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引(P2) 線(P2) 穿(P1) 針(P2)
漢·劉向《說苑·善說》:“縷困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萬乞吳二孃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年級字:大(P1) 海(P1) 撈(P3) 針(P2)
元·柯丹丘《荊釵記·誤訃》:“兒,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東海撈針。”
年級字:一(P1) 針(P2) 一(P1) 線(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要想搜我的丫頭,這不可能!我原比衆人歹毒,凡丫頭所有的東西,我都知道,都在我這裏間收着:一針一線,他們也沒得收藏。”
年級字:東(P1) 海(P1) 撈(P3) 針(P2)
元·柯丹丘《荊釵記·誤訃》:“兒,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東海撈針。”
年級字:暗(P2) 度(P2) 金(P1) 針(P2)
度:通“渡”,過渡,引申爲傳授。後用於比喻祕訣。又借指幕後交易。
見唐·馮翊子休《桂苑叢談·史遺》。傳說有名叫鄭採珠的姑娘,七夕祭織女,織女送她一根金針,從此她刺繡的技能更爲精巧。
年級字:針(P2) 頭(P1) 線(P2) 腦(P2)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二回:“只有晁夫人是個不肯忘舊、念人好處的人,凡是便人回家,不是二兩,就是一兩,再少也是五錢,分外還有布匹鞋面、針頭線腦之類。”
年級字:針(P2) 之(P2) 投(P3)
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因以之相投契。同“鍼芥相投”。
清·陳夢雷《絕交書》:“每探賾析微,窮極理性,罔間晨夕,自謂針芥之投,庶兒終始也。”
年級字:穿(P1) 針(P2) 引(P2) 線(P2)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萬乞吳二孃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年級字:一(P1) 針(P2) 見(P1) 血(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這不是把我們的毛病講得一針見血麼?不錯,黨八股中中國有,外國也有,可見是通病。”
年級字:海(P1) 底(P2) 撈(P3) 針(P2)
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三折:“俊兒夫似海內尋針,姻緣事在天數臨,無緣分怎的消任?直耽擱到如今。”
年級字:針(P2) 頭(P1) 線(P2) 尾(P1)
夏萍《曾憲梓傳》第一部分:“要生存,必須努力開墾,舉凡‘家頭窯尾、竈頭鍋尾、針頭線尾。田頭地尾’的各種勞作,客家婦女無不參與,而且與客家男人一起轄內製川、同甘共苦。”
年級字:針(P2) 之(P2) 契(P5)
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因以之指相投契。同“鍼芥相投”。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跋劉武仲魯田兄弟手書詩卷》:“行可以餘於武仲先生夙有針芥之契,屬爲題記。”
年級字:金(P1) 針(P2) 度(P2) 人(P1)
金·元好問《論詩》詩:“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年級字:磨(P3) 成(P1) 針(P2)
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潛確類書》卷六十:“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年級字:金(P1) 針(P2) 見(P1) 血(P3)
年級字:庸(P5) 針(P2) 俗(P2)
清·龔煒《巢林筆談·雙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針俗,卓識大力,一空當世作者。”
年級字:法(P1) 神(P1) 針(P2)
元·王實甫《本廂記》第三本第四折:“雖不會法灸神針,更勝似救苦難觀世音。”
年級字:飛(P1) 針(P2) 走(P1) 線(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一回:“這人姓侯,名健,祖居洪都人氏。做得第一手裁縫,端的是飛針走線。”
年級字:見(P1) 縫(P4) 插(P2) 針(P2)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七章:“‘小鋼炮後來打死敵人不少。’陳三又見縫插針地鼓勵他。”
年級字:綿(P4) 里(P1) 藏(P2) 針(P2)
綿:絲棉。棉絮裡面藏著針。形容柔中有剛。也比喻外貌和善,內心刻毒。
元·石君寶《曲江柳》第二折:“笑裡刀剮皮割肉,綿里針剔髓挑筋。”
年級字:鐵(P3) 成(P1) 針(P2)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年級字:綿(P4) 裏(P1) 藏(P2) 針(P2)
綿:絲棉。棉絮裏面藏着針。形容柔中有剛。也比喻外貌和善,內心刻毒。
元·石君寶《曲江柳》第二折:“笑裏刀剮皮割肉,綿裏針剔髓挑筋。”
年級字:步(P1) 線(P2) 行(P1) 針(P2)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二折:“那怕你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行針待哄誰?”
