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ǐ
年級字:齒(P3)
詞性:名詞,動詞
文言文字詞齒,
齟,
齣,
齡,
齦,
齬,
齪,
齷,
齲像口內牙齒之形。
牙齒: 門牙、乳齒、恆齒。
像牙齒般的尖利並可以分割物件: 鋸齒、屐齒、齒輪。
年齡: 年齒。
《說文》:「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从齒。」
yá chǐ
jù chǐ
年級字:鋸(P4) 齒(P3)
詞性:名詞
鋸條上的尖齒或形狀或排列如鋸齒的動物牙齒或機器的齒。
qiè chǐ
chǐ fèng
qǐ chǐ
年級字:啟(P4) 齒(P3)
詞性:動詞
啟齒(拼音:qǐ chǐ),詞性為動詞,指開口說話,多在有求於人時用。示例:猶豫半天,終未啟齒
kǒu chǐ
年級字:口(P1) 齒(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1.口和齒。
2.指歌唱、說話、讀書時的發音吐字。
3.口頭表達能力。
4.說話的本領技巧。
bùchǐ
Rǔ chǐ
年級字:齒(P3) 白(P1) 唇(P3) 紅(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脣(P3) 齒(P3) 之(P2) 邦(P3)
嘴脣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與共。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王師屢徵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脣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齒(P3) 少(P1) 心(P1) 銳(P4)
唐·柳宗元《上門下李夷簡相公陳情書》:“宗元曩者齒少心銳,徑行高步,不知道之艱以陷於大厄。”
年級字:裂(P3) 眥(P0) 嚼(P5) 齒(P3)
年級字:不(P1) 足(P1) 齒(P3) 數(P2)
《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口(P1) 齒(P3) 伶(P4) 俐(P4)
口齒:說話、言談;伶俐:聰明,靈活。談吐麻利,應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寶玉素日雖然口角伶俐,此時一心卻爲金釧兒感傷,恨不得也身亡命殞。”
年級字:能(P1) 牙(P1) 利(P2) 齒(P3)
年級字:脣(P3) 齒(P3) 相(P1) 依(P2)
脣亡齒寒象嘴脣和牙齒那樣互相依靠。比喻關係密切,相互依靠。
《三國志·魏書·鮑勳傳》:“蓋以吳、蜀脣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咬(P2) 牙(P1) 恨(P4) 齒(P3)
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同“咬牙切齒”。
年級字:唇(P3) 齒(P3) 之(P2) 邦(P3)
嘴唇與牙齒互相儲存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與共。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王師屢徵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頭(P1) 童(P1) 齒(P3) 豁(P0)
童:原指山無草木,比喻人禿頂;豁:缺口。頭頂禿了,牙齒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狀態。
年級字:何(P1) 足(P1) 掛(P2) 齒(P3)
足:值得;掛齒:提及,談及。哪裏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漢書·叔孫通傳》: “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磨(P3) 牙(P1) 鑿(P6) 齒(P3)
年級字:齒(P3) 牙(P1) 餘(P4) 論(P2)
《南史·謝眺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餘論。”
年級字:朱(P1) 唇(P3) 皓(P6+) 齒(P3)
年級字:口(P1) 齒(P3) 生(P1) 香(P1)
嘴和牙齒都有香味。比喻所讀的作品意味深長,雋永宜人。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前者捧讀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齒生香。”
年級字:齒(P3) 牙(P1) 餘(P4) 慧(P3)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蘇仲芬》:“夫隱惡楊善,現在功德,何惜齒牙餘慧,而必以樸訥爲恥。”
年級字:靈(P4) 牙(P1) 利(P2) 齒(P3)
康濯《水滴石穿》第三章:“而這種種心情,竟又使得她這個靈牙利齒忽然笨得再也說不出話來。”
年級字:齒(P3) 如(P2) 含(P4) 貝(P1)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年級字:馬(P1) 齒(P3) 徒(P3) 增(P2)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麼成就。
《穀梁傳·僖公二年》:“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年級字:令(P2) 人(P1) 齒(P3) 冷(P2)
年級字:齒(P3) 少(P1) 氣(P1) 銳(P4)
宋·王禹偁《答丁謂書》:“夫剛直之名,吾誠有之。蓋嫉惡過當,而賢、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齒少氣銳,勇於立事,今四十有三矣。”
年級字:黃(P1) 發(P1) 兒(P1) 齒(P3)
年級字:含(P4) 齒(P3) 戴(P3) 髮(P2)
《魏書·韓子熙傳》:“遂乃擅廢太后,離隔二宮,拷掠胡定,誣王行毒,含齒戴髮,莫不悲惋。”
年級字:生(P1) 齒(P3) 日(P1) 繁(P3)
宋·程頤《論十事札子》:“今則蕩然無法。富者跨州縣而莫之止,貧者流離餓殍而莫之恤,幸民雖多而衣食不足者,蓋無紀極,生齒日益繁而不爲之制。”
