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ēn suí
suí tóng
wěi suí
suí jī
suí dì
suí háng
xiāng suí
suí shēn
suí jí
bàn suí
suí shǒu
suí kǒu
suí hòu
jǐn suí
suí shí
Shí suí
suí chù
年級字:隨(P3) 處(P2)
詞性:名詞
到處;處處
例:只要有一粒種了,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 --《松樹的風格》
suí jūn
年級字:隨(P3) 軍(P2)
詞性:動詞
1.跟隨軍隊[行例:隨軍記者
2.軍人家屬將戶口等關係轉到軍隊,並跟隨部隊生活和行動。
suí sú
suí bō
suí fēng
suí yì
suí cóng
suí zhe
年級字:隨(P3) 着(P2)
詞性:連詞
跟著-「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事件的發生所依賴的條件。
zhuī suí
suí zhe
年級字:隨(P3) 著(P2)
詞性:連詞
跟著-「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事件的發生所依賴的條件。
suí bǐ
年級字:隨(P3) 筆(P1)
詞性:名詞
漫筆1.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
2.指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
suí biàn
suí suí
qiě suí
年級字:隨(P3) 波(P1) 逐(P4) 流(P1)
逐:追隨。隨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盪。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着別人走。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五燈會元》:“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
年級字:隨(P3) 手(P1) 來(P1)
隨手拿來,多形容寫文章時詞彙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
年級字:隨(P3) 地(P1) 隨(P3) 時(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年級字:言(P1) 出(P1) 法(P1) 隨(P3)
言:這裏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後面。指法令一經公佈就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佈告》:“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年級字:採(P2) 鳳(P4) 隨(P3) 鴉(P2)
年級字:百(P1) 依(P2) 百(P1) 隨(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顏婆惜被那張三小意兒百依百隨,輕憐重惜,賣俏迎奸。”
年級字:齒(P3) 過(P1) 肩(P3) 隨(P3)
《梁書·文學傳下·陸雲公》:“見與齒過肩隨,禮殊拜絕,懷抱相得,忘其年義。”
年級字:隨(P3) 車(P1) 致(P3) 雨(P1)
指時雨跟着車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爲民解憂。
《後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年級字:隨(P3) 俗(P2) 浮(P3) 沉(P2)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年級字:入(P1) 鄉(P2) 隨(P3) 俗(P2)
年級字:隨(P3) 之(P2) 而(P1) 來(P1)
年級字:百(P1) 衣(P1) 百(P1) 隨(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三卷:“做爺孃的百依百順,沒一事違拗了他。”
年級字:隨(P3) 人(P1) 俯(P5) 仰(P4)
年級字:隨(P3) 車(P1) 夏(P1) 雨(P1)
年級字:隨(P3) 世(P1) 沉(P2) 浮(P3)
沉浮:在水面上出沒。形容缺乏操守,隨俗俯仰。亦作“與世沉浮”、“隨俗浮沉”。
年級字:甘(P2) 雨(P1) 隨(P3) 車(P1)
《太平御覽》卷十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回赴,雨隨車而下。”
年級字:逐(P4) 影(P2) 隨(P3) 波(P1)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監·馮保之敗》:“思爲報復仇,且結張誠歡,故出全力攻之,言官不過逐影隨波而已。”
年級字:隨(P3) 身(P1) 自(P1) 聽(P1)
詞性:形容詞
「隨身」隨著身邊,科技上也稱為「流動」。
「自聽」只供一個人聽的。 例如: 隨身自聽式的收音機。
年級字:隨(P3) 近(P2) 逐(P4) 便(P2)
年級字:丹(P4) 漆(P4) 隨(P3) 夢(P3)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齒在逾立,則嘗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
年級字:隨(P3) 寓(P3) 而(P1) 安(P1)
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同“隨遇而安”。
年級字:飄(P2) 茵(P0) 隨(P3)
比喻由於偶然的機緣而有富貴貧賤的不同命運。亦多指女子墮落風塵。同“飄茵墮溷”。
年級字:蕭(P5) 規(P4) 曹(P5) 隨(P3)
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着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史記·曹相國世家這》:“參代何爲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隤。”
年級字:隨(P3) 聲(P1) 是(P1) 非(P2)
