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 shì
yóu lí
年級字:遊(P2) 離(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1.比喻離開集體、聯盟或依附的事物。
2.不易化合或很易從化合物中分離的(如加熱)。
lù lí
年級字:陸(P3) 離(P2)
詞性:形容詞
形容色彩絢麗繁雜
例:光怪陸離
帶長鋏之陸離兮。 --《楚辭.屈原.涉江》
lí tí
年級字:離(P2) 題(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表達錯誤,遠離題目的意思。
朱自清《論廢話》:“有些人說話愛跑野馬,鬧得‘遊騎無歸’。有些人作文‘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lí cūn
年級字:離(P2) 村(P1)
詞性:副詞
1.隔離村: 鄰村。
2.距離村落: 某地方與村落的相隔。
líbié
年級字:離(P2) 別(P1)
詞性:動詞
別離分手,
分離,
分袂,
離別,
訣別,
辭別,
闊別團圓,
重逢別: 告別。
離: 分離、離開。
《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文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yuǎn lí
lí hūn
dìng lí
gé lí
zhōng lí
年級字:鐘(P2) 離(P2)
詞性:名詞
(姓氏)一般指鐘離姓,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後裔。由於其始祖曾食采於一個叫作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鐘離”或“鐘”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複姓“鐘離”及單姓“鐘”,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
mí lí
lí pǔ
Lí xiào
Gāng lí
zài lí
diào lí
jiàn lí
lí jiā
年級字:離(P2) 家(P1)
詞性:動詞
離開住所,
出外返家,
歸家離開住所,出外。參考:
1. 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2. 唐 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
3. 宋 趙長卿《點絳唇•春雨》: 「離家千里。獨猛東風淚。」
lí shì
lí kāi
gǎn lí
lí shēn
lí sāo
年級字:離(P2) 騷(P5)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
専名術言中國戰國年代,楚國大臣屈原作品之一。
《離騷》是戰國時代的 大臣屈原所作。 當年他在楚國被讒言所害,晚年憂鬱中完成的作品,共2477字,屬自傳文學與抒情詩。
《離騷》又稱為《離騷經》、《楚騷》,對後代浪漫文學風格有深遠的影響。
shēng lí
jiāng lí
tuō lí
jù lí
年級字:距(P2) 離(P2)
間隔1. 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
2. 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的長度。
3. 指認識、感情等方面的差距。
Kuài lí
fēn lí
lí hé
chè lí
lí chéng
年級字:離(P2) 城(P2)
詞性:名詞
1.猶言離宮別館。
例: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 古城者, 吳王闔廬所置美人離城也。去縣七十里。”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 巫欐城者, 闔廬所置諸侯遠客離城也,去縣十五里。”
2.古地名。
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舒鳩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離城, 吳人救之。” 楊伯峻注:“ 杜《注》,' 離城、 舒鳩城',則當在今舒城縣之西,為楚軍至舒鳩所經之邑。 洪亮吉《詁》謂即鍾離,不知鍾離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二十里,遠在舒鳩城東北, 楚伐舒鳩,斷不至行軍至此。”
