏你要獨出己見麼?俗語說:‘一不扭衆,百不隨一’,誰叫你胡說白道,出這宗甑兒糕呢。”
yī rén dé dào jī quǎn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人(P1) 得(P1) 道(P1) ,(P1) 雞(P1) 犬(P1) 升(P1) 天(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成語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一人得道: 道學、道教中的得道,成仙的含義。
雞犬: 雞犬是家畜。
升天: 升上天堂。
指家中一個人成仙,連家畜都可以一齊升上天上。
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suī sǐ zhī rì yóu shēng zhī nián
年級字:雖(P2) 死(P3) 之(P2) 日(P1) ,(P1) 猶(P5) 生(P1) 之(P2) 年(P1)
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着。
晉·常璩《漢中士女志·文姬》:“先公爲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zhē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睜(P4)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相公所見極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睜,這幾日何如好過!”
bì qí ruì qì jī qí duò guī
年級字:避(P4) 其(P2) 銳(P4) 氣(P1) ,(P1) 擊(P3) 其(P2) 惰(P3) 歸(P3)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惰:鬆懈善於用兵之人,總是避開敵人初來時的氣勢,等敵人疲憊時再狠狠打擊。
《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sān fēn sì rén qī fēn sì guǐ
年級字:三(P1) 分(P2) 似(P3) 人(P1) ,(P1) 七(P1) 分(P2) 似(P3) 鬼(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fú wú shuāng zhì huò bù dān xíng
年級字:福(P1) 無(P2) 雙(P2) 至(P1) ,(P1) 禍(P4) 不(P1) 單(P2) 行(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yú zhě qiān lǜ yì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亦(P2) 有(P1) 一(P1) 得(P1)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漢書·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yí rén wù yòng yòng rén wù yí
年級字:疑(P3) 人(P1) 勿(P1) 用(P1) ,(P1) 用(P1) 人(P1) 勿(P1) 疑(P3)
懷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懷疑他。指用人應充分信任。
《金史·熙宗本紀》:“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國及諸色人,量才通用之。”
xué shū bù chéng xué jiàn bù chéng
年級字:學(P1) 書(P1) 不(P1) 成(P1) ,(P1) 學(P1) 劍(P4) 不(P1) 成(P1)
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羽)少,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hán xìn yòng bīng duō duō yì bàn
年級字:韓(P1) 信(P1) 用(P1) 兵(P3) ,(P1) 多(P1) 多(P1) 益(P2) 辦(P2)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三:“韓信用兵,多多益辦。此是化工造物之妙,與文同用。”
zhī wú bù yán yán wú bù jìn
年級字:知(P1) 無(P2) 不(P1) 言(P1) ,(P1) 言(P1) 無(P2) 不(P1) 盡(P3)
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háo mò bù zhā jiāng xún fǔ kē
年級字:毫(P4) 末(P3) 不(P1) ,(P1) 將(P3) 尋(P3) 斧(P3) 柯(P1)
比喻禍害萌生時若不重視,釀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難。
《孔子家語·觀周》:“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爲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王肅注:“札,拔也;尋,用者也。”
yī rén jì duǎn, èr rén jì zhǎng
年級字:一(P1) 人(P1) 計(P2) 短(P2) ,(P1) 二(P1) 人(P1) 計(P2) 長(P1)
一人不敵二人計、一人不敵眾人智、一人不敵二人智【核心意思】團結、競爭力
指兩個人合作思量的效果比一個人會更好、更有競爭力。
zhǐ zhī qí yī wèi zhī qí èr
年級字:只(P1) 知(P1) 其(P2) 一(P1) ,(P1) 未(P1) 知(P1) 其(P2) 二(P1)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隻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說,咱們先買地,後蓋房呢,還是先蓋了房子後買地?”
