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匕(P0) 鬯(P0) 不(P1) 驚(P2)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年級字:吊(P2) 膽(P3) 驚(P2) 心(P1)
《說唐》第八回:“衆將進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膽驚心。”
年級字:驚(P2) 神(P1) 破(P2) 膽(P3)
唐·範攄《云溪友議》捲上:“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年級字:擔(P3) 驚(P2) 受(P2) 恐(P2)
年級字:自(P1) 相(P1) 驚(P2) 擾(P3)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年級字:翩(P3) 若(P3) 驚(P2) 鴻(P6+)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洛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年級字:驚(P2) 肉(P1) 生(P1)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劉表坐起至廁,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年級字:飛(P1) 鳥(P1) 驚(P2) 蛇(P4)
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年級字:鵲(P0) 反(P1) 鸞(P0) 驚(P2)
形容字寫得神采飛動,如盤旋往復的鵲鳥和鸞鳥。同“鵲返鸞回”。
年級字:驚(P2) 喜(P1) 若(P3) 狂(P3)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護軍女》:“少年得其應答,驚喜若狂。”
年級字:失(P2) 驚(P2) 打(P1) 怪(P1)
元·馬致遠《還牢末》第三折:“猛擡頭觀覷了失驚打怪,原來是匾金環故人猶在。”
年級字:驚(P2) 魂(P4) 失(P2) 魄(P5)
年級字:驚(P2) 魂(P4) 落(P2) 魄(P5)
年級字:一(P1) 座(P2) 皆(P3) 驚(P2)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年級字:驚(P2) 惶(P6) 萬(P2) 狀(P2)
驚惶: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宋·陳亮《謝楊解元啓》:“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年級字:驚(P2) 耳(P1) 駭(P0) 目(P1)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
年級字:驚(P2) 心(P1) 悲(P3) 魄(P5)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驚(P2)
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狗都沒有受到驚動。也指平安無事。
宋·彭龜年《止堂集·一八·壽張京尹十首》:“翁見一笑大歡足,雞犬不驚仁意多。”
年級字:動(P1) 地(P1) 驚(P2) 天(P1)
驚:驚動;動:震撼。使天地驚動。形容某個事件的聲勢或意義極大。
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年級字:吃(P1) 驚(P2) 受(P2) 怕(P1)
年級字:遊(P2) 雲(P1) 驚(P2) 龍(P2)
《晉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年級字:驚(P2) 弦(P4) 之(P2) 鳥(P1)
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同“驚弓之鳥”。
年級字:驚(P2) 心(P1) 裂(P3) 膽(P3)
年級字:肉(P1) 跳(P1) 神(P1) 驚(P2)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年級字:驚(P2) 魂(P4) 未(P1) 定(P1)
宋·蘇軾《謝量移汝州表》:“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
年級字:驚(P2) 愕(P6) 失(P2) 色(P1)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年級字:驚(P2) 喜(P1) 交(P1) 加(P1)
年級字:觸(P6) 目(P1) 驚(P2) 心(P1)
唐·韓愈《昌黎集·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怵心。”
年級字:驚(P2) 心(P1) 慘(P3) 目(P1)
年級字:匕(P0) 鬯(P0) 無(P2) 驚(P2)
黃遠庸《彈劾案與新內閣》:“吾曹固甚望此震爍中外,匕鬯無驚之新閣出現者也。”
年級字:驚(P2) 心(P1) 破(P2) 膽(P3)
年級字:擔(P3) 驚(P2) 受(P2) 怕(P1)
年級字:肉(P1) 跳(P1) 心(P1) 驚(P2)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年級字:驚(P2) 心(P1) 駭(P0) 目(P1)
年級字:驚(P2) 濤(P5) 駭(P0) 浪(P1)
唐·田穎《玉山堂文集·海雲樓記》:“人當既靜之時,每思及前經所履之驚濤駭浪,未嘗不惕然。”
年級字:被(P2) 寵(P3) 若(P3) 驚(P2)
宋蘇軾《謝中書舍人啓》:“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參法從,省躬無有,被寵若驚。”
年級字:語(P1) 出(P1) 驚(P2) 人(P1)
年級字:驚(P2) 世(P1) 震(P2) 俗(P2)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驚駭。同“驚世駭俗”。
年級字:驚(P2) 采(P1) 絕(P4) 豔(P3)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辨騷》:“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並能矣。”
