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ǐng
年級字:鼎(P5)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鼎甲金文象三足兩耳的圓鼎,是古代煮食、盛載食物用的器皿。
鼎。
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有四足的便稱為方鼎。
古代早年的貴重物品之一,所以象徵王位帝業、政權、九五之尊:九鼎。
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鼎峙、鼎足之勢。
正當昌隆、旺盛: 鼎盛。
追求最高榮譽、地位: 問鼎中原、問鼎冠軍寶座。
《宋史.卷二九九.張洞傳》:「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統,豈宜久屈剛健,自比沖幼之主。」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年級字:問(P1) 鼎(P5)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比喻追求最高榮譽、地位。
問:詢問、探討。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象徵王位、帝業。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到了春秋時,楚莊王有意圖謀取君位,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資料,並於前606年出兵征伐古代部落陸渾。
dǐng dǐng
dǐng fèi
年級字:鼎(P5) 沸(P4)
詞性:形容詞
喧囂,
喧嚷,
蜩沸沉寂比喻吵鬧、亂糟糟的樣子。有如鍋裡的水開了一樣
例:義兵鼎沸,在於董卓。 --《後漢書.王允傳》
年級字:重(P1) 列(P2) 鼎(P5)
元·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折:“忒心偏,覷重裀列鼎不值錢,把黃齏淡飯相留戀,要徹老終年。”
年級字:商(P2) 彝(P0) 夏(P1) 鼎(P5)
清·沈起鳳《諧鐸·呂仙寶筏》:“君文氣息逼似《兩京》,次者亦韓潮蘇海,若以此獵取功名,譬猶執商彝夏鼎鬻諸五都之肆,非弗寶貴,而無如識者希也。”
年級字:鳴(P4) 鐘(P2) 列(P2) 鼎(P5)
鍾,打擊樂器,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着樂器,眼前列着鼎器。後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年級字:鼎(P5) 牛(P1)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斗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斗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漢·楊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年級字:羣(P6) 情(P2) 鼎(P5) 沸(P4)
年級字:牛(P1) 鼎(P5) 烹(P4) 雞(P1)
《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年級字:鼎(P5) 足(P1) 而(P1) 立(P1)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鼎(P5) 湖(P2) 龍(P2) 去(P1)
年級字:人(P1) 聲(P1) 鼎(P5) 沸(P4)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羣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
年級字:鼎(P5) 足(P1) 之(P2) 勢(P3)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三(P1) 牲(P3) 五(P1) 鼎(P5)
元·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並飲水。”
年級字:五(P1) 鼎(P5) 萬(P2) 鍾(P4)
年級字:商(P2) 彝(P0) 周(P2) 鼎(P5)
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商周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明·沈榜《宛署雜記·古墨齋》:“得其片言隻字,自令曠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爲寶也。”
年級字:鐘(P2) 鼎(P5) 山(P1) 林(P1)
宋·辛棄疾《臨江仙·再用韻送祐之弟歸浮樑》詞:“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一:“疏雨梧桐,微雲河漢,鐘鼎山林無限悲。”
年級字:拔(P4) 山(P1) 舉(P2) 鼎(P5)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年級字:鼎(P5) 鼎(P5) 大(P1) 名(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年級字:海(P1) 內(P1) 鼎(P5) 沸(P4)
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後漢書·袁術傳》:“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何如?”
