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類(P3)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從「犬」,「頪」聲。
綜合多種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種類、類別、分類、敗類、分門別類、物以類聚。
相似,好像:類似、類同、相類、畫虎類犬。
大抵;大都: 大類、類皆如此。
【量詞】用於計算事物類別的單位:有兩類情況、四類設計。
【姓氏】宋代有類演。
《孟子.告子上》:「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禮記.緇衣》:「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
《漢書.卷七六.尹翁歸傳》:「類常如翁歸言,無有遺脫緩於小弱,急於豪彊。」
年級字:畫(P1) 虎(P1) 類(P3) 狗(P2)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年級字:諸(P4) 如(P2) 此(P2) 類(P3)
年級字:醜(P3) 類(P3) 惡(P3) 物(P1)
年級字:有(P1) 教(P1) 無(P2) 類(P3)
年級字:別(P1) 類(P3) 分(P2) 門(P1)
清·蔣士銓《臨川夢·隱奸》:“將江浙許多窮老名士,養在家中,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
年級字:比(P1) 類(P3) 從(P1) 事(P1)
《漢書·文帝紀》:“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類從事。”
年級字:連(P1) 類(P3) 比(P1) 事(P1)
年級字:指(P2) 事(P1) 類(P3) 情(P2)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
年級字:諸(P4) 有(P1) 此(P2) 類(P3)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程器》:“諸有此類,並文士之瑕累。”
年級字:比(P1) 物(P1) 連(P1) 類(P3)
《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爲虛而無用。”
年級字:羣(P6) 絕(P4) 類(P3)
宋·曾鞏《代人祭李白文》:“意氣飄然,發揚攜偉,飛黃駃騠,軼羣絕類。”
年級字:拔(P4) 叢(P3) 出(P1) 類(P3)
《宋書·孝義傳·潘綜》:“二子微猷,彌久彌芳。拔叢出類,景行朝陽。”
年級字:拔(P4) 類(P3) 超(P4) 羣(P6)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物(P1) 傷(P2) 其(P2) 類(P3)
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年級字:類(P3) 聚(P3) 羣(P6) 分(P2)
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各種事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
宋·陳亮《回答·上》:“方天地設位之初,類聚羣分,以戴其尤能者爲之長君。”
年級字:分(P2) 門(P1) 別(P1) 類(P3)
分、別:分辨、區別;門:一般事物的分類;類:許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綜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徵分別歸入各種門類。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靈牙仙、毗蘆仙、金箍仙氣概昂昂;七香車坐金靈聖母,分門別戶。”
年級字:類(P3) 超(P4) 羣(P6)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五回:“就是那一長一技之微,若果能專心致志,亦足以軼類超羣,獨步一時。”
年級字:牽(P3) 物(P1) 引(P2) 類(P3)
年級字:觸(P6) 類(P3) 旁(P1) 通(P3)
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周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年級字:託(P4) 物(P1) 引(P2) 類(P3)
宋·蘇軾《答黃魯直書》:“《古風》二首,託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年級字:不(P1) 倫(P5) 不(P1) 類(P3)
不倫:不同類。既非這一類,又非那一類,形容成樣子或沒有道理。
明·吳炳《療爐羹·絮影》:“眼中人不倫不類,阱中人不伶不俐。”
年級字:拔(P4) 萃(P5) 出(P1) 類(P3)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以(P1) 類(P3) 相(P1) 從(P1)
《荀子·正論》:“故象刑殆非生於治古,並起於亂今也。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報也,以類相從者也。”
年級字:同(P1) 類(P3) 相(P1) 妒(P4)
年級字:刻(P2) 鵠(P0) 類(P3)
刻:刻畫;鵠:天鵝;類:似,象;鶩:鴨子。畫天鵝不成,仍有些象鴨子。比喻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
《後漢書·馬援傳》:“效伯高不得,猶爲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成,陷爲天下輕薄子,所爲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年級字:同(P1) 類(P3) 相(P1) 從(P1)
年級字:超(P4) 羣(P6) 拔(P4) 類(P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驌郎文藝固是超羣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彷彿。”
年級字:充(P2) 類(P3) 至(P1) 盡(P3)
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極精密處。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論。
《孟子·萬章下》:“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年級字:連(P1) 類(P3) 比(P1) 物(P1)
《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爲虛而無用。”
年級字:呼(P2) 朋(P1) 引(P2) 類(P3)
