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n
年級字:問(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答甲金文從「門」從「口」,「門」聲。有如開門前用言語查詢清楚。
請人解答有知道或不明白的事: 請問、借問、詢問、問答、學問、提問、試問、問題、問卷、過問、不恥下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 慰問、問好、問安、問候、問津、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 疑問、審問、查問、質問、問話、問責、問罪、問斬、追問、問口供、唯你是問、興師問罪、問心無愧。
管,干預: 不聞不問、概不過問。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東西:我問他借幾本書。
沒法回答: 被問倒了!
廣東俗語 - 不回答、不理睬: 十問九唔應
挑戰: 問鼎。
標點符號: 問號
唐.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 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晉書.卷五四.陸機傳》:「既而羈遇京師,久無家問。」
《宋書.卷四四.謝晦傳》:「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
《南北朝.木蘭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fǎn wèn
年級字:反(P1) 問(P1)
1.反過來問提問的人2.用疑問語氣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思
shì wèn
年級字:試(P3) 問(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試探性地問。
1. 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
2. 試著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3. 考問。
jù wèn
jí wèn
wèn zuì
wèn jí
wèn shì
tiān wèn
年級字:天(P1) 問(P1)
詞性:名詞
《天問》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語言別具一格,句式以四言為主,不用語尾助詞,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
全詩通篇是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內容奇絕,顯示出作者沉潛多思、思想活躍、想像豐富的個性,表現出超卓非凡的學識和驚人的藝術才華,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qiě wèn
年級字:且(P1) 問(P1)
詞性:名詞
《且問》是百里亂世創作的網絡小說,發表於晉江文學網。
lǜ wèn
Wènjuà
年級字:問(P1) 卷(P2)
問卷是社會研究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問卷的歷史可追溯到經驗社會調查廣泛開展的19世紀。例如,K.馬克思曾精心製作過一份工人調查表,它分為四個方面,包括近百個問題,以全面了解工人的勞動、生活和思想狀況。 20世紀以來,結構式的問卷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定量研究,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已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
jì wèn
wèn dá
shěn wèn
hé wèn
chá wèn
wèn xún
huá wèn
yè wèn
lè wèn
xué wèn
tí wèn
xiàwèn
zhì wèn
zhuī wèn
gù wèn
年級字:顧(P3) 問(P1)
參謀1. 指供帝王諮詢的侍從之臣。
2. 諮詢;詢問。
3. 審問。
4. 存問,慰問。
wènshì
年級字:問(P1) 世(P1)
to come out; to be published
yí wèn
guān wèn
年級字:官(P2) 問(P1)
詞性:動詞
官:在政府擔任職務的人,官員。
問:詢問,審訊,追究。官員詢問,審訊,追究。
liù wèn
céng wèn
xùn wèn
kǎo wèn
Wēi wèn
wèn tí
年級字:問(P1) 題(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答案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題目,要解決的矛盾、疑難, 事故, 麻煩, 關鍵, 要點。
wèn dǐng zhōng yuán
年級字:問(P1) 鼎(P5)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比喻追求最高榮譽、地位。
問:詢問、探討。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象徵王位、帝業。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到了春秋時,楚莊王有意圖謀取君位,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資料,並於前606年出兵征伐古代部落陸渾。
fā wèn
hé wèn
bèi wèn
wèn jù
qǐng wèn
wèn jīn
年級字:問(P1) 津(P3)
詞性:動詞
打聽渡口,引申為探求途徑或嘗試
例:使子路問津焉。 --《論語.微子》
遂無問津者。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人問津
jì wèn
jīng wèn
wèi wèn
huì wèn
wèn qīng
xìn wèn
xì wèn
wèn dào
wèn wán
zé wèn
wèn zé
年級字:問(P1) 責(P3)
詞性:動詞
追究責任。
政治上,問責是追究政府官員的責任,意即權責對等,是政治文明的體現。
wèn xùn
年級字:問(P1) 訊(P3)
詞性:動詞
1.詢問或打聽
例:幸可廣問訊。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咸來問訊。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問訊處
2.問候
例:彼此見禮問訊
3.僧尼跟人應酬時合十招呼。也叫打問訊
wèn lù
年級字:問(P1) 路(P1)
詞性:名詞
問路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事,當某人不明白如何到達某地的時候,並且遇到願意回答的人時,就會出現問路的情況。問路是在身處一個新的環境,不明目前所處的位置,或不知道目的地的所在,不了解要如何到達目的地時,通常採取向當地知情人詢問來得到有用信息的方式。問路是尋求幫助,而指路一般來說是助人的美德。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出現了網絡問路,並且出現了專門的問路與指路網站。這些網站幫助網友在網絡上指引方向,這包括了公交、自駕、本地搜索等指引,方便了網游旅遊。
