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率(P3) 馬(P1) 以(P1) 驥(P0)
漢朝揚雄《法言·修身》:“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馬以驥,不亦可乎?’”
年級字:買(P1) 馬(P1) 招(P2) 軍(P2)
明·湯顯祖《牡丹亭·牝賊》:“有這等事?恭喜了!藉此號令,買馬招軍。”
年級字:匹(P2) 馬(P1) 一(P1) 麾(P0)
元·脫脫《遼史》卷五十八:“遼太祖匹馬一麾,斥地萬里,經營四方,末嘗寧居,所至樂從,用此道也。”
年級字:駑(P0) 馬(P1) 十(P1) 駕(P3)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年級字:天(P1) 粟(P0) 馬(P1) 角(P2)
《史記·刺客列傳論》:“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年級字:馬(P1) 爾(P6) 代(P2) 夫(P2)
詞性:名詞
南亞群島國家。在印度洋上,跨赤道南北,首都馬累。由珊瑚礁組成。其中有許多島嶼被開闢為觀光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由於海平面上升,已有許多島嶼遭到海水氾濫和海岸侵蝕,造成極大威脅。
年級字:快(P1) 馬(P1) 加(P1) 鞭(P2)
跑得很快的馬再加上一鞭子,使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進。
宋·陸游《村居》詩:“生僧快馬隨鞭影,寧作癡人記劍痕。”
年級字:馬(P1) 面(P1) 牛(P1) 頭(P1)
《西湖二集·文昌司憐才慢注祿籍》:“沒慈心的馬面牛頭,兩股叉,兩條鞭,惡惡狠狠。”
年級字:倚(P5) 馬(P1) 千(P1) 言(P1)
倚馬:靠着戰馬。倚靠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形容才思敏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桓溫]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袁宏]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年級字:五(P1) 馬(P1) 分(P2) 屍(P4)
古代的一種酷刑,用五匹馬分裂人的頭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東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明·胡文煥《羣音類選·北腔類·王昭君和番》:“無不蓋你虧心漢,今日把你分屍五馬,遠配千年。”
年級字:匹(P2) 馬(P1) 隻(P1) 輪(P2)
《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年級字:人(P1) 語(P1) 馬(P1) 嘶(P0)
唐·盧綸《送韋判官得雨中山》:“人語馬嘶聽不得,更堪長路在雲中。”元·無名氏《五馬破曹》第三折:“大小三軍,收拾什物,不許人語馬嘶。”
年級字:馬(P1) 到(P1) 功(P1) 成(P1)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只願你馬到功成,奏凱而還。”
年級字:裘(P0) 馬(P1) 清(P1) 狂(P3)
年級字:文(P1) 君(P2) 司(P1) 馬(P1)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動臨邛富商卓王孫寡居的女兒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與之結爲夫婦。卓王孫不認這門親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了個酒館,文君當爐賣酒,相如穿着犢鼻褲與奴僕一道洗器皿,卓王孫感到恥
年級字:萬(P2) 馬(P1) 奔(P3) 騰(P3)
成千上萬匹刀在奔跑騰躍。形容羣衆性的活動聲勢浩大或場面熱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錢多處白丁橫帶》:“空中如萬馬奔騰,樹杪似千軍擁沓。”
年級字:不(P1) 識(P2) 馬(P1) 肝(P4)
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於死。比喻不應研討的事不去研討。
年級字:秣(P6+) 馬(P1) 厲(P3) 兵(P3)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年級字:殺(P4) 馬(P1) 毀(P3) 車(P1)
《後漢書·周燮傳》:“[馮良]年三十,爲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爲,從杜撫學。”
年級字:老(P1) 馬(P1) 識(P2) 途(P3)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年級字:下(P1) 馬(P1) 看(P1) 花(P1)
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俗話說:“走馬看花不如駐馬看花,駐馬看花不如下馬看花。”我希望你們都要下馬看花。”
年級字:鮮(P2) 衣(P1) 良(P1) 馬(P1)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第三一○引唐·載孚《廣異記·汝陰人》:“汝陰男子姓許,少孤,爲人白皙,有姿調,好鮮衣良馬,遊騁無度。”
年級字:馬(P1) 革(P2) 裹(P5) 屍(P4)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年級字:風(P1) 馬(P1) 雲(P1) 車(P1)
唐·柳宗元《雷塘禱雨文》:“風馬雲車,肅焉徘徊。”
年級字:止(P1) 戈(P0) 散(P2) 馬(P1)
年級字:飲(P2) 馬(P1) 長(P1) 江(P2)
年級字:馬(P1) 工(P1) 枚(P4) 速(P3)
原指枚皋文章寫得多,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工。後用於稱讚各有長處。
《漢書·枚乘傳》:“爲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爲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於皋。”
年級字:馬(P1) 耳(P1) 東(P1) 風(P1)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年級字:打(P1) 馬(P1) 虎(P1) 眼(P1)
老舍《華實春秋》:“他這是打馬虎眼,麻痹我們大夥兒,假充好人,想混過這一關去!”