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指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年級字:執(P4) 鞭(P2) 隨(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8回:“願將軍不棄,收爲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死亦甘心。”
年級字:病(P2) 入(P1) 骨(P2) 隨(P3)
骨隨:骨髓。病到骨頭裏。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或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先秦·韓非《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隨,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隨,臣是以無請也。”
年級字:隨(P3) 風(P1) 逐(P4) 浪(P1)
年級字:隨(P3) 物(P1) 應(P2) 機(P2)
年級字:百(P1) 縱(P5) 千(P1) 隨(P3)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怎不記舊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縱千隨。“
年級字:隨(P3) 珠(P1) 和(P1) 璧(P6)
隨侯珠與和氏璧的並稱。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事見《韓非子·和氏》、《淮南子·覽冥訓》。
傳說古代隨國姬姓諸侯見一大蛇傷斷,以藥敷之而愈;後蛇於江中銜明月珠以報德,因曰隨侯珠,又稱靈蛇珠。楚人卞和於荊山得一璞玉,先後獻給武王、文王,均以爲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斷兩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寶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年級字:不(P1) 隨(P3) 以(P1) 止(P1)
年級字:隨(P3) 波(P1) 逐(P4) 浪(P1)
①顛沛的樣子。②謂同行同止。③隨着波浪飄蕩。④猶言隨波逐流,隨大流。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詞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西還有幾家。”②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爲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
年級字:甘(P2) 分(P2) 隨(P3) 時(P1)
元·無名氏《誶範叔》楔子:“常則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隨時。”
年級字:隨(P3) 緣(P4) 樂(P2) 助(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九回:“這都是隨緣樂助,本不能強人的,或多或少,卻是未定,總求大人這裏踊躍些便是。”
年級字:男(P1) 唱(P1) 女(P1) 隨(P3)
《孔叢子·嘉言》:“十五許嫁而後從夫,是陽動而陰應,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年級字:銜(P6) 尾(P1) 相(P1) 隨(P3)
銜:馬嚼子;尾:馬尾巴。馬嚼子接着馬尾巴。形容一個緊跟着一個,成單行前進。
年級字:隨(P3) 聲(P1) 趨(P4) 和(P1)
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着怎麼說。見“隨聲附和”。
年級字:隨(P3) 時(P1) 隨(P3) 地(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清·週中孚《鄭堂札記》卷一:「遊山詩有時地之異宜,隨時隨地,設色佈景,否者皆陳言也。」
年級字:隨(P3) 風(P1) 倒(P2) 舵(P3)
宋·陸游《醉歌》:“相風使帆第一籌,隨風倒舵更何憂。”
年級字:隨(P3) 鄉(P2) 入(P1) 俗(P2)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同“隨鄉入鄉”。
年級字:隨(P3) 車(P1) 甘(P2) 雨(P1)
年級字:蠅(P2) 隨(P3) 驥(P0) 尾(P1)
蒼蠅附隨在騏驥的尾巴上,便可騰飛千里。比喻依附於賢能或有名望者,必能得益。
語出《後漢書·隗囂傳》:“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託驥尾,得以絕羣。”
年級字:隨(P3) 風(P1) 轉(P2) 舵(P3)
隨着風向轉換舵位。比喻順着情勢改變態度(含貶義)。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則你這媒人一個個,啜人口似蜜鉢,都只是隨風倒舵,索媒錢賺少爭多。”
年級字:隨(P3) 遇(P2) 而(P1) 安(P1)
隨:順從;遇:遭遇。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一:“隨寓而安,斯真隱矣。”
年級字:天(P1) 隨(P3) 人(P1) 原(P1)
年級字:彩(P1) 鳳(P4) 隨(P3) 鴉(P2)
《事文類聚》:“杜大中起於行伍,妾能詞,有‘彩鳳隨鴉’之句。”
年級字:隨(P3) 寓(P3) 隨(P3) 安(P1)
猶言隨遇而安。指能順應環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
年級字:隨(P3) 聲(P1) 附(P2) 和(P1)
和:聲音相應。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着怎麼說。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
年級字:修(P2) 短(P2) 隨(P3) 化(P1)
修:長;化:造化,舊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說法指運氣、命運。人的壽命長短,隨造化而定。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年級字:隨(P3) 時(P1) 制(P2) 宜(P3)
隨:根據;制:制訂,採取;宜:適宜的措施。根據當時的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
