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拱(P4) 手(P1) 而(P1) 降(P2)
拱手:兩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斬漢將湯澆瑞雪,放心殺敵兵拱手而降。”
年級字:降(P2) 心(P1) 順(P2) 俗(P2)
年級字:降(P2) 格(P2) 以(P1) 求(P2)
魯迅《墳·燈下漫筆》:“那麼,到親戚朋友那裏借現錢去罷,怎麼會有?於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
年級字:生(P1) 岳(P3) 降(P2)
嵩:指嵩山;岳:高大的山;降:降生。比喻大人物的出生。
《詩經·大雅·嵩高》:“嵩高維岳,駿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年級字:招(P2) 降(P2) 納(P4) 叛(P3)
原指收容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現指收羅壞人,結黨作惡。
《宋史·劉光世傳》:“楚州破,命光世節制諸鎮,力守通泰。完顏昌屯承楚,光世知其衆思歸,欲攜貳之。……獲敵不殺,令持錢文示其徒,有欲歸者,扣江執錢爲信。歸者不絕。”
年級字:降(P2) 妖(P3) 捉(P2) 怪(P1)
原指有法術的人可以降伏妖精,捉拿鬼怪。後比喻以強大的力量戰勝兇惡的敵人。
明·周楫《西湖二集·馬神仙騎龍昇天》:“聞說葉天師慣會降妖捉怪,明日便張天師吃鬼迷也。”
年級字:從(P1) 天(P1) 而(P1) 降(P2)
《漢書·周亞夫傳》:“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爲將軍從天而下也。”
年級字:降(P2) 尊(P3) 貴(P3)
清·梁啓超《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乃實由紆尊降貴,自放棄其貴族之特權,以結歡於處士。”
年級字:降(P2) 尊(P3) 臨(P3) 卑(P3)
年級字:喜(P1) 從(P1) 天(P1) 降(P2)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貴腳踏踐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年級字:降(P2) 貴(P3) 尊(P3)
樑·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降貴紆尊,躬刊手掇。”
年級字:降(P2) 龍(P2) 伏(P4) 虎(P1)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南朝梁·慧皎《樑高僧傳》卷十:“能以祕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鬥,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年級字:鴻(P6+) 飛(P1) 霜(P3) 降(P2)
鴻雁爲候鳥,每年深秋歸飛,其時開始霜降,因用以指時序的變化和年歲的更換。
年級字:生(P1) 嶽(P0) 降(P2)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毛傳:“山大而高曰崧;嶽,四嶽也……嶽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傳是古四嶽後裔。
年級字:降(P2) 心(P1) 俯(P5) 首(P1)
年級字:伏(P4) 虎(P1) 降(P2) 龍(P2)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回:“豈不知俺趙匡胤是個打光棍的行手,憑你什麼三頭六臂,伏虎降龍的手段,若遇了俺時,須叫他走了進來,爬了出去。”
年級字:生(P1) 嶽(P0) 降(P2)
嵩:指嵩山;嶽:高大的山;降:降生。比喻大人物的出生。
《詩經·大雅·嵩高》:“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年級字:降(P2) 心(P1) 相(P1) 從(P1)
《左傳·隱公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謁焉,如舊婚媾,其能降以相從也。”
年級字:禍(P4) 從(P1) 天(P1) 降(P2)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則爲那窈窕娘,不招你個俊俏郎,弄出這一番禍從天降。”
年級字:望(P2) 風(P1) 而(P1) 降(P2)
風:蹤影。降:投降。看見敵人的影子便繳械投降。形容軍隊毫無士氣。
年級字:作(P2) 善(P2) 降(P2) 祥(P2)
《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年級字:降(P2) 顏(P2) 屈(P4) 體(P2)
年級字:降(P2) 本(P2) 流(P1) 末(P3)
猶言捨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年級字:降(P2) 心(P1) 下(P1) 氣(P1)
年級字:降(P2) 志(P2) 辱(P5) 身(P1)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年級字:明(P1) 升(P1) 暗(P2) 降(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6回:“就是再添一千個都老爺,也抵不上兩個監督、一個織造的好:這叫做‘明升暗降’。”
年級字:尊(P3) 降(P2) 貴(P3)
樑·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降貴紆尊,躬刊手掇。”
年級字:一(P1) 物(P1) 降(P2) 一(P1) 物(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山還有一山高指一件物品或物件的能力都會被另一件物品或物件所克制。
一物: 一件物品或物件。
降: 降服、馴服,制服、克制的意思。
指一件物品或物件的能力都會被另一件物品或物件所克制。
明·吳承恩《西遊記》:「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