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gǔ zhī
quán gǔ
gǔ gàn
年級字:骨(P2) 幹(P2)
詞性:名詞
主幹群眾1. 某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實質性的成分或部分
服裝商已被描繪成為中產階級的骨幹2. 核心,中心,精髓部分
máo gǔ
shòu gǔ
Gǔ lín
年級字:骨(P2) 嶙(P0)
詞性:形容詞
用於:瘦骨嶙峋。
嶙峋:指山路重峻峭。指過於瘦弱露出骨頭。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lù gǔ
年級字:露(P2) 骨(P2)
詞性:形容詞
含蓄,
委婉比喻用意十分顯露,語不含蓄,毫無掩飾或假裝的狀態。
huàn gǔ
年級字:換(P2) 骨(P2)
詞性:名詞
1.道家謂服食仙酒、金丹等使之化骨昇仙2.佛教稱得道受果
bái gǔ
gǔ pái
年級字:骨(P2) 牌(P3)
詞性:名詞
牌九(中國骨牌)一般指牌九,牌九(天九),用木、骨或象牙製成。牌九是由骰子演變而來的,但牌九的構成遠較骰子複雜,例如兩個“六點”拼成“天牌”,兩個“么點”拼成“地牌”,一個“六點”和一個“五點”拼成“虎頭”。一種中國民間遊戲用具。牌類娛樂用品。常用於賭博。因而牌九的玩法也比骰子更為多變和有趣。在明清時期盛行的“推牌九”、“打天九”都是較吸引人的遊戲。麻將是骨牌中影響最廣的一種遊戲形式。
kè gǔ
bìnggǔ
gǔ zhí
年級字:骨(P2) 質(P4)
詞性:名詞
由骨組織構成,分密質和鬆質。
骨密質compact bone,質地緻密,耐壓性較大,配佈於骨的表面。
骨鬆質spongy bone,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配佈於骨的內部,骨小樑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較大的重量。顱蓋骨表層為密質,分別稱外板和內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鬆脆,故顱骨骨折多見於內板。
二板之間的鬆質,稱板障(diploe),有板障靜脈經過。骨幹外周部的骨組織緻密,稱為骨密質;骨幹內側和後端組織呈蜂窩狀。稱為骨鬆質。
骨密質和骨鬆質統稱為骨質。
kuà gǔ
gǔ suǐ
年級字:骨(P2) 髓(P4)
詞性:名詞
一種軟而富含各种血細胞的結締組織,佔據大多數骨的骨髓腔和網眼部分
Yú gǔ
gú tou
年級字:骨(P2) 頭(P1)
詞性:名詞
1.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磷酸鈣。
2.比喻人的品質。
3.比喻話裡暗含著的不滿、諷刺等意思。
xīn gǔ
gū lù
ròu gǔ
chè gǔ
lǎo gǔ
gǔ huī
gū duǒ
lèi gǔ
年級字:骨(P2)
詞性:名詞
許多成對的骨質或部分為軟骨的桿狀體之一,起著加固大多數脊椎動物驅體側壁並保護內臟的作用,通常其背部一端與脊柱相接合,而腹部一端有時也以形態學上認為是非骨化部分的肋軟骨形式與胸骨連接,對哺乳動物來說都長在或幾乎都長在胸部,人身上一般有12對船的骨架中從龍骨到甲板的支持船殼板的橫向構件
jīn gǔ
gǔ jié
gǔ xuè
年級字:骨(P2) 血(P3)
詞性:名詞,代詞
即骨肉、至親(多指子女等後代)
例:瓊英年幼,家主主母只有這點骨血,我若去了,便不知死活存亡。 --《水滸傳》第九十八回
gǔ gé
年級字:骨(P2) 骼(P4)
詞性:名詞
1.人或其他脊椎動物的骨架,泛指保護內部器官、支撐軟組織的骨架或多少有些軟骨性的架子。
2.非脊椎動物體的類似骨骼的結構(如海綿針骨的網狀組織、軟體動物殼或節肢動物的幾丁質或部分含鈣的外殼)。
Gǔ qì
年級字:骨(P2) 氣(P1)
詞性:名詞
1.氣節,體貌氣質。後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例: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
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談骨氣》
2.喻書法的筆力和雄健的氣勢
例:字寫得很有骨氣
méi gǔ
年級字:沒(P1) 骨(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1.中國畫技法名。直接以彩色描摹,不用墨筆勾勒。
2.沒骨氣:指不剛強,沒有好的人格及操守。
shī gǔ
tóu gǔ
年級字:頭(P1) 骨(P2)
詞性:名詞
[skull;cranium] 骨名。即顱,頭部骨骼。由腦顱骨與面顱骨構成。
gǔ ròu
gǔ jià
年級字:骨(P2) 架(P2)
詞性:名詞
1. 用作支持某物(如文學作品或有機體的一部分)的結構、基礎或輪廓的支架
這部小說的骨架已經搭好2. 高大建築用以支撐外部牆壁並把負荷和應力分散到基礎之上的鋼架或混凝土支架