Wáng yáng bǔ láo wèi wèi wǎn yě
年級字:亡(P2) 羊(P1) 補(P2) 牢(P3) ,(P1) 未(P1) 為(P2) 晚(P1) 也(P1)
shuǐ zé zài zhōu shuǐ zé fù zhōu
年級字:水(P1) 則(P3) 載(P3) 舟(P2) ,(P1) 水(P1) 則(P3) 覆(P5) 舟(P2)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擁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shēn zài jiāng hú xīn xuán wèi què
年級字:身(P1) 在(P1) 江(P2) 湖(P2) ,(P1) 心(P1) 懸(P5) 魏(P0) 闕(P6+)
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着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fēn jiǔ bì hé hé jiǔ bì fēn
年級字:分(P2) 久(P1) 必(P2) 合(P1) ,(P1) 合(P1) 久(P1) 必(P2) 分(P2)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chū qí bù yì yǎn qí bù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掩(P4) 其(P2) 不(P1)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zh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舞(P3) 劍(P4) ,(P1) 志(P2) 在(P1) 沛(P5) 公(P1)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爲之意,志在成名(餘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guēn dōng chū xiàng guān xī chū jiàng
年級字:關(P2) 東(P1) 出(P1) 相(P1) ,(P1) 關(P2) 西(P1) 出(P1) 將(P3)
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晉書·姚興載記》:“古人有言,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儁佚異,汝異多奇士。”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tóng qì xiāng qiú
年級字:同(P1) 聲(P1) 相(P1) 應(P2) ,(P1) 同(P1) 氣(P1) 相(P1) 求(P2)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
shùn dé zhě chāng nì dé zhě wáng
年級字:順(P2) 德(P4) 者(P1) 昌(P1) ,(P1) 逆(P6) 德(P4) 者(P1) 亡(P2)
shì bù guān jǐ gāo gāo guà qǐ
年級字:事(P1) 不(P1) 關(P2) 己(P1) ,(P1) 高(P1) 高(P1) 掛(P2) 起(P1)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爲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第三種。”
shí mù suǒ shì shí shǒu suǒ zhǐ
年級字:十(P1) 目(P1) 所(P2) 視(P1) ,(P1) 十(P1) 手(P1) 所(P2) 指(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指行事沒有秘密,自己要常常警惕,不要行差踏錯。
十目所視: 十目,多隻眼睛看著。
十手所指: 十手,多人指證著。
指行事沒有秘密,自己要常常警惕。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羣衆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宋.陸九淵〈與嚴泰伯〉三首之一:「古人謂戒謹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庸敢有戲論乎?」
《歧路燈.第二一回》:「這譚紹聞也覺得今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心中老大的不安。」
qí gāo yī zhāo fù shǒu fù jiǎo
年級字:棋(P2) 高(P1) 一(P1) 着(P2) ,(P1) 縛(P6) 手(P1) 縛(P6) 腳(P2)
本指棋藝,後比喻技術高人一頭,對方就無法施展本領。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正所謂‘棋高一着,縛手縛腳’。”
chā ruò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若(P3)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liè shì mù nián zhuàng xīn bù yǐ
年級字:烈(P2) 士(P1) 暮(P5) 年(P1) ,(P1) 壯(P1) 心(P1) 不(P1) 已(P1)
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tóu tòng zhì tóu zú tòng zhì zú
年級字:頭(P1) 痛(P2) 治(P2) 頭(P1) ,(P1) 足(P1) 痛(P2) 治(P2) 足(P1)
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同“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shì bié sān rì guā mù xiāng dài
年級字:士(P1) 別(P1) 三(P1) 日(P1) ,(P1) 刮(P5) 目(P1) 相(P1) 待(P3)
詞性:形容詞
