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一(P1) 隅(P6+) 之(P2) 見(P1)
年級字:一(P1) 隅(P6+) 之(P2) 地(P1)
《南史·王弘傳論》:“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國。”
年級字:斗(P1) 絕(P4) 一(P1) 隅(P6+)
《魏書·西域傳·焉耆》:“焉耆爲國,斗絕一隅,不亂日久。”
年級字:一(P1) 隅(P6+) 之(P2) 說(P1)
《後漢書·王充等傳論》:“數子之言當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謬通方之訓,好申一隅之說。”李賢注:“一隅謂一方偏見也。”
年級字:負(P3) 隅(P6+) 頑(P2) 抗(P3)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藉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孟子·盡心下》:“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年級字:砥(P0) 礪(P0) 廉(P4) 隅(P6+)
宋·蘇軾《劉有方可昭宣使依舊嘉州刺史內侍押班制》:“砥礪廉隅,有搢紳之風。”
年級字:安(P1) 於(P2) 一(P1) 隅(P6+)
詞性:形容詞
苟安一隅,
苟且偷安不求進取。
「隅」角落。
安心在某一個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進取。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二書》:[1臣恭惟皇帝陛下厲志復仇,不肯即安於一隅,是有功於社稷也。1
年級字:砥(P0) 厲(P3) 廉(P4) 隅(P6+)
《禮記·儒行》:“近文章,砥厲廉隅。”孔穎達疏:“文儒者習近文章,以自磨厲,使成己廉隅也。”
年級字:砥(P0) 廉(P4) 峻(P4) 隅(P6+)
明·唐順之《方硯銘》:“汝之守,足以砥廉峻隅,而不刓於頑也。”
年級字:向(P1) 隅(P6+) 而(P1) 泣(P4)
向:對着;隅:牆角;泣:小聲地哭。一個人面對牆腳哭泣。形容沒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絕望地哭泣。
漢·劉向《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飯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年級字:苟(P0) 安(P1) 一(P1) 隅(P6+)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安於一隅,
苟且偷安不知進取。
「苟安」暫且偷生。
「一隅」一個角落。
在一個小地方偷安。
指統治者對外來侵略不進行抵抗,佔據一個小地方以偷安。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方今奸臣弄權,專主和議;朝廷聽信奸言,希圖苟安一隅,無用兵之志。」
年級字:海(P1) 角(P2) 天(P1) 隅(P6+)
元·張好古《張生煮海》第四折:“海角天隅,須有日再完整。”
年級字:一(P1) 隅(P6+) 三(P1) 反(P1)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年級字:失(P2) 之(P2) 東(P1) 隅(P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年級字:觀(P2) 隅(P6+) 反(P1) 三(P1)
猶言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方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反三之慧。”
年級字:避(P4) 溺(P3) 山(P1) 隅(P6+)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譬於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
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年級字:失(P2) 之(P2) 東(P1) 隅(P6+) ,(P1) 收(P1) 之(P2) 桑(P4)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yī rén xiàng yú mǎn zuò bù lè
年級字:一(P1) 人(P1) 向(P1) 隅(P6+) ,(P1) 滿(P2) 坐(P1) 不(P1) 樂(P2)
漢·劉向《說苑·貴德》:“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dōng yú yǐ shì sāng yú fēi wǎn
年級字:東(P1) 隅(P6+) 已(P1) 逝(P5) ,(P1) 桑(P4) 非(P2) 晚(P1)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