3. 動植物(或動植物某部位的)支撐性、保護性架子或結構
rù gǔ
tuǐ gǔ
pái gǔ
年級字:排(P2) 骨(P2)
詞性:名詞
1.帶少量肉的豬、牛、羊等的肋骨、脊椎骨
例:糖醋排骨
2.從肋骨間割切出來的牛排
cì gǔ
Suì gǔ
年級字:道(P1) 骨(P2) 仙(P2) 風(P1)
宋·程珌《喜遷鶯·壽薛樞密》詞:“道骨仙風,安排頓著,須是人間紫府。”
年級字:傲(P4) 骨(P2) 嶙(P0) 嶙(P0)
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葉生》“行蹤落落,對影長愁;傲骨嶙嶙,搔頭自愛。”
年級字:碎(P3) 身(P1) 粉(P2) 骨(P2)
《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暫願不爲(違)於說者,碎身粉骨效驅馳。”
年級字:傷(P2) 筋(P3) 動(P1) 骨(P2)
元·無名氏《蝴蝶夢》第二折:“打得來傷筋動骨,更疼似懸頭刺股。”
年級字:割(P3) 骨(P2) 療(P5) 親(P1)
股:大腿。舊指孝子割捨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年級字:斂(P0) 骨(P2) 吹(P1) 魂(P4)
指再造生靈,使死者復生。斂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結起來。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體。
年級字:枯(P2) 骨(P2) 之(P2) 餘(P4)
年級字:鶴(P2) 骨(P2) 龍(P2) 筋(P3)
宋·蘇軾《孤山二詠·柏堂》:“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筋尚宛然。”
年級字:骨(P2) 軟(P2) 筋(P3) 麻(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王吉心慌撩亂,將身子盡力挨出,捱得骨軟筋麻,纔到得稀鬆之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一回:“衆臣悚懼,骨軟筋麻。戰戰兢兢,癡癡瘂瘂。”
年級字:抽(P3) 胎(P5) 換(P2) 骨(P2)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四折:“今日呵可便稱了我平生願。端的是抽胎換骨,火內生蓮。”
年級字:骨(P2) 肉(P1) 團(P3) 圓(P1)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長大成人後,須教骨肉再團圓。”
年級字:鋼(P2) 筋(P3) 鐵(P3) 骨(P2)
筋骨象鋼鐵打鑄的一般。形容身體健壯有力或意志堅強不屈。
曹禺《半日的“旅行”》:“在一間放着墊子和各種各樣舉重器械的房間裏,我遇見了一羣鋼筋鐵骨的青年。”
年級字:刻(P2) 骨(P2) 銘(P6) 心(P1)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年級字:死(P3) 骨(P2) 更(P1) 肉(P1)
猶起死回生。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年級字:奪(P3) 胎(P5) 換(P2) 骨(P2)
本爲道家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易去凡骨爲仙骨。後比喻學習前人不露痕跡,並能創新。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年級字:骨(P2) 軟(P2) 肉(P1) 酥(P3)
《醒世姻緣傳》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個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軟肉酥。”
年級字:血(P3) 骨(P2)
清·顧嗣立《元詩選·丁孝子鶴年》:“先是生母馮阻絕東村,病死……齧血沁骨,棺斂以葬。”
年級字:鶴(P2) 骨(P2) 松(P1) 姿(P3)
金·元好問《普照範鍊師寫真》詩之三:“鶴骨松姿又一奇,化身千億更無疑。”
年級字:濁(P4) 骨(P2) 凡(P3) 胎(P5)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休道是濁骨凡胎,便是釋迦佛也惱下蓮臺。”
年級字:鏤(P0) 骨(P2) 銘(P6) 心(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政》:“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
年級字:骨(P2) 騰(P3) 肉(P1) 飛(P1)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里。”
