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年級字:鼓(P2)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鼓,
鼕,
鼙 。從「壴」,放置起的鼓。
從「攴」,出擊、行動。
打鼓。
振作、激勵: 鼓勵、鼓掌、鼓舞士氣、一鼓作氣。
樂器: 大鼓、鼓琴、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聲發出聲音:鼓聲。
對事情極度不滿而商聲發洩: 鼓噪。
積極宣傳推動一些事情或意念: 鼓吹、鼓動、鼓舞。
凸出或高起形狀: 鼓脹。
身體耳朵部份: 耳鼓。
【量詞】古代夜間擊鼓以報時,一鼓即一更。
《說文.攴部》:「鼔,擊鼓也。从攴从壴,壴亦聲。」
《詩經.小雅.白華》:「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唐.孟郊〈上張徐州〉詩:「願鼓空桑弦,永使萬物和。」
《易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晉.潘尼〈後園頌〉:「翔鳥鼓翼,游魚載浮。」
jī gǔ
qí gǔ
gǔ jìn
gǔ zuò
gǔ chuī
luó gǔ
táng gǔ
gǔ diǎn
年級字:鼓(P2) 點(P1)
詞性:名詞
1.舊時夜間擊鼓計時所敲擊的點數2.打鼓時的音響節奏
3.戲曲中鼓板的節奏,用來指揮其他樂器
gǔ shì
gǔ zú
gǔ zhàng
年級字:鼓(P2) 脹(P4)
詞性:名詞
一作臌脹。指腹部脹大、腹皮青筋顯露、四肢不腫(或微腫)的病症
gǔ lì
dǎ gǔ
年級字:打(P1) 鼓(P2)
詞性:動詞
1.擊鼓
2.感到心神不定,忐忑不安
例:還不知結果,她心裡直打鼓
Gǔ gǔ
年級字:鼓(P2) 鼓(P2)
樂團-魔幻力量 Magic Power ,融合嘻哈、 放克 、搖滾風格 ,結合雙饒舌主唱力道 DJ前衛層次, 六位鐵男組合帶來強大聽覺衝擊。
gǔ wǔ
gǔ zào
gǔ chū
gǔ qǐ
huā gǔ
gǔ dòng
gǔ shuō
gǔ cí
年級字:鼓(P2) 詞(P1)
詞性:名詞
亦作“鼓辭”。,曲藝的一種。明清時流行於我國北方。清賈鳧西作有《木皮散人鼓詞》一說鼓詞即鼓書,為大鼓的舊稱。也有人認為,鼓詞即元明間流行的詞話,或系詞話的直接發展。現在則多指各種大鼓的唱詞腳本。
gǔ shǒu
gǔ dǎo
tóng gǔ
年級字:銅(P2) 鼓(P2)
詞性:名詞
中國古代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樂器,由用作炊具的銅釜發展而成,用銅鑄造。也指銅製軍鼓。
gǔ jiāo
gǔ zhǎng
年級字:一(P1) 鼓(P2) 作(P2) 氣(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趁熱打鐵,
一氣呵成憑藉開始時的信念、志氣和勇氣向終點前進。
一鼓 : 第一次擊鼓,出發、開始。
作 : 振作。
氣 : 勇氣。
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左傳. 莊公十年》。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年級字:收(P1) 鑼(P4) 罷(P2) 鼓(P2)
年級字:重(P1) 整(P2) 旗(P3) 鼓(P2)
清·蕭山湘靈子《軒亭冤》捲上:“依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乎權文,勸戒女子。”
年級字:鼓(P2) 吻(P4) 弄(P2) 舌(P2)
《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個梟鳥,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腳毛髮森豎!”