年級字:人(P1) 仰(P4) 馬(P1) 翻(P2)
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賈璉家下無人,請了王仁來在外幫着料理。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
年級字:呼(P2) 牛(P1) 作(P2) 馬(P1)
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讚也好,決不計較。同“呼牛呼馬”。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年級字:馬(P1) 耳(P1) 春(P1) 風(P1)
金·元好問《谷聖燈》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
年級字:青(P1) 絲(P2) 白(P1) 馬(P1)
南朝·樑·普通年間,“有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其後侯景作亂,乘白馬以青絲爲繮,兵皆青衣,從壽春進軍建康。見《梁書·侯景傳》、《隋書·五行志上》。
年級字:信(P1) 馬(P1) 由(P1) 繮(P0)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卻說王氏是一個昏天黑地的母親,紹聞是一個信馬由繮的兒子。”
年級字:僅(P4) 容(P2) 旋(P3) 馬(P1)
《宋史·李沆傳》:“治第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
年級字:問(P1) 牛(P1) 知(P1) 馬(P1)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年級字:懸(P5) 兵(P3) 束(P2) 馬(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涪水》:“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入蜀徑江油、廣漢者也。”
年級字:秋(P1) 高(P1) 馬(P1) 肥(P2)
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三:“臣恐秋高馬肥,虜必再至,以責前約。”
年級字:高(P1) 車(P1) 駟(P0) 馬(P1)
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舊時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範睢歸取大車駟馬,爲須賈御之,入秦相府。”
年級字:人(P1) 困(P2) 馬(P1) 乏(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七回:“馬步三軍沒了氣力,人困馬乏。”
年級字:駑(P0) 馬(P1) 十(P1) 舍(P2)
用馬拉車,一天爲一駕,十駕指十天路程。謂駑馬奮力拉車,亦可至遠。比喻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奮勉從事,同樣能達到目的。
《淮南子·齊俗訓》:“夫騏驥千里,一日而通;駑馬十舍,旬亦至之。”
年級字:伯(P2) 樂(P2) 相(P1) 馬(P1)
伯樂:相傳爲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指個人或集體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年級字:躍(P3) 馬(P1) 揚(P2) 鞭(P2)
躍:跳。跳上駿馬,舉起馬鞭。形容揚鞭催馬急馳而去的樣子。也比喻熱火朝天地進行建設。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一個個躍馬揚鞭,插箭彎弓。”
年級字:馬(P1) 足(P1) 龍(P2) 沙(P2)
年級字:二(P1) 童(P1) 一(P1) 馬(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年級字:得(P1) 馬(P1) 生(P1) 災(P3)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年級字:飛(P1) 鷹(P2) 走(P1) 馬(P1)
宋·歐陽修《乞獎用孫沔札子》:“沔今年雖七十,聞其心力不衰,飛鷹走馬尚如平日。”
年級字:馬(P1) 中(P1) 關(P2) 五(P1)
猶言魯魚亥豕。指書籍在傳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年級字:車(P1) 殆(P0) 馬(P1) 煩(P4)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年級字:兵(P3) 慌(P3) 馬(P1) 亂(P2)
明·陸華甫《雙鳳記》第二一折:“亂紛紛東逃西竄,鬧烘烘兵慌馬亂,一路奔回氣尚喘。”
年級字:馬(P1) 鹿(P2) 異(P3) 形(P2)
《後漢書·崔琦傳》:“反覆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年級字:膏(P3) 車(P1) 秣(P6+) 馬(P1)
語出唐·韓愈《送李願歸盤 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記·欽取回朝》:“羨調和鼎鼐,便膏車秣馬好歸來。”
年級字:馬(P1) 鹿(P2)
《西湖志餘》卷二十五:“杭州人言舉止倉皇者曰獐麇馬鹿,蓋四物善駭,見人則跳躍自竄。”
年級字:拿(P2) 下(P1) 馬(P1) 來(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叫我問誰去?誰不幫着你呢?誰不是襲人拿下馬來的?”
年級字:礪(P0) 戈(P0) 秣(P6+) 馬(P1)
年級字:銅(P2) 圍(P3) 鐵(P3) 馬(P1)
年級字:烏(P3) 焉(P0) 成(P1) 馬(P1)
烏、焉、馬三字字形相近,幾經傳抄而寫錯。指文字因形體相似而傳寫錯誤。
《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漢鄭玄注:“故書焉爲馬,杜子春雲‘當爲焉’。”古諺:“書經三寫,烏焉成馬。”
年級字:車(P1) 馳(P5) 馬(P1) 驟(P6)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走馬燈者,剪紙爲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年級字:城(P2) 樓(P2) 跑(P1) 馬(P1)
年級字:戎(P6+) 馬(P1) 生(P1) 郊(P2)
意指國家政治不上軌道,連懷胎的母馬也用來作戰。後指戰亂不斷。
《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陳鼓應注:“生於郊,指牝馬生駒犢於戰地的郊野。”
年級字:駟(P0) 馬(P1) 莫(P2) 追(P1)
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同“駟馬難追”。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二十八回:“常泰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莫追,豈有變更!’”
年級字:諱(P6) 樹(P1) 數(P2) 馬(P1)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爲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萬石君少子慶爲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於諸子中最爲簡易矣,然猶如此。”
年級字:駑(P0) 馬(P1) 鉛(P2) 刀(P1)
鉛刀:鉛質的刀。蹩腳的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很弱。
《後漢書·隗囂傳》:“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鉛刀,不可強扶。”
年級字:馬(P1) 跡(P2) 蛛(P3) 絲(P2)
馬蹄的痕跡,蜘蛛的細絲。比喻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側,側中之正,草蛇灰線,馬跡蛛絲。”
年級字:牛(P1) 馬(P1) 襟(P5)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教人道這喬男女,則是些牛馬襟裾。”
年級字:駟(P0) 馬(P1) 高(P1) 蓋(P2)
套着四匹馬的高蓋車。舊時形容有權勢的人出行時的闊綽場面。也形容顯達富貴。同“駟馬高車”。
《漢書·於定國傳》:“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南史·隱逸傳上·漁父》:“吾黃金白璧,重禮也;駟馬高蓋,榮勢也。”
年級字:心(P1) 猿(P4) 意(P1) 馬(P1)
心意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裏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
漢·魏伯陽《參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唐·許渾《題杜居士》詩:“機盡心猿伏,神閒意馬行。”
年級字:放(P1) 牛(P1) 歸(P3) 馬(P1)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年級字:車(P1) 馬(P1)
輻輳:形容人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車轂上一樣。指車馬集聚擁擠。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兩旁歧途曲巷中,有無數的車馬輻輳,冠蓋飛揚,人往人來,十分熱鬧。”
年級字:脫(P2) 繮(P0) 之(P2) 馬(P1)
年級字:走(P1) 馬(P1) 章(P3) 台(P2)
章台:漢長安章台下街名,舊為妓院的代稱。原指騎馬經過章台。後指涉足妓間。
《漢書·張敞傳》:“然倘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使禦吏驅,自以便麵拊馬。”
年級字:盲(P6) 人(P1) 瞎(P3) 馬(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年級字:害(P1) 羣(P6) 之(P2) 馬(P1)
《莊子·徐無鬼》:“夫爲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年級字:指(P2) 鹿(P2) 作(P2) 馬(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成語有意誤導。
指: 指稱。
鹿: 花鹿。
為: 成為。
馬: 馬隻。
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落下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勳奏絀遣。而曜密表勳私解邕事。昭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年級字:襟(P5) 馬(P1) 牛(P1)
語出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年級字:北(P1) 叟(P0) 失(P2) 馬(P1)
《舊唐書·蕭瑀傳》:“應遭剖心之禍,翻見太平之日,北叟失馬,事亦難常。”
年級字:叩(P4) 馬(P1) 而(P1) 諫(P0)
《史記·伯夷列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義人者。’扶而去之。”
年級字:放(P1) 馬(P1) 後(P1) 炮(P2)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這裏放馬後炮,可是遲了。”
年級字:塞(P3) 翁(P4) 得(P1) 馬(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馬非爲吉,宋子雙盲豈是兇。禍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年級字:一(P1) 馬(P1) 一(P1) 鞍(P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人各有志,不可相強。便是婦人女子的志向,也有個不同:有的講究個女貌郎才,不辭非鴉非鳳的,就有講究個穿衣吃飯,只圖一馬一鞍的。”
年級字:休(P1) 牛(P1) 歸(P3) 馬(P1)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於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爲家,萬里爲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年級字:人(P1) 荒(P2) 馬(P1) 亂(P2)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現在又是這麼的人荒馬亂,交通不方便。”
年級字:龍(P2) 馬(P1) 精(P2) 神(P1)
唐·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年級字:鐵(P3) 馬(P1) 金(P1) 戈(P0)
宋·李綱《以舊賜戰袍等贈韓少帥》詩之二:“鐵馬金戈睢水上,碧油紅旆海山濱。”元·關漢卿《雙赴夢》第三折:“憶當年鐵馬金戈,自桃園初結義,把尊兄輔佐。”
年級字:馬(P1) 塵(P2) 不(P1) 及(P2)
明·都穆《都公譚纂》捲上:“王行昔望吾舅馬塵不及,何先友爲?”
