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顛(P4) 來(P1) 倒(P2) 去(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將簡帖兒掂,將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年級字:七(P1) 顛(P4) 八(P1) 倒(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問如何是佛法大師,師曰:‘七顛八倒。’”
年級字:倒(P2) 鳳(P4) 顛(P4) 鸞(P0)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繡幃裏效綢繆,倒鳳顛鸞百事有。”
年級字:顛(P4) 毛(P1) 種(P1) 種(P1)
年級字:顛(P4) 倒(P2) 乾(P1) 坤(P6)
年級字:顛(P4) 倒(P2) 黑(P1) 白(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變白以爲黑兮,倒上以爲下。”
年級字:東(P1) 跑(P1) 西(P1) 顛(P4)
周立波《暴風驟雨》十四:“他和他的那個組,打地,評等級,品好賴,臂青苗,東跑西顛,整整地忙了五天。”
年級字:顛(P4) 鸞(P0) 倒(P2) 鳳(P4)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繡帷裏效綢繆,顛鸞倒鳳百事有。”
年級字:扶(P3) 顛(P4) 持(P4) 危(P3)
顛:倒,傾倒;持:握,把握。指能夠挽回顛危的局面。
宋·秦觀《賀孫中丞啓》:“恭惟中丞侍郎,受天間氣,爲世直儒;力足以扶顛持危,器足以致遠任重。”
年級字:顛(P4) 倒(P2) 是(P1) 非(P2)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註紛羅,顛倒是非。”
年級字:顛(P4) 三(P1) 倒(P2) 四(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年級字:顛(P4) 來(P1) 播(P2) 去(P1)
許地山《空山靈雨·海》:“我們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隨着波浪顛來播去便了。”
年級字:顛(P4) 斤(P1) 播(P2) 兩(P1)
《綠野仙蹤》第四四回:“起先不過房裏院外吐些顛斤播兩的說話,譏刺幾句,使如玉知道。”
年級字:顛(P4) 倒(P2) 陰(P2) 陽(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年級字:大(P1) 廈(P3) 將(P3) 顛(P4)
隋·王通《中說·事君》:“[文中子]退而謂董常曰:‘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年級字:主(P1) 客(P2) 顛(P4) 倒(P2)
施蟄存《滇雲浦雨話從文》:“由此,從文有了一個固定的職業,有月薪可以應付生活。但這樣一來,寫作卻成爲他的業餘事務,在他的精神生活上,有些主客顛倒。”
年級字:顛(P4) 乾(P1) 倒(P2) 坤(P6)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爲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乾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麼呢?”
年級字:不(P1) 知(P1) 顛(P4) 倒(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年級字:狗(P2) 顛(P4) 屁(P4) 股(P3)
《紅樓夢》第六一回:“春燕說葷的不好,另叫你炒個面筯兒,少擱油纔好,你忙着就說自己發昏,趕着洗手炒了,狗顛屁股兒似的,親自捧了去。”
年級字:顛(P4) 仆(P4) 流(P1) 離(P2)
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同“顛沛流離”。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己酉冬,金自江西犯饒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顛仆流離道上。”
年級字:顛(P4) 撲(P2) 不(P1) 磨(P3)
年級字:黃(P1) 童(P1) 白(P1) 顛(P4)
年級字:扶(P3) 危(P3) 持(P4) 顛(P4)
扶:幫助;持:握,把握;顛:倒,傾倒。指挽回處於危難中的國家或人。
唐·杜光庭《虯髯客傳》:“素驕貴,末年愈甚,無復知所負荷,扶危持顛。”
年級字:神(P1) 魂(P4) 顛(P4) 倒(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六:“小娘們多有愛他的,奉得神魂顛倒,連家裏也不思想。”
年級字:流(P1) 離(P2) 顛(P4) 沛(P5)
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論語·里仁》“顛沛必於是。”朱熹注:“顛沛:傾覆流離之際。”
年級字:白(P1) 黑(P1) 顛(P4) 倒(P2)
西漢·劉向《列女傳·楚成鄭瞀》:“王不明察,遂辜無罪,是白黑顛倒,上下錯謬也。”
年級字:顛(P4) 顛(P4) 倒(P2) 倒(P2)
①指神思迷糊錯亂。②指事情不順或言行無條理,不可置信。
《朱子全書》卷六:“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彼此夙緣,顛顛倒倒,皆非偶然也。”
年級字:顛(P4) 簸(P0) 不(P1) 破(P2)
無論怎樣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論學說完全正確,不會被駁倒推翻。同“顛撲不破”。
《朱子語類》卷五:“伊川(程頤)‘性即理也’,橫(張載)‘心統性情’二句,顛簸不破!”