三國成語傳説呂蒙年少時學識尚淺,後來從軍獲得晉升,後來得到孫權鼓勵,勤奮讀書,成為一位智勇相傳的名將,令人不再用從前的眼光去小看他。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南朝·宋·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ào yuǎn zhī jì shì wěi zhī xián
年級字:道(P1) 遠(P1) 知(P1) 驥(P0) ,(P1) 世(P1) 知(P1) 賢(P4)
驥:良馬。路途遙遠纔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僞狡詐才能鑑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yán zhī wú wén xíng ér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之(P2) 無(P2) 文(P1) ,(P1) 行(P1) 而(P1) 不(P1) 遠(P1)
《左傳·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
yī fū dāng guān wàn fū mò kāi
年級字:一(P1) 夫(P2) 當(P2) 關(P2) ,(P1) 萬(P2) 夫(P2) 莫(P2) 開(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地形險要,很難攻破。
一夫: 一人。
當關: 守衛著一個門關。
萬夫: 萬人,人數眾多。
莫開: 莫,否定語,不能開。
指因為地勢險要,就是只有一人守關,也不是人多便可以打開關門。
意思是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着關口,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要。
唐.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淮南子·兵略訓》:「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晉·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
yīng qí míng yǐ qiú qí yǒu shēng
年級字:其(P2) 鳴(P4) 矣(P0) ,(P1) 求(P2) 其(P2) 友(P1) 聲(P1)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應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shī zhī qiān lǐ chà ruò háo lí
年級字:失(P2) 之(P2) 千(P1) 里(P1) ,(P1) 差(P2) 若(P3) 毫(P4) 釐(P6)
《隋書·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dāng jú zhě mí páng guān zhě qīng
年級字:當(P2) 局(P2) 者(P1) 迷(P2) ,(P1) 旁(P1) 觀(P2) 者(P1) 清(P1)
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duō yī fēn xián duō, shǎo yī fēn xián shǎo
年級字:多(P1) 一(P1) 分(P2) 嫌(P4) 多(P1) ,(P1) 少(P1) 一(P1) 分(P2) 嫌(P4) 少(P1)
詞性:形容詞
指數量或份量洽當、適中。
「多一分嫌多」足夠。
「少一分嫌少」滿足。
指數量或份量非常洽當,不多也不少。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年級字:少(P1) 壯(P1) 不(P1) 努(P2) 力(P1) ,(P1) 老(P1) 大(P1) 徒(P3) 傷(P2) 悲(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指年少力壯的時候沒有奮發圖強,年紀大了便後悔莫及,悲傷也沒用了。勉勵年輕人要珍惜光陰,努力學習,累積知識及工作能力。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xiù cái bù chū mén 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年級字:秀(P2) 不(P1) 出(P1) 門(P1) ,(P1) 全(P2) 知(P1) 天(P1) 下(P1) 事(P1)
舊時認爲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裏,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
guā tián bù nà lǚ 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
年級字:瓜(P1) 田(P1) 不(P1) 納(P4) 履(P6) ,(P1) 李(P2) 下(P1) 不(P1) 整(P2) 冠(P5)
走過瓜田,不要彎下身子提鞋;經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樂府詩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zài rén ǎi yán xià zěn gǎn bù dī tóu
年級字:在(P1) 人(P1) 矮(P3) 檐(P4) 下(P1) ,(P1) 怎(P1) 敢(P2) 不(P1) 低(P2) 頭(P1)
《水滸》第二十八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是。”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 duó jūn zǐ zhī fù
年級字:以(P1) 小(P1) 人(P1) 之(P2) 心(P1) ,(P1) 度(P2) 君(P2) 子(P1) 之(P2) 腹(P4)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爲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Zhàng fū zhì sì hǎi, wàn lǐ yóu bì lín