年級字:瘦(P3) 骨(P2) 伶(P4)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二六章:“這牢房比較大點、亮點,裏面關着一個瘦骨伶仃的老頭兒。”
年級字:以(P1) 骨(P2) 去(P1) 蟻(P3)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爲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以肉去蟻”。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年級字:鶴(P2) 骨(P2) 雞(P1) 膚(P3)
宋·王炎《病中書懷》詩:“鶴骨雞膚不耐寒,那堪癬疥更斑爛。”
年級字:風(P1) 骨(P2) 峭(P4) 峻(P4)
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氣,剛直不阿。也比喻詩文書畫雄健有力的風格。
唐·韓愈《感春》詩:“孔丞別我適臨汝,風骨峭峻遺塵埃。”
年級字:骨(P2) 瀝(P0) 髓(P4)
唐·陸贄《論長吏以增戶加稅闢田爲課績》:“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瀝髓,隳家取財,苟媚聚斂之司,以爲仕進之路。”
年級字:換(P2) 骨(P2) 奪(P3) 胎(P5)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換骨奪胎法》:“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年級字:豐(P3) 肌(P3) 秀(P2) 骨(P2)
豐潤的肌膚,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豔麗而有丰韻。同“豐肌弱骨”。
宋·袁去華《山花子》詞:“霧閣雲窗別有天,豐肌秀骨淨娟娟。獨立含情羞不語,總妖研。”
年級字:鶴(P2) 骨(P2) 鬆(P4) 筋(P3)
前蜀·貫休《遇道者》詩:“鶴骨鬆筋風貎殊,不言名姓絕榮枯。”
年級字:雞(P1) 骨(P2) 支(P1) 床(P1)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年級字:敲(P2) 骨(P2) 吸(P2) 髓(P4)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飢。”
年級字:敲(P2) 骨(P2) 取(P2) 髓(P4)
敲碎骨頭,取出骨髓。①禪宗用語,意指爲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②比喻殘酷地剝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瀝髓”、“吸髓吮脂”
年級字:灰(P2) 軀(P4) 糜(P0) 骨(P2)
猶言粉身碎骨。比喻爲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
年級字:情(P2) 深(P2) 骨(P2) 肉(P1)
骨肉:比喻至親。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比親人還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年級字:龍(P2) 章(P3) 秀(P2) 骨(P2)
年級字:骨(P2) 化(P1) 風(P1) 成(P1)
指人的性情氣質受感染而變化,一種新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
明·方孝孺《俞先生墓表》:“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專數十年,薰漬狃狎,骨化風成,而宋之遺習,消滅盡矣。”
年級字:粘(P4) 皮(P1) 帶(P1) 骨(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我是一刀兩斷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年級字:粉(P2) 骨(P2) 捐(P4) 軀(P4)
唐·杜牧《又謝賜批答表》:“勢當戮力盡瘁,粉骨捐軀,知無不爲,見死寧避!”
年級字:鑿(P6) 骨(P2) 搗(P5) 髓(P4)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若得那先生鑿骨搗髓的臭罵了一場,即刻收拾了書箱去了。”
年級字:骨(P2) 寒(P2) 毛(P1) 豎(P4)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謂骨寒毛豎也。”
年級字:情(P2) 逾(P6) 骨(P2) 肉(P1)
明·湯顯祖《寄李季宣》:“弟於兄交雖道義,情逾骨肉、廢棄十餘年,始得一通問,可謂有人心乎?”