年級字:調(P4) 和(P1) 鼎(P5)
鼎: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大鼎。於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
年級字:舉(P2) 鼎(P5) 絕(P4) 臏(P0)
絕:折斷;臏:脛骨。雙手舉鼎,折斷脛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負擔重任。
年級字:三(P1) 分(P2) 鼎(P5) 足(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彝(P0) 鼎(P5)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大家圍着一看,只見狀元清華丰采,榜眼凝重安詳;到了那個探花,說甚麼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只他那氣宇軒昂之中不露一些紈袴,溫文儒雅之內不粘一點寒酸。真真是彝鼎圭璋,熙朝人瑞。”
年級字:鼎(P5) 食(P1) 鳴(P4) 鍾(P4)
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同“鼎食鳴鐘”。
年級字:鼎(P5) 玉(P1) 龜(P3) 符(P2)
清·葉廷琯《海錄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讓取之也殊途,鼎玉龜符成之也一致。”
年級字:群(P6) 情(P2) 鼎(P5) 沸(P4)
年級字:魚(P1) 遊(P2) 沸(P4) 鼎(P5)
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詩:“魚遊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年級字:鼎(P5) 鐺(P0) 有(P1) 耳(P1)
鼎、鐺:均爲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年級字:鼎(P5) 鼎(P5) 有(P1) 名(P2)
宋·陸游《歲晚書懷》:“殘歲堂堂去,新春鼎鼎來。”
年級字:鼎(P5) 成(P1) 龍(P2) 升(P1)
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一·象簡龍衣聯》:“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而不朝,蓋以叔不拜侄也。”
年級字:九(P1) 鼎(P5) 大(P1) 呂(P0)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年級字:拔(P4) 山(P1) 鼎(P5)
《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年級字:鐘(P2) 鳴(P4) 鼎(P5) 食(P1)
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裏擊鐘。”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年級字:嘗(P3) 鼎(P5) 一(P1)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臠:切成塊的肉。嘗鼎裏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個鼎裏的肉味。
《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年級字:鐘(P2) 鳴(P4) 鼎(P5) 重(P1)
明·唐順之《章孺人傳》:“徒苟且富貴,即鐘鳴鼎重,亦何足道。”
年級字:鐘(P2) 鼎(P5) 人(P1) 家(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卻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靜靜。”
年級字:匡(P0) 鼎(P5) 解(P2) 頤(P0)
《漢書·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年級字:鼎(P5) 成(P1) 龍(P2) 去(P1)
《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年級字:鼎(P5) 鑊(P0) 刀(P1) 鋸(P4)
鼎:古代烹用的青銅器物。鑊:大鍋。鼎鑊: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稱最殘酷的刑罰。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若見此奸賊,必手刃其頭……雖赴鼎鑊刀鋸,亦無恨矣。”
年級字:鐘(P2) 鼎(P5) 之(P2) 家(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
年級字:四(P1) 海(P1) 鼎(P5) 沸(P4)
四海:古人以爲中國四境有海環繞,用以指全國各地;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晉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年級字:禁(P4) 鼎(P5) 一(P1)
明沈鯉《<張太嶽集>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臠,嘗者可以知其味已。”
年級字:言(P1) 重(P1) 九(P1) 鼎(P5)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爲重。”
年級字:革(P2) 舊(P2) 鼎(P5) 新(P1)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明·李贄《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誦經者,所以明心見性,禮懺者,所以革舊鼎新。”
年級字:鳴(P4) 鐘(P2) 食(P1) 鼎(P5)
鍾,打擊樂器,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着樂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年級字:負(P3) 衡(P4) 據(P4) 鼎(P5)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負衡據鼎,指處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年級字:問(P1) 鼎(P5) 中(P1) 原(P1)
詞性:形容詞
比喻追求最高榮譽、地位,企圖奪取或攻佔中國核心地域。
問:詢問、探討。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象徵王位、帝業。
中原:中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到了春秋時,楚莊王有意圖謀取君位,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資料,並於前606年出兵征伐古代部落陸渾。
年級字:力(P1) 能(P1) 鼎(P5)
