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遺(P3) 臭(P3) 萬(P2) 年(P1)
遺臭:死後留下的惡名。死後惡名一直流傳,永遠被人唾罵。
《晉書·桓溫傳》:“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
年級字:遺(P3) 恨(P4) 終(P2) 天(P1)
佩蘅子《吳江雪》第十六回:“則我之身雖死猶幸,他日殉節,庶有名目。但恐辱抹爹孃,害他涉險,計不出此,遺恨終天矣!”
年級字:遺(P3) 形(P2) 忘(P2) 性(P3)
超脫形骸,捨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同“遺形藏志”。
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俗(P2)
漢·賈誼《治安策》:“曩之爲秦者,今轉而爲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
年級字:遺(P3) 德(P4) 休(P1) 烈(P2)
宋·王珪《賜韓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斷來章批答》:“朕蒙遺德休烈,既已布澤四海之遐,矧定策禁中,以安社稷,褒功賦爵,庸敢後乎!”
年級字:遺(P3) 臭(P3) 無(P2) 窮(P3)
金·元好問《即事》詩:“燃臍易盡嗟何及,遺臭無窮古未聞。”
年級字:遺(P3) 德(P4) 餘(P4) 烈(P2)
宋·王珪《天地太廟七室皇后廟奉慈廟奏告仁宗皇帝謚號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遺德餘烈,蒙被天下,施之無窮。”
年級字:遺(P3) 世(P1) 忘(P2) 累(P3)
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於江海,或養操于山林,求遺世忘累志士而與之遊。”
年級字:遺(P3) 聞(P2) 瑣(P6) 事(P1)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爲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同“遺聞逸事”。
蠡勺居士《〈昕夕閒談〉小序》:“本以存昔日之遺聞瑣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見世事而已。”
年級字:遺(P3) 恨(P4) 千(P1) 古(P1)
清·徐瑤《太恨生傳》:“且生與女相愛憐若此,而卒不相遇,真堪遺恨千古。”
年級字:遺(P3) 臭(P3) 萬(P2) 載(P3)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年級字:一(P1) 覽(P4) 無(P2) 遺(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覽無餘一目瞭然、一覽而盡、盡收眼底形容眼前事物的結構簡單,一看便很容易明白或接受。
一覽:一眼看去。
無遺:沒有遺漏。
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完全看見了。
視覺廣闊或處於較高的位置,所有的景物完全看見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年級字:遺(P3) 聲(P1) 餘(P4) 價(P5)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聖人以爲名教乎?”
年級字:不(P1) 遺(P3) 餘(P4) 力(P1)
遺:留;餘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年級字:遺(P3) 篇(P3) 斷(P3) 簡(P2)
清·梅曾亮《陳碩士〈學士授經圖〉記》:“而苟其學之不足傳,與傳之不得其人,雖當時爲諸儒所宗,而遺篇斷簡不可見於後世者,往往有之。”
年級字:遺(P3) 風(P1) 逸(P6) 塵(P2)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人材》:“至於高蹈物表,遠引方外,亦皆清雋卓絕志士,是其遺風逸塵,霑被無極。”
年級字:遺(P3) 聲(P1) 墜(P5) 緒(P4)
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我朝唯納蘭公子,深入北宋唐奧。遺聲墜緒,二百年後,乃爲足下拾得,是何神術,欽佩欽佩!”
年級字:遺(P3) 編(P3) 絕(P4) 簡(P2)
唐·懷素《自敘》:“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
年級字:釋(P4) 知(P1) 遺(P3) 形(P2)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釋知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年級字:遺(P3) 禍(P4) 無(P2) 窮(P3)
宋·張元幹《跋〈了堂先生文集〉》:“已而子婿兄弟表裏祖述,遺禍無窮。”
年級字:遺(P3) 恩(P2) 餘(P4) 烈(P2)
《後漢書·王昌劉永傳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遺恩餘烈,英雄豈能抗之哉!”