年級字:耽(P5) 驚(P2) 受(P2) 怕(P1)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受官差在旅途,耽驚受怕過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風波苦。”
年級字:雷(P3) 驚(P2) 電(P2) 繞(P3)
年級字:驚(P2) 喜(P1) 欲(P5) 狂(P3)
既驚又喜,高興得都要發瘋了。形容喜出望外,過於興奮的情壯。
宋·洪邁《夷堅志·乙志卷九·胡氏子》:“胡驚喜欲狂,即與偕入室,夜分乃去。”
年級字:狼(P2) 顧(P3) 驚(P2)
《新唐書·岑文本傳》:“文本說孝恭曰:‘自隋無道,四海救死,延項以望真主……大王誠縱兵剽系,恐江嶺以南,向化心沮,狼顧麕驚。’”
年級字:邊(P1) 塵(P2) 不(P1) 驚(P2)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五年》:“上曰:‘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爲長城,豈不壯哉!”
年級字:見(P1) 慣(P3) 不(P1) 驚(P2)
年級字:驚(P2) 天(P1) 動(P1) 地(P1)
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年級字:寵(P3) 辱(P5) 若(P3) 驚(P2)
無論受寵、受辱,心裏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年級字:驚(P2) 見(P1) 駭(P0) 聞(P2)
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只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嚐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年級字:雞(P1) 犬(P1) 無(P2) 驚(P2)
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狗都沒有受到驚動。也指平安無事。同“雞犬不驚”。
年級字:驚(P2) 魂(P4) 攝(P4) 魄(P5)
《花城》1981年第1期:“爲了探索生命的奧祕,科學家們正付出艱辛的勞動和經歷着驚魂攝魄的鬥爭。”
年級字:大(P1) 吃(P1) 一(P1) 驚(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8卷:“則一張那員外大吃一驚,回身便走,來到後邊,望後倒了。”
年級字:魂(P4) 驚(P2) 魄(P5) 落(P2)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此本一上,這廝不獨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衆人魂驚魄落,舌結口鉗。”
年級字:驚(P2) 慌(P3) 失(P2) 色(P1)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爲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年級字:驚(P2) 魂(P4) 動(P1) 魄(P5)
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爲無益而弗爲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年級字:驚(P2) 惶(P6) 無(P2) 措(P5)
《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年級字:心(P1) 驚(P2) 肉(P1) 跳(P1)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年級字:驚(P2) 心(P1) 動(P1) 魄(P5)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南朝梁·鍾嶸《詩品》捲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年級字:相(P1) 驚(P2) 伯(P2) 有(P1)
伯有:春秋時鄭國大夫良霄的字,相傳他死後鬼魂作祟。形容無緣無故自相驚擾。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年級字:天(P1) 驚(P2) 石(P1) 破(P2)
原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後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唐·李賀詩《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年級字:驚(P2) 世(P1) 駭(P0) 目(P1)
年級字:語(P1) 不(P1) 驚(P2) 人(P1)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年級字:驚(P2) 心(P1) 吊(P2) 魄(P5)
年級字:大(P1) 驚(P2) 失(P2) 色(P1)
年級字:聞(P2) 寵(P3) 若(P3) 驚(P2)
猶言受寵若驚。因爲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年級字:狗(P2) 吠(P5) 不(P1) 驚(P2)
吠:狗叫聲。狗偶爾的叫聲不會引起驚慌。形容社會太平安定。
《後漢書·岑熙傳》:“(熙)遷魏郡太守,……視事二年,輿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年級字:憤(P4) 風(P1) 驚(P2) 浪(P1)
《南史·樑紀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復寢食,倍道就路,憤風驚浪,不暫停止。”
年級字:目(P1) 驚(P2) 心(P1)
唐·韓愈《昌黎集·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怵心。”
年級字:寵(P3) 辱(P5) 不(P1) 驚(P2)
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呼。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晉·潘岳《在懷縣》詩:“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爲思。”