年級字:韶(P0) 顏(P2) 稚(P3) 齒(P3)
年級字:發(P1) 禿(P5) 齒(P3) 豁(P0)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私自憐悼,悔其初心,發禿齒豁,不見知己。”
年級字:予(P2) 齒(P3) 去(P1) 角(P2)
《漢書·董仲舒傳》:“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餘無角者則有上齒。”
年級字:脣(P3) 竭(P6) 齒(P3) 寒(P2)
《莊子·胠篋》:“故曰,脣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年級字:瞋(P0) 目(P1) 切(P2) 齒(P3)
瞋目:發怒時睜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
《史記·張儀列傳》:“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
年級字:沒(P1) 齒(P3) 不(P1) 忘(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回:“長老,你果是救得我回朝,沒齒不忘不恩。”
年級字:齒(P3) 如(P2) 齊(P2) 貝(P1)
年級字:沒(P1) 齒(P3) 難(P2) 忘(P2)
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
年級字:切(P2) 齒(P3) 痛(P2) 心(P1)
切齒:咬緊牙齒;痛心:形容心中極恨。形容憤恨到極點。
《戰國策·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齒腐心也。”《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年級字:齒(P3) 落(P2) 舌(P2) 鈍(P4)
《紅樓夢》第二回:“那老僧既聾且昏,又齒落舌鈍,所答非所問。”
年級字:明(P1) 皓(P6+) 齒(P3)
明亮的眼睛,潔白的牙齒。形容女子容貌美麗,也指美麗的女子。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年級字:齒(P3) 危(P3) 髮(P2) 秀(P2)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至若齒危髮秀之老,含經味道之生,莫不北麪人宗,自同資敬。”
年級字:染(P3) 須(P4) 種(P1) 齒(P3)
宋·陸游《歲晚幽興》詩:“卜冢治棺輪我快,染須種齒笑人癡。”
年級字:齒(P3) 豁(P0) 頭(P1) 童(P1)
宋·陳師道《宿柴城》詩:“臥埋塵葉走煙,齒豁頭童不計年。”
年級字:鬥(P2) 牙(P1) 拌(P4) 齒(P3)
《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衆人雖俱是珍哥的舊日相知,只因從良以後便也不好十分鬥牙拌齒,說了幾句正經話,吃了幾杯壯行酒。”
年級字:切(P2) 齒(P3) 痛(P2) 恨(P4)
年級字:脣(P3) 齒(P3) 相(P1) 須(P4)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四海冶》:“宣鎮東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鎮、黃花鎮界。四海冶正直黃花鎮北,適當山陵後背,乃脣齒相須之地。”
年級字:槁(P0) 項(P3) 沒(P1) 齒(P3)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鍥洨濱遺書序》:“是時科第既益重,豪儁之士,槁項沒齒,冀得當於一試。”
年級字:象(P1) 齒(P3) 焚(P5) 身(P1)
焚身:喪生。象因爲有珍貴的牙齒而遭到捕殺。比喻人因爲有錢財而招禍。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年級字:輔(P5) 車(P1) 脣(P3) 齒(P3)
輔:嘴旁頰骨。車:牙牀,即牙牀骨。頰骨和牙牀骨,嘴脣和牙齒。指相互依存的雙方。
晉·孫楚《爲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脣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年級字:齒(P3) 牙(P1) 爲(P2) 禍(P4)
《史記·晉世家》:“初,獻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爲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年級字:利(P2) 齒(P3) 能(P1) 牙(P1)
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妮子使着呵,早妝聾做啞。潑賤才,堪人罵,再休來利齒能牙。”
年級字:馬(P1) 齒(P3) 徒(P3) 長(P1)
《穀樑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年級字:難(P2) 於(P2) 啓(P0) 齒(P3)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極為困難或尷尬開口講出真正的理由或要求。
年級字:脣(P3) 腐(P3) 齒(P3) 落(P2)
漢·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於竹帛,脣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
年級字:齒(P3) 甘(P2) 乘(P2) 肥(P2)
清·王韜《原士》:“而遊惰者且齒甘乘肥,三代下之國家,所以有岌岌之勢也。”
年級字:沒(P1) 齒(P3) 無(P2) 怨(P3)
《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年級字:投(P3) 梭(P4) 折(P2) 齒(P3)
《晉書·謝鯤傳》:“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
年級字:令(P2) 人(P1) 切(P2) 齒(P3)
