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
刷新
繁體:馬
國語:mǎ
粵語:maa5
簡體:马
HK EDB English : horse; a surname
筆畫:10
部首:馬
字形結構:右上包圍
字元部件:馬
倉頡:SQSF
年級:1
  異體字:  碼、马

校正

年級字:馬(P1)

詞性:名詞

語法:
姓氏

部首字 (單字):
駿驪。

字形含義:
甲骨文象「馬」之形,字形特徵在於馬頸上有鬃毛。馬的身形。

本義:
馬匹。

引伸義:
形容人的面貌: 馬臉。
和馬相關的工具和設備: 馬車、馬鞍、馬繮、馬啼、馬房。
和馬相關的戰爭事件: 兵馬、木馬屠城記。

活動: 賽馬、馬術、馬場、馬迷、馬經、馬票、馬戲團、馬戲班。

動力: 馬力、飛馬、馬不停蹄。
即時行動: 馬上。
事情發生之後才行動: 馬後炮。

行動太急,太快而未能細心欣賞或理解細節: 走馬看花。
行動不慎,被對方發覺: 露出馬腳。
行動不慎,留下痕跡: 緒絲馬跡。
危急的關頭或邊緣勒停錯誤的行為: 懸崖勒馬。

假借意:
完成任務,祝賀語: 馬到成功、馬運亨通。
工作要求: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工作態度、風格: 馬虎、馬首是瞻。
奉承的行為: 拍馬屁。
比較: 風馬牛不相及 - 比喻事物之間毫無關聯。

字形和寫法參考:
隸書

應用例子:
【植物】馬鈴薯
【國家】馬來西亞、馬尼拉、馬德里。
【姓氏】漢代: 馬融,元代:馬致遠。

【六畜】 牛、馬、羊、雞、狗、豬。
【十二生肖】 次序排第七,按次序排列: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時間】古時十二時辰的「午」時,即現代的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陽光最猛烈,屬於馬。按次序排列: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釋義:
    動物中的類別: 脊椎哺乳類動物,是反芻類動物、草食性動物。
    品種: 野馬、千里馬等常見的稱號。主要也可以用地質分類,如: 草原、山地、沙漠、森林等等。
    外形: 長面,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
    叫聲: 嘶。

    特性: 四腳有力,善跑,能載重行遠。
    象徵: 善良、耐勞、快捷、成功、成就。
    與人類的關係: 人類代步的最先朋友之一幫助人類較為容易到達更遠的地方,發掘更多見聞和知識。也可以代勞東西,提供營養豐富的馬奶或乳酪食品人,類代步的最先朋友之一,幫助人類較為容易到達更遠的地方,發掘更多見聞和知識。

    【代詞】 牠
    【量詞】 一匹馬

參考資料:
    《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唐.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校正
mǎ pǐ

年級字:馬(P1) 匹(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馬的總稱。
校正
mǎ pì

年級字:馬(P1) 屁(P4)

詞性:形容詞

釋義:
    1.為了某種目的或利益而對人諂媚奉承的言行。
    2.比喻諂媚奉承的行為或話語。
校正
kuài mǎ

年級字:快(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1.善於奔馳的健馬。
    例:《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折楊柳歌辭五》:“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南史·曹景宗傳》:“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大凡填詞,用筆要如快馬天陣,盤旋曲折,隨意所之。” 茅盾《子夜》十一:“滿天是灰白的雲頭,快馬似的飛奔,飛奔!”
    2.以快馬送信的人。
    例:獨孤紅 《金鳳釵》第五章:“ 傅小天 微微一笑,揮手說道:‘記住,有什麼不能解決的事兒,交當地快馬報我。’”
校正
Mǎdǎo

年級字:馬(P1) 島(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索萊達島、大馬爾維納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擁有內部自治權,英國負責其國防和外交事務。群島首府是斯坦利,位於索萊達島。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 1982年,阿根廷對島上實施軍事佔領,馬島戰爭由此爆發,之後阿根廷戰敗撤軍,英國再次擁有群島主權…
校正
mǎ dá

年級字:馬(P1) 達(P1)

詞性:名詞

釋義:
    機械動力源,如汽油發動機、電動機
校正
mǎ lì

年級字:馬(P1) 利(P2)