年級字:駟(P0) 馬(P1) 難(P2) 追(P1)
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年級字:金(P1) 馬(P1) 玉(P1) 堂(P2)
金馬:漢代的金馬門,是學士待詔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詔學士議事的地方。舊指翰林院或翰林學士。
漢·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羣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上說人主,下談公卿。”
年級字:躍(P3) 馬(P1) 彎(P2) 弓(P1)
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準備作戰。後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並不立即行動。
唐·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年級字:衣(P1) 馬(P1) 輕(P2) 肥(P2)
穿着輕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馬駕的車。形容生活的豪華。
語出《論語·雍也》:“乘肥馬,衣輕裘。”唐·杜甫《秋興》詩之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年級字:野(P2) 馬(P1) 無(P2) 繮(P0)
明·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四回:“天機有礙尖還鈍,野馬無繮快已遲。”
年級字:裘(P0) 馬(P1) 輕(P2) 狂(P3)
年級字:一(P1) 馬(P1) 平(P1) 川(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能夠縱馬疾馳的一片廣闊平地。指廣闊的平原。
馮德英《苦菜花》第十章:“敵人圍得甚緊,村外又是一馬平川,敵人展開重火力,我們幾次衝鋒都被敵人壓回來了。”
年級字:陣(P2) 馬(P1) 風(P1)
檣:船上用的桅杆。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
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爲其勇也。”
年級字:素(P4) 絲(P2) 良(P1) 馬(P1)
《詩·鄘風·幹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鄭玄箋:“素絲者以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朱熹集傳:“言衛大夫乘此車馬,建此旌旄,以見賢者。”
年級字:善(P2) 馬(P1) 熟(P2) 人(P1)
年級字:千(P1) 兵(P3) 萬(P2) 馬(P1)
《南史·陳慶之傳》:“先是洛陽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年級字:馬(P1) 仰(P4) 人(P1) 翻(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賈璉家下無人,請了王仁來在外幫着料理。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
年級字:馬(P1) 翻(P2) 人(P1) 仰(P4)
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賈璉家下無人,請了王仁來在外幫着料理。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
年級字:識(P2) 途(P3) 老(P1) 馬(P1)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報(P2)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呂布至死也不忘大德,當效犬馬之報。”
年級字:馬(P1) 革(P2) 盛(P2) 屍(P4)
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同“馬革裹屍”。
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屍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年級字:馬(P1) 放(P1) 南(P1) 山(P1)
《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年級字:司(P1) 馬(P1) 稱(P2) 好(P1)
五代·李瀚《蒙求》詩:“司馬稱好。”徐子光集註:“(後漢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年級字:馬(P1) 上(P1) 看(P1) 花(P1)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玉簫女再世玉杯緣》:“分明馬上看花,但過眼即忘,何嘗在意。”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疾(P2)
年級字:太(P1) 監(P2) 騎(P2) 馬(P1)
年級字:臨(P3) 崖(P5) 勒(P6) 馬(P1)
走到懸崖邊緣勒住了奔馬。①比喻到了危險邊緣能及時醒悟回頭。②比喻運用筆墨,當意境入近高潮時,突然煞住筆鋒。亦作“懸崖勒馬”、“勒馬懸崖”。
年級字:車(P1) 塵(P2) 馬(P1) 跡(P2)
宋·朱熹《臥龍庵記》:“餘既惜其出於荒堙廢壤之餘,而又幸其深阻敻絕,非車塵馬跡之所能到。”
年級字:鞍(P4) 馬(P1) 勞(P2) 倦(P4)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實不相瞞太公說:老母鞍馬勞倦,昨夜心痛病發。”
年級字:風(P1) 車(P1) 雨(P1) 馬(P1)
唐·李商隱《燕臺詩·冬》之四:“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獨啼紅怨天曙。”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勞(P2)
願象犬馬那樣爲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爲人效勞。
《漢書·孔光傳》:“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
年級字:以(P1) 毛(P1) 相(P1) 馬(P1)
根據毛色判斷馬的優劣。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識往往與實際不符。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年級字:肥(P2) 馬(P1) 輕(P2) 裘(P0)
年級字:策(P4) 馬(P1) 飛(P1) 輿(P0)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車馳人走,越王策馬飛輿,遂復宮闕。”
年級字:風(P1) 車(P1) 雲(P1) 馬(P1)
指神靈的車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同“風車雨馬”。
明·陳子龍《與客任城太白酒樓歌》:“古來歷落吾輩人,風車雲馬知何極?”