xún wèn
kǎo wèn
zhì wèn
fǎng wèn
yīn wèn
年級字:音(P1) 問(P1)
詞性:名詞
消息,
音塵,
音訊音訊;書信。
《漢書·匈奴傳下》:“ 郅支單于遣使上書求侍子。 漢遣谷吉送之, 郅支殺吉。 漢不知吉音問。” 唐劉長卿《石梁湖有寄》詩:“煙波日已遠,音問日已絶。” 清惲敬《與莊大久書》:“為別十三載,不得音問七年,然私心拳拳,如終日侍左右也。”
wèn jià
tàn wèn
wèn hòu
wèn míng
pán wèn
wèn hǎo
xiào wèn
bī wèn
tǐ wèn
年級字:體(P2) 問(P1)
詞性:動詞
探問。
例:宋歐陽修《再舉米光濬狀》:“臣昨往岢嵐,親見光濬絶無病狀,體問得去年偶因飲酒,暫曾不安。” 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我向前體問俺渾家去。”《醒世姻緣傳》第八回:“卻説晁住到了京,各處體問,尋到傍晚止,尋見胡旦。”
dá wèn
年級字:東(P1) 捱(P1) 西(P1) 問(P1)
《平妖傳》第十五回:“這些衆人當一場生意,見神見鬼,東捱西問,那有消息。”
年級字:懸(P5) 壺(P3) 問(P1) 世(P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費長房傳》:“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年級字:入(P1) 門(P1) 問(P1) 諱(P6)
古代去拜訪人,先問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談話時避諱。也泛指問清楚有什麼忌諱。
《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噓(P6+) 寒(P2) 問(P1) 暖(P2)
噓寒:呵出熱氣使寒冷的人感到溫暖;問暖:指問寒問暖。形容對人的生活十分關切。
冰心《關於女人·我最尊敬體貼她們》:“孩子們安靜聽話,太太笑臉相迎,噓寒問暖。”
年級字:尋(P3) 花(P1) 問(P1) 柳(P3)
花、柳:原指春景,舊時亦指娼妓。原指賞玩春天的景色。後舊小說用來指宿娼。
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處。”
年級字:問(P1) 鼎(P5) 中(P1) 原(P1)
詞性:形容詞
比喻追求最高榮譽、地位,企圖奪取或攻佔中國核心地域。
問:詢問、探討。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象徵王位、帝業。
中原:中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到了春秋時,楚莊王有意圖謀取君位,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資料,並於前606年出兵征伐古代部落陸渾。
年級字:問(P1) 諸(P4) 水(P1) 濱(P4)
《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年級字:望(P2) 聞(P2) 問(P1) 切(P2)
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年級字:問(P1) 羊(P1) 知(P1) 馬(P1)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
年級字:問(P1) 罪(P4) 之(P2) 師(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葛巾》:“日已向辰,喜無問罪之師。”
年級字:入(P1) 境(P2) 問(P1) 俗(P2)
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風俗習慣,以免違犯。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以(P1) 心(P1) 問(P1) 心(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以心問心,忽然道:‘有計了。’”
年級字:此(P2) 問(P1) 彼(P5) 難(P2)
年級字:問(P1) 安(P1) 視(P1) 寢(P5)
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同“問安視膳”。
年級字:問(P1) 柳(P3) 評(P4) 花(P1)
年級字:好(P1) 問(P1) 決(P2) 疑(P3)
年級字:求(P2) 田(P1) 問(P1) 舍(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年級字:問(P1) 柳(P3) 尋(P3) 花(P1)
①玩賞春景。②後人以“花”、“柳”比喻妓女,故指狎妓。
年級字:詢(P4) 根(P1) 問(P1) 底(P2)
年級字:入(P1) 邦(P3) 問(P1) 俗(P2)
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瞭解它的風俗習慣。同“入國問俗”。
年級字:尋(P3) 消(P1) 問(P1) 息(P1)
明·馮夢龍《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雖然炫玉求售,又怕損了自己的名譽,不肯隨行逐隊,尋消問息。”
年級字:盤(P2) 根(P1) 問(P1) 底(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無如林之洋雖在海外走過幾次,諸事並不留心,究竟見聞不廣,被小山盤根問底,今日也談,明日也談,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年級字:弔(P0) 死(P3) 問(P1) 疾(P2)
《淮南子·修務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弔死問疾以養孤孀。”
年級字:問(P1) 天(P1) 買(P1) 卦(P1)
年級字:呵(P3) 壁(P2) 問(P1) 天(P1)
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漢·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年級字:尋(P3) 根(P1) 問(P1) 底(P2)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問一件事的原由。同“尋根究底”。
年級字:三(P1) 推(P2) 六(P1) 問(P1)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將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問,吊拷繃扒,打的小人受不過,只得屈招了。”
年級字:追(P1) 根(P1) 問(P1) 底(P2)
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至於後來那水車問題,他也實在說的毫無漏洞,但老來旺一夥竟非要擰住他追根問底!”
