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è ér
年級字:雀(P3) 兒(P1)
詞性:名詞
麻雀;小鳥。
唐韓愈《贈侯喜》詩:“蝦蟆跳過雀兒浴,此縱有魚何足求。” 宋梅堯臣《朝》詩之一:“青苔井畔雀兒鬭,烏臼樹頭鴉舅鳴。”《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少年道:'等我打了這個雀兒看。'手起彈子落,把麻雀打死了一個墜下去。”
kǒng què
年級字:孔(P3) 雀(P3)
詞性:名詞
東南亞和東印度群島產的一種非常大型的陸棲雉類,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長,展開時像扇子,有綠孔雀和白孔雀兩種。群居在熱帶森林中或河岸邊,羽毛可做裝飾品。
jiā qiǎo
má què
年級字:麻(P1) 雀(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一種鳥類。
雀形目。
外形: 圓頭,短尾,栗褐色,身上雜有黑褐色斑點,翅膀短小,善於跳躍,以穀粒和昆蟲為主要食物。
「麻雀」是一種源自中國的牌類遊戲: 麻雀牌、打麻雀、搓麻雀。
bái què
shān què
年級字:山(P1) 雀(P3)
詞性:名詞
1.山間小鳥,如麻雀等。
2.鳥綱,山雀科各種類的通稱。小型鳴禽,主食昆蟲及幼蟲,為農林益鳥。我國常見的有白臉山雀。體長約13厘米,頭部羽毛藍黑色,頰部白色,活躍於山區林間。
què yuè
huáng què
niǎo què
què bān
年級字:雀(P3) 斑(P3)
詞性:名詞
皮膚病,患者多為女性。中醫認為是由於火鬱於孫絡之血分,風邪外搏而成,生於面上,其色黃淡
yā què
年級字:鴉(P2) 雀(P3)
詞性:名詞
小型鳴禽.。嘴皆短厚,側扁,多活動於灌叢間。如棕頭鴉雀,體長約14厘米。頭頂棕褐色,其馀部分多黃褐色。分佈幾遍我國各地,亞種分化甚多,皆為地方性留鳥。
年級字:楊(P2) 生(P1) 黃(P1) 雀(P3)
年級字:怡(P4) 堂(P2) 燕(P2) 雀(P3)
怡:安適。小鳥住在安適的堂屋裏。比喻身處險境也不自知的人。
年級字:羅(P3) 雀(P3) 掘(P5) 鼠(P4)
原指張網捉麻雀、挖洞捉老鼠來充飢的窘困情況,後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
年級字:鴉(P2) 默(P3) 雀(P3) 靜(P2)
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干,烏鵲無聲夜向闌。”
年級字:燕(P2) 雀(P3) 處(P2) 屋(P1)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處堂”。
《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年級字:鷹(P2) 頭(P1) 雀(P3) 腦(P2)
元·楊暹《西遊記》第四本第十三出:“見一人光紗帽,黑布衫,鷹頭雀腦將身探。”
年級字:爲(P2) 叢(P3) 驅(P4) 雀(P3)
叢:叢林;驅:趕。把雀趕到叢林。比喻不會團結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孟子·離婁上》:“爲淵驅魚者,獺也。爲叢驅爵者,鸇也;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年級字:鴉(P2) 雀(P3) 無(P2) 聞(P2)
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干,烏鵲無聲夜向闌。”
年級字:掩(P4) 眼(P1) 捕(P2) 雀(P3)
《魏書·爾朱榮傳》:“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
年級字:隨(P3) 珠(P1) 彈(P4) 雀(P3)
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因而得到的補償不了失去的。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年級字:鷹(P2) 拿(P2) 燕(P2) 雀(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士真分付把李參軍拿下。左右就在席上,如鷹拿雁雀,楸了下來聽令。士真道:‘且收郡獄!’左右即牽了李參軍衣袂,付在獄中,來回話了。”
年級字:楊(P2) 雀(P3) 銜(P6) 環(P2)
南朝·樑·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弘農人楊寶少時救了一隻黃雀,後有一黃衣童子送白環四枚相報,謂當使其子孫顯貴,位登三公。
年級字:東(P1) 南(P1) 雀(P3) 飛(P1)
年級字:雀(P3) 目(P1) 鼠(P4) 步(P1)
年級字:雀(P3) 喧(P4) 鳩(P0) 聚(P3)
年級字:為(P2) 叢(P3) 驅(P4) 雀(P3)
叢:叢林;驅:趕。把雀趕到叢林。比喻不會團結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年級字:明(P1) 珠(P1) 彈(P4) 雀(P3)
漢·揚雄《太玄經·唐》:“明珠彈于飛肉,其得不復。測曰:明珠彈肉,費不當也。”
年級字:掩(P4) 目(P1) 捕(P2) 雀(P3)
《三國志·魏書·陳琳傳》:“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主乎?”
年級字:朱(P1) 雀(P3) 玄(P3) 武(P2)
朱雀:南方七星宿的總稱。玄武:北方七星宿的總稱。形容陣容整齊。
年級字:黃(P1) 雀(P3) 在(P1) 後(P1)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年級字:燕(P2) 雀(P3) 相(P1) 賀(P2)
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後多用作祝賀新屋落成之語。
《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蝨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
年級字:五(P1) 雀(P3) 六(P1) 燕(P2)
《九章算術·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 一雀一燕交而處,衡適平。”
年級字:燕(P2) 雀(P3) 處(P2) 堂(P2)
處: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年級字:雀(P3) 角(P2) 鼠(P4) 牙(P1)
雀、鼠:比喻強暴者。原意是因爲強暴者的欺凌而引起爭訟。後比喻打官司的事。
《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年級字:燕(P2) 雀(P3) 之(P2) 見(P1)
清·戴名世《朱翁詩序》:“[翁]乃欲爲鴻飛之冥冥,於人世已不復置其一喙,而吾猶呶呶焉爲之悲憐其遇,其猶燕雀之見也夫!”