年級字:高(P1) 頭(P1) 大(P1) 馬(P1)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這個人渾身都是新衣服,鋪蓋齊整,隨身有兵器,騎的是高頭大馬。”
年級字:前(P1) 馬(P1) 後(P1)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爲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
年級字:汗(P1) 馬(P1) 之(P2) 功(P1)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年級字:神(P1) 龍(P2) 馬(P1) 壯(P1)
年級字:四(P1) 馬(P1) 攢(P0) 蹄(P4)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五回:“叫:‘小的們,拿繩來!’衆頭目即取繩索。三怪把行者扳翻倒,四馬攢蹄捆住,揭起衣裳看時,足足是個弼馬溫。”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爲禍,禍之爲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年級字:洗(P2) 兵(P3) 牧(P2) 馬(P1)
年級字:得(P1) 馬(P1) 失(P2) 馬(P1)
年級字:輪(P2) 神(P1) 馬(P1)
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三》:“尻輪神馬,偏從塵外遨遊。”
年級字:裘(P0) 馬(P1) 聲(P1) 色(P1)
衣輕裘,乘肥馬,醉心歌舞,迷戀女色。謂貪圖享受,生活糜爛。
明·歸有光《宋史論贊·諸王總論》:“宋諸王鹹以文雅自飭,工筆札,喜《詩》《書》,不專溺於裘馬聲色之間,蓋其風流自上被之也。”
年級字:狗(P2) 馬(P1) 聲(P1) 色(P1)
良犬、駿馬、音樂、女色。泛指養狗、騎馬、聽歌、狎妓等剝削階級行樂的方式。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宋·張孝祥《宣州新建御書閣記》:“謂雖極天下之貴,而退朝燕息,從容娛樂者,獨在於是,狗馬聲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年級字:非(P2) 非(P2) 馬(P1)
《漢書·西域傳下》:“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年級字:烏(P3) 頭(P1) 馬(P1) 角(P2)
年級字:犬(P1) 馬(P1) 戀(P6) 主(P1)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踊躍之懷,瞻望反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狐塗懷窟志,犬馬戀主情。”
年級字:馬(P1) 龍(P2) 車(P1) 水(P1)
年級字:仗(P3) 馬(P1) 寒(P2) 蟬(P4)
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
《新唐書·李林甫傳》:“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
年級字:下(P1) 馬(P1) 馮(P0) 婦(P2)
《孟子·盡心上》:“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爲善士;則之野,有衆逐虎,虎負禺,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衆皆悅之,其爲士者笑之。”
年級字:匹(P2) 馬(P1) 只(P1) 輪(P2)
《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者。”
年級字:駑(P0) 馬(P1) 戀(P6) 棧(P1)
駑馬:劣馬,跑不快的馬;棧:指馬棚。劣馬惦着的只是馬棚裏的飼料。比喻無能的人只貪圖安逸,無遠大志向。
《晉書·宣帝紀》:“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年級字:拍(P1) 馬(P1) 溜(P3) 鬚(P6)
草明《乘風破浪》六:“新社會拍馬溜鬚根本吃不開。”
年級字:代(P2) 馬(P1) 望(P2) 北(P1)
漢·王符《潛夫論·實邊》:“且夫人重遷,戀慕墳墓,賢不肖之所同也。……代馬望北,狐死首丘,邊民謹頓,尢惡內留。”
年級字:寶(P2) 馬(P1) 香(P1) 車(P1)
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寶馬橫來下建章,香車卻轉避馳道。
年級字:牆(P2) 頭(P1) 馬(P1) 上(P1)
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
年級字:馬(P1) 水(P1) 車(P1) 龍(P2)
猶言車水馬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年級字:呼(P2) 牛(P1) 呼(P2) 馬(P1)
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讚也好,決不計較。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年級字:避(P4) 世(P1) 金(P1) 馬(P1)
《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年級字:司(P1) 馬(P1) 青(P1) 衫(P3)
司馬:古代官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貶官爲江州司馬。司馬的衣衫爲淚水所溼。形容極度悲傷。
白居易《琵琶行》詩:“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年級字:老(P1) 馬(P1) 戀(P6) 棧(P1)
戀:留戀。棧:馬棧。老馬不妒忌離開馬棧。比喻老年人戀念舊情。也指年老還貪戀官位。
年級字:厲(P3) 兵(P3) 粟(P0) 馬(P1)
《新唐書·劉仁軌傳》:“雖孽豎跳梁,士力未完,宜厲兵粟馬,乘無備,擊不意,百下百全。”
年級字:裹(P5) 屍(P4) 馬(P1) 革(P2)
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屍體。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
宋·陸游《隴頭水》:“男兒墜地誌四方,裹屍馬革固其常。”
年級字:橫(P2) 戈(P0) 躍(P3) 馬(P1)
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衝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年級字:車(P1) 水(P1) 馬(P1) 龍(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交通煩忙、熱鬧。
車象流水,馬象游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年級字:雀(P3) 馬(P1) 魚(P1) 龍(P2)
語出《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羣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年級字:馬(P1) 壯(P1) 人(P1) 強(P2)
年級字:馬(P1) 瘦(P3) 毛(P1) 長(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五祖法演禪師》:“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曰人貧智短,馬瘦毛長。”
年級字:馬(P1) 牛(P1)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杜子美出,而百家稗官都作雅音,馬浡牛溲鹹成鬱致,於是詩之變極矣。”
年級字:馳(P5) 馬(P1) 試(P3) 劍(P4)
馳馬:騎馬飛跑;試:用。跑馬舞劍。形容人騎馬練劍習武。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年級字:鬥(P2) 雞(P1) 走(P1) 馬(P1)
《漢書·宣帝紀》:“[宣帝]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
年級字:駟(P0) 馬(P1) 高(P1) 車(P1)
駟馬:一車所駕的四匹馬。套着四匹馬的高蓋車。舊時形容有權勢的人出行時的闊綽場面。也形容顯達富貴。
《漢書·於定國傳》:“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
年級字:失(P2) 馬(P1) 塞(P3) 翁(P4)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餘,也還可以勉強溫飽,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還仗天祖之靈,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年級字:買(P1) 馬(P1) 招(P2) 兵(P3)
《再生緣》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買馬招兵盡壯懷。”
年級字:車(P1) 在(P1) 馬(P1) 前(P1)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後,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年級字:大(P1) 馬(P1) 金(P1) 刀(P1)
①形容豪爽,氣派大。②形容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大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皺,說:‘你怎麼這麼俗啊?起來!’”
年級字:歷(P2) 兵(P3) 秣(P6+) 馬(P1)
年級字:立(P1) 馬(P1) 萬(P2) 言(P1)
宋·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上太守李端明書》:“唐翰林應長庚之夢,世號謫仙人,立馬萬言,而文章爲天下之法。”
年級字:竹(P1) 馬(P1) 之(P2) 友(P1)
《晉書·殷浩傳》:“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
年級字:效(P3) 犬(P1) 馬(P1) 力(P1)
《水滸傳》第八二回:“臣舊歲統率大軍前去徵進,非不效犬馬力,奈緣暑熱,軍士不伏水土。”
年級字:千(P1) 軍(P2) 萬(P2) 馬(P1)
《南史·陳慶之傳》:“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年級字:馬(P1) 來(P1) 西(P1) 亞(P2)
詞性:名詞
外來翻譯語大馬、馬來亞半島國家名字。
國家名字。 英語: Malaysia. 地理位置:北面連接中南半島,東面是南中國海,西面與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相通,南面是馬六甲海峽同蘇門答臘。
首都: 吉隆坡 (kuala Lumpur).