年級字:問(P1) 長(P1) 問(P1) 短(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五回:“王夫人更不用說拉着甄寶玉問長問短,覺得比自己家的寶玉老成些。”
年級字:耕(P2) 當(P2) 問(P1) 奴(P2)
《宋書·沈慶之傳》:“治國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年級字:撫(P5) 心(P1) 自(P1) 問(P1)
魯迅《華蓋集·這回是多數的把戲》:“倘使我看了《閒話》之後,便撫心自問:“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樣?””
年級字:答(P2) 非(P2) 所(P2) 問(P1)
葉聖陶《隔膜》:“按照着次序一問一答,沒有答非所問的弊病,就算情意格外濃厚。”
年級字:問(P1) 道(P1) 於(P2) 盲(P6)
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麼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唐·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
年級字:以(P1) 口(P1) 問(P1) 心(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隨又忖道:‘婦人之言,何足憑誰!況且他一頓飯錢,尚不能預備,就有驚恐,他如何出力相報得?’以口問心,行了幾裏。”
年級字:無(P2) 人(P1) 問(P1) 津(P3)
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年級字:採(P2) 風(P1) 問(P1) 俗(P2)
清·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採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
年級字:入(P1) 鄉(P2) 問(P1) 俗(P2)
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裏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年級字:入(P1) 境(P2) 問(P1) 禁(P4)
境:國境;禁:禁止,指法令或習俗所不歡物事項。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裏有什麼禁令。
《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學(P1) 問(P1) 水(P1) 平(P1)
詞性:名詞
「學問」通過不斷學習與查問而積累成的知識。
「水平」水的平面。應用的意思是借用大自然的「水平」作為量度高低標準。
指一個人的知識資歷高低或多少。
年級字:吊(P2) 死(P3) 問(P1) 疾(P2)
《淮南子·修務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吊死問疾以養孤孀。”
年級字:含(P4) 問(P1) 疾(P2)
蓼:一種苦味水草。不顧辛苦,慰問疾病。舊時比喻君主安撫軍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文:“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年級字:六(P1) 問(P1) 三(P1) 推(P2)
年級字:興(P2) 師(P1) 問(P1) 罪(P4)
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夥人去上門責問。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製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年級字:質(P4) 疑(P3) 問(P1) 難(P2)
質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於疑問反覆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漢書·陳遵傳》:“竦居貧,無賓客,時有好事者從之質疑問事,論道經書而已。”
年級字:十(P1) 死(P3) 不(P1) 問(P1)
年級字:撫(P5) 躬(P3) 自(P1) 問(P1)
清·昭槤《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今以愚昧,於此獲罪,所知爲之流涕,路人爲之嘆息。撫躬自問,爲幸多矣!”