年級字:丈(P2) 夫(P2) 志(P2) 四(P1) 海(P1) ,(P1) 萬(P2) 里(P1) 猶(P5) 比(P1) 鄰(P3)
文言文字詞志在四方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 bù zhī wéi bù zhǐ
年級字:知(P1) 之(P2) 爲(P2) 知(P1) 之(P2) ,(P1) 不(P1) 知(P1) 爲(P2) 不(P1) 知(P1)
《論語·爲政》:“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 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
年級字:一(P1) 朝(P3) 權(P5) 在(P1) 手(P1) ,(P1) 便(P2) 把(P1) 令(P2) 來(P1) 行(P1)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不(P1) 見(P1) 古(P1) 人(P1) ,(P1) 後(P1) 不(P1) 見(P1) 來(P1) 者(P1)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 zhǐ pà yǒu xīn rén
年級字:世(P1) 上(P1) 無(P2) 難(P2) 事(P1) ,(P1) 只(P1) 怕(P1) 有(P1) 心(P1) 人(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天下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世上無難事勉勵人要立志,做大事不怕困難和障礙,只要肯下決心、堅持和有毅力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世上: 世間上、世界上。
有心人: 有誠意、有決心、有耐心和毅力的人。
《戰國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西遊記.第二回》:「悟空道:『這個卻難!卻難!』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悟空聞得此言,叩頭禮拜。」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 zhǐ pà yǒu xīn rén
年級字:天(P1) 下(P1) 無(P2) 難(P2) 事(P1) ,(P1) 只(P1) 怕(P1) 有(P1) 心(P1) 人(P1)
明·王驥德《韓夫人題紅記·花陰私祝》:“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dàn bó yǐ míng zhì 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年級字:淡(P2) 泊(P3) 以(P1)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以(P1) 致(P3) 遠(P1)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lín xíng mì mi fèng, 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年級字:臨(P3) 行(P1) 密(P2) 密(P2) 縫(P4) ,(P1) 意(P1) 恐(P2) 遲(P2) 遲(P2) 歸(P3)
文言文字詞母愛的偉大,兒女的孝心
描寫母親關心兒子出行,細心用針線為兒子縫做衣服。
情景感動了兒子的孝心,期盼盡快向母親回報。
雅典娜e學園 : 《遊子吟》
https://athenaspace.com/site/writerApp/essayPreviewFirst.php?hwID=04181011400504060504100504&cmsLogin=
孟郊《遊子吟》【全文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漢族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遊子吟》是著名的代表作。
qiān yáng zhī pí bù rú yī hú zhī yè
年級字:千(P1) 羊(P1) 之(P2) 皮(P1) 不(P1) ,(P1) 如(P2) 一(P1) 狐(P3) 之(P2) 腋(P0)
Hǎi kuò píng yú yuè tiān gāo rèn niǎo fēi
年級字:海(P1) 闊(P4) 憑(P4) 魚(P1) 躍(P3) ,(P1) 天(P1) 高(P1) 任(P3) 鳥(P1) 飛(P1)
自然的廣闊無邊為魚躍鳥飛提供了寬廣的空間,比喻在廣闊的天地裡,人們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cǐ chǔ bù liú rén huì yǒu liú rén chǔ
年級字:此(P2) 處(P2) 不(P1) 留(P2) 人(P1) ,(P1) 會(P1) 有(P1) 留(P2) 人(P1) 處(P2)
《通俗編》卷十三引《平陳錄》:“張貴妃權寵,沈後經半年不得御。陳主當御沈後處,暫入即還,謂後曰:‘何不見留?’贈以詩曰:‘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shǔ zhōng wú dà jiàng liào huà zuò xiān fēng
年級字:蜀(P1) 中(P1) 無(P2) 大(P1) 將(P3) ,(P1) 廖(P0) 化(P1) 作(P2) 先(P2) 鋒(P3)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不(P1) 愁(P3) 沒(P1) 柴(P2) 燒(P2)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我則道留下青山怕沒柴。”
cǐ chǔ bù liú rén zì yǒu liú rén chǔ
年級字:此(P2) 處(P2) 不(P1) 留(P2) 人(P1) ,(P1) 自(P1) 有(P1) 留(P2) 人(P1) 處(P2)
