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án wù bì huán
mǎi dú huán zhū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返(P2) 樸(P5) 還(P1) 真(P1)
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同“返樸歸真”。
《人民日報》1961.8.19:“就連那位聲‘美言不信’,力主返樸還真的老聘,在他自己寫《道德經》的時候,又何嘗不運用精妙的語言來著書立說,可見他也並不反對真正美的文采。”
年級字:討(P2) 價(P5) 還(P1) 價(P5)
討:索取。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覆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覆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三巧兒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
年級字:還(P1) 樸(P5) 反(P1) 古(P1)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反古”。
年級字:還(P1) 鄉(P2) 晝(P4) 錦(P3)
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年級字:倦(P4) 鳥(P1) 知(P1) 還(P1)
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後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晉·陶潛《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年級字:返(P2) 樸(P5) 還(P1) 淳(P6+)
返:返回,還。樸:樸實。淳:誠實,厚道。指恢復原始的誠實和樸實厚道的社會風氣。
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則神清志靜;用之治國,則返樸還淳。”
年級字:拾(P2) 帶(P1) 重(P1) 還(P1)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遊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爲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着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
年級字:返(P2) 本(P2) 還(P1) 源(P3)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峯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衆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麼?”
年級字:反(P1) 正(P1) 還(P1) 淳(P6+)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峯》:“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
年級字:衣(P1) 錦(P3) 還(P1) 鄉(P2)
《舊唐書·姜暮傳》:“衣錦還鄉,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年級字:返(P2) 本(P2) 還(P1) 元(P1)
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那時着第十六尊羅漢月明尊者,直至人間點化柳翠,返本還元,同登佛會。”
年級字:還(P1) 淳(P6+) 反(P1) 素(P4)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返樸”。
年級字:逐(P4) 物(P1) 不(P1) 還(P1)
語出《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八:“流代難寤,逐物不還。至人遠鑑,歸之自然。”
年級字:還(P1) 我(P1) 河(P1) 山(P1)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五卷:“徽宗嘗夢吳越錢王引徽宗御衣雲:‘我好來朝,便終於還我河山。’”
年級字:有(P1) 借(P1) 無(P2) 還(P1)
年級字:還(P1) 原(P1) 反(P1) 本(P2)
年級字:反(P1) 樸(P5) 還(P1) 淳(P6+)
明·王守仁《傳習錄》捲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於世也?”
年級字:還(P1) 元(P1) 返(P2) 本(P2)
年級字:返(P2) 老(P1) 還(P1) 童(P1)
《文苑英華》卷三五二載無名氏《七召》:“既變醜以成妍,亦反老而爲少。”
年級字:束(P2) 還(P1) 婦(P2)
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同“束縕請火”。
宋·秦觀《謝館職啓》:“束縕還婦,雖蒙假借之私;懲羹吹虀,尚慮譴訶之及。”
年級字:還(P1) 珠(P1) 合(P1) 浦(P0)
唐·駱賓王《上兗州刺史啓》:“還珠合浦,波含遠近之星。”
年級字:借(P1) 屍(P4) 還(P1) 魂(P4)
元·嶽伯川《鐵柺李·楔子》:“嶽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屍骸燒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屍還魂,屍骸是小李屠,魂靈是嶽壽。”
年級字:還(P1) 年(P1) 卻(P2) 老(P1)
年級字:往(P1) 渚(P0) 還(P1) 汀(P3)
年級字:還(P1) 珠(P1) 返(P2) 璧(P6)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十八回:“若非耿耿包卿一腔忠赤,焉得有還珠返璧之期。”
年級字:還(P1) 年(P1) 駐(P6) 色(P1)
南朝·樑·劉孝標《山棲志》:“金鹽重於素壁,玉豉貴於明珠,可以養性銷痾,還年駐色。”
年級字:買(P1) 櫝(P0) 還(P1) 珠(P1)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爲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年級字:還(P1) 淳(P6+) 反(P1) 古(P1)
年級字:還(P1) 醇(P5) 返(P2) 樸(P5)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反樸”。
年級字:還(P1) 淳(P6+) 返(P2) 樸(P5)
《梁書·明山賓傳》:“處士阮孝緒聞之,嘆曰:‘此言足使還淳還樸,激薄停澆矣。”
年級字:枕(P5) 蓆(P4) 還(P1) 師(P1)
唐·李德裕《贈王茂元司徒制》:“必當樽俎制勝,枕蓆還師,勢如風霆,功在刻漏。”
年級字:還(P1) 珠(P1) 買(P1) 櫝(P0)
年級字:合(P1) 浦(P0) 還(P1) 珠(P1)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今分一顆與你帶去,我自留一顆,以寓合浦還珠之意。”
年級字:反(P1) 老(P1) 還(P1) 童(P1)
《文苑英華》卷三五二載無名氏《七召》:“既變醜以成妍,亦反老而爲少。”
年級字:七(P1) 返(P2) 還(P1) 丹(P4)
李涵虛《三車祕旨》:“三車者,三件河車也。第一件運氣,即小週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人能知三車祕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年級字:珠(P1) 還(P1) 合(P1) 浦(P0)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嚐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年級字:斷(P3) 還(P1) 歸(P3) 宗(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年級字:借(P1) 屍(P4) 還(P1) 陽(P1)
猶言借屍還魂。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以另一種形式出現。
年級字:天(P1) 道(P1) 好(P1) 還(P1)
《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年級字:還(P1) 淳(P6+) 反(P1) 樸(P5)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返樸”。
年級字:合(P1) 浦(P0) 珠(P1) 還(P1)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嚐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年級字:卻(P2) 老(P1) 還(P1) 童(P1)
年級字:片(P1) 甲(P1) 不(P1) 還(P1)
明·方汝浩《禪真後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軍馬守關,以待劉總督後隊官軍,殺教他片甲不還,方稱暢快!”