令:使;切齒:牙齒相磨切,表示極其憤恨。使人非常憤恨。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年級字:肩(P3) 從(P1) 齒(P3) 序(P2)
年級字:齒(P3) 頰(P5) 掛(P2) 人(P1)
何啓、胡禮垣《新政論義》:“及知名之國皆有可取之物,齒頰掛人,多者二十餘種,再次亦數種,惟中國則無一見稱焉。”
年級字:皓(P6+) 齒(P3) 明(P1)
皓:白色的樣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潔白的牙齒,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亦喻指美女。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年級字:共(P1) 為(P2) 唇(P3) 齒(P3)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年級字:齒(P3) 牙(P1) 之(P2) 猾(P3)
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討副使試大理司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誌銘》:“然以憂慄間於多虞,卒成耳環目之塞,道致齒牙之猾。”
年級字:伶(P4) 牙(P1) 俐(P4) 齒(P3)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你休那裏便伶牙俐齒,調三幹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損人行止。”
年級字:利(P2) 齒(P3) 伶(P4) 牙(P1)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利齒伶牙。”
年級字:唇(P3) 齒(P3) 相(P1) 依(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唇亡齒寒象嘴唇和牙齒那樣互相依靠。比喻關係密切,相互依靠。
《三國志·魏書·鮑勳傳》:“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年級字:唇(P3) 紅(P1) 齒(P3) 白(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白(P1) 齒(P3) 青(P1) 眉(P3)
明·袁宏道《哭臨漳令王子聲》詩:“憶昨與君髮長安,白齒青眉吐肺肝。”
年級字:屐(P5) 齒(P3) 之(P2) 折(P2)
《晉書謝安傳》:“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年級字:稚(P3) 齒(P3)
《列子·楊朱》:“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婑媠者以盈之。”
年級字:切(P2) 齒(P3) 心(P1)
《戰國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年級字:切(P2) 齒(P3) 腐(P3) 心(P1)
切齒:咬緊牙齒;腐心:形容心中極恨。形容憤恨到極點。
《戰國策·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齒腐心也。”《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年級字:齒(P3) 頰(P5) 生(P1) 香(P1)
清·黃景仁《即席分賦得賣花聲》之二:“憐他齒頰生香處,不在枝頭在擔頭。”
年級字:齒(P3) 劍(P4) 如(P2) 歸(P3)
《晉書·列女傳論》:“比夫懸樑靡顧,齒劍如歸,異日齊風,可以激揚千載矣。”
年級字:齒(P3) 未(P1) 落(P2)
《北史·楊愔傳》:“此兒駒齒未落,憂心忡忡是我家龍文(駿馬名),更十歲後,當求之千裏外。”
年級字:共(P1) 爲(P2) 脣(P3) 齒(P3)
《三國志·蜀書·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爲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年級字:不(P1) 足(P1) 挂(P2) 齒(P3)
年級字:怒(P2) 目(P1) 切(P2) 齒(P3)
晉·劉伶《酒德頌》:“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衿,怒目切齒。”
年級字:朱(P1) 脣(P3) 榴(P2) 齒(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雙脣紅潤,牙齒如同石榴子一般整齊。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兩行盡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輕盈,星眼柳眉,朱脣榴齒,桃臉蟬髮。」
年級字:齒(P3) 亡(P2) 舌(P2) 存(P3)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年級字:齒(P3) 牙(P1) 餘(P4) 惠(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生乃坐,請所命。曰:‘令女甥寡居無耦,僕欲得主中饋。屢通媒妁,輒以無尊長之命爲辭。幸無惜齒牙餘惠。’”
年級字:不(P1) 齒(P3) 於(P2) 人(P1)
《續資治通鑑·宋紀·徽宗政和元年》:“燕人馬植,本遼大族,仕至光祿卿,行污而內亂,不齒於人。”
年級字:脣(P3) 紅(P1) 齒(P3) 白(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脣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年級字:靈(P4) 心(P1) 慧(P3) 齒(P3)
年級字:目(P1) 切(P2) 齒(P3)
嗔目:發怒時睜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段祺瑞馬廠誓師》:“復辟之貽害清室也如彼,不利於國家也如此。內之不特非清室自動,而孀妃耆博,且不勝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羣公勸進,而比戶編氓,各不相謀,而嗔目切齒。”