年級字:一(P1) 鳴(P4) 驚(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年級字:矯(P4) 若(P3) 驚(P2) 龍(P2)
《晉書·王羲之傳》:“尤善隸書,爲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年級字:一(P1) 坐(P1) 皆(P3) 驚(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年級字:驚(P2) 愚(P3) 駭(P0) 俗(P2)
年級字:驚(P2) 才(P1) 絕(P4) 豔(P3)
清·王晫《今世說·企羨》:“彭羨門驚才絕豔,詞家推爲獨步。”清·樑章鉅《浪跡叢談·劉英初編修》:“英初本驚才絕豔,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盡。”
年級字:驚(P2) 心(P1) 悼(P5) 膽(P3)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捲上:“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年級字:驚(P2) 師(P1) 動(P1) 眾(P3)
年級字:鳥(P1) 驚(P2) 魚(P1) 散(P2)
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同“鳥散魚潰”。
年級字:魂(P4) 驚(P2) 魄(P5) 惕(P5)
年級字:驚(P2) 心(P1) 奪(P3) 目(P1)
年級字:大(P1) 驚(P2) 小(P1) 怪(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過於緊張。
形容對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的事情過分驚訝。
宋·朱熹《答林擇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樸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
年級字:驚(P2) 世(P1) 絕(P4) 俗(P2)
年級字:膽(P3) 顫(P6) 心(P1) 驚(P2)
元·施惠《幽閨記·士女隨遷》:“生長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年級字:鬼(P2) 哭(P1) 神(P1) 驚(P2)
《水滸傳》第七十回:“張清帶住槍桿,去錦袋中摸出一石子。手起處真似流星掣電,石子來嚇得鬼哭神驚。”
年級字:心(P1) 驚(P2) 膽(P3) 戰(P4)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着笑臉兒褪後趨前。”
年級字:受(P2) 寵(P3) 若(P3) 驚(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被寵愛或賞識而感到不適應。
寵:寵愛。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老子》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宋·蘇軾《謝中書舍人啓》:「省躬無有,被寵苦驚。」
年級字:猿(P4) 驚(P2) 鶴(P2) 怨(P3)
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
年級字:驚(P2) 蛇(P4) 入(P1) 草(P1)
年級字:驚(P2) 起(P1) 樑(P5) 塵(P2)
《太平御覽》卷五七二引漢·劉向《別錄》:“漢興以來,善歌者魯人虞公,發聲清哀,蓋動樑塵。”
年級字:失(P2) 驚(P2) 倒(P2) 怪(P1)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驚倒怪落三魂。”
年級字:心(P1) 驚(P2) 膽(P3) 寒(P2)
年級字:魂(P4) 驚(P2) 膽(P3) 顫(P6)
年級字:驚(P2) 受(P2) 怕(P1)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受官差在旅途,躭驚受怕過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風波苦。”
年級字:驚(P2) 慌(P3) 失(P2) 措(P5)
《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年級字:動(P1) 魄(P5) 驚(P2) 心(P1)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
南朝·樑·鍾嶸《詩品》捲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年級字:驚(P2) 惶(P6) 失(P2) 色(P1)
元·孔齊《至正直記·羅太無高節》:“司徒稱名大呼,以手觸扃。從官偕至者,動以百騎,驚惶失色”
年級字:驚(P2) 喜(P1) 交(P1) 集(P3)
交集:一起襲來。兩種事物同時出現或同時加在一個人身上,又驚又喜。
年級字:驚(P2) 世(P1) 駭(P0) 俗(P2)
宋·朱熹《答陳抑之》:“勤勞半世,汩沒於章句訓詁之間,黽勉於規矩繩約之內,卒無高奇深眇之見可以驚世而駭俗。”
年級字:驚(P2) 師(P1) 動(P1) 衆(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只怕燕窩我們家裏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衆的。”
年級字:驚(P2) 恐(P2) 失(P2) 色(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年級字:驚(P2) 猿(P4) 脫(P2) 兔(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還虧得苗子的腳底板厚,不怕巉巖荊棘,就如驚猿脫兔,漫山越嶺的逃散了。”
年級字:膽(P3) 戰(P4) 心(P1) 驚(P2)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着笑臉兒褪後趨前。”
年級字:驚(P2) 風(P1) 駭(P0) 浪(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據地保那張報單,五路通詳上去,奉到憲批,批了‘如詳辦理’四個大字,把一樁驚風駭浪的大案,辦得來雲過天空!”