人口: 2019年 3千2百萬人。馬來西亞是一個具有多元民族和文化的國家。
歷史: 歷史上最古老的馬來王國記載於公元10世紀,到15世紀初,拜里米蘇拉創立馬六甲王朝(滿刺加),但在1511年被葡萄牙入侵,之後荷蘭和英國相繼以馬六甲為殖民中心,控制馬六甲海峽。
後來,於1824年英荷條約下英國全面佔領馬六甲,並成立加爾各答英屬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海峽殖民地。1867年,成為倫敦殖民廳直接管的海峽殖民地。
在二戰之後,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國家正式成立,到1965 和1969 年新加坡和菲律賓分別離開聯邦國家獨立,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也日漸穩定。
年級字:天(P1) 馬(P1) 行(P1) 空(P1)
天馬:神馬。天馬奔騰神速,象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比喻詩文氣勢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實。
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衆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年級字:戎(P6+) 馬(P1) 倉(P2) 皇(P3)
年級字:招(P2) 兵(P3) 買(P1) 馬(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於是遂起軍往汝南駐紮,招兵買馬,徐圖徵進。”
年級字:馬(P1) 遲(P2) 枚(P4) 疾(P2)
清·陳祖範《寄沈歸愚》詩:“鶴怨猿驚懷故地,馬遲枚疾鬥新篇。”
年級字:馬(P1) 去(P1) 馬(P1) 歸(P3)
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爲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年級字:權(P5) 移(P2) 馬(P1) 鹿(P2)
年級字:聲(P1) 色(P1) 狗(P2)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狗: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橫(P2) 槍(P2) 躍(P3) 馬(P1)
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年級字:求(P2) 馬(P1) 唐(P2) 肆(P4)
唐:原指無壁之屋,引伸爲空的;肆:鋪子,這裏指賣馬的地方。到不是停馬處去找馬。比喻在什麼也沒有的地方尋求自己所需的東西。
《莊子·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爲有,是求馬於唐肆也。”
年級字:東(P1) 風(P1) 馬(P1) 耳(P1)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年級字:橫(P2) 刀(P1) 躍(P3) 馬(P1)
指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猶言橫戈躍馬。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四十八回:“上元帥白從輝橫刀躍馬,望南陣衝來。樊愛能、何徽抵敵不住,棄戰回馬而走。”
年級字:短(P2) 衣(P1) 匹(P2) 馬(P1)
短衣:短裝。古代爲平民、士兵等服裝。穿着短衣,騎一匹駿馬。形容士兵英姿矯健的樣子。
唐·杜甫《曲江》:“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
年級字:馬(P1) 如(P2) 游(P1) 魚(P1)
《初學記》卷四引漢·劉楨《魯都賦》:“日暮宴罷,車騎就衢,蓋如飛鶴,馬如游魚。”
年級字:鳩(P0) 車(P1) 竹(P1) 馬(P1)
清·曹寅《集餘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遊有感而作》:“鳩車竹馬曾經處,鮐背龐眉識此生。”
年級字:走(P1) 馬(P1) 上(P1) 任(P3)
走馬:騎着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先以陳公走馬赴任,乃樹一魁妖,共翼佐之。”
年級字:騎(P2) 馬(P1) 尋(P3) 馬(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一回:“如果收了我的實收,他自然照應我。彼時間騎馬尋馬,只要弄到一筆大大的銀款,賺上百十兩扣頭,就有在裏頭了。”
年級字:馬(P1) 前(P1) 潑(P2) 水(P1)
錢鍾書《圍城》:“雖然‘馬前潑水’,居然‘破鏡重圓’。”
年級字:鞍(P4) 馬(P1) 之(P2) 勞(P2)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斗的勞苦。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決(P2)
《漢書·息夫躬傳》:“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
年級字:丹(P4) 書(P1) 白(P1) 馬(P1)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後人稱爲“丹書白馬”。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爲盟也。”
年級字:束(P2) 馬(P1) 懸(P5) 車(P1)
束馬:把馬蹄包起,防止馬滑倒;懸車:把車子鉤牢,以防脫落。把馬腳裹起來,把車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艱險情況。
年級字:盤(P2) 馬(P1) 彎(P2) 弓(P1)
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準備作戰。後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並不立即行動。
唐·韓愈《雉帶箭》詩:“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年級字:聲(P1) 色(P1) 犬(P1)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車(P1) 馬(P1) 盈(P4) 門(P1)
明·謝讜《四喜記·鄉薦榮歡》:“看連翩車馬盈門,總不比舊是庭院。”
年級字:駟(P0) 馬(P1) 軒(P0) 車(P1)
套着四匹馬的高蓋車。舊時形容有權勢的人出行時的闊綽場面。也形容顯達富貴。同“駟馬高車”。
清·方文《爲陳俞公五十初度》詩:“駟馬軒車易傾覆,何如野老話桑麻。”
年級字:代(P2) 馬(P1) 依(P2) 風(P1)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馬:北方產的良馬。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願老死他鄉。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
年級字:青(P1) 梅(P2) 竹(P1) 馬(P1)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兒童以竹竿當馬騎。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遊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唐·李白《長幹行》詩:“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鞍(P4) 馬(P1) 勞(P2) 神(P1)
祝龍答道:“也未見勝敗。衆位尊兄~不易。” ★《水滸傳》第四十九回
年級字:束(P2) 馬(P1) 縣(P3) 車(P1)
年級字:走(P1) 馬(P1) 到(P1) 任(P3)
指新委官員急速到任。後亦泛指接任新職。同“走馬上任”。
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今奉上帝之命封爲遊天使者,走馬到任去也。”
年級字:烏(P3) 白(P1) 馬(P1) 角(P2)
《燕丹子》捲上:“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
年級字:問(P1) 羊(P1) 知(P1) 馬(P1)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
年級字:裘(P0) 馬(P1) 輕(P2) 肥(P2)
身上穿着軟皮衣,騎着肥壯駿馬。指生活富裕,放蕩不羈。
年級字:弓(P1) 調(P4) 馬(P1) 服(P1)
《荀子·哀公》:“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
年級字:馬(P1) 空(P1) 冀(P0) 北(P1)
伯樂將冀北之良馬搜選一空。比喻執政者善選賢才,無所遺漏。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羣遂空。”
年級字:馬(P1) 不(P1) 停(P1) 蹄(P4)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贏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
年級字:鞍(P4) 前(P1) 馬(P1) 後(P1)
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鞍前馬後跟你跑,出生入死爲你幹。”
年級字:窗(P2) 間(P1) 過(P1) 馬(P1)
元·吳弘道《醉高歌·嘆世》曲:“風塵天外飛沙,日月窗間過馬。風俗掃地傷王化,誰正人倫大雅。”
年級字:香(P1) 車(P1) 寶(P2) 馬(P1)
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寶馬橫來下建章,香車卻轉避馳道。”
年級字:勵(P3) 兵(P3) 秣(P6+) 馬(P1)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
年級字:馬(P1) 角(P2) 烏(P3) 白(P1)
《燕丹子》捲上:“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
年級字:一(P1) 馬(P1) 當(P2) 先(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主動
原指作戰時策馬衝鋒在前。形容領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羣衆前面,積極帶頭。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年級字:五(P1) 花(P1) 殺(P4) 馬(P1)
年級字:識(P2) 塗(P5) 老(P1) 馬(P1)
老馬認識路。比喻對某種事物十分熟悉的人。同“識途老馬”。
年級字:兵(P3) 荒(P2) 馬(P1) 亂(P2)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年級字:枚(P4) 速(P3) 馬(P1) 工(P1)