《晉書·周崎傳》:“州將使求援於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年級字:隨(P3) 風(P1) 而(P1) 靡(P0)
南朝·樑·蕭統《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
年級字:傍(P3) 花(P1) 隨(P3) 柳(P3)
宋·程灝《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年級字:隨(P3) 高(P1) 逐(P4) 低(P2)
《豆棚閒話·介之推火封妒婦》:“那些人家,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拿根凳子,或掇張椅子,或鋪條涼蓆,隨高逐低,坐在下面,搖着扇子,乘着風涼。”
年級字:隨(P3) 心(P1) 所(P2) 欲(P5)
隨:任憑;欲:想要。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年級字:情(P2) 隨(P3) 事(P1) 遷(P5)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年級字:順(P2) 時(P1) 隨(P3) 俗(P2)
年級字:隨(P3) 機(P2) 應(P2) 變(P2)
《舊唐書·郭孝恪傳》:“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則易爲克殄。”
年級字:天(P1) 隨(P3) 人(P1) 願(P3)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誰知天從人願,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個滿抱兒小廝。”
年級字:隨(P3) 踵(P0) 而(P1) 至(P1)
踵:腳後跟。一個跟着一個前來。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
年級字:百(P1) 順(P2) 千(P1) 隨(P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李將軍見他聰明伶俐,知書曉事,愛得他如珠似玉一般,十分擡舉,百順千隨。”
年級字:夫(P2) 倡(P4) 婦(P2) 隨(P3)
原指封建社會認爲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後比喻夫妻和好相處。同“夫唱婦隨”。
語出《關尹子·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唱,一本作“倡”。
年級字:言(P1) 發(P1) 禍(P4) 隨(P3)
唐·陸贄《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其如言發禍隨,求之以情既無端,驗之以跡又無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年級字:隨(P3) 行(P1) 逐(P4) 隊(P2)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八卷:“衆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殺人,楊八老雖然心中不願,也不免隨行逐隊。”
年級字:千(P1) 隨(P3) 百(P1) 順(P2)
隨:追隨;順:順從。形容完全順隨別人,別人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一折:“欲要見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隨百順。”
年級字:俯(P5) 仰(P4) 隨(P3) 人(P1)
宋·蘇軾《送李公恕赴闕》詩:“安能終老塵土下,俯仰隨人如桔槔。”
年級字:隨(P3) 聲(P1) 吠(P5) 影(P2)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年級字:枉(P6) 直(P1) 隨(P3) 形(P2)
年級字:比(P1) 肩(P3) 隨(P3) 踵(P0)
《韓非子·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隨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絕於中。”
年級字:隨(P3) 行(P1) 就(P1) 市(P2)
年級字:適(P3) 俗(P2) 隨(P3) 時(P1)
年級字:形(P2) 影(P2) 相(P1) 隨(P3)
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係親密,經常在一起。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形影相弔,五情愧郝。”唐·崔峒《江上書懷》:“胡越書難到,存亡夢豈知。登高回首罷,形影自相隨。”
年級字:夫(P2) 唱(P1) 婦(P2) 隨(P3)
隨:附和。原指封建社會認爲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後比喻夫妻和好相處。
年級字:隨(P3) 時(P1) 施(P2) 宜(P3)
年級字:隨(P3) 鄉(P2) 入(P1) 鄉(P2)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
《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靜勝堂席上》詩:“天涯節物遮愁眼,旦復隨鄉便入鄉。”
年級字:如(P2) 影(P2) 隨(P3) 形(P2)
好象影子總是跟着身體一樣。比喻兩個人關係親密,常在一起。
《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漢·劉向《說苑·君道》:“故天之應人,如影之隨形,響之效聲者也。”
年級字:隨(P3) 物(P1) 賦(P6) 形(P2)
年級字:嫁(P3) 狗(P2) 隨(P3) 狗(P2)
宋·陳造《題六幺後》:“蘭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隨狗雞隨雞。”
年級字:隨(P3) 事(P1) 制(P2) 宜(P3)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七:“如道之正體,卻一定於此,而隨事制宜,自莫不當。”
年級字:隨(P3) 波(P1) 逐(P4) 塵(P2)
猶言隨波逐流。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着別人走。
明·高明《玉簪記·誑告》:“他是冰清玉潤,怎便肯隨波逐塵。”
年級字:言(P1) 出(P1) 禍(P4) 隨(P3)
《明史·鄒智傳》:“吾非不欲言,言出則禍隨,其誰吾聽?”