詞性:名詞

釋義:
    猶麻利。快速。秧歌劇《大家好》第一場:“敵人到寨上啦,場里地裡沒啦拾奪淨的馬利拾奪吧
校正
mǎ shàng

年級字:馬(P1) 上(P1)

詞性:副詞

近義詞:
從速立刻急速就地當即當場急忙立即立地立時趕忙趕快趕緊連忙速即頓時

反義詞:
暫緩逐漸

釋義:
    立刻
校正
Mǎ hé

年級字:馬(P1) 河(P1)

詞性:名詞

釋義:
    馬河,位於任縣境內,長23公里。
校正
mǎ guà

年級字:馬(P1) 褂(P0)

詞性:名詞

語法:
常見詞組

關鍵含義:
古時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上身外套。

本義:
馬: 騎馬、賽馬。
褂: 外褂。

參考資料:
    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三.馬褂缺襟袍戰裙》:「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
校正
mǎ jū

年級字: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馬的幼畜,尤指一歲以下的小馬。
校正
mǎ xiāng

年級字:馬(P1) 鄉(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馬鄉位於縣境西北部,面積400平方公里,人口0.45萬,通公路。轄朗巴、馬村、崗吉、色興、卓木、措麥6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種植青稞、豌豆、馬鈴薯。
校正
mǎ qún

年級字:馬(P1) 群(P6)

詞性:助詞

釋義:
    指一群同族野馬,包括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一些幼駒。
校正
mǎ lù

年級字:馬(P1) 路(P1)

詞性:名詞

釋義:
    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整的道路;公路。
校正
shuǐ mǎ

年級字:水(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1.古代傳說中一種生在水中的怪獸。

    2.水黽的一種。身褐色,腹白色,兩鬢,四足;常逆流疾步,輕快如飛。俗稱水劃蟲。

校正
hēi mǎ

年級字:黑(P1) 馬(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賽馬中實力和獲勝的機會不太清楚的馬;比喻競賽或競選中的意外獲勝者,或者料想到能取勝或作出優異表現的不知名的競爭者。
校正
mǎ hǔ

年級字:馬(P1) 虎(P1)

詞性:形容詞

語法:
常見詞組

近義詞:
冒失大意怠忽搪塞疏忽疏漏粗心草率輕率

反義詞:
嚴密嚴格仔細賣力用心細心細緻認真

釋義:
    漫不經心;不介意;疏忽;輕率。
校正
mǎ rì

年級字:馬(P1) 日(P1)

詞性:名詞

同義詞:
年初六、大年初六

關鍵含義:
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新年的節日。

釋義:
    中國農曆正月第六天,又稱為年初六。
    中國傳統習俗,春節從初一至八分別定為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穀日,年初七寓意人的生日。

書籍或典故來源:
    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

    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故此,每年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初二為狗的生日,初三為豬的生日,初四為羊的生日,初五為牛的生日,初六為馬的生日,初七為人的生日,初八為穀的生日,接着,初九為天的生日,初十為地的生日。

校正
pǎo mǎ

年級字:跑(P1) 馬(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近義詞:
賽馬

釋義:
    1.為參加賽馬而養育和訓練的馬,特別是人騎的。亦稱賽馬。也指騎著馬跑。
    2.跑馬,奔騰著的駿馬。
    3.指長跑運動。
    4.也指說話大話連篇,不切實際,例如:滿嘴跑馬。
校正
mǎ xì

年級字:馬(P1) 戲(P2)

詞性:名詞

釋義:
    原為古代一種技藝, 唐宋時,馬戲專指馴馬和馬術表演,現成為各種馴獸乃至雜技表演的統稱。現代馬戲一般在廣場或特建的馬戲場、大型篷帳中演出。
校正
zhàn mǎ

年級字:戰(P4)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訓練後用來作戰的馬(主要供騎兵使用)。
校正
xìng mǎ

年級字:姓(P3)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姓氏。
    例:馬家的人都姓馬。
校正
mǎ ān

年級字:馬(P1) 鞍(P4)

詞性:名詞

釋義:
    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校正
jūn mǎ

年級字:軍(P2)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在軍隊中服役的馬和騾的統稱。通常分為乘馬、馱馬和挽馬。
校正
mǎ chǎng

年級字:馬(P1) 場(P2)