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年級字:鼎(P5) 足(P1) 而(P1) 居(P2)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鼎(P5) 調(P4) 和(P1)
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
年級字:鼎(P5) 分(P2) 三(P1) 足(P1)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年級字:一(P1) 代(P2) 鼎(P5) 臣(P2)
《南史·丘靈鞠傳》:“公爲一代鼎臣,不可復爲覆餗sù。”
年級字:鼎(P5) 食(P1) 鐘(P2) 鳴(P4)
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裏擊鐘。”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年級字:三(P1) 分(P2) 鼎(P5) 立(P1)
《魏書·匈奴劉聰等傳序》:“論土不出江漢,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年級字:鼎(P5) 拔(P4) 山(P1)
《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年級字:折(P2) 鼎(P5) 覆(P5)
《南史·張弘策傳》:“祏怯而無斷,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年級字:幕(P3) 燕(P2) 鼎(P5) 魚(P1)
南朝·樑·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年級字:鼎(P5) 新(P1) 革(P2) 故(P1)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年級字:舉(P2) 鼎(P5) 拔(P4) 山(P1)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年級字:擊(P3) 鐘(P2) 陳(P2) 鼎(P5)
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裏擊鐘。”
年級字:鼎(P5) 折(P2) 覆(P5)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
年級字:染(P3) 指(P2) 於(P2) 鼎(P5)
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爲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裏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年級字:鼎(P5) 足(P1) 而(P1) 三(P1)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列(P2) 鼎(P5) 而(P1) 食(P1)
年級字:瓜(P1) 分(P2) 鼎(P5) 峙(P6)
《新唐書·李軌傳》:“隋亡,英雄焱起,號帝王者瓜分鼎峙。”
年級字:三(P1) 足(P1) 鼎(P5) 立(P1)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九(P1) 鼎(P5) 一(P1) 絲(P2)
明·宋濂《同公塔銘》:“嗚呼,賢首之宗不振久矣,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年級字:鼎(P5) 鑊(P0) 如(P2) 飴(P6+)
飴:麥芽糖,糖漿。受酷刑像吃糖一樣。形容無所畏懼,視死如歸。
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年級字:鼎(P5) 鐺(P0) 玉(P1) 石(P1)
年級字:鼎(P5) 湖(P2) 上(P1) 素(P4)
年級字:鼎(P5) 足(P1) 三(P1) 分(P2)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春(P1) 秋(P1) 鼎(P5) 盛(P2)
漢·賈誼《新書·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
年級字:龍(P2) 去(P1) 鼎(P5) 湖(P2)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
年級字:問(P1) 鼎(P5) 輕(P2) 重(P1)
詞性:形容詞
比喻追求最高榮譽、地位而探討相關資料。
問:詢問、探討。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象徵王位、帝業。
輕重: 九鼎的大小輕重。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到了春秋時,楚莊王有意圖謀取君位,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資料,並於前606年出兵征伐古代部落陸渾。
年級字:擊(P3) 鐘(P2) 鼎(P5) 食(P1)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三國·魏·嵇康《卜疑》:“寧聚貨千億,擊鐘鼎食;枕藉芬芳,婉臠美色乎?”
年級字:刀(P1) 鋸(P4) 鼎(P5) 鑊(P0)
刀、鋸: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鑊: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種酷刑。
《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又,《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贊》:“麗生自匿監門,待主然後出,猶不免鼎鑊。”
年級字:夏(P1) 鼎(P5) 商(P2) 彝(P0)
元湯式《一枝花·贈王馬杓》套曲:“縱然道夏鼎商彝休將做寶貝啶,也不似他情忺。”
年級字:鼎(P5) 食(P1) 鳴(P4) 鐘(P2)
鼎:古代炊器;鍾:古代樂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
宋·王禹偁《賢人不家食賦》:“將期乎鼎食鳴鐘,寧虞往吝。”
年級字:革(P2) 故(P1) 鼎(P5) 新(P1)
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年級字:鼎(P5) 魚(P1) 幕(P3) 燕(P2)
宛如鼎中遊動的魚,帷幕上築巢的燕子。比喻處於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南朝·樑·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年級字:鐘(P2) 鳴(P4) 鼎(P5) 列(P2)
清·曹寅《題銅官秋色圖》:“都尉起家勳戚,鐘鳴鼎列,極福終其身。”
年級字:一(P1) 言(P1) 九(P1) 鼎(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爲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為(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爲(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