年級字:衆(P3) 毛(P1) 飛(P1) 骨(P2)
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羣輕折軸,下沉黃泉;衆毛飛骨,上凌青天。”
年級字:曝(P5) 骨(P2) 履(P6) 腸(P5)
年級字:刮(P5) 骨(P2) 去(P1) 毒(P4)
颳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肩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年級字:病(P2) 入(P1) 骨(P2) 隨(P3)
骨隨:骨髓。病到骨頭裏。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或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先秦·韓非《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隨,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隨,臣是以無請也。”
年級字:勞(P2) 筋(P3) 苦(P1) 骨(P2)
年級字:仙(P2) 風(P1) 道(P1) 骨(P2)
骨:氣概。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衆不同。
唐·李白《大鵬賦序》:“餘昔於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
年級字:肉(P1) 薄(P4) 骨(P2) 並(P2)
《元史·郝經傳》:“肉薄骨並而拔之,則彼破壁孤城而去。”
年級字:駿(P0) 骨(P2) 牽(P3) 鹽(P4)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
年級字:痛(P2) 入(P1) 骨(P2) 髓(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戰國策·燕策三》:“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年級字:恨(P4) 之(P2) 入(P1) 骨(P2)
年級字:積(P3) 讒(P0) 磨(P3) 骨(P2)
《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梁書·江淹傳》引作“積讒糜骨”。
年級字:顏(P2) 骨(P2) 柳(P3) 筋(P3)
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同“顏筋柳骨”。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顏骨柳筋,無一筆不合法。”
年級字:毛(P1) 骨(P2) 聳(P4) 然(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武疊兩個指頭,說將出來。言無數句,使聽者毛骨聳然。”
年級字:行(P1) 屍(P4) 走(P1) 骨(P2)
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同“行屍走肉”。
年級字:千(P1) 里(P1) 駿(P0) 骨(P2)
明·李贄《復梅客生》:“若計此時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駿骨,難矣!”
年級字:瘦(P3) 骨(P2) 嶙(P0) 嶙(P0)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兩隻瘦骨嶙嶙的長手,親昵昵地撫摸着站在她身前寸步不離孃的寶娃的頭。”
年級字:迷(P2) 戀(P6) 骸(P0) 骨(P2)
迷戀:過度愛好而難以捨棄;骸骨:屍骨。迷戀着屍骨。比喻捨不得丟棄陳舊腐朽的事物。
年級字:銅(P2) 筋(P3) 鐵(P3) 骨(P2)
如銅一樣的筋,如鐵一樣的骨。比喻十分健壯的身體。也指能負重任的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韓侍郎婢作夫人》:“此時偶然坍將下來,若有人在牀時,便是銅筋鐵骨 也壓死了。”
年級字:換(P2) 骨(P2) 脫(P2) 胎(P5)
原爲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爲聖胎,換凡骨爲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金·侯善淵《楊柳枝·丱歲飄蓬住遠山》詞:“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年級字:雪(P1) 胎(P5) 梅(P2) 骨(P2)
年級字:深(P2) 入(P1) 骨(P2) 髓(P4)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回:“高太尉着令醫人治療,見丘嶽重傷,恨梁山泊深入骨髓。”
年級字:豐(P3) 肌(P3) 弱(P3) 骨(P2)
豐潤的肌膚,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豔麗而有丰韻。
宋·范成大《園丁折花七品各賦一絕》:“豐肌弱骨自喜,醉暈妝光總宜。獨立風前雨裏,嫣然不要人持。”
年級字:痛(P2) 心(P1) 入(P1) 骨(P2)
《後漢書·袁紹傳》:“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
年級字:刊(P4) 心(P1) 刻(P2) 骨(P2)
聞一多《鄧以蟄<詩與歷史>題記》:“也沒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只要你肯埋着頭,咬着牙,在岩石裏邊尋求金子。”
年級字:枯(P2) 骨(P2) 生(P1) 肉(P1)
猶言起死回生。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年級字:骨(P2) 瘦(P3) 如(P2)
《埤雅·釋獸》:“又曰: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
年級字:恨(P4) 入(P1) 骨(P2) 髓(P4)
年級字:柴(P2) 毀(P3) 骨(P2) 立(P1)
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年級字:千(P1) 金(P1) 市(P2) 骨(P2)
年級字:鬆(P4) 形(P2) 鶴(P2) 骨(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視其人,鬆形鶴骨,器宇不凡。”
年級字:白(P1) 骨(P2) 再(P1) 肉(P1)
唐·張文成《遊仙窟》:“十娘憐憫客人,存其死命,可謂白骨再肉,枯樹重花。”
年級字:澤(P5) 及(P2) 枯(P2) 骨(P2)
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於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於人乎!”