Lí pò
bié lí
年級字:別(P1) 離(P2)
詞性:動詞
離別分手,
分離,
分袂,
離別,
訣別,
辭別,
闊別團圓,
重逢別: 告別。
離: 分離、離開。
《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文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yuàn lí
lí qí
lí qù
lí xiāng
年級字:離(P2) 鄉(P2)
詞性:名詞,動詞
還鄉1.指國都之外的小城邑。
例:《墨子·備城門》:“城小人眾,葆離鄉老弱國中及也(他)大城。” 孫詒讓間詁:“離鄉,謂別鄉不與國邑相附者。” 《漢書·王莽傳下》:“宜急選牧、尹以下,明其賞罰,收合離鄉。小國無城郭者,徙其老弱,置大城中。”
2.異鄉。
例:清 黃景仁 《夜夢故人》詩:“半是離鄉半夢鄉,西風捲葉雨鳴廊。”
3.離別故鄉。
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相國夫人道得可惜,早是孩兒一身離鄉客寄,死作箇不著墳墓鬼。” 王毓岱《乙卯自述》詩之三:“離鄉增別緒,娶媳寄餘貲。”
táo lí
年級字:逃(P2) 離(P2)
詞性:名詞
回歸1.從逃離2.側重於秘密逃走撤退,尤其在暗中還乾了犯罪的行為
guāilí
zhī lí
lí qún
年級字:離(P2) 群(P6)
詞性:動詞
1.離開同伴;心性內向
例:他沒有離群或冷漠的性格
2.傾向於避免社交
自絕於社會的離群的男人
lí yì
lí tuì
年級字:離(P2) 退(P2)
詞性:動詞
國家體制內在編人員,工作到達一定的年齡和,按照相關政策,離開工作崗位的行為。
qīn lí
年級字:親(P1) 離(P2)
詞性:形容詞
眾叛親離: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lí xiū
Bù jí bù lí
diào hǔ lí shān
Mào hé shén lí
bù jí bù lí
Wàn biàn bù lí qí zōng
年級字:調(P4) 虎(P1) 離(P2) 山(P1)
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須是親自用調虎離山計,一戰成功。”
年級字:流(P1) 離(P2) 失(P2) 所(P2)
年級字:離(P2) 世(P1) 絕(P4) 俗(P2)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可謂離世絕俗矣。”
年級字:陸(P3) 離(P2) 光(P1) 怪(P1)
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見船上扎着無數五色的綵球,夾着各色的鮮花,陸離光怪,紙醉金迷。”
年級字:光(P1) 彩(P1) 陸(P3) 離(P2)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橋東錄》:“龕上供千手眼大士像,二臂合掌,餘擎蓮花、火輪、劍、杵、簡、槊並日月輪、火焰之屬,身着袈,金碧錯雜,光彩陸離。”
年級字:離(P2) 山(P1) 調(P4) 虎(P1)
《白雪遺音·八角鼓·精忠》:“嶽老爺得勝不班師,秦檜東窗定巧計,私造金牌傳假旨,暗使離山調虎計,風波亭上死的屈。”
年級字:流(P1) 離(P2) 播(P2) 越(P2)
晉·葛洪《抱朴子·自敘》:“乃草創子書,會遇兵亂,流離播越,有所亡失。”
年級字:衆(P3) 叛(P3) 親(P1) 離(P2)
叛:背叛;離:離開。衆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年級字:貌(P2) 合(P1) 心(P1) 離(P2)
年級字:屬(P4) 毛(P1) 離(P2) 裏(P1)
《詩經·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離於裏?”
年級字:不(P1) 即(P1) 不(P1) 離(P2)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係。
年級字:挑(P3) 撥(P4) 離(P2) 間(P1)
年級字:離(P2) 經(P1) 畔(P4) 道(P1)
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範。②指背離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爲規範。
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畔道之人哉!”