年級字:黃(P1) 髮(P2) 兒(P1) 齒(P3)
年級字:齒(P3) 過(P1) 肩(P3) 隨(P3)
《梁書·文學傳下·陸雲公》:“見與齒過肩隨,禮殊拜絕,懷抱相得,忘其年義。”
年級字:咬(P2) 牙(P1) 切(P2) 齒(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切齒: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種情緒或感覺竭力抑制住。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爲甚事咬牙切齒,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年級字:俐(P4) 齒(P3) 伶(P4) 牙(P1)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
年級字:脣(P3) 亡(P2) 齒(P3) 寒(P2)
詞性:形容詞
三國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休戚相關、巢毀卵破、脣齒相依、輔車相依、覆巢之下無完卵比喻利害密切相關。
脣: 嘴脣、口脣。
亡: 死亡、亡命。
齒: 牙齒、口齒。
寒: 寒冷、寒冬。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晉書.卷六六.陶侃列傳》:「然某等區區,實恐理失於內,事敗於外,豪氂之差,將致千里,使荊蠻乖離,西嵎不守,脣亡齒寒,侵逼無限也。」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脣亡齒寒之懼,而討之無名。」
《三國演義》第一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脣亡齒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明史.卷一四三.高巍列傳》:「此皆豎儒偏見,病藩封太重,疑慮太深,乃至此。夫脣亡齒寒,人人自危。」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年級字:戴(P3) 眉(P3) 含(P4) 齒(P3)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齒,抱餘疚於泉臺也。”
年級字:齒(P3) 牙(P1) 春(P1) 色(P1)
宋·陶彀《清異錄·作用》:“婁師德位貴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謂師德笑,爲齒牙春色。”
年級字:齒(P3) 如(P2) 編(P3) 貝(P1)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五二:“齒如編貝漢東方,不學咿嚘況對揚。屋瓦自驚天滓,丹毫圓折露華瀼。”
年級字:不(P1) 足(P1) 掛(P2) 齒(P3)
《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輔(P5) 車(P1) 唇(P3) 齒(P3)
輔:嘴旁頰骨。車:牙床,即牙床骨。頰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齒。指相互依存的雙方。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內有毛羽零落之漸。”
年級字:嚼(P5) 齒(P3) 穿(P1) 齦(P6+)
齒:牙齒。穿:咬破。齦:牙齦。緊咬牙齒,竟咬破了牙齦。形容對敵人恨之入骨。
年級字:齦(P6+) 齒(P3) 彈(P4) 舌(P2)
明·沈德符《野獲編·婦女·燕姬》:“所餉不滿所望,必齦齒彈舌,獰兇萬狀。”
年級字:皓(P6+) 齒(P3) 蛾(P0) 眉(P3)
皓:白色的樣子;蛾眉:女子修長而美麗的眉毛。潔白的牙齒,修美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端莊美麗,也喻稱美女。
年級字:齒(P3) 牙(P1) 爲(P2) 猾(P3)
《國語·晉語一》:“獻公卜伐驪戎,史蘇佔之,曰:‘勝而不吉。’公曰:‘何謂也?’對曰:‘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年級字:齒(P3) 若(P3) 編(P3) 貝(P1)
年級字:戴(P3) 髮(P2) 含(P4) 齒(P3)
長着頭髮和牙齒。指人。多用作退一步說,表示也還是人或如果是人。
《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年級字:蓬(P4) 頭(P1) 歷(P2) 齒(P3)
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齞脣歷齒。”
年級字:蛾(P0) 眉(P3) 皓(P6+) 齒(P3)
蛾眉:像蠶蛾觸鬚似的彎而長的眉毛。修長的眉毛,潔白的牙齒。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臣之東鄰,有一女子,雲發豐豔,蛾眉皓齒。”
年級字:蓬(P4) 頭(P1) 厲(P3) 齒(P3)
二十年前風度翩翩的老張,經過多年生活的磨難,已變成~了。
年級字:齒(P3) 弊(P5) 舌(P2) 存(P3)
語出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年級字:搜(P3) 根(P1) 剔(P6) 齒(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1回:“只恨黃文炳那廝搜根剔齒,幾番唆毒,要害我們。”
年級字:脣(P3) 揭(P3) 齒(P3) 寒(P2)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同“脣亡齒寒”。
年級字:齒(P3) 白(P1) 脣(P3) 紅(P1)
明·胡文煥《瓊琚記·桑下戲妻》:“只見脣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yǎo rén gǒu ér bù lòu chǐ
年級字:咬(P2) 人(P1) 狗(P2) 兒(P1) 不(P1) 露(P2) 齒(P3)
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咬人狗兒不露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