年級字:遺(P3) 大(P1) 投(P3) 艱(P3)
年級字:甘(P2) 遺(P3) 愛(P1)
甘棠:木名,即棠梨;遺:留;愛:恩惠恩澤。舊時頌揚離去的地方官。
《詩經·周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年級字:遺(P3) 笑(P1) 大(P1) 方(P1)
語出《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明·荻岸散人《玉嬌梨》第八回:“晚生小子,怎敢在老先生面前放肆。況才非七步,未免一時遺笑大方。”
年級字:遺(P3) 文(P1) 逸(P6) 句(P2)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雖千古茫昧,理世玄遠,遺文逸句,容或可尋,沿途隱顯,方土可驗。”
年級字:謀(P4) 無(P2) 遺(P3)
遺諝:才智不足之處。所設計謀沒有不足之處。形容計謀周密,十分穩妥。
年級字:遺(P3) 編(P3) 斷(P3) 簡(P2)
宋·呂大臨《〈考古圖〉後記》:“雖遺編斷簡,僅存二三,然世移俗革,人亡書殘,不復想見先王之緒餘。”
年級字:棄(P4) 情(P2) 遺(P3) 世(P1)
年級字:涓(P0) 滴(P3) 不(P1) 遺(P3)
涓:細流;滴:小水珠。一點一滴也不遺漏。比喻極小的或極少的東西也不遺漏。
年級字:謀(P4) 無(P2) 遺(P3) 策(P4)
年級字:樂(P2) 道(P1) 遺(P3) 榮(P2)
年級字:細(P1) 無(P2) 遺(P3)
馮驥才、李定興《義和拳》:“然後急不可待地像倒水一般,把所知道的一切,鉅細無遺地告訴給劉黑塔他們。”
年級字:拾(P2) 掇(P0) 無(P2) 遺(P3)
年級字:遺(P3) 世(P1) 拔(P4) 俗(P2)
明·張居正《與司成馬孟河書》:“夫遺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濟物者,大賢之宏量也。”
年級字:算(P2) 無(P2) 遺(P3) 策(P4)
算:計劃;遺策:失算。形容策劃精密準確,從來沒有失算。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算無遺策,畫無失理。”《南史·梁簡文帝紀論》:“自謂安若太山,算無遺策。”
年級字:遺(P3) 簪(P0) 弊(P5) 履(P6)
《魏書·孝靜帝紀》:“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
年級字:斷(P3) 簡(P2) 遺(P3) 編(P3)
簡:古時用以書寫的竹片。編:穿簡的皮條。指殘缺不全的古籍。
唐·陸龜蒙《藥名離合夏日即事三首》詩之三:“青箱有意終須續,斷簡遺編一半通。”
年級字:路(P1) 不(P1) 拾(P2) 遺(P3)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年級字:聞(P2) 遺(P3) 事(P1)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蹟和傳說。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同“軼事遺聞”。
姚華《曲海一勺·駢史上》:“及於唐宋,其體益滋,稗則爲山,說則爲海,軼聞遺事,雜然著已。”
年級字:遺(P3) 世(P1) 獨(P4) 立(P1)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年級字:道(P1) 無(P2) 拾(P2) 遺(P3)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
年級字:遺(P3) 名(P2) 去(P1) 利(P2)
唐·盧肇《宜州新興寺碑銘》:“但學者不能窒慾攘貪,遺名去利。”
年級字:放(P1) 虎(P1) 遺(P3) 患(P3)
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年級字:遺(P3) 俗(P2) 絕(P4) 塵(P2)
清·戴名世《和陶詩》序:“其後蘇文忠謫居海外,流離患難之際,深懲世網慨然有遺俗絕塵之志。”
年級字:遺(P3) 形(P2) 藏(P2) 志(P2)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年級字:遺(P3) 芬(P3) 剩(P3) 馥(P0)
明·李東陽《跋〈聚芳亭卷〉》:“而詩書圖史,遺芬剩馥,在其子孫者,其來未艾,謂非少保公之賢而至然哉!”