年級字:背(P1) 井(P2) 離(P2) 鄉(P2)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送的他離鄉背井,進退無門。
年級字:離(P2) 奇(P2) 古(P1) 怪(P1)
蘇曼殊《與劉三書》:“曼近日所遭,離奇古怪,待長者今冬回申,當極談耳。”
年級字:別(P1) 鶴(P2) 離(P2) 鸞(P0)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君百計營求,歸吾妻子,恆耿耿不忘。今君別鶴離鸞,自合爲君料理。”
年級字:本(P2) 同(P1) 末(P3) 離(P2)
《後漢書·臧洪傳》:“……子謂餘身死而名滅,僕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年級字:光(P1) 怪(P1) 陸(P3) 離(P2)
光怪:光彩奇異;陸離:開卷參差。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
《三國志·吳志·孫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冢上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於天,曼延數裏。”《淮南子·本經訓》:“五采爭勝,流漫陸離。”
年級字:離(P2) 鄉(P2) 別(P1) 土(P1)
唐·元稹《花栽》詩:“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頹。”
年級字:不(P1) 離(P2) 不(P1) 棄(P4)
這是紅樓夢中薛寶釵的金鎖上刻的兩句話中的一句。意思是永遠在身邊,永不分離,永不拋棄的意思。
年級字:病(P2) 骨(P2) 支(P1) 離(P2)
支離:殘缺不全,引伸爲憔悴、衰殘瘦弱的樣子。形容病中體瘦骨露,衰弱無力。
年級字:星(P1) 離(P2) 月(P1) 會(P1)
年級字:遁(P0) 世(P1) 離(P2) 羣(P6)
《元史·隱逸傳序》:“後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爲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羣,謂之隱士。”
年級字:盪(P5) 析(P4) 離(P2) 居(P2)
《尚書·盤庚下》:“今我民用盪析離居,罔有定極。”
年級字:魚(P1) 網(P2) 鴻(P6+) 離(P2)
鴻:鴻雁;離:遭受。張網捕魚,捉到的是鴻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年級字:離(P2) 本(P2) 依(P2) 末(P3)
《晉書·刑法志》:“然而律文煩廣,事比衆多,離本依末。”
年級字:生(P1) 離(P2) 死(P3) 別(P1)
分離好象和死者永別一樣。指很難再見的離別或永久的離別。
漢·無名氏《爲焦仲卿妻作》詩:“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北周·庾信《擬連珠》:“蓋聞死別長城,生離函谷。”
年級字:奇(P2) 離(P2) 古(P1) 怪(P1)
年級字:陸(P3) 離(P2) 斑(P3) 駁(P6)
清·樑廷柟《曲話》第三卷:“不屑屑模文範義,通其義而肆言之,陸離斑駁,不可名狀。”
年級字:出(P1) 世(P1) 離(P2) 羣(P6)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他只顧把這些出世離羣的話當作一件正經事,終久不妥!”
年級字:離(P2) 情(P2) 別(P1) 緒(P4)
宋·歐陽修《梁州令》:“離情別恨多少,條條結向垂楊縷。”
年級字:會(P1) 少(P1) 離(P2) 多(P1)
宋·辛棄疾《蝶戀花·送祐之弟》詞:“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
年級字:離(P2) 經(P1) 叛(P3) 道(P1)
原指違反封建統治階級所尊奉的經典和教條。現泛指背離占主導地位的理論或學說。
元·費唐臣《蘇子瞻風雪貶黃州》第一折:“旦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
年級字:必(P2) 裏(P1) 遲(P2) 離(P2)
《遼史·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羣臣部族射虎,少者爲負,罰重九宴。……國語謂是日爲‘必裏遲離’,九月九日也。”
年級字:家(P1) 破(P2) 人(P1) 離(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二回:“王慶從小不曾叫王砉一聲爺的,今值此家破人離的時節,心中也酸楚起來。”
年級字:妻(P3) 離(P2) 子(P1) 散(P2)
年級字:若(P3) 離(P2) 若(P3) 即(P1)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凌人,嶽嶽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和相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一時衆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
年級字:離(P2) 析(P4) 分(P2) 崩(P2)
郭沫若《新華頌·頂天立地的巨人》:“使那整個的侵略陣營已經開始着離析分崩。”
年級字:流(P1) 離(P2) 顛(P4) 頓(P2)
年級字:流(P1) 離(P2) 播(P2) 遷(P5)
年級字:魚(P1) 潰(P5) 鳥(P1) 離(P2)
《周書·武帝紀下》:“王威既振,魚潰鳥離,破竹更難,見瓴非易。”後蜀·何光遠《鑑誡錄·知機對》:“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而豕分蛇斷。”
年級字:首(P1) 身(P1) 分(P2) 離(P2)
年級字:貌(P2) 合(P1) 行(P1) 離(P2)
表面上關係很密切,實際上是兩條心。同“貌合神離”。
年級字:寸(P1) 步(P1) 不(P1) 離(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寸步:形容距離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吳黃龍中,吳郡海鹽有陸東,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離,時人號爲比肩人。」
