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放(P1) 浪(P1) 形(P2) 骸(P0)
放浪:放蕩;形骸:人的形體。指行動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年級字:四(P1) 體(P2) 百(P1) 骸(P0)
年級字:相(P1) 忘(P2) 形(P2) 骸(P0)
年級字:易(P2) 子(P1) 析(P4) 骸(P0)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禍亦巨。”
年級字:放(P1) 蕩(P3) 形(P2) 骸(P0)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盡着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
年級字:析(P4) 骸(P0) 易(P2) 子(P1)
拆屍骨爲炊,交換孩子而食。形容糧盡援絕的極端困境。參見“析骸以爨”。
《後漢書·來歙傳》:“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
年級字:迷(P2) 戀(P6) 骸(P0) 骨(P2)
迷戀:過度愛好而難以捨棄;骸骨:屍骨。迷戀着屍骨。比喻捨不得丟棄陳舊腐朽的事物。
年級字:土(P1) 木(P1) 形(P2) 骸(P0)
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醜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年級字:析(P4) 骸(P0) 以(P1) 爨(P0)
指被圍日久,糧盡柴絕的困境。亦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年級字:四(P1) 肢(P5) 百(P1) 骸(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