《警世恆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先生道:‘若要奉承人,卦就不準了;若說實話,又惹人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 lù yǒu dòng sǐ gǔ
年級字:朱(P1) 門(P1) 酒(P4) 肉(P1) 臭(P3) ,(P1) 路(P1) 有(P1) 凍(P3) 死(P3) 骨(P2)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guā tián bù nà lǚ lǐ xià bù zhèng guān
年級字:瓜(P1) 田(P1) 不(P1) 納(P4) 履(P6) ,(P1) 李(P2) 下(P1) 不(P1) 正(P1) 冠(P5)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mǔ dān suī hǎo quán píng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全(P2) ,(P1) 憑(P4)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二回:“也不像兩個人打,就如一對猛虎爭餐,擂臺上流做一團。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wànbān jiē xiàpǐn, wéi yǒu dúshū gāo
年級字:萬(P2) 般(P2) 皆(P3) 下(P1) 品(P1) ,(P1) 唯(P4) 有(P1) 讀(P1) 書(P1) 高(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依(P2) 舊(P2) 有(P1) 柴(P2) 燒(P2)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yī rén yī shuāng shǒu, zuò shì méi bāng shǒu
年級字:一(P1) 人(P1) 一(P1) 雙(P2) 手(P1) ,(P1) 做(P1) 事(P1) 沒(P1) 幫(P1) 手(P1)
常用俗語十人十雙手,
抱着泰山走【核心意思】團結、競爭力。
指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需要合眾人之力。
yī rén bù kāi kǒu, shén xiān nán xiàs hǒu
年級字:一(P1) 人(P1) 不(P1) 開(P1) 口(P1) ,(P1) 神(P1) 仙(P2) 難(P2) 下(P1) 手(P1)
常用俗語指促意不提供任何資料,讓負責解決某些困難的人沒法處理。
gōng shuō gōng yǒu lǐ pó shuō pó yǒu lǐ
年級字:公(P1) 說(P1) 公(P1) 有(P1) 理(P2) ,(P1) 婆(P1) 說(P1) 婆(P1) 有(P1) 理(P2)
qiān rén nuò nuò bù rú yī shì è è
年級字:千(P1) 人(P1) 諾(P4) 諾(P4) 不(P1) ,(P1) 如(P2) 一(P1) 士(P1)
《史記·商君列傳》:“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 bǎi lǐ bù tóng sú
年級字:千(P1) 里(P1) 不(P1) 同(P1) 風(P1) ,(P1) 百(P1) 里(P1) 不(P1) 同(P1) 俗(P2)
wò tà zhī páng 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
年級字:臥(P3) 榻(P0) 之(P2) 旁(P1) 豈(P5) ,(P1) 容(P2) 他(P1) 人(P1) 鼾(P6) 睡(P2)
自己的牀鋪邊,怎麼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範圍或利益不容許別人侵佔。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養癰致患’,猝然一發,勢若燎原矣。”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 sān nián pà cǎo suǒ
年級字:一(P1) 年(P1) 被(P2) 蛇(P4) 咬(P2) ,(P1) 三(P1) 年(P1) 怕(P1) 草(P1) 索(P3)
比喻遭過一次挫折以後就變得膽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文若虛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膽氣了。只是守了這些銀錢回去罷。’”
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年級字:只(P1) 要(P1) 工(P1) 夫(P2) 深(P2) ,(P1) 鐵(P3) 磨(P3) 成(P1) 針(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鐵杵磨成針勉勵工作只要有決心,勇於面對困難和挑戰,肯下功夫、用心、加上毅力,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工夫: 專心、用心而出的力。古通「功」。
鐵杵: 粗糙的鐵棍。
傳李白少時讀書感到困難,後來遇到一位老太太向他解釋如何將鐵棍磨成成細細的繡花針的故事。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年級字:只(P1) 要(P1) 功(P1) 夫(P2) 深(P2) ,(P1) 鐵(P3) 磨(P3) 成(P1) 針(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只要工夫深,
鐵杵磨成針、鐵杵磨成針勉勵工作只要有決心,勇於面對困難和挑戰,肯下功夫、用心、加上毅力,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功夫: 專心、用心而出的力。
鐵杵: 粗糙的鐵棍。
傳李白少時讀書感到困難,後來遇到一位老太太向他解釋如何將鐵棍磨成成細細的繡花針的故事。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 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