年級字:偃(P0) 旗(P3) 臥(P3) 鼓(P2)
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同“偃旗息鼓”。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衆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年級字:打(P1) 退(P2) 堂(P2) 鼓(P2)
詞性:動詞
成語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時打鼓。現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縮。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年級字:金(P1) 鼓(P2) 齊(P2) 鳴(P4)
年級字:緊(P2) 鑼(P4) 密(P2) 鼓(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爲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製造的氣氛、聲勢。
劉紹棠《狼煙》四:“綠樹蔥蘢的太子鎮裏,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
年級字:篩(P5) 鑼(P4) 鼓(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或有那遭網的,遇扣的,夾活兒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戲,翻筋斗,豎蜻蜓,當街上篩鑼擂鼓,無所不爲的頑耍。”
年級字:懸(P5) 鼓(P2) 待(P3) 椎(P0)
《淵鑑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爲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慄。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年級字:金(P1) 鼓(P2) 連(P1) 天(P1)
金鼓:古時作戰,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擊鼓表示前進,鳴金表示後退;連天:響徹雲霄。形容軍威盛大或戰鬥激烈。
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券》:“金鼓連天,喊聲震地,不是赤眉嘯聚,定爲碧眼橫行,待我出門一看,便知端的。”
年級字:大(P1) 張(P2) 旗(P3) 鼓(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張:陳設,展示;旗鼓:旗幟和戰鼓。形容進攻的聲勢和規模很大。也形容羣衆活動聲勢和規模很大。
清·張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的向前進發。”
年級字:鼓(P2) 脣(P3) 弄(P2) 舌(P2)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脣,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遊說。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脣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制也。”
年級字:一(P1) 鼓(P2) 一(P1) 板(P2)
鼓、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這兩個,方纔弄得成。這兩個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脫得些,大家有味。”
年級字:敝(P0) 鼓(P2) 喪(P5) 豚(P5)
敝:破,壞;喪:失去;豚:豬。指擊破鼓、烹掉豬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費而無益。
《荀子·解蔽》:“故喪於溼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年級字:鼓(P2) 吹(P1) 喧(P4)
《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離店家不上五六裏之地,只是後面鼓吹喧闐,回頭觀看,燈火燭天。”
年級字:開(P1) 臺(P0) 鑼(P4) 鼓(P2)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的開頭部分。也比喻一個事件的開頭。
馬烽《〈呂梁英雄傳〉起頭的話》:“如今只寫一個故事,雖然僅是一個小村子裏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晉綏解放區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艱苦鬥爭的輪廓。這些閒言淡語,只當作一段開臺鑼鼓吧!”
年級字:蒙(P3) 在(P1) 鼓(P2) 裡(P3)
年級字:鼓(P2) 樂(P2) 喧(P4) 天(P1)
鼓:彈奏。喧天:聲音大而嘈雜。彈奏着各種樂器,聲響大得直衝雲天。形容十分歡樂熱鬧。
年級字:鼓(P2) 舌(P2) 掀(P4)
掉動舌頭,掀動樂器中的簧片。指用動人的言辭蠱惑人。
清·胡泉《貂裘換酒·題〈聊齋志異〉》詞:“筆墨久拋荒,懶勞神雕蟲小技,鼓舌掀簧。”
年級字:敗(P2) 鼓(P2) 之(P2) 皮(P1)
敗:破舊。破鼓皮可作藥材。比喻雖微賤,卻是有用的東西。
唐·韓愈《進學解》:“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年級字:腰(P3) 鼓(P2) 兄(P1) 弟(P1)
腰鼓:古樂器,兩頭粗,中間細。比喻兄弟輩里居中的的那一個較差。
《齊書·沈衝傳》:“衝與兄淡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爲腰鼓兄弟。”
年級字:揚(P2) 鈴(P2) 打(P1) 鼓(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大事化爲小事,小事化爲沒事’,方是興旺之家。若得不了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的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
