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ì
年級字:退(P2)
詞性:動詞
離去前進甲骨文從「皀」從「夊」。
「皀」是古時的一種食器,含「足」的反寫,有飲食完畢離開之意。
向後,反方向移動、倒行:退席、退下、退出、後退、倒退、進退兩難、以退為進。
離開: 撤退、遲到早退。
卸下職務,離職: 退休、退職、退伍、功成身退 。
取消、解除: 退租、退學、退婚。
因恐懼而離開: 畏縮、退縮不前、退卻、退懦。
擊倒敵人: 擊退、退敵。
減少、下降: 減退、退步、退化、衰退、退燒、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交還、歸還: 退還、退貨、退款、退錢、退票。
脫去、除去: 退毛、退衣
謙讓: 退讓、謙退。
《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
《晉書.卷三七.宗室列傳.安平獻王孚》:「宣帝執政,常自退損。」
《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子胥退而耕於野。」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
《紅樓夢》第一六回:「聞得父母退了前夫,它便一根麻繩,悄悄的自縊了。」
《西遊記》第二三回:「把他且浸在後邊淨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鹽醃著,使陰天下酒。」
《左傳.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
宋.蘇軾〈雪後書北臺壁〉詩二首之二:「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tuì táng
jīng tuì
tuì ràng
年級字:退(P2) 讓(P2)
詞性:動詞
妥協,
讓步,
退卻,
退步讓步,在壓力、堅決要求或懇請下讓步、屈服
在原則問題上從不退讓
tuì wǔ
jìn tuì
tuì wèi
hòu tuì
tuì xiū
年級字:退(P2) 休(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在職卸下職務,年老離職。
退: 退下、退出。
休: 休息、休止。
chè tuì
jiǎn tuì
tuì què
gào tuì
tuì shuì
shuāi tuì
tuì xué
年級字:退(P2) 學(P1)
詞性:動詞
放棄上課或停修學科
例:他學習了一年左右沒有得到學位就退學了
tuì rè
tuì huà
年級字:退(P2) 化(P1)
詞性:動詞
進化1. 生物體的一部分器官變小,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
闌尾是個退化了的器官2. 泛指事物由優變劣,由好變壞
雖然它的四肢長而有力這種動物的大腦卻退化了
tuì bì
dào tuì
yǐ tuì
tuì péi
tuì lù
tuì huí
xiāo tuì
tuì jū
年級字:退(P2) 居(P2)
詞性:動詞
引退閒居;從原來的地位、等次後退到較低的地位、等次。
lí tuì
年級字:離(P2) 退(P2)
詞性:動詞
國家體制內在編人員,工作到達一定的年齡和,按照相關政策,離開工作崗位的行為。
cí tuì
tuì chū
年級字:退(P2) 出(P1)
詞性:動詞
加入,
參加,
投入,
進去離開所參與的某事或某種活動。退席或退場以示不贊同。
Yǒu tuì
tuì chǎng
tuì suō
xià tuì
tuì huán
dǎ tuì
tuì yì
kuài tuì
tuì bù
年級字:退(P2) 休(P1) 潮(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大量勞動力卸下職務,年老離職,有如潮水漲退時的力量。
退: 退下、退出。
休: 休息、休止。
潮: 潮水、退潮。
年級字:進(P1) 退(P2) 消(P1) 長(P1)
清·魏源《〈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君在乾隆末,與大學士和珅同朝,鬱郁不合,故與《詩》《易》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際,往往發憤慷慨,流連太息,讀其書可以悲其志雲。”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途(P3)
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同“進退無路”。
年級字:退(P2) 如(P2) 山(P1) 移(P2)
年級字:以(P1) 退(P2) 為(P2) 進(P1)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年級字:進(P1) 退(P2) 履(P6) 繩(P2)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路(P1)
前進無路,後退也無路。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
宋·朱熹《答劉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餘子紛紛,纔有毛髮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無門,亦何足爲軒輊耶。”
年級字:進(P1) 退(P2) 應(P2) 矩(P4)
年級字:進(P1) 退(P2) 狐(P3) 疑(P3)
年級字:退(P2) 讓(P2) 賢(P4) 路(P1)
退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年級字:進(P1) 榮(P2) 退(P2) 辱(P5)
年級字:退(P2) 食(P1) 自(P1) 公(P1)
年級字:進(P1) 退(P2) 亡(P2) 據(P4)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同“進退無據”。
年級字:進(P1) 退(P2) 兩(P1) 難(P2)
宋·李靖《衛公兵法》:“凡攻城之兵……進退又難,前既不得上城,退則其師逼追。”
年級字:進(P1) 退(P2) 路(P1) 窮(P3)
猶言進退無路。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
年級字:退(P2) 避(P4) 三(P1) 舍(P2)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爲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年級字:進(P1) 退(P2) 雙(P2) 難(P2)
年級字:功(P1) 成(P1) 身(P1) 退(P2)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據(P4)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進退兩難,