年級字:鐵(P3) 骨(P2)
柯巖《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狂風暴雨颳走的只是枯枝敗葉,留下的卻是錚錚鐵骨。”
年級字:粉(P2) 骨(P2) 碎(P3) 身(P1)
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蘭孫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雖粉骨碎身,無可報答。’”
年級字:骨(P2) 瘦(P3) 形(P2) 銷(P3)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而芸終以受愚爲恨,血疾大發,牀蓆支離,刀圭無效,時發時止,骨瘦形銷。”
年級字:骨(P2) 肉(P1) 至(P1) 親(P1)
《三國志·魏書·鮮卑傳》:“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
年級字:冰(P1) 肌(P3) 玉(P1) 骨(P2)
冰:晶瑩。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膚瑩潔光滑。
年級字:顏(P2) 精(P2) 柳(P3) 骨(P2)
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同“顏筋柳骨”。
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精柳骨,散落人間,寶爲神物。”
年級字:骨(P2) 之(P2) 臣(P2)
《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年級字:挫(P4) 骨(P2) 揚(P2) 灰(P2)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倘然要把老爺的這項銀子耽擱了,慢說我,就挫骨揚灰也抵不了這罪過。”
年級字:敲(P2) 骨(P2) 剝(P3) 髓(P4)
《封神演義》第二九回:“未聞有身爲大臣逢君之惡,蠱惑天子,殘虐萬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年級字:生(P1) 死(P3) 肉(P1) 骨(P2)
生、肉:用作動詞。使死人復生,白骨長肉。形容恩惠極大。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年級字:塚(P0) 中(P1) 枯(P2) 骨(P2)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
年級字:玉(P1) 骨(P2) 冰(P1) 肌(P3)
宋·楊無咎《柳梢青》詞:“玉骨冰肌,爲誰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風流。”
年級字:鑠(P0) 金(P1) 毀(P3) 骨(P2)
年級字:朽(P4) 骨(P2) 重(P1) 肉(P1)
年級字:析(P4) 骨(P2) 而(P1) 炊(P0)
同“析骸以爨”。指被圍日久,糧盡柴絕的困境。亦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史記·宋微子世家》:“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年級字:頑(P2) 皮(P1) 賊(P3) 骨(P2)
年級字:瘦(P3) 骨(P2) 嶙(P0) 峋(P0)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葦看見一個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條懸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年級字:銘(P6) 心(P1) 刻(P2) 骨(P2)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年級字:銘(P6) 膚(P3) 鏤(P0) 骨(P2)
年級字:焚(P5) 骨(P2) 揚(P2) 灰(P2)
《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年級字:鏤(P0) 骨(P2) 銘(P6) 肌(P3)
年級字:骨(P2) 肉(P1) 相(P1) 殘(P5)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仲弓曰:‘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
年級字:積(P3) 毀(P3) 銷(P3) 骨(P2)
積:聚;毀:毀謗;銷:熔化。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
年級字:粉(P2) 身(P1) 碎(P3) 骨(P2)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爲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
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年級字:白(P1) 骨(P2) 露(P2) 野(P2)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贊成的悲劇景象。
三國·魏·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年級字:碎(P3) 骨(P2) 粉(P2) 屍(P4)
《詩刊》1978年第3期:“八十年前腐朽的中國,用濃黑的幕布迎接了您,哪知道迎來的是這樣一位巨人,他將揮起鐵拳把舊世界打個碎骨粉屍。”
年級字:攘(P6) 肌(P3) 及(P2) 骨(P2)
漢·揚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攘肌及骨,而赧獨何以制秦乎?”
年級字:碎(P3) 骨(P2) 粉(P2) 身(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崇黑虎大怒罵曰:‘好匹夫!蘇護違犯天條,有碎骨粉身之禍;你皆是反賊逆黨,敢如此大膽,妄出狂言。’”
年級字:銘(P6) 肌(P3) 鏤(P0) 骨(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
年級字:柳(P3) 骨(P2) 顏(P2) 筋(P3)
唐·柳公權的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顏真卿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開張。後因以之稱其書法的字體和法度。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這的堪爲字史,當爲款識,有柳骨顏筋,張旭張顛,羲之獻之。”
年級字:積(P3) 讒(P0) 糜(P0) 骨(P2)
《梁書·江淹傳》:“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糜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
年級字:金(P1) 丹(P4) 換(P2) 骨(P2)
宋·陸游《夜吟》詩:“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錢仲聯校注:“金丹換骨雲者,蓋以喻學詩工夫由漸修而入頓悟之境界。”
年級字:神(P1) 清(P1) 骨(P2) 秀(P2)
年級字:骨(P2) 肉(P1) 未(P1) 寒(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回:“晁天王臨死時囑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爲梁山泊主。’此話衆頭領皆知。今骨肉未寒,豈可忘了?”