年級字:鸞(P0) 分(P2) 鳳(P4) 離(P2)
年級字:流(P1) 離(P2) 顛(P4) 沛(P5)
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論語·里仁》“顛沛必於是。”朱熹注:“顛沛:傾覆流離之際。”
年級字:飛(P1) 遁(P0) 離(P2) 俗(P2)
三國·魏·曹植《七啓》:“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
年級字:悲(P3) 歡(P1) 離(P2) 合(P1)
悲傷、歡樂、離散、聚會。泛指生活中經歷的各種境遇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心情。
宋·蘇軾《水調歌頭》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陽缺,此事古難全。”
年級字:勢(P3) 合(P1) 形(P2) 離(P2)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桁梧復迭,勢合形離。”
年級字:駑(P0) 箭(P2) 離(P2) 弦(P4)
年級字:迷(P2) 離(P2) 撲(P2) 朔(P0)
詞性:副詞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年級字:故(P1) 土(P1) 難(P2) 離(P2)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裏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年級字:收(P1) 離(P2) 聚(P3) 散(P2)
年級字:眾(P3) 叛(P3) 親(P1) 離(P2)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年級字:物(P1) 離(P2) 鄉(P2) 貴(P3)
元·王惲《番禺杖》詩:“物眇離鄉貴,材稀審實訛。”
年級字:離(P2) 合(P1) 悲(P3) 歡(P1)
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兼懷子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年級字:離(P2) 本(P2) 趣(P3) 末(P3)
漢·徐幹《中論·考僞》:“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僞成。”
年級字:離(P2) 鄉(P2) 背(P1) 土(P1)
元·張浩養《一枝花·詠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得也離鄉背土。”
年級字:流(P1) 離(P2) 轉(P2) 徙(P5)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一:“間有上陳者,部司又以國用不敷,不爲停免糧稅,以致凍餒,貧困流離轉徙。”
年級字:出(P1) 震(P2) 繼(P3) 離(P2)
年級字:離(P2) 鄉(P2) 別(P1) 井(P2)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離鄉別井,勞碌奔馳,不分蚤夜。”
年級字:離(P2) 羣(P6) 索(P3) 居(P2)
年級字:離(P2) 本(P2) 末(P3)
猶言捨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年級字:離(P2) 魂(P4) 女(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看你個離魂倩女,怎發付擲果潘安。”
年級字:迷(P2) 離(P2) 恍(P4)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餘酒食費,一定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年級字:黍(P6+) 離(P2) 麥(P2) 秀(P2)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年級字:離(P2) 鸞(P0) 別(P1) 鵠(P0)
清·俞達《青樓夢》第五十八回:“如今是癡夢、好夢、富貴夢都已醒來,覺得依舊,與未夢時反添了許多惆悵,費了許多精神,徒替他們勤作護花鈴,而到底終成離鸞別鵠。”
年級字:離(P2) 鸞(P0) 別(P1) 鶴(P2)
《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三·胡笳十八拍》:“唐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爲《離鸞別鶴之操》。’”
年級字:蕩(P3) 析(P4) 離(P2) 居(P2)
《尚書·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年級字:影(P2) 形(P2) 不(P1) 離(P2)
老舍《趙子曰》:“他的面貌、服裝比趙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們兩個是影形不離的好朋友。”
年級字:收(P1) 離(P2) 糾(P4) 散(P2)
年級字:星(P1) 滅(P3) 光(P1) 離(P2)
晉·傅玄《昔思君篇》:“昔君與我兮金石無虧,今君與我兮星滅光離。”
年級字:離(P2) 群(P6) 索(P3) 居(P2)
年級字:承(P4) 嬗(P0) 離(P2) 合(P1)
年級字:澄(P4) 神(P1) 離(P2) 形(P2)
康有爲《大同書》緒言:“吾朝夕擁書於是,俯讀仰思,澄神離形,歸對妻兒,慹然若非人。”
年級字:居(P2) 家(P1) 隔(P3) 離(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居住在家中,保持分隔,距離。
「居家」居住在家中。
「隔離」分隔,保持距離。
指患有每染病的患者,或當社會有傳染病時,人們要留在家中,大家保持距離,避免病毒擴散。
年級字:迷(P2) 離(P2) 恍(P4) 惚(P6)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兩月餘酒食費,一定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年級字:離(P2) 鸞(P0) 別(P1) 鳳(P4)
年級字:屬(P4) 毛(P1) 離(P2) 裡(P3)
《詩經·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離於里?”
