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炙(P6+) 雞(P1) 漬(P5) 酒(P4)
指以棉絮浸酒,曬乾後裹燒雞,攜以弔喪。後遂用爲不忘恩的典實。
《後漢書·徐穉傳》“穉嘗爲太尉黃瓊所闢,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穉諸公所闢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雞一隻,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年級字:指(P2) 雞(P1) 罵(P3) 狗(P2)
指着雞罵狗。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年級字:田(P1) 雞(P1) 過(P1) 河(P1)
年級字:隻(P1) 雞(P1) 絮(P4) 酒(P4)
《後漢書·徐徲傳》:“徲嘗爲太尉黃瓊所闢,不就。及瓊卒歸葬,徲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
年級字:雞(P1) 蟲(P4) 得(P1) 喪(P5)
年級字:鶴(P2) 困(P2) 雞(P1) 羣(P6)
清·李漁《閒情偶寄·演習·教白》:“苟得其人,必破優伶之格以待之,不則鶴困雞羣,與儕衆無異。”
年級字:雞(P1) 鳴(P4) 狗(P2) 盜(P3)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爲。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衆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年級字:偷(P2) 雞(P1) 摸(P2) 狗(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雞盜狗的勾當,幾時是了;跟隨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卻不好?”
年級字:縛(P6) 雞(P1) 之(P2) 力(P1)
年級字:斗(P1) 酒(P4) 隻(P1) 雞(P1)
鬥:酒器。古人祭亡友,攜雞酒到墓前行禮。後作爲追悼亡友的話。
漢·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年級字:只(P1) 雞(P1) 斗(P1) 酒(P4)
鬥:酒器。準備好一隻雞,一壺酒。原指對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辭。後也指招待來客。
漢·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年級字:雞(P1) 鳴(P4) 起(P1) 舞(P3)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驚(P2)
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狗都沒有受到驚動。也指平安無事。
宋·彭龜年《止堂集·一八·壽張京尹十首》:“翁見一笑大歡足,雞犬不驚仁意多。”
年級字:鳳(P4) 毛(P1) 雞(P1) 膽(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年級字:雞(P1) 司(P1) 晨(P2)
《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年級字:雞(P1) 蟲(P4) 得(P1) 失(P2)
唐·杜甫《縛雞行》詩:“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年級字:土(P1) 雞(P1) 瓦(P2) 狗(P2)
年級字:金(P1) 雞(P1) 消(P1) 息(P1)
《新唐書·百官志三》:“赦日,樹金雞於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維以絳繩。”
年級字:殺(P4) 雞(P1) 嚇(P3) 猴(P2)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猜到皇上有殺雞嚇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沒有做聲。”
年級字:爭(P2) 雞(P1) 失(P2) 羊(P1)
年級字:井(P2) 蛙(P2) 雞(P1)
醯雞:昆蟲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細小的東西。比喻眼界不廣,見識淺薄。
年級字:殺(P4) 雞(P1) 駭(P0) 猴(P2)
傳說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便殺雞放血來恐嚇猴子。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俗語說的好,叫做“~”,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
年級字:鶴(P2) 髮(P2) 雞(P1) 皮(P1)
鶴髮:白髮;雞皮:形容皮膚有皺紋。皮膚髮皺,頭髮蒼白。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
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歷齒。”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年級字:小(P1) 肚(P2) 雞(P1) 腸(P5)
劉紹棠《魚菱風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雞腸……’吳鉤輕聲低語。”
年級字:雞(P1) 犬(P1) 皆(P3) 仙(P2)
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裏,雞和狗吃了,也都昇天了。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着得勢。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年級字:雞(P1) 胸(P3) 龜(P3) 背(P1)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爲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年級字:鶴(P2) 處(P2) 雞(P1) 羣(P6)
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同“鶴立雞羣”。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遙望而清風宛在,鶴處雞羣;近觀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年級字:雞(P1) 鳴(P4) 候(P1) 旦(P1)
年級字:雞(P1) 鳴(P4) 而(P1) 起(P1)
《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
年級字:呆(P2) 如(P2) 木(P1) 雞(P1)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年級字:南(P1) 雞(P1) 犬(P1)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年級字:金(P1) 雞(P1) 獨(P4) 立(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我是‘金雞獨立’,要一足微長。”
年級字:木(P1) 雞(P1) 養(P2) 到(P1)
木雞:善斗的雞,看上去象木頭一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年級字:牛(P1) 刀(P1) 割(P3) 雞(P1)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年級字:殺(P4) 雞(P1) 取(P2) 卵(P2)