年級字:易(P2) 於(P2) 拾(P2) 遺(P3)
年級字:遺(P3) 珠(P1) 棄(P4) 璧(P6)
本指棄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棄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優秀人才。
宋·陸游《〈曾裘父詩集〉序》:“然裘父得意可傳之作,蓋不止此,遺珠棄璧,識者興嘆。”
年級字:楚(P2) 弓(P1) 遺(P3) 影(P2)
《晉書·樂廣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年級字:滄(P5) 海(P1) 遺(P3) 珠(P1)
大海里的珍珠被採珠人所遺漏。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新唐書·狄人傑傳》:“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年級字:遺(P3) 蹟(P3) 談(P2) 虛(P4)
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韓愈)之學則可,無退之之學而遺蹟談虛,恐援據所及,金根金銀或相貿易,並可赧矣。”
年級字:不(P1) 遺(P3) 細(P1)
廖仲愷《答胡適井田書》:“可見先生對一個問題不肯苟且的態度,不遺鉅細的精神。真是佩服。”
年級字:遺(P3) 臭(P3) 萬(P2) 世(P1)
宋·謝採伯《密齋筆記》卷一:“公不喪心病狂,奈何一旦爲此,若不早改圖,必且遺臭萬世。”
年級字:事(P1) 遺(P3) 聞(P2)
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係》:“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鹹筆之於書,以冀流傳久遠。”
年級字:補(P2) 過(P1) 拾(P2) 遺(P3)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左拾遺,
右拾遺古時輔助王帝找出和填補過失、遺漏的工作。
唐朝及後來朝代設置的官位,分左、右拾遺,意思是為皇帝撿起的遺漏的工作,是諫官的一種。當時左拾遺比右拾遺大一些,直到元代以右為大。
「補過」填補、補救,過失、過錯。
「拾遺」執拾、拾取,遺忘、遺漏。
《漢書·汲黯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習(P1)
《宣和書譜·衛恆》:“學家相傳,四世不墜,盛哉,遂與王謝家遺風餘習相季孟也。”
年級字:遺(P3) 老(P1) 孤(P3) 臣(P2)
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昔者改姓易代,興亡倏忽,一二遺老孤臣,不忍見宗社之傾,君父之辱,猶或黃冠草履,歌哭空山,亂礁窮島,相望飲泣。”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澤(P5)
《宣和書譜·張彥遠》:“此其遺風餘澤,沾馥後人者特非一日。”
年級字:遺(P3) 形(P2) 去(P1) 貌(P2)
明·袁宏道《與陶孝若書》:“然一相識,而遂遺形去貌,又非淺淺者可同年輪也。”
年級字:遺(P3) 哂(P0) 大(P1) 方(P1)
《鼓掌絕塵》第二回:“杜先生笑道:‘恐拙句遺哂大方。’”
年級字:遺(P3) 墮(P5) 簪(P0)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七出:“清曉,侍婢不惜千金,相呼鬥百草。遺珥墮簪,蹙着鞦韆,不禁笑語聲高。”
年級字:遺(P3) 物(P1) 忘(P2) 形(P2)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年級字:文(P1) 化(P1) 遺(P3) 產(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遺(P3) 音(P1) 餘(P4) 韻(P3)
《宣和書譜·皇象》:“則又見其遺音餘韻,得之於筆墨外也。”
年級字:棄(P4) 智(P3) 遺(P3) 身(P1)
年級字:道(P1) 不(P1) 拾(P2) 遺(P3)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年級字:暴(P4) 露(P2) 無(P2) 遺(P3)
周恩來《評馬歇爾離華聲明》:“美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已原形畢露,蔣介石政府的賣國外交亦暴露無遺。”
年級字:遺(P3) 簪(P0) 弊(P5)
《北齊書·高德政傳》:“魏靜帝曰:‘人念遺簪弊屨,欲與六宮別,可乎?’乃人與夫人賓御以下訣別,莫不噓欷掩涕。”
年級字:遺(P3) 惠(P2) 餘(P4) 澤(P5)
《晉書·摯虞傳》:“前乙巳赦書,遠稱先帝遺惠餘澤,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教(P1)
宋·葉適《金壇縣重建學記》:“京口常爲江南必爭之地,其人以智詐勇力擅名於時,而古人遺風餘教無聞焉,何也?”
年級字:遺(P3) 臭(P3) 千(P1) 年(P1)
明·邵璨《香囊記·強婚》:“豈不聞李氏斷臂,清風滿耳如生;文君(卓文君)夜奔,遺臭千年未泯。”
年級字:流(P1) 風(P1) 遺(P3) 蹟(P3)
年級字:纖(P6) 悉(P3) 無(P2) 遺(P3)
宋·李光《論王子獻等札子》:“蒲魚荷芡之利,皆日計月課,纖悉無遺,遂致泊旁之人,無所衣食。”
年級字:不(P1) 遺(P3) 余(P4) 力(P1)
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出來,一點都不保留,形容盡心盡力。
年級字:餘(P4) 風(P1) 遺(P3) 文(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樂鬆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爲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餘風遺文,蓋蔑如也。”
年級字:遺(P3) 芬(P3) 餘(P4) 榮(P2)
《宋書·禮志三》:“爰洎姬漢,風流尚存,遺芬餘榮,綿映紀緯。”
年級字:道(P1) 不(P1) 掇(P0) 遺(P3)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降、敗、殺人及剽動者斬,盜者十倍取償,殺牛馬者沒爲奴婢,故道不掇遺。”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思(P2)