年級字:打(P1) 草(P1) 蛇(P4) 驚(P2)
打草驚了草裏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同“打草驚蛇”。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衆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年級字:驚(P2) 弓(P1) 之(P2) 鳥(P1)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鑑傳》:“黷武之衆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年級字:一(P1) 坐(P1) 盡(P3) 驚(P2)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年級字:驚(P2) 心(P1) 喪(P5) 魄(P5)
年級字:肉(P1) 顫(P6) 心(P1) 驚(P2)
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三國演義》第九回:“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年級字:鶴(P2) 怨(P3) 猿(P4) 驚(P2)
宋·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詞:“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
年級字:驚(P2) 心(P1) 眩(P5) 目(P1)
《隋書·經籍志四》:“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
年級字:驚(P2) 恐(P2) 萬(P2) 狀(P2)
宋·陳亮《謝楊解元啓》:“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壯而莫支。”
年級字:駭(P0) 浪(P1) 驚(P2) 濤(P5)
駭:使驚怕;濤:大波浪。洶涌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
唐·田穎《玉山堂文集·海雲樓記》:“人當既靜之時,每思及前經所履之驚濤駭浪,未嘗不惕然。”
年級字:打(P1) 草(P1) 驚(P2) 蛇(P4)
原比喻懲甲菟乙。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四:“打草驚蛇,乃南唐王魯爲當塗令,日營資產,部人訴主簿貪污,魯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年級字:驚(P2) 才(P1) 風(P1) 逸(P6)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年級字:驚(P2) 鴻(P6+) 豔(P3) 影(P2)
驚鴻:輕捷飛起的鴻雁。形容女子輕盈豔麗的身影。多就遠望而言。
清·王韜《鵑紅女史》:“遙見樓頭有一女子憑欄臨波凝睇,素妝淡服,丰神絕世,驚鴻豔影,湖水皆香。”
年級字:驚(P2) 心(P1) 駭(P0) 神(P1)
年級字:心(P1) 驚(P2) 肉(P1) 戰(P4)
年級字:驚(P2) 慌(P3) 無(P2) 措(P5)
年級字:驚(P2) 鴻(P6+) 艷(P1) 影(P2)
驚鴻:輕捷飛起的鴻雁。形容女子輕盈艷麗的身影。多就遠望而言。
年級字:自(P1) 相(P1) 驚(P2) 憂(P3)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年級字:驚(P2) 心(P1) 褫(P0) 魄(P5)
明·焦竑《焦氏筆乘·支談下》:“世方驚心褫魄,我獨燕處超然。”
年級字:驚(P2) 羣(P6) 動(P1) 衆(P3)
明·袁宏道《與黃平倩書》:“凡事只平常去,不必驚羣動衆。”
年級字:石(P1) 破(P2) 天(P1) 驚(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書名: 《石破天驚─傑出華人指揮家石信之》
原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後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唐·李賀詩《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年級字:凍(P3) 浦(P0) 魚(P1) 驚(P2)
《晉書·王祥傳》:“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年級字:驚(P2) 惶(P6) 失(P2) 措(P5)
《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年級字:神(P1) 色(P1) 不(P1) 驚(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
年級字:魂(P4) 驚(P2) 膽(P3) 落(P2)
年級字:鳥(P1) 驚(P2) 魚(P1) 潰(P5)
