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開(P1) 台(P2) 鑼(P4) 鼓(P2)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的開頭部分。也比喻一個事件的開頭。
年級字:敲(P2) 鑼(P4) 放(P1)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實說,外國人會自己下鄉來和我們作對麼!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砲的硬出頭!”
年級字:敲(P2) 鑼(P4) 放(P1) 炮(P2)
年級字:收(P1) 鑼(P4) 罷(P2) 鼓(P2)
年級字:開(P1) 臺(P0) 鑼(P4) 鼓(P2)
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的開頭部分。也比喻一個事件的開頭。
馬烽《〈呂梁英雄傳〉起頭的話》:“如今只寫一個故事,雖然僅是一個小村子裏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晉綏解放區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艱苦鬥爭的輪廓。這些閒言淡語,只當作一段開臺鑼鼓吧!”
年級字:鳴(P4) 鑼(P4) 喝(P1) 道(P1)
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爲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時而作一得意想,便彷彿坐在四人大轎裏,鳴鑼開道的去接印一般。”
年級字:密(P2) 鑼(P4) 緊(P2) 鼓(P2)
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爲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製造的氣氛、聲勢。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麼陰謀,你走路也得當心呵,要帶眼識人。”
年級字:開(P1) 鑼(P4) 喝(P1) 道(P1)
古代官吏出行時,衙役在前面敲鑼,吆喝行人迴避。亦比喻替人炫耀張揚。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何如我們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縣的,每逢出門,定要開鑼喝道,叫人家認得他是官。”
年級字:鼓(P2) 篩(P5) 鑼(P4)
擂鼓:急擊鼓。篩鑼:敲鑼。敲鑼打鼓。形容大聲吵鬧。也比喻竭力把事情誇大。
元·杜仁杰《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曲:“擡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年級字:鳴(P4) 鑼(P4) 開(P1) 道(P1)
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爲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時而作一得意想,便彷彿坐在四人大轎裏,鳴鑼開道的去接印一般。”
年級字:鑼(P4) 鼓(P2) 喧(P4) 天(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
年級字:篩(P5) 鑼(P4) 鼓(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八回:“或有那遭網的,遇扣的,夾活兒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戲,翻筋斗,豎蜻蜓,當街上篩鑼擂鼓,無所不爲的頑耍。”
年級字:敲(P2) 鑼(P4) 打(P1) 鼓(P2)
年級字:緊(P2) 鑼(P4) 密(P2) 鼓(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鑼聲緊,鼓點密。戲曲開臺前的一陣節奏急促的鑼鼓。比喻爲配合某人的上臺或某事的推行而製造的氣氛、聲勢。
劉紹棠《狼煙》四:“綠樹蔥蘢的太子鎮裏,傳出一陣陣緊鑼密鼓的喧響。”
dāng miàn luó duì miàn gǔ
年級字:當(P2) 面(P1) 鑼(P4) 對(P1) 面(P1) 鼓(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活,他如何就慌了。要着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
qiān chuí dǎ luó yī chuí dìng shēng
年級字:千(P1) 打(P1) 鑼(P4) ,(P1) 一(P1) 定(P1) 聲(P1)
比喻在衆說紛紜的情況下發表決定性的意見。同“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qiān chuí dǎ luó yī chuí dìng yīn
年級字:千(P1) 錘(P6+) 打(P1) 鑼(P4) ,(P1) 一(P1) 錘(P6+) 定(P1) 音(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