詞性:名詞

釋義:
    1.牧場;養馬的場所。
    例:《北史·宇文福傳》:“南北千里為牧地,今之馬場是也。”《六部成語註解·兵部》:“孳牧倒斃:孳生牧養之馬病死,此論口外馬場。” 艾蕪《在茅草地》:“客去後,又降下一道聖旨,著去店後的馬場上,打掃馬屎馬尿和濺污了的稻草。”
    2.跑馬場。表演馬術或賽馬的場地。
    例:清葛元煦《滬遊雜記·外國馬戲》:“西人馬戲以大幕為幄,高八九丈,廣蔽數畝,中闢馬場,其形如球,環列客座。” 汪曾祺《星期天》:“﹝ 赫連都﹞到健身房練拳擊,到馬場去學騎馬。”
校正
mǎ zǔ

年級字:馬(P1) 祖(P1)

詞性:名詞

釋義:
    1.星宿名。即房星(天駟星)

    2.海神名

    3.馬祖列島 的簡稱。在 福建省 東部 閩江 口外,主要有 馬祖島 、 長嶼山 等島

校正
lì mǎ

年級字:立(P1) 馬(P1)

釋義:
    1.騎在站立不動的馬上;駐馬

    2.猶立刻

校正
Mǎ píng

年級字:馬(P1) 平(P1)

詞性:名詞

釋義:
    馬平,男,回族,江蘇蘇州人,1953年7月生於山東省青島市。 1986年畢業於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回族研究》雜誌副主編,2002年晉升為研究員。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其他解釋,遼河石油勘探局勘察設計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安徽省公證處主任、黨支部書記、礦業大學教師。
校正
mǎ tái

年級字:馬(P1) 台(P2)

詞性:名詞

釋義:
    舊時高門大戶前供上下馬的石台
校正
mǎ kù

年級字:馬(P1) 褲(P3)

詞性:名詞

釋義:
    專為騎馬方便而設計的一種膝部以下瘦小、以上肥大的褲子。
校正
gēn mǎ

年級字:跟(P1) 馬(P1)

詞性:代詞

釋義:
    舊時稱跟隨在官員車轎後面騎馬的隨從。
校正
mǎ jiǎ

年級字:馬(P1) 甲(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無袖

釋義:
    馬身披的鎧甲;背心。
校正
shàngmǎ

年級字:上(P1) 馬(P1)

釋義:
    1.騎上馬背。 2.比喻某個重大工程項目或工作開始進行 。3.指領導者指揮者上任 。
校正
niú mǎ

年級字:牛(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比喻做苦工的人。
校正
mɑ̌shɑ̀ng

年級字:馬(P1) 上(P1)

釋義:
    at once; right now
校正
dàn mǎ

年級字:但(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古代儀仗隊中不鞴鞍韉以示備用的馬。
    例:《宋書·江夏文獻王劉義恭傳》:“平乘但馬不得過二匹。”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 北齊迎南使,……使主、副各乘車,但馬在車後,鐵甲者百餘人,儀仗百餘人。”
    宋程大昌《演繁露·誕馬》:“但者,徒也。徒馬者,有馬無鞍,如人袒裼之袒也。……然則謂之但馬,蓋散馬備用而不施鞍轡者也。”
校正
Mǎyún

年級字:馬(P1) 雲(P1)

詞性:名詞

語法:
人名人名

關鍵含義:
電子商貿界人物。

釋義:
    主要經營網上零售的中國商人。
校正
mǎ qiú

年級字:馬(P1) 球(P2)

詞性:名詞名詞

釋義:
    馬球(英文:Polo,或源於藏語 Pulu 的音譯,意即「球」)是騎在馬上,手持馬球桿去擊球入門的體育活動。

    馬球在中國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被稱「擊鞠」,曹植《名都篇》中就有描述「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唐代也風行馬球運動, 但對於馬球的起源,還需要深入研究。

校正
Mǎ'ěr

年級字:馬(P1) 爾(P6)

詞性:名詞

釋義:
    馬爾,德國魯爾區城市。在利珀河和威塞爾-達特爾恩運河南岸,雷克靈豪森西北8公里處。人口8.8萬(1984)。公元800年首見記載。十九世紀末隨採煤和鋼鐵業發展而興起,1936年建市。河港。工業部門主要有採煤、鋼鐵、機械製造和化學等。
校正
mǎ lóng

年級字:馬(P1) 龍(P2)

詞性:名詞

釋義:
    指負圖出河的龍馬
校正
ānmǎ

年級字:鞍(P4) 馬(P1)