卵:蛋。爲了要得到雞蛋,不惜把雞殺了。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利益。
年級字:雞(P1) 飛(P1) 狗(P2) 跳(P1)
把雞嚇得飛起來,把狗嚇得到處亂跳。形容驚慌得亂成一團。
茅盾《鍛鍊》:“然而陳克明卻在這裏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懼怨恨所造成的雞飛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年級字:呆(P2) 若(P3) 木(P1) 雞(P1)
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年級字:戴(P3) 雞(P1) 佩(P4) 豚(P5)
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史記·仲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
年級字:呆(P2) 似(P3) 木(P1) 雞(P1)
《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年級字:鬻(P0) 雞(P1) 爲(P2) 鳳(P4)
唐·黃滔《謝試官》:“伏念鬻雞爲鳳,有識鹹驚,投礫參瓊,良知足鄙。”
年級字:雞(P1) 骨(P2) 支(P1) 牀(P1)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牀蓆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牀,和哭泣備禮。”
年級字:見(P1) 卵(P2) 求(P2) 雞(P1)
看到雞蛋,就希求蛋化爲雞,而來司晨報曉。比喻言之過早。
《莊子·齊物論》:“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年級字:鶴(P2) 骨(P2) 雞(P1) 膚(P3)
宋·王炎《病中書懷》詩:“鶴骨雞膚不耐寒,那堪癬疥更斑爛。”
年級字:鶴(P2) 行(P1) 雞(P1) 羣(P6)
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同“鶴立雞羣”。
宋·蘇轍《次韻子瞻感舊見寄》:“君才最高峙,鶴行雞羣中。”
年級字:雞(P1) 鳴(P4) 耕(P2)
語出《詩·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又《豳風·七月》:“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年級字:雞(P1) 棲(P3) 鳳(P4) 巢(P4)
棲:居住。雞住在鳳凰的窩裏。比喻才德卑下的人佔據高位。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六:“雞棲鳳巢,非其同類出去。”
年級字:鶴(P2) 立(P1) 雞(P1) 羣(P6)
象鶴站在雞羣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年級字:雞(P1) 毛(P1) 蒜(P5) 皮(P1)
孫犁《石猴——平分雜記》:“他們是爲了報答你的恩情,才送給你;你倒說是雞毛蒜皮。”
年級字:雄(P1) 雞(P1) 斷(P3) 尾(P1)
斷尾:斷去尾巴。本指雄雞因怕做祭祀的犧牲而自殘其身。後比喻人怕被殺而自盡。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
年級字:雞(P1) 豚(P5) 之(P2) 息(P1)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寧(P4)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年級字:殺(P4) 雞(P1) 猴(P2)
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年級字:雞(P1) 犬(P1) 相(P1) 聞(P2)
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年級字:聞(P2) 雞(P1) 起(P1) 舞(P3)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年級字:味(P2) 如(P2) 雞(P1)
雞肋:雞的肋骨,沒有肉,比喻無多大意味而又不忍捨棄的東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來沒有多大好處。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年級字:雞(P1) 尸(P4) 牛(P1) 從(P1)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年級字:鬥(P2) 雞(P1) 走(P1) 馬(P1)
《漢書·宣帝紀》:“[宣帝]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
年級字:山(P1) 雞(P1) 舞(P3) 鏡(P2)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很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
年級字:鼠(P4) 肚(P2) 雞(P1) 腸(P5)
明·煙霞散人《斬鬼傳》:“鼠肚雞腸,一包糞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年級字:嫁(P3) 雞(P1) 逐(P4) 雞(P1)
宋·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
年級字:認(P2) 雞(P1) 作(P2) 鳳(P4)
《萬善同歸集》卷一:“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果執石爲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年級字:雞(P1) 口(P1) 牛(P1) 後(P1)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年級字:王(P1) 雞(P1) 狗(P2)
晉·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餘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昇天。”
年級字:范(P3) 張(P2) 雞(P1) 黍(P6+)
範:範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範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後漢書·範式傳》載:“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爲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年級字:只(P1) 雞(P1) 樽(P0) 酒(P4)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胡紘李沐》:“此非人情,只雞樽酒,山中未爲乏也。”
年級字:雞(P1) 皮(P1) 鶴(P2) 髮(P2)
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歷齒。”
年級字:鼠(P4) 腹(P4) 雞(P1) 腸(P5)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三十一回:“不是說這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年級字:雞(P1) 鳴(P4) 戒(P3) 旦(P1)
《詩經·齊風·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年級字:狗(P2) 盜(P3) 雞(P1) 鳴(P4)
金·元好問《示懷祖》詩:“狗盜雞鳴皆有用,鶴長鳧短果如何?”
年級字:狗(P2) 盜(P3) 雞(P1) 啼(P4)
明·陸採《明珠記·江會》:“函關脫離,又何須狗盜雞啼?”