年級字:漁(P2) 陽(P1) 鼙(P0) 鼓(P2)
漁陽:地名,現河北省薊縣,唐時安祿山駐軍在此;鼙鼓:古代軍中用的小鼓。漁陽郡響起了戰鼓。指有戰事發生。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年級字:詩(P3) 腸(P5) 鼓(P2) 吹(P1)
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戴顒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鍼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年級字:鼓(P2) 旗(P3) 相(P1) 當(P2)
兩軍對敵;對抗。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當”。
《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年級字:鼓(P2) 舌(P2) 揚(P2) 脣(P3)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脣,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
年級字:鼓(P2) 唇(P3) 弄(P2) 舌(P2)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遊說。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且言賊非真,器械自所製也。”
年級字:偃(P0) 旗(P3) 息(P1) 鼓(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不動聲色大張旗鼓、揚旗吶喊偃:仰臥,引伸爲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年級字:鼓(P2) 樂(P2) 齊(P2) 鳴(P4)
年級字:鼓(P2) 脣(P3) 舌(P2)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脣咋舌,欲以罔利。”
年級字:偃(P0) 旗(P3) 僕(P4) 鼓(P2)
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同“偃旗息鼓”。
宋·蘇洵《權書·法制》:“偃旗僕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譁者斬。”
年級字:暮(P5) 鼓(P2) 晨(P2) 鐘(P2)
佛教規矩,寺裏晚上打鼓,早晨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唐·李鹹中《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年級字:鼓(P2) 餒(P0) 旗(P3) 靡(P0)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復進。”
年級字:鐘(P2) 鼓(P2) 之(P2) 色(P1)
年級字:含(P4) 哺(P4) 鼓(P2) 腹(P4)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年級字:對(P1) 牛(P1) 鼓(P2)
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注:“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年級字:搖(P2) 脣(P3) 鼓(P2) 舌(P2)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年級字:朝(P3) 鍾(P4) 暮(P5) 鼓(P2)
年級字:鼓(P2) 鳴(P4) 金(P1)
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年級字:搖(P2) 唇(P3) 鼓(P2) 舌(P2)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年級字:鼓(P2) 舞(P3) 歡(P1) 欣(P4)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個鼓舞歡欣,出門上馬而去。”
年級字:鼓(P2) 腦(P2) 爭(P2) 頭(P1)
《全元散曲·柳營曲·風月擔》:“勤兒每正鼓腦爭頭,鬥喧呼謝館秦樓。”
年級字:晨(P2) 鐘(P2) 暮(P5) 鼓(P2)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裏晚上打鼓,晚上敲鐘。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唐·李成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年級字:鼓(P2) 角(P2) 齊(P2) 鳴(P4)
鼓:戰鼓;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年級字:扯(P4) 鼓(P2) 奪(P3) 旗(P3)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
年級字:羯(P6+) 鼓(P2) 催(P3) 花(P1)
羯鼓:兩面蒙皮,腰部較細的一種鼓。敲擊羯鼓,使杏花早開。
唐·南卓《羯鼓錄》載: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經在內庭擊鼓,並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當時正趕上庭中杏花開放,唐玄宗笑着說:“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
年級字:掩(P4) 旗(P3) 息(P1) 鼓(P2)
①捲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年級字:兩(P1) 部(P2) 鼓(P2) 吹(P1)
鼓吹:古時儀仗樂隊的器樂合奏。兩部器樂合奏。特指蛙鳴。
《南齊書·孔稚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剪,中有蛙鳴,或問之曰:‘欲爲陳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期效仲舉。’”