詞性:名詞

語法:
文言文字詞

關鍵含義:
體育運動工具。

釋義:
    一種近代器械體操,器械一個到腰部高度的木櫃,櫃頂安裝了一套形似馬鞍的平面,稱為「鞍馬」。運動員可以在鞍馬上用腿部擺動、迴旋、交叉等體操動作。

參考資料: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赫然發憤,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
    《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

書籍或典故來源:
    南北朝《木蘭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市鞍馬」的意思是到市場購買馬鞍和馬匹。
校正
hǎi mǎ

年級字:海(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海馬(拉丁學名:hippocampus),是刺魚目海龍科暖海生數種小型魚類的統稱,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身長5-30厘米。因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而得名,頭呈馬頭狀而與身體形成一個角,吻呈長管狀,口小,背鰭一個,均為鰭條組成。眼可以各自獨立活動。海馬行動遲緩,卻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動迅速、善於躲藏的橈足類生物,分佈在大西洋、歐洲、太平洋、澳大利亞。
校正
jùn mǎ

年級字:駿(P0) 馬(P1)

詞性:名詞

反義詞:
劣馬駑馬

關鍵含義:
跑得快的好馬。

本義:
駿: 良馬。
跑得快的好馬。
校正
lè mǎ

年級字:勒(P6) 馬(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釋義:
    1.拉緊馬韁繩,使馬或奔馳向前,或緩步徐行,或回頭轉向,或臨崖急剎。
    2.臨崖勒馬: 比喻到了危險邊緣能及時醒悟回頭。
校正
mǎ qiāng

年級字:馬(P1) 槍(P2)

詞性:名詞

釋義:
    1.馬上使用的長竿上裝有金屬尖頭的武器。
    例:《宋書·謝靈運傳》:“及經 山陰 ,防衛彰赫,彭排馬槍,斷截衢巷,偵邏縱橫,戈甲竟道。”
    2.近代現代騎兵用的一種槍。性能和構造跟步槍相似,但較短而輕便,射程較步槍近。
    例:清胡燏棻《上變法自強條陳疏》:“就近年新製而論,步槍以曼里夏毛瑟小口徑為佳,馬槍以可爾脫為佳。” 楊朔《鐵騎兵》:“他靈機一動,吩咐騎兵朝著城裡放了一排馬槍。”亦稱“ 馬拐槍”、“ 馬拐”。李季《五月端陽·通訊員》詩:“又明又亮馬拐槍,每日里不離身背在肩上。”《陝北民歌選·有一個楊連長》:“盒子馬拐你帶上,軍歌你唱上。”
校正
mǎ  míng

年級字:馬(P1) 鳴(P4)

詞性:名詞

釋義:
    古印度佛教大師、詩人、劇作家,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皈依佛教。現存主要文學作品是敘事詩《佛所行贊》、《美難陀傳》(《莊嚴難陀》)和三部梵語戲劇殘卷。
校正
mǎ fēng

年級字:馬(P1) 蜂(P2)

詞性:名詞

釋義:
    大黃蜂,胡蜂科任何比較大的社會性黃蜂,是強有力善飛翔的昆蟲,具有有力的螫針,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校正
mǎ tǒng

年級字:馬(P1) 桶(P4)

詞性:名詞

釋義:
    大小便用的有蓋的桶。
校正
xiàmǎ

年級字:下(P1) 马(P1)

釋義:
    1.从马上下来 。2.比喻某个重大工程或工作项目中止进行。
校正
zǒu mǎ

年級字:走(P1) 馬(P1)

詞性:動詞

釋義:
    騎著馬跑
    例:平原走馬
    2.善跑的馬
    例:團長有一匹棕色馬,是匹好走馬
校正
luó mǎ

年級字:羅(P3) 馬(P1)

釋義:
    意大利首都和歷史名城。古代地中海地區的奴隸制大國,它在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對後世西方文化有相當影響
校正
zhú mǎ

年級字:竹(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兒童玩具,典型的式樣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馬頭模型,有時另一端裝輪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騎馬;用竹篾紮成的一種道具,用於民間舞蹈竹馬燈。
校正
mù mǎ

年級字:木(P1) 馬(P1)