年級字:燕(P2) 雀(P3) 之(P2) 居(P2)
明·陳汝元《金蓮記·焚券》:“蒙還燕雀之居,當盡犬鷹之力。茲且相別,後或再逢。”
年級字:門(P1) 堪(P6) 羅(P3) 雀(P3)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然丁晉公詩固嘗雲‘屋可佔烏曾貴仕,門堪羅雀稱衰翁’矣。”
年級字:鼠(P4) 雀(P3) 之(P2) 牙(P1)
年級字:門(P1) 可(P1) 羅(P3) 雀(P3)
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爲廷尉,賓客闐門;及廢,六外可設雀羅。”
年級字:雀(P3) 小(P1) 臟(P4) 全(P2)
年級字:雅(P3) 雀(P3) 無(P2) 聲(P1)
年級字:叢(P3) 雀(P3) 淵(P5) 魚(P1)
語出《孟子·離婁上》:“爲淵驅魚者,獺也;爲叢驅爵(雀)者,鸇也;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年級字:見(P1) 雀(P3) 張(P2) 羅(P3)
《紅梨記·踏月》:“則怕他指山賣磨,見雀張羅,滿口兒如蜜鉢,心如逝波。”
年級字:淵(P5) 魚(P1) 叢(P3) 雀(P3)
把魚趕進深潭,把雀趕到叢林。原比喻統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別國。現也比喻把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方去。
《孟子·離婁上》:“爲淵驅魚者,獺也。爲叢驅爵者,鸇也;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年級字:鼠(P4) 雀(P3) 之(P2) 輩(P3)
年級字:雀(P3) 鼠(P4) 之(P2) 爭(P2)
《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年級字:趨(P4) 雀(P3) 躍(P3)
象野鴨那樣快跑,象鳥雀那樣跳躍。形容十分歡欣的樣子。
唐·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競下任公之釣,爭陳豫且之網。”
年級字:雀(P3) 馬(P1) 魚(P1) 龍(P2)
語出《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羣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年級字:眼(P1) 花(P1) 雀(P3) 亂(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行者急回頭,炒得眼花雀亂,忍不住淚落如雨。”
年級字:雀(P3) 小(P1) 髒(P4) 全(P2)
年級字:歡(P1) 呼(P2) 雀(P3) 躍(P3)
年級字:黃(P1) 雀(P3) 銜(P6) 環(P2)
南朝·樑·吳均《續齊諧記》:“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實感仁恩。今贈白環四枚,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環。”
年級字:黃(P1) 雀(P3) 伺(P5) 蟬(P4)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禍事臨頭還不知道。
漢·劉向《說苑·正諫》:“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年級字:鴉(P2) 雀(P3) 無(P2) 聲(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公曰:‘鴉去無聲,又何言聞?’”宋·蘇軾《絕句三首》:“天風吹雨入闌干,烏鵲無聲夜向闌。”
年級字:鼠(P4) 牙(P1) 雀(P3) 角(P2)
鼠、雀:比喻強暴者。原意是因爲強暴者的欺凌而引起爭訟。後比喻打官司的事。
《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年級字:鴉(P2) 飛(P1) 雀(P3) 亂(P2)
清·華偉生《開國奇冤·約敘》:“最可笑那些提調、教習以及高等科學員,一個個跑得精光,只剩了些尋常科的學生,在那裏鴉飛雀亂。”
年級字:以(P1) 珠(P1) 彈(P4) 雀(P3)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年級字:螳(P0) 螂(P4) 黃(P1) 雀(P3)
比喻目光短淺,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略語。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懸賞,殺人身被官拿,試看螳螂黃雀,勸君得意休誇。”
年級字:雀(P3) 屏(P4) 中(P1) 選(P3)
《舊唐書·高祖竇皇後傳》:“乃於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後數十輩莫能中。高祖後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遂歸於我帝。”
年級字:處(P2) 堂(P2) 燕(P2) 雀(P3)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年級字:隋(P0) 珠(P1) 彈(P4) 雀(P3)
隋珠:古代傳說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得不償失。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yàn què qǐ zhī diāo è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豈(P5) 知(P1) 鵰(P2) 志(P2)
比喻平凡的人哪裏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燕雀豈知鵰鶚志,頑童不解老仙機。”
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年級字:閉(P2) 塞(P3) 眼(P1) 睛(P3) 捉(P2) 麻(P1) 雀(P3)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二:“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着。”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安(P1) 知(P1) 鴻(P6+) 鵠(P0) 志(P2)
鴻鵠:天鵝。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má què suī xiǎo gān dǎn jù quán
年級字:麻(P1) 雀(P3) 雖(P2) 小(P1) ,(P1) 肝(P4) 膽(P3) 俱(P6) 全(P2)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安(P1) 知(P1) ,(P1) 鴻(P6+) 鵠(P0) 之(P2) 志(P2)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年級字:螳(P0) 螂(P4) 捕(P2) 蟬(P4) ,(P1) 黃(P1) 雀(P3) 在(P1) 後(P1)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má què suī xiǎo wǔ zàng jù quán
年級字:麻(P1) 雀(P3) 雖(P2) 小(P1) ,(P1) 五(P1) 臟(P4) 俱(P6) 全(P2)
茹志娟《如願》:“你別看我們那個生產小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wèi yuān qū yú wèi cóng qū què
年級字:爲(P2) 淵(P5) 驅(P4) 魚(P1) ,(P1) 爲(P2) 叢(P3) 驅(P4) 雀(P3)
比喻爲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爲淵驅魚,爲叢驅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