唐·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絳即東雍,爲守理所,稟參實沉分,氣蓄兩河潤,有陶唐冀遺風餘思。”
年級字:拾(P2) 遺(P3) 補(P2) 闕(P6+)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年級字:遺(P3) 害(P1) 無(P2) 窮(P3)
漢·魏伯陽《參同契》:“爐鼎鉛汞,皆是寓言,非言煉燒。方士轉向附會,遂貽害無窮。”
年級字:手(P1) 澤(P5) 之(P2) 遺(P3)
《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年級字:道(P1) 不(P1) 舉(P2) 遺(P3)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新唐書·闞祾傳》:“部兵皆羣盜,橫相侵牟,祾案罪殺之,雖親故無脫者,至道不舉遺。”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烈(P2)
《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晉書·劉頌傳》:“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
年級字:遺(P3) 簪(P0) 墜(P5) 履(P6)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年級字:遺(P3) 聞(P2) 事(P1)
宋·周密《武林舊事》:“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版傳抄。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
年級字:遺(P3) 老(P1) 遺(P3) 少(P1)
遺老:舊稱前朝的舊臣;遺少:留戀舊時代的少年。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戀過去、思想頑固陳舊的人。
魯迅《南腔北調集·作文祕訣》:“這一個所謂‘錯’,就使《文選》之類在遺老遺少們的心眼裏保住了威靈。”
年級字:遺(P3) 聞(P2) 逸(P6) 事(P1)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爲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藉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
年級字:遺(P3) 臭(P3) 千(P1) 秋(P1)
清·侯方域《擬思宗改元廷臣謝表》:“姑念放麑,使御魍魎之鬼,擁戴稱頌,懸金石不刊之書,令其遺臭千秋。”
年級字:餘(P4) 業(P2) 遺(P3) 烈(P2)
《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餘業遺烈,流而未滅。”
年級字:遺(P3) 艱(P3) 投(P3) 大(P1)
年級字:遺(P3) 簪(P0) 絕(P4) 纓(P6+)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後合二事爲“遺簪絕纓”。
年級字:補(P2) 闕(P6+) 拾(P2) 遺(P3)
闕:通“缺”,缺失。拾遺:補錄遺漏。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晉書·張軌傳》:“聖王將舉大事,必崇三訊之法,朝置諫官以匡大理,疑承弼以補闕拾遺。”
年級字:遺(P3) 臭(P3) 萬(P2) 代(P2)
唐·高適《後漢賊臣董卓廟議》:“母妻屠戮,種族無留,懸首燃臍,遺臭萬代。”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韻(P3)
《朱子全書·治道一》:“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於一時,而其遺風餘韻,猶有稱思於後世者也。”
年級字:遺(P3) 物(P1) 識(P2) 心(P1)
晉·陸機《贈馮文羆遷丘令》:“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年級字:遺(P3) 寢(P5) 載(P3) 懷(P3)
唐·李元成《應賢良方正科對策》:“且猶郡邑公選,巖穴敷求,遺寢載懷,比歲臨問,佇經術以佐職,相藝能以建官,則古之坐明堂,議衢室,安可以儔清問之深也。”
年級字:遺(P3) 風(P1) 古(P1) 道(P1)
清·元祚《從安節宓草昆仲乞寫鶴舟圖》詩:“水田茆屋莫愁村,別有遺風古道存。”
年級字:遺(P3) 魂(P4) 亡(P2) 魄(P5)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遺魂亡魄,休精息神。”
年級字:策(P4) 無(P2) 遺(P3) 算(P2)
年級字:掃(P1) 地(P1) 無(P2) 遺(P3)
年級字:殆(P0) 無(P2) 遺(P3)
晉·周祗《與劉裕書諫伐蜀》:“然益土荒殘,野無青草,成都之內,殆無孑遺。”
年級字:除(P2) 疾(P2) 遺(P3) 類(P3)
遺:留下。類:種。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徹底,留下禍根。
年級字:亡(P2) 矢(P0) 遺(P3) 鏃(P0)
年級字:遺(P3) 世(P1) 絕(P4) 俗(P2)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年級字:遺(P3) 芳(P2) 餘(P4) 烈(P2)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教》:“遺芳餘烈,奮乎百世。”
年級字:不(P1) 遺(P3) 寸(P1) 長(P1)
寸長:微小的長處。不遺漏一點點長處。形容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給予稱讚。
年級字:舉(P2) 無(P2) 遺(P3) 策(P4)
舉:提出;策:計謀、辦法。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
年級字:遺(P3) 休(P1) 餘(P4) 烈(P2)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同“遺芳餘烈”。
宋·歐陽修《尊皇太后冊文》:“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聖,而小子獲承之,以繼我仁考之遺休餘烈。”
年級字:遺(P3) 簪(P0) 墜(P5)