年級字:怨(P3) 入(P1) 骨(P2) 髓(P4)
《史記·秦本紀》:“文公夫人,秦女也,爲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婦,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
年級字:痛(P2) 心(P1) 切(P2) 骨(P2)
傷痛透到骨頭裏。形容悲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極深。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白萍》:“子負心太甚,即王魁、李益,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街非一朝一夕矣。”
年級字:刻(P2) 肌(P3) 刻(P2) 骨(P2)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紹詩表》:“刻肌畫骨,迫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年級字:刻(P2) 骨(P2) 相(P1) 思(P2)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年級字:懸(P5) 樑(P5) 刺(P3) 骨(P2)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爲當世大儒。”
年級字:哀(P4) 毀(P3) 骨(P2) 立(P1)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年級字:骨(P2) 軟(P2) 筋(P3) 酥(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賈環見了父親,唬得骨軟筋酥,忙低頭站住。”
年級字:刺(P3) 心(P1) 刻(P2) 骨(P2)
①猶刻骨銘心。指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內心極其悲憤。
清·陳確《答惲促升書》:“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誠多言矣。”
年級字:刻(P2) 骨(P2) 鏤(P0) 心(P1)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年級字:毛(P1) 森(P2) 骨(P2) 立(P1)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時分了,覺一陣風過,吹的我毛森骨立。”
年級字:切(P2) 骨(P2) 之(P2) 仇(P4)
年級字:染(P3) 神(P1) 刻(P2) 骨(P2)
清·趙翼《甌北詩話·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蘇黃字跡,亦所矜賞,謂‘二公翰墨,片言隻字,皆未名之寶,百不爲多,一不爲少。’是遺山之於蘇黃,可謂染神刻骨矣。”
年級字:瘦(P3) 骨(P2) 梭(P4)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九:“他屋裏的,瘦骨梭梭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鹽。”
年級字:刺(P3) 心(P1) 切(P2) 骨(P2)
明·於晃《乞恩疏》:“古今人臣於忠,未有如臣父之慘烈也。臣之痛憤,刺心切骨,何時可已!”
年級字:形(P2) 銷(P3) 骨(P2) 立(P1)
《南史·樑本紀》:“帝形容本壯,及至都,銷燬骨立。”
年級字:柔(P3) 筋(P3) 脆(P3) 骨(P2)
明·宋濂《〈王君子與文集〉序》:“士之有志於文者夥矣,抽青媲白,組織文繡,柔筋脆骨,點綴形似,徒誇豔乎。”
年級字:衆(P3) 毀(P3) 銷(P3) 骨(P2)
指衆多的毀謗,可以銷熔人的骨骼。比喻讒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宋·李綱《宮詞謝表》:“衆毀銷骨,雖貽投抒之嗟;太陽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年級字:揣(P4) 骨(P2) 聽(P1) 聲(P1)
原指舊時相法的一種。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聽其語聲,以判貴賤。後用以比喻牽強附會,妄加評判。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一:“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爲佳畫。此又耳鑑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年級字:瘦(P3) 骨(P2) 如(P2) 柴(P2)
宋·陸佃《埤雅·釋獸》:“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瘦,故謂之豺。” 宋·楊萬里《武陵春·長鋏歸乎逾十暑》詞:“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
年級字:積(P3) 毀(P3) 消(P1) 骨(P2)
漢·劉向《新序·雜事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逐墨翟,以孔墨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衆口鑠金,積毀消骨。”
年級字:嘔(P6) 心(P1) 鏤(P0) 骨(P2)
年級字:銘(P6) 心(P1) 鏤(P0) 骨(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
年級字:功(P1) 成(P1) 骨(P2) 枯(P2)
比喻爲了一己私利,讓其他許多人爲之付出巨大的犧牲。
語出唐·曹鬆《己亥歲》詩之一:“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年級字:骨(P2) 化(P1) 形(P2) 銷(P3)