詞性:名詞名詞

釋義:
    1.木製的馬。
    2.兒童遊戲器械,形狀像馬,可以坐在上面前後搖動。
    3.指加馬鞍的獨輪車。
    4.冰上滑行的工具。
    5.建築工地上用的木架子,形似高腳長凳。
    6.體操運動器械。有兩種:背上安雙環的叫鞍馬,沒有環的叫跳馬。
    7."木牛流馬"的省稱。
校正
mǎ dēng

年級字:馬(P1) 燈(P1)

詞性:名詞

釋義:
    煤油燈別稱。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囙此而得名。
校正
mǎ kè

年級字:馬(P1) 克(P4)

釋義:
    1.[德Mark] 德國 本位貨幣。
    2.[英Markka] 芬蘭 貨幣名。按,英語源於芬蘭語mark。
校正
Mǎ er

年級字:馬(P1) 兒(P1)

詞性:名詞

釋義:
    馬匹。
校正
róng mǎ

年級字:戎(P6+) 馬(P1)

詞性:形容詞代詞

近義詞:
兵馬

釋義:
    1.軍馬,借指軍事、戰爭。
    2.戎馬,戎者,兵器也。故戎馬指從事征戰的生活經歷。
校正
mǎ liè

年級字:馬(P1) 列(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簡稱。
校正
qí mǎ

年級字:騎(P2) 馬(P1)

詞性:動詞

釋義:
    為騎馬時使用而設計的;騎在馬背上。
校正
Mǎ wàn

年級字:馬(P1) 萬(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馬萬(?-950年)五代澶州(治今河南濮陽市北)人。歷任後唐、後晉、後漢為官。
校正
mǎ jīng

年級字:馬(P1) 經(P1)

詞性:名詞

釋義:
    有關賽馬的書籍(賭馬)。
校正
mǎ zhá

年級字:馬(P1) 扎(P4)

詞性:名詞

釋義:
    一種可折疊的小型坐具,腿交叉作為支架,上面繃皮條、繩等,攜帶方便。
校正
shuān mǎ

年級字:馬(P1)

詞性:動詞

釋義:
    用繩子繫住馬匹。
校正
luó mǎ

年級字: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騾和馬。泛指牲口。
校正
yě mǎ

年級字:野(P2)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未經人馴養的馬;逃到野外生活的家馬;田野上空蒸騰浮游的水汽。
校正
mǎ fèn

年級字:馬(P1) 糞(P3)

詞性:名詞

釋義:
    1.馬屎。
    例:《後漢書·耿恭傳》:“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陰乾一月,乃以馬糞火煴之。”
    2.巷名。故址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
    例:《南史·王志傳》:“家居建康禁中里馬糞巷,父僧虔,門風寬恕, 志尤惇厚……兄弟子姪,皆篤實謙和,時人號馬糞諸王為長者。”按,《梁書·王志傳》作“馬蕃”。
    清查慎行《燕台雜興》詩:“紫色蛙聲雄八族, 烏衣、 馬糞笑諸王。”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南史》:“ 王謝子弟,浮華矜躁,服用奢淫,而能仍世貴顯者,蓋其門風孝友,有過他氏。 馬糞、 烏衣,自相師友,家庭之際,雍睦可親。”
    3.一種海膽的名字
    例:馬糞海膽,殼堅固,半球形,直徑30~40毫米,最大可達60毫米。反口面低,略隆起,口面平坦。步帶區與間步帶區幅寬相等,但間步帶區的膨起程度比步帶區略高,因而殼形自口面觀為接近於圓形的圓滑正五邊形。
校正
mǎ mù

年級字:馬(P1) 牧(P2)

釋義:
    1.漢馬瑤的別號

    2.牧苑;牧場

校正
mǎ chē

年級字:馬(P1) 車(P1)

詞性:名詞

釋義:
    1.馬拉的車。
    2.重型雙輪車,沒有彈簧,用於普通農業作業和運輸貨物。
    3.任何用馬拉的輕載雙輪車。
校正
mǎ lán

年級字:馬(P1) 蘭(P3)

詞性:名詞

釋義: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上部邊緣有粗鋸齒。花藍紫色,形似菊花。嫩草可食,又可做豬的飼料。也稱馬蘭頭、雞兒腸。
    即馬藺。
校正
mǎ bù

年級字:馬(P1) 步(P1)

詞性:名詞

釋義:
    1.像馬步似的芭蕾舞步

    2.馬神名

    3.騎兵和步兵

校正
mǎ cáo

年級字:馬(P1) 槽(P4)