年級字:殺(P4) 雞(P1) 爲(P2) 黍(P6+)
年級字:牛(P1) 鼎(P5) 烹(P4) 雞(P1)
《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年級字:雄(P1) 雞(P1) 夜(P2) 鳴(P4)
年級字:偷(P2) 狗(P2) 戲(P2) 雞(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那裏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生來,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
年級字:鬥(P2) 雞(P1) 走(P1) 狗(P2)
使公雞相鬥,使狗賽跑。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遊手好閒的無聊遊戲。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病免居家,與閶裏淝枕,相隨行鬥雞走狗。”
年級字:陶(P4) 犬(P1) 瓦(P2) 雞(P1)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雞。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的東西。
南朝梁·蕭繹《金縷子》:“陶犬無守夜之警,瓦雞無司晨之益。”
年級字:雞(P1) 不(P1) 及(P2) 鳳(P4)
年級字:鬥(P2) 雞(P1) 走(P1) 犬(P1)
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遊手好閒的無聊遊戲。同“鬥雞走狗”。
《戰國策·齊策一》:“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踘者。”
年級字:雞(P1) 飛(P1) 狗(P2) 走(P1)
走:跑。雞亂飛,狗亂跑。形容因極端驚恐而混亂不堪。
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兩天那種搜索的樣子,只就我們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經是鬧得雞飛狗走,鬼哭神號。”
年級字:偷(P2) 雞(P1) 盜(P3) 狗(P2)
年級字:汝(P0) 南(P1) 晨(P2) 雞(P1)
年級字:雞(P1) 骨(P2) 支(P1) 床(P1)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年級字:家(P1) 雞(P1) 野(P2) 雉(P0)
雉:野雞。原意是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爲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爲野雞,以示賤近與貴遠。亦比喻風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第七卷:“在荊州與都下書雲:‘小兒輩賤厭家雞,愛野雉,皆進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年級字:雞(P1) 爭(P2) 鵝(P3) 鬥(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鬥,叫別人笑。”
年級字:雞(P1) 爭(P2) 食(P1)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聞(P2)
年級字:雞(P1) 飛(P1) 蛋(P1) 打(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矣。”
年級字:雞(P1) 鳴(P4) 狗(P2) 吠(P5)
年級字:雞(P1) 犬(P1) 升(P1) 天(P1)
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裏,雞和狗吃了,也都昇天了。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着得勢。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年級字:卓(P2) 立(P1) 雞(P1) 羣(P6)
象鶴站在雞羣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年級字:打(P1) 雞(P1) 罵(P3) 狗(P2)
魯迅《彷徨·肥皂》:“你今天怎麼盡鬧脾氣,連吃飯時候也是打雞罵狗的。”
年級字:宰(P5) 雞(P1) 教(P1) 猴(P2)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章:“吳七總想抓個奸細來‘宰雞教猴’一下,吳堅和家劍平反對;怕鬧得內部更混亂,又怕有後患。”
年級字:雞(P1) 聲(P1) 鵝(P3) 鬥(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從今咱們兩個撂開手,省得雞聲鵝鬥,叫別人笑話。”
年級字:雞(P1) 腸(P5) 狗(P2) 肚(P2)
《天雨花》第二回:“據你這淫婦的雞腸狗肚,容不得人,把兒媳都逼了出門。”
年級字:雞(P1) 頭(P1) 魚(P1) 刺(P3)
年級字:殺(P4) 雞(P1) 取(P2) 蛋(P1)
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長久的利益。亦作“殺雞取卵”。
年級字:雞(P1) 膚(P3) 鶴(P2) 髮(P2)
年級字:雞(P1) 相(P1) 爭(P2)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年級字:捉(P2) 雞(P1) 罵(P3) 狗(P2)
猶指桑罵槐。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九卷:“次日,張氏曉得了,反怪媳婦做格,不去勾搭兒子幹事,把一團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雞罵狗,言三語四,影射的發作了一場。”
年級字:冇(P0) 掩(P4) 雞(P1) 籠(P3)
年級字:隻(P1) 雞(P1) 斗(P1) 酒(P4)
鬥:酒器。準備好一隻雞,一壺酒。原指對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辭。後也指招待來客。
漢·曹操《祀故太尉橋玄文》:“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年級字:家(P1) 雞(P1) 野(P2)
比喻不同的書法風格。也比喻人喜愛新奇,而厭棄平常的事物。
晉·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小兒輩厭家雞,愛野雉,皆學逸少書。”
年級字:鬥(P2) 雞(P1) 養(P2) 狗(P2)
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遊手好閒的無聊遊戲。同“鬥雞走狗”。
《金瓶梅詞話》第九八回:“他兄弟在家開賭場,鬥雞養狗,人不敢惹他。”
年級字:雞(P1) 犬(P1) 桑(P4) 麻(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田裏種着菜,籬笆裏栽着花,大有雞犬桑麻光景。”
年級字:雞(P1) 零(P3) 狗(P2) 碎(P3)
年級字:獨(P4) 鶴(P2) 雞(P1) 羣(P6)