遺:遺失;墜:掉落;屨: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後指不忘舊友叫“不棄遺簪墜屨”。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年級字:遺(P3) 墜(P5) 簪(P0)
清·洪昇《長生殿·禊遊》:“朱論,碾破芳堤,遺珥墜簪,落花相襯。”
年級字:遺(P3) 孽(P0) 餘(P4) 烈(P2)
宋·蘇轍《唐論》:“高帝(漢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餘烈,至於文景,而爲淮南、濟北、吳、楚之亂。”
年級字:野(P2) 沒(P1) 遺(P3) 賢(P4)
年級字:遁(P0) 世(P1) 遺(P3) 榮(P2)
晉·慧遠《答何鎮南書》:“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年級字:遺(P3) 黎(P4) 故(P1) 老(P1)
明·宋濂《曾君石表碑》:“當宋初改物,遺黎故老猶有存者。”
年級字:遺(P3) 風(P1) 舊(P2) 俗(P2)
元·揭傒斯《彭州學記》:“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爲賓主,治者狃聞習見,以遺風舊俗爲可鄙,前言往行爲可鄙。”
年級字:蠹(P0) 簡(P2) 遺(P3) 編(P3)
唐·羅隱《詠史》:“蠹簡遺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年級字:遺(P3) 簪(P0) 墜(P5)
宋·柳永《木蘭花》詞:“盈盈,鬥草踏青。人豔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墜珥,珠翠縱橫。”
年級字:遺(P3) 簪(P0) 墮(P5) 履(P6)
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遺簪墮履之恩,好生養志之德。”唐·羅隱《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詩之二:“遺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年級字:遺(P3) 華(P2) 反(P1) 質(P4)
《文選·陸雲〈大將軍宴會被命做詩〉》:“頹綱既振,品物鹹秩。神道見素,遺華反質。”李善注:“華謂採章,質謂淳樸也。遺,棄也。”
年級字:養(P2) 虎(P1) 遺(P3) 患(P3)
詞性:副詞
成語遺:留下;患:禍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會成爲後患。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後患。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遺患也。”
年級字:遺(P3) 世(P1) 越(P2) 俗(P2)
三國·魏·曹植《七啓》:“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越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
年級字:遺(P3) 簪(P0) 脫(P2)
清·錢學綸《語新》捲上:“假敬神爲名,列食歡呼,遺簪脫舄,雖雲男女分曹,究屬面面相覷。”
年級字:野(P2) 無(P2) 遺(P3) 才(P1)
年級字:養(P2) 遺(P3) 患(P3)
留着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爲後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後漢書·馮衍傳》李賢注引馮衍《與婦弟任武達書》:“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年級字:遺(P3) 簪(P0) 墮(P5)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唐·虞世南《門有車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墮珥解羅繻。”
年級字:路(P1) 無(P2) 拾(P2) 遺(P3)
指東西掉在路上,人們不會撿起據爲己有。形容社會風尚好。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爲中都宰,中都魯邑製爲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採(P2)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餘採,莫與比盛。”
年級字:遺(P3) 編(P3) 墜(P5) 簡(P2)
金·元好問《入濟源寓舍》詩:“遺編墜簡文章爛,糲食粗衣歲月長。”
年級字:野(P2) 無(P2) 遺(P3) 賢(P4)
年級字:遺(P3) 訓(P3) 餘(P4) 風(P1)
《宋書·明帝紀論》:“聖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稱先王,蓋由遺訓餘風,足以貽之來世也。”
年級字:遺(P3) 落(P2) 世(P1) 事(P1)
《晉書·阮籍傳》:“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爲步兵校尉。遺落世事,雖去佐職,恆遊府內,朝宴必與焉。”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象(P1)
宋·司馬光《投壺新格》:“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餘象猶彷彿也。”
年級字:遺(P3) 篇(P3) 墜(P5) 款(P5)
宋·張淏《雲谷雜記·藏金石刻》:“前代遺篇墜款,因得概見於方冊間,此尤可貴也。”
年級字:養(P2) 虎(P1) 自(P1) 遺(P3) 患(P3)
年級字:非(P2) 物(P1) 質(P4) 遺(P3) 產(P2)
詞性:名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jǔ rú hóng máo qǔ rú shí yí
年級字:舉(P2) 如(P2) 鴻(P6+) 毛(P1) ,(P1) 取(P2) 如(P2) 拾(P2) 遺(P3)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Shì jiè fēi wù zhí wén huà yí chǎn
年級字:世(P1) 界(P2) 非(P2) 物(P1) 質(P4) 文(P1) 化(P1) 遺(P3) 産(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