潰:潰散。象鳥驚飛,象魚潰散而逃。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隋書·楊玄感傳論》:“民爲凋盡,徭戍無期,率土之心,鳥驚魚潰。”
年級字:驚(P2) 心(P1) 駭(P0) 矚(P5)
《宋書·孔琳之傳》:“降死之生,誠爲輕法,然人情慎顯而輕昧,忽遠而驚近,是以盤盂有銘,韋弦作佩,況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則忽而不戎,日陳於前,則驚心駭矚。”
年級字:驚(P2) 魂(P4) 奪(P3) 魄(P5)
年級字:驚(P2) 神(P1) 泣(P4) 鬼(P2)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文事》:“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雲繞樑,原是歌耷之嘹亮。”
年級字:心(P1) 驚(P2) 膽(P3) 落(P2)
年級字:驚(P2) 心(P1) 吊(P2) 膽(P3)
年級字:打(P1) 鴨(P1) 驚(P2)
明·梅鼎祚《昆化奴》第二折:“我不是要害你性命也,則怕打鴨驚鴛,打草驚蛇。”
年級字:驚(P2) 濤(P5) 怒(P2) 浪(P1)
洶涌嚇人的浪濤。比喻險惡的環境或尖銳激烈的鬥爭。同“驚濤駭浪”。
年級字:驚(P2) 皇(P3) 失(P2) 措(P5)
年級字:魚(P1) 驚(P2) 鳥(P1) 散(P2)
《陳書·高祖紀上》:“公以國盜邊警,知無不爲,恤是同盟,誅其醜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
年級字:拍(P1) 案(P2) 驚(P2) 奇(P2)
明末·淩濛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年級字:擔(P3) 驚(P2) 忍(P1) 怕(P1)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年級字:心(P1) 驚(P2) 膽(P3) 裂(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先鋒將魄散魂飛,合後兵心驚膽裂。”
年級字:眩(P5) 目(P1) 驚(P2) 心(P1)
宋劉氏《重修文宣王廟記》:“增華崇麗,眩止驚心。”
年級字:驚(P2) 魂(P4) 喪(P5) 魄(P5)
年級字:妙(P2) 語(P1) 驚(P2) 人(P1)
妙語:有深意或動聽的語言。絕妙動聽的語言令人吃驚。
年級字:鳥(P1) 驚(P2) 魚(P1) 駭(P0)
年級字:膽(P3) 喪(P5) 魂(P4) 驚(P2)
《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年級字:鳥(P1) 驚(P2) 鼠(P4) 竄(P6)
年級字:駭(P0) 目(P1) 驚(P2) 心(P1)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平地水深數丈,樹頭牽夫藻荇,舵尾壓於樓臺,駭目驚心,聲如萬馬。”
年級字:驚(P2) 風(P1) 怒(P2) 濤(P5)
年級字:狗(P2) 吠(P5) 之(P2) 驚(P2)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年級字:心(P1) 驚(P2) 膽(P3) 顫(P6)
年級字:驚(P2) 天(P1) 地(P1) 泣(P4) 鬼(P2) 神(P1)
清·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yī yán jīngxǐng mèng zhōng rén
年級字:一(P1) 言(P1) 驚(P2) 醒(P2) 夢(P3) 中(P1) 人(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形容無意中聽到一句精簡的説話或建議,幫助解開了一個謎,或從來沒有考慮過的一個非常簡單而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言」一句説話、一個精簡的提示或建議。
「夢中人」睡著的,不知情的。
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
年級字:急(P1) 驚(P2) 風(P1) 撞(P2) ,(P1) 著(P2) 慢(P2) 郎(P2) 中(P1)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晚清文學叢鈔·瞎編奇聞》第五回:“這真是急驚風撞着慢郎中了,我家裏死在牀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jí jīng fēng zhuàng zhe màn láng zhōng
年級字:急(P1) 驚(P2) 風(P1) 撞(P2) ,(P1) 着(P2) 慢(P2) 郎(P2) 中(P1)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晚清文學叢鈔·瞎編奇聞》第五回:“這真是急驚風撞着慢郎中了,我家裏死在牀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