年級字:三(P1) 個(P1) 臭(P3) 皮(P1) 匠(P3) ,(P1) 賽(P2) 過(P1) 諸(P4) 葛(P5) 亮(P1)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 wěn zuò diào yú tái
年級字:任(P3) 憑(P4) 風(P1) 浪(P1) 起(P1) ,(P1) 穩(P4) 坐(P1) 釣(P3) 魚(P1) 臺(P0)
比喻隨便遇到什麼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人民文學》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單等撒網下鉤了。”
mǔ dān suī hǎo zhōng xū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終(P2) ,(P1) 須(P4)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了銀錢,卻又只怕沒人,又道是‘牡丹花好,終須綠葉扶持’。”
shān zhōng wú hǎo hàn hú sūn chēng bà wáng
年級字:山(P1) 中(P1) 無(P2) 好(P1) 漢(P4) ,(P1) 稱(P2) 霸(P5) 王(P1)
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同“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rèn cóng fēng làng qǐ 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
年級字:任(P3) 從(P1) 風(P1) 浪(P1) 起(P1) ,(P1) 穩(P4) 坐(P1) 釣(P3) 魚(P1) 船(P2)
比喻隨便遇到什麼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ruò yào rén bù zhī chú fēi jǐ mò wéi
年級字:若(P3) 要(P1) 人(P1) 不(P1) 知(P1) ,(P1) 除(P2) 非(P2) 己(P1) 莫(P2) 爲(P2)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幹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
lù yáo zhī mǎ lì 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
年級字:路(P1) 遙(P3) 知(P1) 馬(P1) 力(P1) ,(P1) 事(P1) 久(P1) 見(P1) 人(P1) 心(P1)
路途遙遠,纔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纔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liǔ shù shàng zháo dāo sāng shù shàng chū xuè
年級字:柳(P3) 樹(P1) 上(P1) 着(P2) 刀(P1) ,(P1) 桑(P4) 樹(P1) 上(P1) 出(P1) 血(P3)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 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年級字:天(P1) 下(P1) 本(P2) 無(P2) 事(P1) ,(P1) 庸(P5) 人(P1) 自(P1) 擾(P3) 之(P2)
《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爲煩耳。”
shàng wú piàn wǎ 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
年級字:上(P1) 無(P2) 片(P1) 瓦(P2) 下(P1) ,(P1) 無(P2) 立(P1) 錐(P0) 之(P2) 地(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 sān shí nián hé xī
年級字:三(P1) 十(P1) 年(P1) 河(P1) 東(P1) ,(P1) 三(P1) 十(P1) 年(P1) 河(P1) 西(P1)
三十年前風水在河的東面,而三十年後卻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勢,我是親眼看見的。”
jī zhě yì wéi shí kě zhě yì wéi yǐn
年級字:飢(P3) 者(P1) 易(P2) 爲(P2) 食(P1) ,(P1) 渴(P3) 者(P1) 易(P2) 爲(P2) 飲(P2)
飢餓的人什麼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麼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
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 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
年級字:任(P3) 憑(P4) 風(P1) 浪(P1) 起(P1) ,(P1) 穩(P4) 坐(P1) 釣(P3) 魚(P1) 船(P2)
比喻隨便遇到什麼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四:“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幹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要有這個信心。”
wò tà zhī shàng 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
年級字:臥(P3) 榻(P0) 之(P2) 上(P1) 豈(P5) ,(P1) 容(P2) 他(P1) 人(P1) 鼾(P6) 睡(P2)
自己的慶鋪邊,怎麼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容許別人沾手。
宋·岳珂《程史·徐鉉入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耶?”