年級字:金(P1) 鼓(P2) 喧(P4)
金鼓:金鉦和鼓。喧闐:聲音大。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亦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
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年級字:歡(P1) 呼(P2) 鼓(P2) 舞(P3)
年級字:暮(P5) 鼓(P2) 朝(P3) 鐘(P2)
年級字:鐘(P2) 鼓(P2) 饌(P0) 玉(P1)
唐·李白《將進酒》詩:“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年級字:鳴(P4) 鼓(P2) 而(P1) 攻(P3)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鼓(P2) 舌(P2) 搖(P2) 脣(P3)
鼓動嘴脣,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亦泛指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元·高文秀《誶範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着咱鼓舌搖脣,立取他封侯拜將。”
年級字:鼓(P2) 吻(P4) 奮(P2) 爪(P1)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言下狼復鼓吻奮爪以向先生。”
年級字:村(P1) 歌(P1) 社(P2) 鼓(P2)
元·姚守中《粉蝶兒·牛訴冤》套曲:“爲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
年級字:鼓(P2) 脣(P3) 搖(P2) 舌(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脣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年級字:鼓(P2) 盆(P2) 之(P2) 戚(P5)
《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年級字:鼓(P2) 腹(P4) 含(P4) 和(P1)
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餘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年級字:膠(P3) 柱(P2) 鼓(P2) 瑟(P5)
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絃。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年級字:掀(P4) 風(P1) 鼓(P2) 浪(P1)
毛澤東《蘇聯利益和人類利益的一致》:“那些有反蘇成見的人,藉着諾蒙坎停戰協定的訂立和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傳聞,掀風鼓浪,挑撥中蘇兩大民族間的感情。”
年級字:陶(P4) 熔(P3) 鼓(P2) 鑄(P5)
年級字:密(P2) 鑼(P4) 緊(P2) 鼓(P2)
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爲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製造的氣氛、聲勢。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麼陰謀,你走路也得當心呵,要帶眼識人。”
年級字:鼓(P2) 眼(P1) 努(P2) 睛(P3)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七:“‘你跟我來,有句話問你。’他鼓眼努睛,對她這樣說。”
年級字:鼓(P2) 腹(P4) 含(P4) 哺(P4)
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年級字:敲(P2) 鑼(P4) 打(P1) 鼓(P2)
年級字:矇(P5) 在(P1) 鼓(P2) 裏(P1)
清·吳趼人《瞎騙奇聞》第二回:“總是他命好,纔有這一個好先生給他算了出來,要不是周先生,我們還矇在鼓裏呢。”
年級字:掉(P2) 舌(P2) 鼓(P2) 唇(P3)
年級字:朝(P3) 鐘(P2) 暮(P5) 鼓(P2)
唐·李鹹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年級字:開(P1) 台(P2) 鑼(P4) 鼓(P2)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的開頭部分。也比喻一個事件的開頭。
年級字:重(P1) 振(P2) 旗(P3) 鼓(P2)
清·湘靈子《軒亭冤·驚夢》:“儂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平權文勸戒女子。”
年級字:重(P1) 興(P2) 旗(P3) 鼓(P2)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現下招集人才,團練軍馬,倘有機會可乘,一定重興旗鼓。”
年級字:鼓(P2) 衰(P4) 力(P1) 盡(P3)
鼓:戰鼓聲。衰:微弱。戰鼓聲音微弱,力量已經用盡。形容戰爭接近失敗時的慘狀,也形容文章的末尾鬆懈無力。
年級字:漁(P2) 陽(P1) 鼓(P2)
指公元755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事。鞞鼓,騎兵用的小鼓。後亦用爲外族侵略之典。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年級字:鼓(P2) 浪(P1) 滔(P3) 滔(P3)
詞性:形容詞
鼓浪: 鼓起波浪。
滔滔: 水流不絕的聲音。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水族驚畏。」
年級字:鼓(P2) 舞(P3) 人(P1) 心(P1)
鼓舞:振作,奮發。振奮人們的信心。增強人們的勇氣。
漢·揚雄《法言·先知》:“鼓舞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從者,號令乎?”
