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采(P1)
詞性:動詞
甲金文從「爪」從「木」,甲骨文從「果」,象手在樹上採摘果實之形。「采」是「採」的初文。
摘取: 採摘、採擷、採花。
選取,蒐集,開發:採訪、採納、採集、採伐、採購、採掘、采寫。
利用: 採用。
神色,精神:神采、精采、 采采。同「彩」。
讚美: 喝采。
古代卿大夫的封地: 采地,亦稱采邑。
《說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四:「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采葉忙。」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漢書.卷三○.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采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
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鹽。」
《漢書.卷九一.貨殖傳》:「文采千匹。」
唐.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
《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年級字:鏡(P2) 裏(P1) 採(P2) 花(P1)
年級字:光(P1) 采(P1) 奪(P3) 目(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玉臺翠樹,光采奪目。”
年級字:兼(P3) 收(P1) 博(P4) 採(P2)
年級字:神(P1) 采(P1) 煥(P5) 發(P1)
神采:人的精神、神氣和光彩;煥發:光彩四射。形容精神飽滿,生氣勃勃的風貌。
《宋史·趙孟頫傳》:“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
年級字:想(P1) 望(P2) 丰(P3) 采(P1)
年級字:班(P2) 衣(P1) 戲(P2) 採(P2)
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綵衣作兒戲以娛親。後以之爲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雖無兒,效老萊,班衣戲採。”
年級字:神(P1) 采(P1) 奕(P4) 奕(P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玩具·晉唐小楷真跡》:“韓宗伯所藏曹娥碑,爲右軍真跡。絹素稍暗,字亦慘淡。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然。”
年級字:精(P2) 采(P1) 秀(P2) 髮(P2)
年級字:旁(P1) 收(P1) 博(P4) 採(P2)
年級字:沒(P1) 精(P2) 打(P1) 采(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無精打采,
發呆,
發楞,
發怐愗精神不振。
清·曹雪琴《紅樓夢》第八十七回:「賈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的歸至怡紅院中。」
年級字:博(P4) 採(P2) 衆(P3) 議(P5)
《三國志·吳志·孫登傳》:“臣聞爲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採衆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年級字:採(P2) 薪(P6) 之(P2) 憂(P3)
《孟子·公孫醜下》:“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
年級字:謬(P6) 採(P2) 虛(P4) 聲(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制臺又謬採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採(P2)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餘採,莫與比盛。”
年級字:茅(P3) 屋(P1) 採(P2) 椽(P0)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茅屋採椽,是以貴儉。”
年級字:採(P2) 鳳(P4) 隨(P3) 鴉(P2)
年級字:採(P2) 採(P2) 菲(P5)
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長。葑即蔓青,葉和根、莖地可食,但根莖味苦。
年級字:無(P2) 精(P2) 打(P1) 采(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發呆,
沒精打采,
精神不振,
發怐愗精神不振。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小紅待要過去,又不敢過去,只得悄悄向瀟湘館,取了噴壺而回,無精打采,自向房內躺着。」
年級字:搜(P3) 巖(P0) 採(P2) 幹(P2)
《魏書·段承根傳》:“剖蚌求珠,搜巖採幹,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年級字:左(P1) 右(P1) 採(P2) 獲(P5)
《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漢書·夏侯勝傳》:“勝從父子建,字子卿,自師事勝及歐陽高,左右採獲。”
年級字:披(P2) 採(P2) 蘭(P3)
披:拔開;榛:叢生的荊棘。撥開荊棘,採摘蘭草。比喻選拔人才。
《晉書·皇甫謐傳》:“陛下披榛採蘭,並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
年級字:采(P1) 薪(P6) 之(P2) 疾(P2)
年級字:精(P2) 采(P1) 秀(P2) 發(P1)
年級字:衣(P1) 不(P1) 完(P1) 采(P1)
年級字:鏤(P0) 金(P1) 錯(P1) 采(P1)
年級字:博(P4) 採(P2) 衆(P3) 長(P1)
漢·劉向《說苑·君道》:“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蹲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
年級字:謬(P6) 採(P2) 虛(P4) 譽(P4)
