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誤(P5) 入(P1) 歧(P6) 途(P3)
誤:受惑;歧途:錯誤的道路。由於受煽惑而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寫於深夜裏》:“然被告等皆年幼無知,誤入歧途,不無可憫。”
年級字:出(P1) 處(P2) 殊(P3) 途(P3)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八:“出處殊途,俯仰異容。瞻嘆古烈,思邁高蹤。”
年級字:荊(P5) 棘(P6) 載(P3) 途(P3)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年級字:然(P2) 改(P2) 途(P3)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年級字:日(P1) 暮(P5) 途(P3) 窮(P3)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
年級字:窮(P3) 途(P3) 之(P2) 哭(P1)
本意是因車無路可行而悲傷,後也指處於困境所發的絕望的哀傷。
《晉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閣序》:“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年級字:末(P3) 路(P1) 窮(P3) 途(P3)
《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年級字:假(P1) 途(P3) 滅(P3)
《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年級字:僕(P4) 僕(P4) 道(P1) 途(P3)
年級字:日(P1) 暮(P5) 途(P3) 遠(P1)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日暮途遠,人間何世。”
年級字:索(P3) 途(P3)
指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塗”。
《蘇軾集·錄單鍔吳中水利書》:“鈞曰:‘水之患,天數也。’按行者駕輕舟於汪洋之陂,視之茫然,猶擿埴索途,以爲不可治也。”
年級字:半(P1) 途(P3) 而(P1) 廢(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年級字:途(P3) 窮(P3) 日(P1) 暮(P5)
清黃遵憲《羣公》詩:“途窮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
年級字:改(P2) 途(P3) 易(P2) 轍(P0)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清·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年級字:老(P1) 馬(P1) 識(P2) 途(P3)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年級字:急(P1) 不(P1) 擇(P5) 途(P3)
年級字:改(P2) 轍(P0) 易(P2) 途(P3)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宋·楊夔《復宮闕後上執政書》:“前車已覆,後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
年級字:鷹(P2) 犬(P1) 塞(P3) 途(P3)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魯迅《僞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這是後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乾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廟麼?”
年級字:異(P3) 途(P3) 同(P1) 歸(P3)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道(P1) 盡(P3) 途(P3) 窮(P3)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面臨末日。
《晉書·嵇康傳》:“自卜已審,若道盡塗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於溝壑也。”
年級字:途(P3) 途(P3) 是(P1) 道(P1)
聶紺弩《<女權論辯>題記一》:“女人的幸福是看他的丈夫怎樣,應該先努力安排一個家等等,這樣或者那樣,說得途途是道。”
年級字:道(P1) 聽(P1) 途(P3) 說(P1)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年級字:計(P2) 窮(P3) 途(P3) 拙(P5)
明·孫梅錫《琴心記·相如倦遊》:“相公,休怯。你病人凋梧,貪依衰草,一時計窮途拙,且自藏珍。”
年級字:窮(P3) 途(P3) 末(P3) 路(P1)
《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年級字:命(P3) 途(P3) 多(P1) 舛(P0)
舛:不順,不幸。命運充滿不順。指一生坎坷,屢受挫折。
唐·王勃《滕王閣餞別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年級字:迷(P2) 途(P3) 知(P1) 反(P1)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年級字:日(P1) 莫(P2) 途(P3) 遠(P1)
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同“日暮途遠”。
年級字:途(P3) 遙(P3) 日(P1) 暮(P5)
語出《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年級字:長(P1) 途(P3) 跋(P0) 涉(P4)
跋涉:翻山越嶺、趟水過河。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六回:“嶽夫人道:‘……怎敢勞姐長途跋涉,決難從命。’”
年級字:窮(P3) 途(P3) 潦(P0) 倒(P2)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同“窮愁潦倒”。
年級字:視(P1) 爲(P2) 畏(P4) 途(P3)
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險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難的、可怕的事情。
《莊子·達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年級字:道(P1) 盡(P3) 途(P3) 殫(P0)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私意自試,必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塗窮,則已耳。”《晉書·嵇康傳》作“道盡途殫”。
年級字:荊(P5) 棘(P6) 塞(P3) 途(P3)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年級字:殊(P3) 途(P3) 同(P1) 歸(P3)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循(P5) 途(P3) 守(P2) 轍(P0)
年級字:同(P1) 歸(P3) 殊(P3) 途(P3)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年級字:視(P1) 為(P2) 畏(P4) 途(P3)
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險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難的、可怕的事情。
《莊子·達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年級字:荊(P5) 棘(P6) 滿(P2) 途(P3)
年級字:識(P2) 途(P3) 老(P1) 馬(P1)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途(P3)
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同“進退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