hǎo shì bù chū mén huài shì xíng qiān lǐ
年級字:好(P1) 事(P1) 不(P1) 出(P1) 門(P1) ,(P1) 惡(P3) 事(P1) 行(P1) 千(P1) 里(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紹宗:‘如何是西來意?’紹宗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qiān fū nuò nuò bù rú yī shì è è
年級字:千(P1) 夫(P2) 諾(P4) 諾(P4) 不(P1) ,(P1) 如(P2) 一(P1) 士(P1)
指衆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宋·蘇軾《講田友直字序》:“韓城田益,字遷之。黃庭堅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ài zhī yù qí shēng wù zhī yù qí sǐ
年級字:愛(P1) 之(P2) 慾(P5) 其(P2) 生(P1) ,(P1) 惡(P3) 之(P2) 慾(P5) 其(P2) 死(P3)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着;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 jí lái bào fó jiǎo
年級字:平(P1) 時(P1) 不(P1) 燒(P2) 香(P1) ,(P1) 急(P1) 來(P1) 抱(P1) 佛(P3) 腳(P2)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纔去懇求。後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jī cái qiān wàn 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
年級字:積(P3) 財(P3) 千(P1) 萬(P2) 不(P1) ,(P1) 如(P2) 薄(P4) 技(P2) 在(P1) 身(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 bì xiān lì qí qì
年級字:工(P1) 欲(P5) 善(P2) 其(P2) 事(P1) ,(P1) 必(P2) 先(P2) 利(P2) 其(P2) 器(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先有良好的籌備和計劃,鼓勵預先準備好相關的工具和資源,充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
善其事: 達到成事的目的。
利其器:工具,設備,儀器。先要準備好最佳的工具。
《論語.衛靈公》:「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shàng wú piàn wǎ 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
年級字:上(P1) 無(P2) 片(P1) 瓦(P2) 下(P1) ,(P1) 無(P2) 插(P2) 針(P2) 之(P2) 地(P1)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shí rén shí shuāng shǒu, bào zhe tài shān zǒu
年級字:十(P1) 人(P1) 十(P1) 雙(P2) 手(P1) ,(P1) 抱(P1) 着(P2) 泰(P4) 山(P1) 走(P1)
常用俗語一人一雙手,
做事沒幫手【核心意思】團結、競爭力。
指多人團結起來之後可以解決艱巨的困難。
nù cóng xīn tóu qǐ 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
年級字:怒(P2) 從(P1) 心(P1) 頭(P1) 起(P1) ,(P1) 惡(P3) 向(P1) 膽(P3) 邊(P1) 生(P1)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後,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huò xī fú suǒ yǐ fú xī huò suǒ fú
年級字:禍(P4) 兮(P1) 福(P1) 所(P2) 倚(P5) ,(P1) 福(P1) 兮(P1) 禍(P4) 所(P2) 伏(P4)
倚:倚靠;伏:隱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不(P1) 怕(P1) 沒(P1) 柴(P2) 燒(P2)
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jiù rén yī mìng 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
年級字:救(P3) 人(P1) 一(P1) 命(P3) 勝(P2) ,(P1) 造(P1) 七(P1) 級(P2) 浮(P3) 圖(P2)
nù cóng xīn shàng qǐ 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
年級字:怒(P2) 從(P1) 心(P1) 上(P1) 起(P1) ,(P1) 惡(P3) 向(P1) 膽(P3) 邊(P1) 生(P1)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後,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 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
年級字:明(P1) 槍(P2) 容(P2) 易(P2) 躲(P1) ,(P1) 暗(P2) 箭(P2) 最(P2) 難(P2) 防(P3)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於防備。同“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ān bù lí mǎ bèi 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
年級字:鞍(P4) 不(P1) 離(P2) 馬(P1) 背(P1) ,(P1) 甲(P1) 不(P1) 離(P2) 將(P3) 身(P1)
《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xiù cái bù chū mén 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年級字:秀(P2) 才(P1) 不(P1) 出(P1) 門(P1) ,(P1) 全(P2) 知(P1) 天(P1) 下(P1) 事(P1)
舊時認爲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裏,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