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年級字:非(P2) 我(P1) 族(P2) 類(P3)
《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年級字:同(P1) 類(P3) 相(P1) 求(P2)
年級字:引(P2) 物(P1) 連(P1) 類(P3)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
年級字:託(P4) 物(P1) 連(P1) 類(P3)
年級字:以(P1) 此(P2) 類(P3) 推(P2)
根據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與此類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六:“宣和間,宗室圍爐次,索炭,既至,訶斥左右雲:‘炭色紅,今黑,非是。’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年級字:討(P2) 類(P3) 知(P1) 原(P1)
年級字:出(P1) 類(P3) 拔(P4) 萃(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鶴立雞羣才疏學淺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爲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爲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引(P2) 申(P1) 觸(P6) 類(P3)
指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同“引伸觸類”。
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髮而全身爲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年級字:超(P4) 類(P3) 絕(P4) 倫(P5)
明·李贄《答耿司寇書》:“故使克明即不中舉……亦當爲天地間有數奇品,超類絕倫,而可以公眼前蹊徑限之歟?”
年級字:分(P2) 朋(P1) 引(P2) 類(P3)
清·昭槤《嘯亭雜錄·不喜朋黨》:“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互相推奉,漸至分朋引類,陰爲角鬥。”
年級字:物(P1) 以(P1) 類(P3) 聚(P3)
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
年級字:畫(P1) 虎(P1) 類(P3) 犬(P1)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年級字:無(P2) 類(P3) 矣(P0)
《漢書·高帝紀》:“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
年級字:除(P2) 疾(P2) 遺(P3) 類(P3)
遺:留下。類:種。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徹底,留下禍根。
年級字:引(P2) 類(P3) 呼(P2) 朋(P1)
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年級字:觸(P6) 類(P3) 而(P1) 長(P1)
意指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
語出《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
年級字:方(P1) 以(P1) 類(P3) 聚(P3)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年級字:類(P3) 聚(P3) 群(P6) 分(P2)
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而聚合,各種事物因類別不同而區分。
宋·陳亮《回答·上》:“方天地設位之初,類聚群分,以戴其尤能者為之長君。”
年級字:負(P3) 類(P3) 反(P1) 倫(P5)
《列子·仲尼》:“龍誑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髮引千鈞,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張湛注:“負,猶背也。類,同也。”
年級字:觸(P6) 類(P3) 而(P1) 通(P3)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櫱於此。”
年級字:諸(P4) 若(P3) 此(P2) 類(P3)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二六:“諸若此類,注所未及,詎可以非注所有,而謂爲異說乎?”
年級字:地(P1) 無(P2) 類(P3)
《後漢書·隗囂傳》:“[王莽]使四境之外,併入爲害,緣邊之郡,江海之瀕,滌地無類。”
年級字:言(P1) 類(P3) 懸(P5) 河(P1)
南朝·齊·王僧虔《誡子書》:“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
年級字:引(P2) 伸(P2) 觸(P6) 類(P3)
指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亦作“引申觸類”。
年級字:超(P4) 群(P6) 拔(P4) 類(P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驌郎文藝固是超群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彷彿。”
年級字:比(P1) 物(P1) 醜(P3) 類(P3)
《禮記·學記》:“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鄭玄注:“以事相況而爲之。醜,猶比也。”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
年級字:畫(P1) 虎(P1) 不(P1) 成(P1) 反(P1) 類(P3) 犬(P1)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
年級字:畫(P1) 虎(P1) 不(P1) 成(P1) 反(P1) 類(P3) 狗(P2)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fāng yǐ lèi jù wù yǐ qún fēn
年級字:方(P1) 以(P1) 類(P3) 聚(P3) ,(P1) 物(P1) 以(P1) 羣(P6) 分(P2)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後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