進退維谷、騎虎難下、何去何從陷入困境,不知所措。
「進退」前進或後退的選擇。
「失據」失去了理據。
指行事計晝欠佳,陷入困境,不知所措。
《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年級字:鵬(P0) 退(P2)
鵬摶,出《莊子·逍遙遊》;鷁退,出《左傳·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飛過宋都”。
年級字:有(P1) 進(P1) 無(P2) 退(P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一回:“軍中無戲言!吾二人當親冒矢石,晝夜攻之,有進無退。”
年級字:進(P1) 退(P2) 兩(P1) 端(P2)
年級字:進(P1) 退(P2) 爲(P2) 難(P2)
《魏書·李衝傳》:“若容舟楫,必須停滯,師老糧乏,進退爲難。”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所(P2)
前進後退均無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同“進退無所”。
年級字:進(P1) 退(P2) 維(P2) 亟(P0)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門(P1)
前進無路,後退無門。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
宋·朱熹《答劉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餘子紛紛,纔有毛髮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無門,亦何足爲軒輊耶。”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據(P4)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
《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年級字:不(P1) 知(P1) 進(P1) 退(P2)
不知道應當前進還是應當後退。比喻無決斷。也形容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一:“慕容紹宗挫敗侯景,一時將帥皆莫及,而圍攻穎川,不知進退,赴水而死。”
年級字:進(P1) 退(P2) 損(P5) 益(P2)
年級字:退(P2) 有(P1) 後(P1) 言(P1)
年級字:不(P1) 進(P1) 則(P3) 退(P2)
《鄧析子·無後篇》:“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
年級字:寸(P1) 進(P1) 尺(P1) 退(P2)
前進一寸,後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
年級字:進(P1) 退(P2) 有(P1) 節(P1)
年級字:進(P1) 退(P2) 中(P1) 度(P2)
《呂氏春秋·士容》:“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閒雅,辭令遜敏。”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所(P2)
年級字:車(P1) 無(P2) 退(P2) 表(P2)
《國語·晉語上》:“張侯御曰:‘三軍之心在此車也,其耳目在於旗鼓。車無退表,鼓無退聲。’”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圖(P2)
年級字:進(P1) 旅(P2) 退(P2) 旅(P2)
旅:共,同。與衆人一起進退。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沒有什麼主張。
《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年級字:進(P1) 賢(P4) 退(P2) 奸(P3)
年級字:進(P1) 退(P2) 首(P1) 鼠(P4)
宋·陳亮《與應仲實書》:“又思此別相見定何時,進退首鼠,卒以其所欲求正於仲實者而寓之書。”
年級字:知(P1) 難(P2) 而(P1) 退(P2)
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年級字:進(P1) 退(P2) 有(P1) 度(P2)
年級字:進(P1) 退(P2) 裕(P6) 如(P2)
年級字:進(P1) 退(P2) 觸(P6)
語出《易·大壯》:“羝羊觸籓,不能退,不能遂。”孔穎達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羝,公羊。籓,籬笆。
年級字:進(P1) 退(P2) 中(P1) 繩(P2)
年級字:進(P1) 退(P2) 維(P2) 谷(P2)
年級字:進(P1) 退(P2) 可(P1) 度(P2)
年級字:進(P1) 俯(P5) 退(P2) 俯(P5)
年級字:進(P1) 退(P2) 觸(P6) 籬(P3)
年級字:出(P1) 處(P2) 進(P1) 退(P2)
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穎水之湄。”
年級字:進(P1) 退(P2) 消(P1) 息(P1)
年級字:脫(P2) 袍(P5) 退(P2) 位(P1)
年級字:進(P1) 退(P2) 唯(P4) 谷(P2)
無論是進還是退,都是處在困境之中。形容進退兩難。同“進退維谷”。
年級字:進(P1) 退(P2) 狼(P2) 狽(P5)
《三國志·蜀志·馬超傳》:“阜敘起於滷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
年級字:身(P1) 退(P2) 功(P1) 成(P1)
年級字:進(P1) 退(P2) 可(P1) 否(P3)
年級字:打(P1) 退(P2) 堂(P2) 鼓(P2)
詞性:動詞
成語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時打鼓。現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縮。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年級字:進(P1) 善(P2) 退(P2) 惡(P3)
《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進善退惡。”
年級字:進(P1) 本(P2) 退(P2) 末(P3)
本:根本;末:枝節。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西漢·桓寬《鹽鐵論·本議》:“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年級字:進(P1) 退(P2) 有(P1) 常(P1)
《鶡冠子·泰鴻十》:“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進退有常。數之稽也。”