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寫得多,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工。後用於稱讚各有長處。
《漢書·枚乘傳》:“爲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爲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於皋。”
年級字:猴(P2) 年(P1) 馬(P1) 月(P1)
年級字:跑(P1) 馬(P1) 觀(P2) 花(P1)
語出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鞍(P4) 馬(P1) 勞(P2) 頓(P2)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興兒,我一路上鞍馬勞頓,我權且歇息。”
年級字:歸(P3) 馬(P1) 放(P1) 牛(P1)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年級字:輕(P2) 裘(P0) 肥(P2) 馬(P1)
年級字:車(P1) 塵(P2) 馬(P1) 足(P1)
①指車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
年級字:萬(P2) 馬(P1) 齊(P2)
喑:啞。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舊時形容人民不敢講話。現也比喻沉悶的政治局面。
宋·蘇軾《三馬圖贊》序:“時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皆瘖。”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年級字:散(P2) 馬(P1) 休(P1) 牛(P1)
《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年級字:單(P2) 槍(P2) 獨(P4) 馬(P1)
清·蘧園《負曝閒談》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找了那位幫帶。”
年級字:歷(P2) 兵(P3) 粟(P0) 馬(P1)
年級字:馬(P1) 腹(P4) 逃(P2) 鞭(P2)
年級字:牛(P1) 馬(P1) 勃(P4)
牛溲:牛尿,一說車前草,利小便;馬勃:可治瘡。比喻一般人認爲無用的東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裏可成爲有用的物品。
唐·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則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年級字:吹(P1) 牛(P1) 拍(P1) 馬(P1)
吹牛:吹牛皮;拍馬:拍馬屁。指愛說大話,喜歡自我吹噓和一味逢迎巴結別人的行爲。
魯迅《僞自由書·後記》:“我想假如曾某能把那種吹牛拍馬的精力……用到求實學一點上,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嗎?”
年級字:牛(P1) 馬(P1) 渤(P0)
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一名馬牷,一名屎菰,生於溼地及腐木的菌類。均可入藥。比喻雖然微賤但是有用的東西。渤,通勃。
清·李漁《閒情偶寄·居室·房舍》:“收牛溲馬渤入藥籠,用之得宜,其價值反在參苓之上。”
年級字:乞(P1) 兒(P1) 馬(P1) 醫(P2)
乞兒:乞丐;馬醫:獸醫中專治馬病的人。舊指卑賤的人。
《列子·黃帝》:“自此之後,範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
年級字:走(P1) 馬(P1) 觀(P2) 花(P1)
走馬:騎着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年(P1)
三國·魏·曹植《黃初六年令》:“將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馬之年,此難能也。”
年級字:三(P1) 馬(P1) 同(P1) 槽(P4)
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也泛指陰謀篡權。
《晉書·宣帝紀》:“三國魏正始後,司馬懿與其子師昭執軍政大權,屏除異己,時有‘三馬同槽’之目。三馬,隱指懿父子三人。”
年級字:束(P2) 兵(P3) 秣(P6+) 馬(P1)
年級字:鞍(P4) 馬(P1) 勞(P2) 困(P2)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誠(P2)
年級字:寒(P2) 蟬(P4) 仗(P3) 馬(P1)
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
《新唐書·李林甫傳》:“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
年級字:休(P1) 牛(P1) 散(P2) 馬(P1)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於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爲家,萬里爲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年級字:不(P1) 食(P1) 馬(P1) 肝(P4)
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於死。比喻不應研討的事不去研討。
《漢書·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爲愚。’”
年級字:枕(P5) 戈(P0) 汗(P1) 馬(P1)
明·屠隆《曇花記·公子受封》:“念親恩主德總來難報,須教,枕戈汗馬,努力塞雲邊草,兒時得功成大漠,鶴歸華表。”
年級字:繫(P3) 馬(P1) 埋(P2) 輪(P2)
語出《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
年級字:風(P1) 馬(P1) 不(P1) 接(P2)
《宋書·隱逸傳·王弘之》:“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年級字:馬(P1) 齒(P3) 徒(P3) 長(P1)
《穀樑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年級字:瞎(P3) 馬(P1) 臨(P3) 池(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年級字:馬(P1) 足(P1) 車(P1) 塵(P2)
年級字:車(P1) 馬(P1) 駢(P0)
唐·楊炯《晦日藥園詩序》:“衣冠雜沓,出城闕面盤遊;車馬駢闐,俯河濱而帳飲。”
年級字:人(P1) 喊(P2) 馬(P1) 嘶(P0)
唐·盧綸《送韋判官得雨中山》:“人語馬嘶聽不得,更堪長路在雲中。”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力(P1)
年級字:戎(P6+) 馬(P1) 倥(P0) 傯(P0)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兵戎倥傯軍事繁忙。
戎: 兵戎、軍戎。
馬: 戰馬,兵馬。
倥: 空泛、無知。
傯: 急促、混亂。
指軍事進行時的混亂、繁忙。
清·樑章鉅《歸田瑣記·滬瀆唱和詩序》:「此番不期而遇於戎馬倥傯之中,真喜出望外矣。」
《花月痕》第六回:「兩月以前,戎馬倥傯;豈知今日群花圍繞,玉軟香溫?」
年級字:馬(P1) 牛(P1) 其(P2) 風(P1)
《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雲:‘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雲:‘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
年級字:金(P1) 戈(P0) 鐵(P3) 馬(P1)
戈閃耀着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新五代史·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
年級字:鮮(P2) 衣(P1) 怒(P2) 馬(P1)
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冤獄》:“羣盜得志,彌橫恣爲推埋,鮮衣怒馬,以遊俠爲稱,其魁名朱國臣者,初亦宰夫也。”
年級字:塞(P3) 翁(P4) 之(P2) 馬(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爲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年級字:下(P1) 马(P1) 看(P1) 花(P1)
比喻干部、知识分子等较长时间地深入工厂、农村调查研究。
年級字:牛(P1) 高(P1) 馬(P1) 大(P1)
《小說月報》1981年第1期:“東寧縣縣委書記劉番成長得濃眉大眼,牛高馬大。”
年級字:馬(P1) 上(P1) 功(P1) 成(P1)
宋·王安石《嘲叔孫通》詩:“馬上功成不喜文,叔孫綿蕝共經綸。”
年級字:匹(P2) 馬(P1) 單(P2) 槍(P2)
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年級字:牛(P1) 頭(P1) 馬(P1) 面(P1)
迷信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頭象牛,一個頭象馬。比喻各種醜惡的人。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釋迦是牛頭獄卒,祖師是馬面阿婆。”
年級字:車(P1) 煩(P4) 馬(P1) 斃(P3)
明·汪道昆《洛水悲》:“你看白日西弛,黃河東逝,車煩馬斃,前驅不行,不免在此假宿一宵,多少是好。”
年級字:得(P1) 馬(P1) 折(P2) 足(P1)
年級字:舞(P3) 刀(P1) 躍(P3) 馬(P1)
年級字:風(P1) 吹(P1) 馬(P1) 耳(P1)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繭巴,他都當成風吹馬耳。”
年級字:軟(P2) 裘(P0) 快(P1) 馬(P1)
唐·杜甫《投簡鹹華兩縣諸子》詩:“赤縣官曹擁才傑,軟裘快馬當冰雪。”
年級字:放(P1) 馬(P1) 華(P2) 陽(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四》:“武王伐紂,天下既定,王巡嶽瀆,放馬華陽,散牛桃林,即此處也,其中多野馬。”
年級字:馬(P1) 到(P1) 成(P1) 功(P1)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那老尉遲這一去,馬到成功。”
年級字:溜(P3) 鬚(P6) 拍(P1) 馬(P1)
浩然《豔陽天》第128章:“跟在李鄉長的屁股後邊,溜鬚拍馬,可神氣啦。”
年級字:車(P1) 填(P6) 馬(P1) 隘(P0)
明·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棨戟門前,平沙堤上,何事車填馬隘?”