一隻鶴站在雞羣中。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羣出衆。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羣。’”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羣。”
年級字:雞(P1) 飛(P1) 狗(P2) 叫(P1)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反“掃蕩”》:“忽然,鄰莊雞飛狗叫,老鄉們拖着孩子向莊外奔跑。”
年級字:範(P3) 張(P2) 雞(P1) 黍(P6+)
範:範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範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後漢書·範式傳》載:“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符伯。二人並告歸鄉里。……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年級字:雞(P1) 犬(P1) 無(P2) 驚(P2)
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狗都沒有受到驚動。也指平安無事。同“雞犬不驚”。
年級字:雞(P1) 鳴(P4) 犬(P1) 吠(P5)
年級字:土(P1) 雞(P1) 瓦(P2) 犬(P1)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留(P2)
《三國志·荀彧傳》:“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安(P1)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同“雞犬不寧”。
年級字:殺(P4) 雞(P1) 抹(P3) 脖(P6+)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一席話說的賈璉臉都黃了,在鳳姐身背後,只望着平兒殺雞抹脖,使眼色,求他遮蓋。”
年級字:風(P1) 吹(P1) 雞(P1) 蛋(P1) 殼(P2)
年級字:雞(P1) 爛(P3) 嘴(P2) 巴(P1) 硬(P2)
年級字:食(P1) 放(P1) 光(P1) 蟲(P4)
年級字:殺(P4) 雞(P1) 焉(P0) 用(P1) 牛(P1) 刀(P1)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年級字:雞(P1) 蛋(P1) 裏(P1) 找(P1) 骨(P2) 頭(P1)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裏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年級字:雞(P1) 蛋(P1) 裡(P3) 找(P1) 骨(P2) 頭(P1)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裏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年級字:手(P1) 無(P2) 縛(P6) 雞(P1) 之(P2) 力(P1)
年級字:割(P3) 雞(P1) 焉(P0) 用(P1) 牛(P1) 刀(P1)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年級字:角(P2) 磨(P3) 作(P2) 雞(P1) 頭(P1)
年級字:偷(P2) 雞(P1) 不(P1) 着(P2) 蝕(P4) 把(P1) 米(P1)
俗語。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佔便宜反而吃了虧。
我們白跑了一趟,~,就是了。(葉聖陶《一個練習生》)
年級字:偷(P2) 雞(P1) 不(P1) 著(P2) 蝕(P4) 把(P1) 米(P1)
俗語。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佔便宜反而吃了虧。
我們白跑了一趟,~,就是了。(葉聖陶《一個練習生》)
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無(P2) 爲(P2) 牛(P1) 後(P1)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
jià jī suí jī jià gǒu suí gǒu
年級字:嫁(P3) 雞(P1) 隨(P3) 雞(P1) ,(P1) 嫁(P3) 狗(P2) 隨(P3) 狗(P2)
封建禮教認爲,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
yī rén dé dào jī quǎn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人(P1) 得(P1) 道(P1) ,(P1) 雞(P1) 犬(P1) 升(P1) 天(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成語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一人得道: 道學、道教中的得道,成仙的含義。
雞犬: 雞犬是家畜。
升天: 升上天堂。
指家中一個人成仙,連家畜都可以一齊升上天上。
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毋(P0) 爲(P2) 牛(P1) 後(P1)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爲大者之後。同“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爲雞口,毋爲牛後,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yīrénfēishēng,xiānjíjīquǎn
年級字:一(P1) 人(P1) 飛(P1) 升(P1) ,(P1) 仙(P2) 及(P2) 雞(P1) 犬(P1)
nìng wéi jī kǒu bù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不(P1) 爲(P2) 牛(P1) 後(P1)
牛後:牛的肛門。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yī rén fēi shēng xiān jí jī quǎn
年級字:一(P1) 人(P1) 飛(P1) 昇(P3) ,(P1) 仙(P2) 及(P2) 雞(P1) 犬(P1)
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語出漢·淮南王劉安舉家昇天的傳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信夫!”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年級字:雞(P1) 犬(P1) 之(P2) 聲(P1) 相(P1) 聞(P2) ,(P1) 老(P1) 死(P3) 不(P1) 相(P1) 往(P1) 來(P1)
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可是一輩子也不互相來往。現在形容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