年級字:多(P1) 姿(P3) 多(P1) 采(P1)
詞性:形容詞
多彩多姿形容姿態和色彩變化多端。
多 : 多數、眾多。
姿 : 姿態、姿勢。
彩 : 色彩、五彩繽紛。
年級字:采(P1) 蘭(P3) 贈(P5) 芍(P0)
蘭:蘭花,花味清香;芍:芍藥。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詩經·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年級字:採(P2) 蘭(P3) 贈(P5) 藥(P2)
蘭:蘭花,花味清香;藥:芍藥。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詩經·鄭風·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年級字:文(P1) 采(P1) 風(P1) 流(P1)
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亦指才華橫溢與風度瀟灑的人物。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清·惲敬《同遊海幢寺記》:“夫士大夫登朝之後,大都爲世事牽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風流、友朋意氣相尚。”
年級字:採(P2) 風(P1) 問(P1) 俗(P2)
清·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採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
年級字:不(P1) 揪(P6) 不(P1) 採(P2)
年級字:驚(P2) 采(P1) 絕(P4) 豔(P3)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辨騷》:“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並能矣。”
年級字:犢(P0) 牧(P2) 採(P2) 薪(P6)
年級字:雕(P3) 文(P1) 織(P3) 採(P2)
年級字:龍(P2) 姿(P3) 鳳(P4) 採(P2)
年級字:幹(P2) 名(P2) 採(P2) 譽(P4)
《漢書·終軍傳》:“偃已前三奏,無詔,不惟所爲不許,而直矯作威福,以從民望,幹名採譽,此明聖所必加誅也。”
年級字:想(P1) 望(P2) 風(P1) 采(P1)
想望:仰慕。風采:風度神采。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見。
《漢書·霍光傳》:“初輔幼主,政由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年級字:博(P4) 採(P2) 眾(P3) 長(P1)
漢·劉向《說苑·君道》:“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蹲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
年級字:豐(P3) 富(P3) 多(P1) 采(P1)
秦牧《藝海拾貝·“果王”的美號》:“而在具體主題、內容、體裁、手法上,卻完全可以是豐富多採的。”
年級字:菲(P5) 之(P2) 採(P2)
不可因葑菲根莖味苦而連葉也不採。原比喻夫妻相處,應發德為重,不可因女子容顏衰退而遺棄。後常用作請人有所採取的謙詞。
年級字:旁(P1) 搜(P3) 博(P4) 採(P2)
年級字:兼(P3) 收(P1) 並(P2) 採(P2)
年級字:采(P1) 及(P2) 菲(P5)
《詩經·國風·邶風》:“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年級字:採(P2) 薪(P6) 之(P2) 患(P3)
年級字:龍(P2) 潛(P4) 鳳(P4) 採(P2)
年級字:採(P2) 椽(P0) 不(P1)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採椽不斫。”漢·曹操《度關山》詩:“不及唐堯,採椽不斫。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年級字:升(P1) 山(P1) 採(P2) 珠(P1)
到山上去採珍珠。比喻辦事的方向、方法錯誤,一定達不到目的。
《後漢書·劉玄傳》:“興化致理,譬猶緣木求魚,升山採珠。”
年級字:採(P2) 及(P2) 菲(P5)
《詩經·國風·邶風》:“採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年級字:興(P2) 高(P1) 采(P1) 烈(P2)
興:原指志趣,後指興致;採:原指神采,後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詞犀利。後多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步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年級字:衣(P1) 不(P1) 完(P1) 採(P2)
年級字:菲(P5) 之(P2) 采(P1)
不可因葑菲根莖味苦而連葉也不採。原比喻夫妻相處,應發德爲重,不可因女子容顏衰退而遺棄。後常用作請人有所採取的謙詞。
年級字:張(P2) 燈(P1) 結(P1) 采(P1)
年級字:神(P1) 采(P1) 奕(P4) 然(P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玩具·晉唐小楷真跡》:“韓宗伯所藏曹娥碑,爲右軍真跡。絹素稍暗,字亦慘淡。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然。”
年級字:神(P1) 采(P1) 飛(P1) 揚(P2)
丁玲《夢珂》:“她居然很能夠安逸的,高貴的,走過去握那少年導演的手,又用那神采飛揚的眼光去照顧一下全室的人。”
年級字:鳳(P4) 採(P2) 鸞(P0) 章(P3)
南朝·樑·沈約《謝齊竟陵王示永明樂歌啓》:“鳳採鸞章,霞鮮錦縟。”
年級字:采(P1) 薪(P6) 之(P2) 憂(P3)
《孟子·公孫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年級字:搜(P3) 岩(P3) 採(P2) 幹(P2)
《魏書·段承根傳》:“剖蚌求珠,搜岩採幹,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年級字:神(P1) 采(P1) 英(P1) 拔(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