年級字:問(P1) 寢(P5) 視(P1) 膳(P3)
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同“問安視膳”。
年級字:問(P1) 牛(P1) 知(P1) 馬(P1)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年級字:不(P1) 問(P1) 不(P1) 聞(P2)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樑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恃親養子。”
年級字:問(P1) 鼎(P5) 輕(P2) 重(P1)
詞性:形容詞
比喻追求最高榮譽、地位而探討相關資料。
問:詢問、探討。
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象徵王位、帝業。
輕重: 九鼎的大小輕重。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晉書.卷九八.王敦傳》:「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到了春秋時,楚莊王有意圖謀取君位,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資料,並於前606年出兵征伐古代部落陸渾。
年級字:投(P3) 石(P1) 問(P1) 路(P1)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藉以探測情況。後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年級字:不(P1) 相(P1) 問(P1) 聞(P2)
年級字:刨(P5) 根(P1) 問(P1) 底(P2)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三二:“一輛汽車碰在一株老樹上,並沒傷人……誰能刨根問底的要證據。”
年級字:入(P1) 國(P1) 問(P1) 俗(P2)
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瞭解它的風俗習慣。
《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年級字:音(P1) 問(P1) 兩(P1) 絕(P4)
年級字:有(P1) 問(P1) 必(P2) 答(P2)
年級字:反(P1) 躬(P3) 自(P1) 問(P1)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年級字:不(P1) 敢(P2) 問(P1) 津(P3)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唐·宋子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年級字:問(P1) 舍(P2) 求(P2) 田(P1)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年級字:載(P3) 酒(P4) 問(P1) 字(P1)
《漢書·揚雄傳下》:“家素貧,嗜酒,人希至門。時有好事者載酒餚從遊學。”又,“乃劉棻嘗從雄學作奇字。”
年級字:心(P1) 自(P1) 問(P1)
宋·宋祁《學舍晝上》:“捫心自問何功德,五管支離治繲人。”
年級字:執(P4) 經(P1) 問(P1) 難(P2)
《後漢書·儒林傳序》:“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年級字:明(P1) 知(P1) 故(P1) 問(P1)
清·無名氏《繡花鞋》:“明人何必細說。你也知道是誰,卻就是明知故問呢!”
年級字:問(P1) 十(P1) 道(P1) 百(P1)
年級字:入(P1) 竟(P2) 問(P1) 禁(P4)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裏有什麼禁令,以免觸犯。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竟而問禁者……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
年級字:好(P1) 問(P1) 則(P3) 裕(P6)
好:喜歡;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
年級字:訪(P3) 貧(P3) 問(P1) 苦(P1)
郭壽《迷路記》:“平地春雷響,來了共產黨,訪貧問苦下了鄉,介梅見太陽。”
年級字:不(P1) 聞(P2) 不(P1) 問(P1)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六回:“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丟了一個太守,也就不聞不問,焉有是理。”
年級字:勤(P2) 學(P1) 好(P1) 問(P1)
年級字:求(P2) 神(P1) 問(P1) 卜(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人事不省,十分危篤。吃的藥猶如潑在石上,一毫沒用。求神問卜,俱說無效。”
年級字:不(P1) 問(P1) 白(P1)
郁達夫《沉淪》五:“太陽已經起來了。他不問皁白,一直的往東走去。”
年級字:不(P1) 恥(P5) 下(P1) 問(P1)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年級字:問(P1) 心(P1) 無(P2) 愧(P4)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
年級字:記(P1) 問(P1) 之(P2) 學(P1)
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年級字:問(P1) 官(P2) 答(P2) 花(P1)
年級字:攀(P5) 花(P1) 問(P1) 柳(P3)
年級字:問(P1) 寒(P2) 問(P1) 暖(P2)
康濯《我在鄉下》:“他短不了上我屋裏來拉扯個時事,還常常問寒問暖問吃問住,親熱的不行。”
年級字:不(P1) 相(P1) 聞(P2) 問(P1)
《漢書·嚴助傳》:“於是拜爲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年級字:訪(P3) 親(P1) 問(P1) 友(P1)
茅盾《<子夜>後記》:“足有半年多不能讀書作文,於是每天訪親問友,在一些忙人中間鬼混,消磨時光。”
年級字:反(P1) 身(P1) 自(P1) 問(P1)
清·戴名世《程孝子傳》:“嗚呼!人孰不有母,讀孝子之事,反身自問,竟何如哉!”
年級字:問(P1) 一(P1) 答(P2) 十(P1)
年級字:問(P1) 安(P1) 視(P1) 膳(P3)
每日必問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
《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
年級字:問(P1) 和(P1) 尚(P2) 借(P1) 梳(P3)
年級字:一(P1) 問(P1) 三(P1) 不(P1) 知(P1)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年級字:不(P1) 問(P1) 青(P1) 紅(P1) 皂(P3) 白(P1)
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扯開衣服,看了兩處,不問青紅皁白,舉起鞭子就打。”
年級字:打(P1) 破(P2) 砂(P4) 鍋(P3) 問(P1) 到(P1) 底(P2)
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爲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年級字:借(P1) 問(P1) 酒(P4) 家(P1) 何(P1) 處(P2) 有(P1)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年級字:打(P1) 破(P2) 沙(P2) 鍋(P3) 問(P1) 到(P1) 底(P2)
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爲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