詞性:名詞名詞

釋義:
    - 用稻草搭成的空間給馬匹休息、進食和飲水的地方。
    - 西方基督教相傳耶穌誕生時在一所馬槽。
校正
mǎ zhàn

年級字:馬(P1) 佔(P3)

詞性:名詞

釋義:
    經紀人;買辦。
    例:清林則徐《喻洋商責令外商呈繳煙土稿》:“況夷館係該商所蓋,租與夷人居住,館內行丁及各項工役,皆該商所僱,馬占等皆該商所用。”
校正
hóng mǎ

年級字:紅(P1) 馬(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棕紅色的馬匹。
校正
Mǎ qiān

年級字:馬(P1) 遷(P5)

詞性:名詞

釋義:
    馬遷:副教授。 1993年畢業於河南大學外語系,獲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2-2003年,參加“天普/清華LLM項目”學習,獲美國天普大學法學碩士,現正在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校正
mǎ xuē

年級字:馬(P1) 靴(P4)

詞性:名詞

釋義:
    騎馬穿的長筒靴子,泛指長筒靴子。
校正
Mǎwěi

年級字:馬(P1) 尾(P1)

詞性:名詞

釋義:
    1.馬的尾巴

    2.菼的別名

    3.草名

    4.指 馬尾港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東南 閩江 口內。 1884年( 光緒 十年) 中 法 戰爭中的海戰即發生於此

校正
mǎ tí

年級字:馬(P1) 蹄(P4)

詞性:名詞

釋義:
    馬的蹄子。
校正
mǎ hā

年級字:馬(P1) 哈(P2)

詞性:名詞

釋義:
    獸名

    非洲 產的直角大羚羊。明楊榮《皇都大一統賦》:“復有馬哈、福祿,厥獸殊形,駝雞之異,白鳥之禎。” 明費信《星槎勝覽後集·卜剌哇國》:“地產馬哈獸、花福祿、豹、麂、犀牛。” 馮承鈞校注:“馬哈獸即oryx

校正
Mǎ wān

年級字:馬(P1) 灣(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香港特區內的市鎮。
校正
mǎ jiǎo

年級字:馬(P1) 腳(P2)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破綻

釋義:
    比喻露出破綻或隱私。
校正
pǐ mǎ

年級字:匹(P2) 馬(P1)

釋義:
    一匹馬。後常指單身一人
校正
mǎ fū

年級字:馬(P1) 夫(P2)

詞性:名詞

釋義:
    1.養馬的人。
    2.中國舊稱養馬的孩子或馬童。
校正
bīng mǎ

年級字:兵(P3) 馬(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戎馬

釋義:
    指阿兵哥和軍馬,亦泛指軍隊。
校正
hé mǎ

年級字:河(P1) 馬(P1)

詞性:名詞名詞

釋義:
    動物名。脊椎動物綱偶蹄目河馬科。灰褐色。頭大而略呈方形,嘴寬、眼耳小,軀幹肥大壯碩,四肢短小,各具四趾,趾間有蹼。群居於非洲河流邊和沼澤地。
校正
sì mǎ

年級字:四(P1) 馬(P1)

詞性:量詞

釋義:
    四匹馬。
校正
mǎ biān

年級字:馬(P1) 鞭(P2)

詞性:名詞

釋義:
    趕馬用的鞭子,多用皮條編成
校正
mǎ sī

年級字:馬(P1) 斯(P2)

詞性:名詞

釋義:
    馬斯,1940年12月24日出生,是德國足球前鋒。
校正
pāi mǎ

年級字:拍(P1) 馬(P1)

詞性:名詞

釋義:
    1.拍馬使前;縱馬

    2.拍馬屁

校正
dǎ mǎ

年級字:打(P1) 馬(P1)

詞性:名詞動詞

近義詞:
騎馬揚鞭策馬

釋義:
    打馬,指揚鞭策馬,古代博戲名。

    參考:
    1. 宋 李清照《<打馬圖經>序》:「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四馬,謂之依經馬。流傳既久,各有圖經。」
    2. 黃梅戲《女駙馬》:「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過去中了狀元要被賜騎馬游街,老百姓俗稱狀元遊街或打馬游街。)
    3. 《彭公案》第一回:「……前頭那個人,年約二十有餘,身穿藍綢褲褂,薄底青緞快靴,手拿打馬鞭子,在棚下西邊桌上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