年級字:離(P2) 世(P1) 異(P3) 俗(P2)
《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爲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年級字:離(P2) 鄉(P2) 背(P1) 井(P2)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送的他離鄉背井,進退無門。”
年級字:死(P3) 別(P1) 生(P1) 離(P2)
年級字:膚(P3) 末(P3) 支(P1) 離(P2)
清·方苞《書柳文後》:“彼言涉於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
年級字:斑(P3) 駁(P6) 陸(P3) 離(P2)
戰國楚·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年級字:離(P2) 心(P1) 離(P2) 德(P4)
《書·泰誓中》:“受(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
年級字:貌(P2) 離(P2) 神(P1) 合(P1)
年級字:曠(P5) 日(P1) 離(P2) 久(P1)
《韓非子·說難》:“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年級字:離(P2) 析(P4) 渙(P0) 奔(P3)
明·宋濂《進〈元史〉表》:“豐亨豫大之言,壹倡於天曆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於至正之朝。”
年級字:背(P1) 鄉(P2) 離(P2) 井(P2)
年級字:親(P1) 離(P2) 衆(P3) 叛(P3)
離:離開;叛:背叛。衆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年級字:人(P1) 離(P2) 鄉(P2) 賤(P5)
年級字:愛(P1) 別(P1) 離(P2) 苦(P1)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云何愛別離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問:‘如何是至極之談?’曰:‘愛別離苦。’”
年級字:避(P4) 世(P1) 離(P2) 俗(P2)
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爲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年級字:骨(P2) 肉(P1) 離(P2) 散(P2)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詩經·唐風·杕杜》小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爲沃所並爾。”
年級字:分(P2) 崩(P2) 離(P2) 析(P4)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年級字:顛(P4) 沛(P5) 流(P1) 離(P2)
顛沛:跌倒,比喻窮困,受挫折;流離:浪落。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詩經·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漢書·薛廣德傳》:“竊見關東困極,人民流離。”
年級字:星(P1) 離(P2) 雨(P1) 散(P2)
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當筵意氣凌九宵,星離雨散不終朝。”
年級字:支(P1) 離(P2) 破(P2) 碎(P3)
清·魏僖《堯峯文鈔·答陳靄公論文書一》:“而及其求之以道,則小者多支離破碎而不合,大者乃敢於披猖磔裂,盡決去聖人畔岸,而剪拔其藩籬。”
年級字:瑣(P6) 尾(P1) 流(P1) 離(P2)
瑣尾:細小時美好;流離:梟的別名。梟細小時怪可愛,長大後卻非常醜惡。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爲艱難。
年級字:離(P2) 離(P2) 矗(P4) 矗(P4)
明·張岱《陶庵夢憶·山艇子》:“竹節促而虯葉毨毨,如蝟毛、如鬆狗尾,離離矗矗,捎捩攢擠,若有所驚者。”
年級字:曲(P2) 不(P1) 離(P2) 口(P1)
年級字:脣(P3) 不(P1) 離(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你不去卻怎樣兒的,少不的脣不離腮,還在一處兒。”
年級字:班(P2) 駁(P6) 陸(P3) 離(P2)
年級字:形(P2) 影(P2) 不(P1) 離(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係親密,經常在一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
年級字:恍(P4) 迷(P2) 離(P2)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年級字:遁(P0) 世(P1) 離(P2) 俗(P2)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年級字:麥(P2) 秀(P2) 黍(P6+) 離(P2)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年級字:析(P4) 交(P1) 離(P2) 親(P1)
年級字:離(P2) 世(P1) 遁(P0) 上(P1)
《韓非子·八說》:“爲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年級字:秤(P2) 不(P1) 離(P2)