唐·元稹《鶯鶯傳》:“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託清塵。”
年級字:透(P3) 骨(P2) 酸(P3) 心(P1)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她自己心中,以有一腔的彌天恨事,透骨酸心。
年級字:柔(P3) 心(P1) 弱(P3) 骨(P2)
《列子·湯問》:“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
年級字:隕(P0) 身(P1) 糜(P0) 骨(P2)
宋·司馬光《乞罷條例司常平使疏》:“德澤汪洋,天隆地厚,非臣隕身糜骨所能報稱。”
年級字:身(P1) 粉(P2) 骨(P2)
明王守仁《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臣世受國恩,齏身粉骨,亦無以報。”
年級字:親(P1) 如(P2) 骨(P2) 肉(P1)
年級字:柔(P3) 情(P2) 俠(P4) 骨(P2)
年級字:骨(P2) 肉(P1) 相(P1) 連(P1)
象骨頭和肉一樣互相連接着。比喻關係非常密切,不可分離。
《管子·輕重丁》:“故桓公推仁立義,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親,國無饑民。”
年級字:骨(P2) 瘦(P3) 如(P2) 柴(P2)
宋·陸佃《埤雅·釋獸》:“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瘦,故謂之豺。”
年級字:心(P1) 銘(P6) 骨(P2)
明·陸採《明珠記·獲蔭》:“漂泊留潭府,荷深思解衣推食,自知慚負;又荷吹噓登雲路,嬌女肯教同赴,這厚德鐫心銘骨。”
年級字:情(P2) 同(P1) 骨(P2) 肉(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我與公覆(黃蓋),情同骨肉,徑來爲獻密書。”
年級字:灰(P2) 身(P1) 粉(P2) 骨(P2)
猶言粉身碎骨。比喻爲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
年級字:騷(P5) 情(P2) 賦(P6) 骨(P2)
年級字:鳳(P4) 骨(P2) 龍(P2) 姿(P3)
《雲笈七籤》卷四:“今視子之質,實霄景高煥,圓精重照,鳳骨龍姿,腦色寶曜。”
年級字:入(P1) 骨(P2) 相(P1) 思(P2)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年級字:病(P2) 骨(P2) 支(P1) 離(P2)
支離:殘缺不全,引伸爲憔悴、衰殘瘦弱的樣子。形容病中體瘦骨露,衰弱無力。
年級字:抽(P3) 筋(P3) 拔(P4) 骨(P2)
年級字:脫(P2) 胎(P5) 換(P2) 骨(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原爲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爲聖胎,換凡骨爲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1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年級字:刮(P5) 骨(P2) 抽(P3) 筋(P3)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二篇四:“清室二百七十餘年間的統治在官場中已經凝集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貪婪惡習。一般的官府均以貪贓枉法爲能,在上的鬻爵收賄,在下的刮骨抽筋。‘官官相衛’,讓你受苦的民間硬是呼天無路,籲地無門。”
年級字:顏(P2) 筋(P3) 柳(P3) 骨(P2)
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
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年級字:鶴(P2) 骨(P2) 霜(P3) 髯(P0)
宋·蘇軾《贈嶺老人》詩:“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年級字:刻(P2) 骨(P2) 崩(P2) 心(P1)
年級字:洗(P2) 心(P1) 換(P2) 骨(P2)
道家語,指洗去塵心,換掉凡骨,即可超離凡塵而入聖。
年級字:黏(P5) 皮(P1) 帶(P1) 骨(P2)
年級字:鏤(P0) 心(P1) 刻(P2) 骨(P2)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六回:“妾等蒙陛下眷愛,鏤心刻骨,沒世難忘。”
年級字:筋(P3) 割(P3) 骨(P2)
宋·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近歲以來,蜀人不知有勤恤之,如擢筋割骨以奉其上,而不免於刑罰。”
年級字:粉(P2) 骨(P2) 糜(P0) 身(P1)
宋·岳飛《奏乞解軍務札子》:“苟非木石,寧不自知?每誓粉骨糜身,以圖報稱。”
年級字:毛(P1) 骨(P2) 然(P2)
清·李漁《比目魚·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年級字:骨(P2) 在(P1) 喉(P4)
鯁:魚刺。魚骨頭卡在喉嚨裏。比喻心裏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鯁之臣。《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年級字:粉(P2) 骨(P2) 糜(P0) 軀(P4)
唐·王維《爲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臣縱粉骨糜軀,不報萬分之一。”唐·顏真卿《謝戶部侍郎表》:“粉骨糜軀,罔知攸答。”