年級字:飛(P1) 蓬(P4) 隨(P3) 風(P1)
年級字:隨(P3) 俗(P2) 沉(P2) 浮(P3)
《晉書·文苑傳·王沈》:“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隨俗沉浮,爲時豪所抑。”
年級字:隨(P3) 方(P1) 逐(P4) 圓(P1)
①指立身行事無定則。②根據物體的形狀、地形的高低等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構造。
年級字:隨(P3) 高(P1) 就(P1) 低(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浮山遠禪師法嗣·衡嶽奉能禪師》:“苦樂共性,隨高就低。”
年級字:隨(P3) 珠(P1) 彈(P4) 雀(P3)
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因而得到的補償不了失去的。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年級字:隨(P3) 才(P1) 器(P2) 使(P2)
年級字:響(P2) 答(P2) 影(P2) 隨(P3)
年級字:隨(P3) 珠(P1) 荊(P5) 玉(P1)
隨侯珠與和氏璧的並稱。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同“隨珠和璧”。
年級字:隨(P3) 人(P1) 作(P2) 計(P2)
年級字:執(P4) 鞭(P2) 隨(P3)
手裏拿着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願意追隨在左右。
《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
年級字:瀾(P0) 倒(P2) 波(P1) 隨(P3)
明宋濂《<楚石禪師六會語>序》:“第近年以來,傳者失真,瀾倒波隨,所趣日下。”
年級字:隨(P3) 圓(P1) 就(P1) 方(P1)
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同“隨方就圓”。
年級字:逐(P4) 浪(P1) 隨(P3) 波(P1)
逐浪:追逐浪潮;隨波:隨順波流。喻指一個人缺乏主見,總是隨順時尚,人云亦云。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泥滯苟且,沒而不覺,隨波漂流,與漂俱滅者亦甚衆多。”
年級字:箕(P6+) 引(P2) 裘(P0) 隨(P3)
語出《禮記·學記》:“良治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年級字:隨(P3) 方(P1) 就(P1) 圓(P1)
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
年級字:一(P1) 波(P1) 才(P1) 動(P1) 萬(P2) 波(P1) 隨(P3)
指一波方動,萬波隨之而起。比喻事情開端後的不斷發展變化。
宋·惠洪《冷齋夜話·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yī bù yā zhòng bǎi bù suí yī
年級字:一(P1) 不(P1) 壓(P2) 衆(P3) ,(P1) 百(P1) 不(P1) 隨(P3) 一(P1)
清·冷佛《春阿氏謀夫案》第五回:“本來你胡鬧嗎!十個人當差,偏你要獨出己見麼?俗語說:‘一不扭衆,百不隨一’,誰叫你胡說白道,出這宗甑兒糕呢。”
jià jī suí jī jià gǒu suí gǒu
年級字:嫁(P3) 雞(P1) 隨(P3) 雞(P1) ,(P1) 嫁(P3) 狗(P2) 隨(P3) 狗(P2)
封建禮教認爲,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