年級字:馬(P1) 勃(P4) 牛(P1)
清·褚人獲《堅瓠十集·遺臭文詞》:“馬勃牛溲君受用,何須開口出而哇。”
年級字:青(P1) 衫(P3) 司(P1) 馬(P1)
唐·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時,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之句。
年級字:服(P1) 牛(P1) 乘(P2) 馬(P1)
《周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年級字:玉(P1) 堂(P2) 金(P1) 馬(P1)
玉堂:漢代殿名;金馬:漢代宮門名,也稱“金門”。舊時比喻才學優異而富貴顯達。
漢·揚雄《解嘲》:“今子幸得遭明聖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羣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年級字:牛(P1) 童(P1) 馬(P1) 走(P1)
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年級字:馬(P1) 上(P1) 房(P1) 子(P1)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登壇口授》:“何謂‘馬上房子’?只是眼前奉承過去,心中已不然其言。”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養(P2)
《論語·爲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年級字:見(P1) 鞍(P4) 思(P2) 馬(P1)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三·感興》:“倚鞍思駿骨,撫轡念綠駬。”
年級字:駟(P0) 馬(P1) 仰(P4) 秣(P6+)
語出《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楊倞注:“仰首而秣,聽其聲也。”
年級字:朽(P4) 索(P3) 馬(P1)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形容傾覆的危險十分嚴重。多含戒懼之意。亦作“腐索御馬。”
年級字:馬(P1) 毛(P1)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年級字:馬(P1) 馬(P1) 虎(P1) 虎(P1)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年級字:馬(P1) 捉(P2) 老(P1) 鼠(P4)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馬捉老鼠》:“方言‘馬捉老鼠’,蓋譏人粗撞不了事也。”
年級字:駟(P0) 馬(P1) 不(P1) 追(P1)
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同“駟馬難追”。
《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魏書·刑罰志》:“何得非正刑書,施行四海。刑名一失,駟馬不追。”
年級字:橫(P2) 戈(P0) 盤(P2) 馬(P1)
猶橫戈躍馬。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衝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宋·陸游《蝶戀花·離小益作》詞:“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年級字:招(P2) 軍(P2) 買(P1) 馬(P1)
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今有漢三公子劉文叔,在白水村興兵聚義,招軍買馬。”
年級字:龍(P2) 神(P1) 馬(P1) 壯(P1)
歐陽山《苦鬥》四六:“那時候,一個個青年人都是龍神馬壯,氣吞牛斗,爭論起世界國家大事來,都是口若懸河,噹噹不斷,慷慨激昂,誰也不讓誰。”
年級字:谷(P2) 馬(P1) 礪(P0) 兵(P3)
宋·陳師道《贈張文潛》詩:“秋來待試丞相府,谷馬礪兵吾甚武。”
年級字:走(P1) 馬(P1) 赴(P5) 任(P3)
走馬:騎着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先以陳公走馬赴任,乃樹一魁妖,共翼佐之。”
年級字:班(P2) 馬(P1) 文(P1) 章(P3)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並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遊學》:“夔龍禮樂承先範,班馬文章勘墨鉛。”
年級字:竹(P1) 馬(P1) 之(P2) 交(P1)
唐·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泥(P2) 車(P1) 瓦(P2) 馬(P1)
年級字:馬(P1) 如(P2) 游(P1) 龍(P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年級字:車(P1) 怠(P5) 馬(P1) 煩(P4)
車危且馬疲。形容旅途睏乏。怠:通“殆”。同“車殆馬煩”。
南朝·宋·鮑照《代白紵舞歌詞》之一:“車怠馬煩客忘歸,蘭膏明燭承夜輝。”
年級字:鮮(P2) 車(P1) 健(P3) 馬(P1)
唐·康駢《劇談錄·曲江》:“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
年級字:懸(P5) 車(P1) 束(P2) 馬(P1)
《國語·齊語》:“懸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溪拘夏。”韋昭注:“太行、闢耳,山名也。拘夏,闢耳之溪也。三者皆山險溪谷,故懸鉤其車,偪束其馬以渡。”
年級字:素(P4) 車(P1) 白(P1) 馬(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後漢書·範武傳》記載:山陽人範式跟汝南人張劭友好,劭去世後將埋葬,式“素車白馬,號哭而來。”
年級字:戎(P6+) 馬(P1) 生(P1) 涯(P6)
年級字:弊(P5) 車(P1) 羸(P0) 馬(P1)
《三國志·吳書·劉繇傳》注引《續漢書》:“家不藏賄,無重寶器,恆菲飲食,薄衣服,弊車羸馬,號爲窶陋。”
年級字:害(P1) 群(P6) 之(P2) 馬(P1)
《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年級字:蛛(P3) 絲(P2) 馬(P1) 跡(P2)
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
清·王家賁《別雅序》:“大開通同轉假之門,氾濫浩博,幾凝天下無字不可通用,而實則蛛絲馬跡,原原本本,具在古書。”
年級字:馬(P1) 入(P1) 華(P2) 山(P1)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年級字:毀(P3) 車(P1) 殺(P4) 馬(P1)
宋·陸游《謝曾侍郎啓》:“毀車殺馬,逝從此以徑歸;賣劍買牛,分餘生之永已。”宋·陸九淵《與陳倅書》:“元晦雖有毀車殺馬之說,然勢恐不容不一出也。”
年級字:馬(P1) 上(P1) 牆(P2) 頭(P1)
宋·晁端禮《水龍吟》詞:“馬上牆頭,縱教瞥見,也難相認。”
年級字:人(P1) 強(P2) 馬(P1) 壯(P1)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使不着人強馬壯,端的是鬼使神差。”
年級字:茶(P2) 馬(P1) 古(P1) 道(P1)
詞性:名詞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遊牧業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歷經漢、晋、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
年級字:童(P1) 牛(P1) 角(P2) 馬(P1)
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年級字:走(P1) 馬(P1) 章(P3) 臺(P0)
章臺:漢長安章臺下街名,舊爲妓院的代稱。原指騎馬經過章臺。後指涉足妓間。
《漢書·張敞傳》:“然倘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年級字:燕(P2) 昭(P2) 好(P1) 馬(P1)
《舊唐書·薛登傳》:“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
年級字:馬(P1) 如(P2) 流(P1) 水(P1)
元·揭傒斯《居庸行》:“關門兩向當天開,馬如流水車如雷。”
年級字:持(P4) 戈(P0) 試(P3) 馬(P1)
《紅樓夢》第七九回:“那金桂見丈夫旗纛漸倒,婆婆良善,也就漸漸的持戈試馬。“
年級字:人(P1) 歡(P1) 馬(P1) 叫(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年級字:士(P1) 飽(P1) 馬(P1) 騰(P3)
年級字:選(P3) 兵(P3) 秣(P6+) 馬(P1)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年級字:汗(P1) 馬(P1) 功(P1) 勞(P2)
汗馬:將士騎的馬奔馳出汗,比喻征戰勞苦。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貢獻。