年級字:粉(P2) 身(P1) 灰(P2) 骨(P2)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爲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麼危險而喪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唐·張鷟《遊仙窟》:“玉饌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謝。”
年級字:神(P1) 湛(P6) 骨(P2) 寒(P2)
年級字:至(P1) 親(P1) 骨(P2) 肉(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除是至親骨肉,緩和疼痛日在面前的,用意體察,才看得出來。”
年級字:頑(P2) 皮(P1) 賴(P3) 骨(P2)
①指品行不端、無賴狡詐。②指品行不端、無賴狡詐的人。
年級字:皮(P1) 論(P2) 骨(P2)
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海上通信》:“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託知己,舐皮論骨。”
年級字:黏(P5) 皮(P1) 着(P2) 骨(P2)
年級字:凡(P3) 胎(P5) 濁(P4) 骨(P2)
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一折:“我和這等愚眉肉眼難相瞅,凡胎濁骨難相守。”
年級字:骨(P2) 肉(P1) 離(P2) 散(P2)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詩經·唐風·杕杜》小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爲沃所並爾。”
年級字:骨(P2) 銘(P6) 心(P1)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吾國對日關係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年級字:病(P2) 入(P1) 骨(P2) 髓(P4)
病到骨頭裏。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年級字:雞(P1) 骨(P2) 支(P1) 牀(P1)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牀蓆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牀,和哭泣備禮。”
年級字:毛(P1) 骨(P2) 悚(P0) 然(P2)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年級字:冢(P0) 中(P1) 枯(P2) 骨(P2)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年級字:刻(P2) 骨(P2) 仇(P4) 恨(P4)
穆欣《北線凱歌》三十:“戰士們熱血沸騰,躍出戰壕,懷着對階級敵人的刻骨仇恨,殺聲震天,與數倍於我之敵展開白刃格鬥。”
年級字:鑽(P3) 心(P1) 刺(P3) 骨(P2)
清·李漁《比目魚》第六回:“一到登場的時節,他把我認做真妻子,我把他認做真丈夫。沒有一句話兒,不說得鑽心刺骨。”
年級字:奴(P2) 顏(P2) 媚(P4) 骨(P2)
媚骨:諂媚的性格。奴才相,賤骨頭。形容卑鄙無恥地奉承別人。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年級字:雞(P1) 蛋(P1) 裡(P3) 找(P1) 骨(P2) 頭(P1)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裏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年級字:雞(P1) 蛋(P1) 裏(P1) 找(P1) 骨(P2) 頭(P1)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裏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年級字:起(P1) 死(P3) 人(P1) 肉(P1) 白(P1) 骨(P2)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年級字:畫(P1) 虎(P1) 畫(P1) 皮(P1) 難(P2) 畫(P1) 骨(P2)
hán zhe gǔ tóu lù zhe ròu
年級字:含(P4) 著(P2) 骨(P2) 頭(P1) 露(P2) 著(P2) 肉(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八回:“你要我收下這個東西,須先和我說明白了。要是這麼‘含着骨頭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hán zhe gǔ tóu lù zhe ròu
年級字:含(P4) 着(P2) 骨(P2) 頭(P1) 露(P2) 着(P2) 肉(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八回:“你要我收下這個東西,須先和我說明白了。要是這麼‘含着骨頭露着肉’的,我倒不收。”
年級字:起(P1) 死(P3) 人(P1) 而(P1) 肉(P1) 白(P1) 骨(P2)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詞委婉動聽,將死的也說活了。
《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 lù yǒu dòng sǐ gǔ
年級字:朱(P1) 門(P1) 酒(P4) 肉(P1) 臭(P3) ,(P1) 路(P1) 有(P1) 凍(P3) 死(P3) 骨(P2)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