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 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
年級字:山(P1) 上(P1) 無(P2) 老(P1) 虎(P1) ,(P1) 猴(P2) 子(P1) 稱(P2) 大(P1) 王(P1)
《晚清文學叢鈔·冷眼觀》第十四回:“靠著老子做過上海道,在城裏面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弄慣了的脾氣,陪著朋友來吃臺把酒,就像是連四塊下腳錢都是冤枉花的。”
zhǐ tīng lóu tī xiǎng bù jiàn rén xià lái
年級字:只(P1) 聽(P1) 樓(P2) 梯(P2) 響(P2) ,(P1) 不(P1) 見(P1) 人(P1) 下(P1) 來(P1)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 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年級字:一(P1) 年(P1) 被(P2) 蛇(P4) 咬(P2) ,(P1) 十(P1) 年(P1) 怕(P1) 井(P2) 繩(P2)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
lù yáo zhī mǎ lì rì jiǔ jiàn rén xīn
年級字:路(P1) 遙(P3) 知(P1) 馬(P1) 力(P1) ,(P1) 日(P1) 久(P1) 見(P1) 人(P1) 心(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願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fú xī huò suǒ fú huò xī fú suǒ yī
年級字:福(P1) 兮(P1) 禍(P4) 所(P2) 伏(P4) ,(P1) 禍(P4) 兮(P1) 福(P1) 所(P2) 倚(P5)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shéi yán cùn cǎo xīn, bào dé sān chūnhuī
年級字:誰(P1) 言(P1) 寸(P1) 草(P1) 心(P1) ,(P1) 報(P2) 得(P1) 三(P1) 春(P1) 暉(P5)
文言文字詞母愛的偉大,兒女的孝心
描寫母親關心兒子出行,細心用針線為兒子縫做衣服。
情景感動了兒子的孝心,期盼盡快向母親回報。
雅典娜e學園 : 《遊子吟》
https://athenaspace.com/site/writerApp/essayPreviewFirst.php?hwID=04181011400504060504100504&cmsLogin=
孟郊《遊子吟》【全文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漢族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遊子吟》是著名的代表作。
chéng rén bù zì zài zì zài bù chéng rén
年級字:成(P1) 人(P1) 不(P1) 自(P1) 在(P1) ,(P1) 自(P1) 在(P1) 不(P1) 成(P1) 人(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自古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你好生記着我的話。”
yī zhāo bèi shé yǎo 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年級字:一(P1) 着(P2) 被(P2) 蛇(P4) 咬(P2) ,(P1) 三(P1) 年(P1) 怕(P1) 井(P2) 繩(P2)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年級字:海(P1) 內(P1) 存(P3) 知(P1) 己(P1) ,(P1) 天(P1) 涯(P6) 若(P3) 比(P1) 鄰(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天涯比鄰、天涯若比鄰形容到處都可以遇到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鼓勵要樂觀面對人生,並且要志在四方,勇於接受在不同地方的工作,增廣見聞。前往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朋友的幫助、交流,好像常常留在身邊的鄰居一樣。
海內: 四海、中國的四周環境、到處。
天涯: 遙遠的地方。
比鄰: 鄰近、鄰居。
原文記載王勃因好友杜甫前後蜀州任職,在分手時分享內心的感受。
《孟子.梁惠王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書經.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ài zé jiā zhū xī wù zé zhuì zhū yuān
年級字:愛(P1) 則(P3) 加(P1) 諸(P4) 膝(P3) ,(P1) 惡(P3) 則(P3) 墜(P5) 諸(P4) 淵(P5)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裏。意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入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lái shì shì fēi rén qù shì shì fēi zhě
年級字:來(P1) 是(P1) 是(P1) 非(P2) 人(P1) ,(P1) 去(P1) 是(P1) 是(P1) 非(P2) 者(P1)
猶言解鈴還是繫鈴人。指誰惹起的是非,還得由誰來了結。
mǔ dān suī hǎo quán zhàng lǜ yè fú chí
年級字:牡(P4) 丹(P4) 雖(P2) 好(P1) 全(P2) ,(P1) 仗(P3) 綠(P1) 葉(P1) 扶(P3) 持(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俗話說的,‘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太太們不虧了鳳丫頭,那些人還幫着嗎!”
jiù rén yī mìng 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
年級字:救(P3) 人(P1) 一(P1) 命(P3) 勝(P2) ,(P1) 造(P1) 七(P1) 級(P2) 浮(P3) 屠(P5)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爲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