年級字:懸(P5) 崖(P5) 勒(P6) 馬(P1)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繮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年級字:走(P1) 馬(P1) 看(P1) 花(P1)
走馬:騎着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六(P1) 馬(P1) 仰(P4) 秣(P6+)
《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年級字:馬(P1) 齒(P3) 徒(P3) 增(P2)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或事業卻沒有什麼成就。
《穀梁傳·僖公二年》:“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年級字:食(P1) 馬(P1) 留(P2) 肝(P4)
《史記·封禪書》:“文成(少翁)食馬肝死耳。”司馬貞索隱:“案:《論衡》雲:‘氣熱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
年級字:馬(P1) 牛(P1) 襟(P5)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年級字:倚(P5) 馬(P1) 可(P1) 待(P3)
倚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寫得快。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年級字:汗(P1) 馬(P1) 之(P2) 勞(P2)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年級字:馬(P1) 不(P1) 解(P2) 鞍(P4)
郭小川《長江組歌·百萬雄師過大江》:“馬不解鞍連續戰,一舉解放大江南。”
年級字:輿(P0) 神(P1) 馬(P1)
指以尻爲車輿而神遊。後爲隨心所欲遨遊自然之典。同“尻輪神馬”。
《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爲輪,以神爲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成玄英疏:“尻無識而爲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遊,苟隨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適者也。”
年級字:以(P1) 渴(P3) 服(P1) 馬(P1)
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服。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造父爲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駕於圃駕於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馯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年級字:飲(P2) 馬(P1) 投(P3) 錢(P2)
唐·徐堅《初學記》卷六引《三輔決錄》:“安陵清者有項仲仙,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年級字:車(P1) 轍(P0) 馬(P1) 跡(P2)
《左傳·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年級字:單(P2) 槍(P2) 匹(P2) 馬(P1)
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年級字:脣(P3) 馬(P1) 嘴(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文偃禪師》:“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幢,到處逞驢脣馬嘴。”
年級字:敲(P2) 牛(P1) 宰(P5) 馬(P1)
年級字:指(P2) 鹿(P2) 爲(P2) 馬(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爲亂,恐羣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爲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年級字:倚(P5) 馬(P1) 七(P1) 紙(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年級字:駟(P0) 馬(P1) 高(P1) 門(P1)
《漢書·於定國傳》:“始定國父於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於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爲丞相,永爲御史大夫,封侯傳世雲。”
年級字:意(P1) 馬(P1) 心(P1) 猿(P4)
漢·魏伯陽《參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唐·許渾《題杜居士》詩:“機盡心猿伏,神閒意馬行。”
年級字:鮮(P2) 車(P1) 怒(P2) 馬(P1)
怒:氣勢強盛。嶄新的車,肥壯的馬。形容服用講究,生活豪華。
《後漢書·第五倫傳》:“蜀地肥饒,掾史家貲多至千萬,皆鮮車怒馬,以財貨自達。”
年級字:騎(P2) 馬(P1) 找(P1) 馬(P1)
騎着馬去找別的馬。原比喻一面佔着一個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稱心的工作。現多比喻東西就在自己這裏,還到處去找。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誦經不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年級字:練(P2) 兵(P3) 秣(P6+) 馬(P1)
宋·蘇洵《幾策·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於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年級字:以(P1) 鹿(P2) 爲(P2) 馬(P1)
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爲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邪,以鹿爲馬也。’高曰:‘乃馬也。陛下以臣之言爲不然,願問羣臣。’於是乃問羣臣,羣臣半言馬半言鹿。”
年級字:兵(P3) 強(P2) 馬(P1) 壯(P1)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爾。’”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戀(P6)
唐·劉禹錫《蘇州謝上表》:“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爲榮。”
年級字:光(P1) 車(P1) 駿(P0) 馬(P1)
晉·陸機《百年歌》之二:“光車駿馬遊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
年級字:土(P1) 牛(P1) 木(P1) 馬(P1)
《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僞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年級字:馬(P1) 首(P1) 是(P1) 瞻(P0)
《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餘馬首是瞻。”
年級字:車(P1) 馬(P1) 填(P6) 門(P1)
《北史·拓跋深傳》:“是故餘人攝選,車馬填門;及臣居邊,賓遊罕至。”
年級字:馬(P1) 角(P2) 烏(P3) 頭(P1)
《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
年級字:匹(P2) 馬(P1) 當(P2) 先(P2)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刀橫宇宙三軍喪,匹馬當先戰百合。”
年級字:厲(P3) 兵(P3) 秣(P6+) 馬(P1)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年級字:風(P1) 陣(P2) 馬(P1)
檣:船上用的桅杆。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
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爲其勇也。”
年級字:馬(P1) 襟(P5) 牛(P1)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年級字:馬(P1) 鹿(P2) 易(P2) 形(P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文苑傳上·崔琦》:“不能結納貞良,以救禍敗,反覆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