年級字:頂(P2) 針(P2) 續(P3) 麻(P1)
首尾相連,循環往復的一種文字遊戲。如:成語接龍等。
宋、元以來的一種文字遊戲。即一人說一條成語或詩文,下一個人以其尾字爲首字,再接着說,說不出者爲負,罰飲酒或其他。
年級字:針(P2) 之(P2) 合(P1)
清·方文《贈孟六玕明序》詩:“近前一語忽大笑,針芥之合良非輕。”
年級字:針(P2) 頭(P1) 削(P3) 鐵(P3)
清·楊潮觀《窮阮籍醉罵財神》:“若不是針頭削鐵將身憊,只怕你刀頭餂蜜將人害。”胡士瑩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爲舊時俗語,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奪泥燕口》:‘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年級字:水(P1) 底(P2) 撈(P3) 針(P2)
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三折:“俊兒夫似海內尋針,姻緣事在天數臨,無緣分怎的消任?直耽擱到如今。”
年級字:引(P2) 針(P2) 拾(P2)
語出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一說爲玳瑁。
年級字:大(P1) 政(P3) 方(P1) 針(P2)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回:“頗欲展施抱負,造成一法治國,所以一經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針宣言書,擬向國會宣佈。”
年級字:蛇(P4) 口(P1) 蜂(P2) 針(P2)
年級字:針(P2) 鋒(P3) 相(P1) 對(P1)
針鋒:針尖。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
年級字:吞(P3) 針(P2)
檗:俗稱黃柏,味苦。齧檗:食用黃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黃檗之苦。吞針:將針吞下,比喻食物極難入口。形容食物難以下嚥。
唐·康駢《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於口,各相眄良久,鹹若齧檗吞針 。”
年級字:橫(P2) 針(P2) 豎(P4) 線(P2)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說來不怕你大家笑話,我活了十九歲,不知橫針豎線,你就叫我釘個紐襻子,我不知從那頭兒釘起。”
年級字:細(P1) 針(P2) 密(P2) 縷(P5)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這位姑娘雖是細針密縷的一個心思,卻是海闊天空的一個性氣。”
年級字:針(P2) 尖(P2) 對(P1) 麥(P2) 芒(P3)
老舍《荷珠配》第一場:“黃龍袞你這小子真叫會算賬!怎奈呀針尖對麥芒,全三爺子不會上你的當。”
年級字:鐵(P3) 磨(P3) 成(P1) 針(P2)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年級字:鐵(P3) 棒(P3) 磨(P3) 成(P1) 針(P2)
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鐵杵磨成針”。
清·頤瑣《黃繡球》第十章:“拼着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的遲,實在收效最速。”
shàng wú piàn wǎ 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
年級字:上(P1) 無(P2) 片(P1) 瓦(P2) 下(P1) ,(P1) 無(P2) 插(P2) 針(P2) 之(P2) 地(P1)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年級字:只(P1) 要(P1) 功(P1) 夫(P2) 深(P2) ,(P1) 鐵(P3) 磨(P3) 成(P1) 針(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只要工夫深,
鐵杵磨成針、鐵杵磨成針勉勵工作只要有決心,勇於面對困難和挑戰,肯下功夫、用心、加上毅力,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功夫: 專心、用心而出的力。
鐵杵: 粗糙的鐵棍。
傳李白少時讀書感到困難,後來遇到一位老太太向他解釋如何將鐵棍磨成成細細的繡花針的故事。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年級字:只(P1) 要(P1) 工(P1) 夫(P2) 深(P2) ,(P1) 鐵(P3) 磨(P3) 成(P1) 針(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鐵杵磨成針勉勵工作只要有決心,勇於面對困難和挑戰,肯下功夫、用心、加上毅力,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工夫: 專心、用心而出的力。古通「功」。
鐵杵: 粗糙的鐵棍。
傳李白少時讀書感到困難,後來遇到一位老太太向他解釋如何將鐵棍磨成成細細的繡花針的故事。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