年級字:以(P1) 眼(P1) 還(P1) 眼(P1)
《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年級字:錦(P3) 囊(P5) 還(P1) 矢(P0)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爲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盛以錦囊,……及凱旋而納之。”
年級字:返(P2) 本(P2) 還(P1) 原(P1)
本、原:根本,原來面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元·劉志淵《江神志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淨無陰。”
年級字:故(P1) 態(P2) 復(P4) 還(P1)
唐·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年級字:要(P1) 價(P5) 還(P1) 價(P5)
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覆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覆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年級字:告(P1) 老(P1) 還(P1) 家(P1)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還:回,返;家:故鄉、故里。因年老而辭職迴歸故鄉安度晚年。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三回:“一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還家。”
年級字:乍(P1) 暖(P2) 還(P1) 寒(P2)
宋·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慼。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宋 ·劉清夫《玉樓春》詞:“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
年級字:父(P1) 債(P4) 子(P1) 還(P1)
父親生前的債務,由子女負責償還。也指父輩的過錯累及子女。
祝興義《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在孃胎就背上父輩罪惡的包袱。就算是‘父債子還’吧。”
年級字:一(P1) 還(P1) 一(P1) 報(P2)
元·嶽伯川《鐵柺李》第一折:“不是我千錯萬錯,大剛來一還一報。”
年級字:告(P1) 老(P1) 還(P1) 鄉(P2)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符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
年級字:以(P1) 牙(P1) 還(P1) 牙(P1)
詞性:形容詞
疊詞以眼還眼,
你不仁我不義,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形容一種兩方面的來往關係。
互相向對方報復的行為,各方都用牙咬對方。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年級字:一(P1) 報(P2) 還(P1) 一(P1) 報(P2)
指做一件壞事後必受一次報復。也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報還一報。”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
年級字:解(P2) 鈴(P2) 還(P1) 須(P4) 繫(P3) 鈴(P2) 人(P1)
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爲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衆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衆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衆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xīn bìng hái xū xīn yào yī
年級字:心(P1) 病(P2) 還(P1) 須(P4) 心(P1) 藥(P2) 醫(P2)
心裏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jiě líng hái shì xì líng rén
年級字:解(P2) 鈴(P2) 還(P1) 是(P1) 繫(P3) 鈴(P2) 人(P1)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繫鈴人”。
yǐ yǎn huán yǎn yǐ yá huá yá
年級字:以(P1) 眼(P1) 還(P1) 眼(P1) ,(P1) 以(P1) 牙(P1) 還(P1) 牙(P1)
詞性:形容詞
疊詞你不仁我不義,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以牙還牙形容一種兩方面的來往關係。
互相向對方報復的行為,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雙方用瞪眼、用牙齒咬人回擊對方。指對方使用什麼手段,就用什麼手段進行回擊。
《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以(P1) 其(P2) 人(P1) 之(P2) 道(P1) ,(P1) 還(P1) 治(P2) 其(P2) 人(P1) 之(P2) 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
你不仁我不義,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自作自受報復。
「以」使用。
「其人」那一人。
「之道」方法。
「還治」反用於。
「之身」他的身上。
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反用在他自己身上。
比喻報復,或害人的結果。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即(P1) 以(P1) 其(P2) 人(P1) 之(P2) 道(P1) ,(P1) 還(P1) 治(P2) 其(P2) 人(P1) 之(P2) 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報復。
「以」使用。
「其人」那一人。
「之道」方法。
「還治」反用於。
「之身」他的身上。
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反用在他自己身上。
比喻報復,或害人的結果。
宋·朱熹《中庸集註》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