年級字:旗(P3) 鼓(P2) 相(P1) 當(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旗 : 旗幟、旗號。
鼓 : 戰鼓、擊鼓。
相: 相等、相對。
當: 當局、當前。
古時戰爭或競賽皆有代表自己部隊的旗幟,同時也會大力擊鼓以作激勵。形4兩方部隊的旗幟數目和戰鼓數目相等。
《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管輅》裴松之注引《輅別傳》:「(管輅)問(單)子春:『今欲與輅為對者,若府君四坐之士邪?』子春曰:『吾欲自與卿旗鼓相當。』」
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天下之寶,邦家之光。神鋒太峻,旗鼓相當。」
《新唐書.卷一一八.辛替否列傳》:「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
《明史.卷二一四.靳學顏列傳》:「夫陷鋒摧堅,旗鼓相當,兵之實也。」
清.查慎行〈虎林與同年許莘埜話舊時初自蜀歸〉詩四首之三:「旗鼓相當膽氣麤,生平事事不曾輸。」
《官場現形記》第三五回:「何孝先自辦此事以來,居然別開生路,與申大善士一幫,旗鼓相當,彼此各不相下。」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三.陳寶祠》:「予以杜郎入贅,勝負螟蛉,不意開罪封甥,禍不旋踵,……(氜聞之曰):『氜雖不敏,願與旗鼓相當,必不貽大人戚也。』」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韓昌黎詩》:「昌黎作〈雙鳥詩〉,喻己與東野一鳴,而萬物皆不敢出聲。東野詩亦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湧退之。』居然旗鼓相當,不復謙讓。」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一.黃山谷詩》:「北宋詩推蘇、黃兩家,蓋才力雄厚,書卷繁富,實旗鼓相當,然其間亦自有優劣。」
《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年級字:卷(P2) 旗(P3) 息(P1) 鼓(P2)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清·孫鬱《繡幃燈·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年級字:鼓(P2) 睛(P3) 暴(P4) 眼(P1)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國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實在是比穿山甲、比蝟毛還要難於接近的逆鱗。”
年級字:擊(P3) 鼓(P2) 鳴(P4) 金(P1)
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羊放馬。”
年級字:鼓(P2) 篩(P5) 鑼(P4)
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元·杜仁杰《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曲:“擡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年級字:布(P1) 鼓(P2) 雷(P3) 門(P1)
布鼓:布蒙的鼓;雷門:古代浙江會稽的城門名。在雷門前擊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賣弄本領。
年級字:掉(P2) 舌(P2) 鼓(P2) 脣(P3)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醜的掉舌鼓脣,令人捧腹。”
年級字:鼓(P2) 鼓(P2) 囊(P5) 囊(P5)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九回:“看見皮瓠藤籃之類,鼓鼓囊囊的裝着許多東西。”
年級字:鼓(P2) 腹(P4) 擊(P3) 壤(P5)
原指人民吃得飽,有餘閒遊戲。後用爲稱頌太平盛世之典。同“擊壤鼓腹”。
《隋書·儒林傳·何妥》:“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期間。”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擊壤者不知帝力。”
年級字:歡(P1) 欣(P4) 鼓(P2) 舞(P3)
宋·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公始至,釋其重荷……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年級字:烽(P5) 鼓(P2) 不(P1) 息(P1)
南朝·樑·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年級字:擊(P3) 壤(P5) 鼓(P2) 腹(P4)
原謂人民吃得飽,有餘閒遊戲。後用爲稱頌太平盛世之典。
《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年級字:弓(P1) 臥(P3) 鼓(P2)
《後漢書·隗囂傳》:“弛使四夷,復其爵號。然後還師振旅,櫜弓臥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年級字:鑼(P4) 鼓(P2) 喧(P4) 天(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年級字:鼓(P2) 相(P1) 應(P2)
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響起來。比喻相互應和,配合得很緊密。
《漢書·李尋傳》:“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桴鼓之相應也。”
年級字:鳴(P4) 鼓(P2)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破(P2) 鼓(P2) 亂(P2) 人(P1)
年級字:明(P1) 鼓(P2)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dāng miàn luó duì miàn gǔ
年級字:當(P2) 面(P1) 鑼(P4) 對(P1) 面(P1) 鼓(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活,他如何就慌了。要着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