年級字:造(P1) 次(P1) 顛(P4) 沛(P5)
《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年級字:顛(P4) 沛(P5) 流(P1) 離(P2)
顛沛:跌倒,比喻窮困,受挫折;流離:浪落。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詩經·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漢書·薛廣德傳》:“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
年級字:顛(P4) 來(P1) 簸(P0) 去(P1)
巴金《發的故事·星七》:“車子雖然走得慢,但是震動得十分厲害,把站立的客人顛來簸去。”
年級字:言(P1) 顛(P4) 語(P1) 倒(P2)
《羣音類選·〈繡襦記·蠍蛇熾惡〉》:“他是老年人,言顛語倒,不可認爲聞言心旆搖。”
年級字:魂(P4) 顛(P4) 夢(P3) 倒(P2)
年級字:無(P2) 顛(P4) 無(P2) 倒(P2)
年級字:夢(P3) 想(P1) 顛(P4) 倒(P2)
《西遊補》第一回:“卷做一團,塞在豬八戒耳朵裏,口裏亂嚷道:‘悟能,休得夢想顛倒。’”
年級字:顛(P4) 衣(P1) 到(P1) 裳(P2)
到,通“倒”。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同“顛倒衣裳”。
漢·揚雄《太玄·上》:“次六。升於堂,顛衣到裳,廷人不慶。”
年級字:持(P4) 危(P3) 扶(P3) 顛(P4)
年級字:顛(P4) 倒(P2) 衣(P1) 裳(P2)
顛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時上爲衣,下爲裳。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年級字:半(P1) 不(P1) 顛(P4)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歌重會珍珠衫》:“這婆子俐齒伶牙,能言快語,又半癡不顛的慣與丫環們打諢,所以上下都喜歡他。”
年級字:顛(P4) 撲(P2) 不(P1) 破(P2)
顛:跌;撲:敲。無論怎樣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論學說完全正確,不會被駁倒推翻。
《朱子全書·性理三》:“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無病敗耳。”
年級字:倒(P2) 三(P1) 顛(P4) 四(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年級字:顛(P4) 倒(P2) 幹(P2) 坤(P6)
年級字:夢(P3) 魂(P4) 顛(P4) 倒(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只因財利迷心,身家念重,時時防賊發火起,自然夢魂顛倒。”
年級字:顛(P4) 脣(P3) 簸(P0) 嘴(P2)
《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個不欣羨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顛脣簸嘴,批點那飛天夜叉之醜。”
年級字:鸞(P0) 顛(P4) 鳳(P4) 倒(P2)
明·謝讜《四喜記·仁主賜婚》:“喜孜孜鸞顛鳳倒,美津津露澀花嬌。”
年級字:顛(P4) 幹(P2) 倒(P2) 坤(P6)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幹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麼呢?”
年級字:沒(P1) 顛(P4) 沒(P1) 倒(P2)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兩個都不爲年紀老,怎麼的便這般沒顛沒倒,對官司不分個真假,辨個清濁。”
年級字:流(P1) 離(P2) 顛(P4) 頓(P2)
年級字:是(P1) 非(P2) 顛(P4) 倒(P2)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唐·韓愈《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註紛羅,顛倒是非。”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diān
年級字:張(P2) 公(P1) 吃(P1) 酒(P4) 李(P2) 公(P1) 顛(P4)
宋·李棨《北里志·張住住》:“曲中唱曰:張公吃酒李公顛,盛六生兒鄭九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