比喻事物有連帶關係。也形容兩人關係親密,經常不離開。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什物》:“《合縱記》劇:自古道:‘公不離婆,秤不離砣。’”
年級字:聚(P3) 少(P1) 離(P2) 多(P1)
年級字:拋(P4) 鄉(P2) 離(P2) 井(P2)
年級字:離(P2) 弦(P4) 走(P1) 板(P2)
年級字:顛(P4) 仆(P4) 流(P1) 離(P2)
由於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同“顛沛流離”。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己酉冬,金自江西犯饒信,所在居民皆空城去,顛仆流離道上。”
年級字:離(P2) 題(P2) 萬(P2) 里(P1)
朱自清《論廢話》:“有些人說話愛跑野馬,鬧得‘遊騎無歸’。有些人作文‘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年級字:流(P1) 離(P2) 瑣(P6) 尾(P1)
年級字:貌(P2) 合(P1) 神(P1) 離(P2)
貌:外表;神:內心。表面上關係很密切,實際上是兩條心。
年級字:撲(P2) 朔(P0) 迷(P2) 離(P2)
詞性:副詞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年級字:若(P3) 即(P1) 若(P3) 離(P2)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後生在後邊跟隨,若即若離,並不言語。”
年級字:貌(P2) 合(P1) 形(P2) 離(P2)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來,而行動上卻又差異很大。
晉·葛洪《抱朴子·勤求》:“口親心離,貌合形離。”
年級字:離(P2) 經(P1) 辨(P5) 志(P2)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年級字:貌(P2) 合(P1) 情(P2) 離(P2)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雖克竭敬愛,而貌合情離,與從夫之義悖矣。”
年級字:離(P2) 蔬(P3) 釋(P4)
離開蔬食,脫去木屐(一說爲草鞋)。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蔬釋蹻而享膏粱。”
年級字:寫(P1) 字(P1) 不(P1) 離(P2) 手(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讀書不離口勤學、好學。
年級字:八(P1) 九(P1) 不(P1) 離(P2) 十(P1)
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較的,我還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兒的同學。我不敢說是明白他,不過講猜測的話,我或者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年級字:讀(P1) 書(P1) 不(P1) 離(P2) 口(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讀書破萬卷勤學、好學。
年級字:萬(P2) 變(P2) 不(P1) 離(P2) 其(P2) 宗(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宗:宗旨、目的。儘管形式上變化多端,其本質或目的不變。
《荀子·儒效》:「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莊子·天下》:「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年級字:三(P1) 句(P2) 不(P1) 離(P2) 本(P2) 行(P1)
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裏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
年級字:三(P1) 句(P2) 話(P1) 不(P1) 離(P2) 本(P2) 行(P1)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範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裏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xià bǐ qiān yán lí tí wàn lǐ
年級字:下(P1) 筆(P1) 千(P1) 言(P1) ,(P1) 離(P2) 題(P2) 萬(P2) 里(P1)
其結果,往往是“~”,彷彿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ān bù lí mǎ jiǎ bù lí shēn
年級字:鞍(P4) 不(P1) 離(P2) 馬(P1) ,(P1) 甲(P1) 不(P1) 離(P2) 身(P1)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quán bù lí shǒu qǔ bù lí kǒu
年級字:拳(P4) 不(P1) 離(P2) 手(P1) ,(P1) 曲(P2) 不(P1) 離(P2) 口(P1)
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ān bù lí mǎ bèi 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
年級字:鞍(P4) 不(P1) 離(P2) 馬(P1) 背(P1) ,(P1) 甲(P1) 不(P1) 離(P2) 將(P3) 身(P1)
《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