年級字:退(P2) 步(P1) 抽(P3) 身(P1)
年級字:難(P2) 進(P1) 易(P2) 退(P2)
年級字:進(P1) 退(P2) 榮(P2) 辱(P5)
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雖鵩鳥集於前,枯柳生於肘,不能動其心也;而況進退榮辱之累耶?”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措(P5)
明·宋濂《元史·忠義列傳二》:“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譟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無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算,餘舟散走。”
年級字:進(P1) 退(P2) 惟(P0) 咎(P6)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依(P2)
年級字:進(P1) 寸(P1) 退(P2) 尺(P1)
《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年級字:進(P1) 退(P2) 出(P1) 處(P2)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
年級字:進(P1) 退(P2) 存(P3) 亡(P2)
《周易·乾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年級字:以(P1) 退(P2) 爲(P2) 進(P1)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爲進取的手段。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爲進,天下鮮儷焉。”
年級字:退(P2) 藏(P2) 於(P2) 密(P2)
後退隱藏於祕密之處,不露行跡。謂哲理精微深邃,包容萬物。
年級字:進(P1) 退(P2) 惟(P0) 谷(P2)
無論是進還是退,都是處在困境之中。形容進退兩難。同“進退維谷”。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措(P5)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五:“昔之照壁後,訾相人物,指摘儀度,見其或被上官詆訶,進退失措者,莫不羣笑,聲聞於外。”
年級字:急(P1) 流(P1) 勇(P2) 退(P2)
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卻。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時爲了避禍而及時引退。
宋·蘇軾《贈善相程傑》詩:“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年級字:且(P1) 戰(P4) 且(P1) 退(P2)
年級字:旅(P2) 進(P1) 旅(P2) 退(P2)
旅:共,同。與衆人一起進退。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沒有什麼主張。
《禮記·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年級字:退(P2) 思(P2) 補(P2) 過(P1)
退思:退朝後檢查自己的言行;過:過失,錯誤。表示事後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錯誤必須補正的地方。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年級字:進(P1) 賢(P4) 退(P2) 佞(P0)
年級字:退(P2) 旅(P2) 進(P1) 旅(P2)
年級字:樂(P2) 退(P2) 安(P1) 貧(P3)
年級字:進(P1) 賢(P4) 退(P2) 愚(P3)
年級字:進(P1) 退(P2) 維(P2) 艱(P3)
年級字:退(P2) 食(P1) 從(P1) 容(P2)
語出《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鄭玄箋:“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直順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朱熹集傳:“南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
年級字:進(P1) 銳(P4) 退(P2) 速(P3)
《孟子·盡心上》:“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年級字:揮(P3) 戈(P0) 退(P2) 日(P1)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形容力挽危局。同“揮戈反日”。
年級字:功(P1) 遂(P0) 身(P1) 退(P2)
《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年級字:進(P1) 道(P1) 若(P3) 退(P2)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同“進退無據”。
年級字:一(P1) 退(P2) 六(P1) 二(P1) 五(P1)
歐陽山《三家巷》二七:“陳家的老的、小的,只是個一退六二五,說他們做買賣的人素來不結交官府,推得乾乾淨淨!”
年級字:退(P2) 一(P1) 步(P1) 海(P1) 闊(P4) 天(P1) 空(P1)
詞性:副詞
多字熟語鑽牛角尖、固執退讓一步,令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退 : 後退、退讓。
一步: 一步距離、一步動作。
海 : 大海、海洋。
闊 : 闊大、廣闊。
天 : 上天、天邊。
空 : 空間、空曠。
退讓一步,令僵局解開,各方可以再開放地思考多種解決方法。
jìn sī jìn zhōng tuì sī bǔ guò
年級字:進(P1) 思(P2) 盡(P3) 忠(P2) ,(P1) 退(P2) 思(P2) 補(P2) 過(P1)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nì shuǐ xíng zhōu, bù jìn zé tuì
年級字:逆(P6) 水(P1) 行(P1) 舟(P2) ,(P1) 不(P1) 進(P1) 則(P3) 退(P2)
逆著水流方向行船,如果不努力使船前進,船就被水流衝得朝後退去。比喻學習或做事不努力向前就要倒退。
jiàn kě ér jìn zhī nán ér tuì
年級字:見(P1) 可(P1) 而(P1) 進(P1) ,(P1) 知(P1) 難(P2) 而(P1) 退(P2)
漢·荀悅《漢紀·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