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ǔ
年級字:辱(P5)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甲骨文從「辰」從「又」。小篆在象手形的「又」下加一點,成為「寸」。
辰: 耕種除草的工具。早上農耕時段: 辰時 。
寸: 一隻手腕位置的長度: 公寸、 尺寸。
除草 : 耨。
古代農業社會,重視除草開始耕種的時間(時辰),因誤時受罸而感到羞恥: 恥辱、羞辱、屈辱、榮辱、喪權辱國。
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
辜負、玷汙:辱沒、辱命。
謙詞、敬詞: 辱蒙、辱承、辱賜、辱臨、辱蒙惠顧。
《說文解字.辰部》:「辱,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故房星爲辰,田候也。」
《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左傳.昭公五年》:「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
róng rǔ
年級字:榮(P2) 辱(P5)
詞性:名詞
1.光榮與恥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2.猶褒貶
wū rǔ
chǐ rǔ
xiū rǔ
rǔ mà
shòu rǔ
líng rǔ
qū rǔ
wǔ rǔ
年級字:進(P1) 退(P2) 榮(P2) 辱(P5)
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雖鵩鳥集於前,枯柳生於肘,不能動其心也;而況進退榮辱之累耶?”
年級字:死(P3) 生(P1) 榮(P2) 辱(P5)
年級字:知(P1) 榮(P2) 守(P2) 辱(P5)
守:安於。雖然知道怎樣可得到榮譽,卻安於受屈辱的地位。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
年級字:忍(P1) 辱(P5) 含(P4) 垢(P5)
《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年級字:知(P1) 足(P1) 不(P1) 辱(P5)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疏廣傳》:“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年級字:進(P1) 榮(P2) 退(P2) 辱(P5)
年級字:喪(P5) 師(P1) 辱(P5) 國(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覆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年級字:辱(P5) 身(P1) 敗(P2) 名(P2)
《說岳全傳》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敗名,是爲不智。”
年級字:城(P2) 下(P1) 之(P2) 辱(P5)
梁啓超《知恥學會敘》:“越惟無恥,故安於城下之辱。”
年級字:辱(P5) 門(P1) 敗(P2) 戶(P1)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樣人家,着他辱門敗戶。”
年級字:奇(P2) 恥(P5) 大(P1) 辱(P5)
歐陽山《三家巷》一七:“我們和帝國主義結下了深仇大恨,我們忘不了那些奇恥大辱。”
年級字:不(P1) 辱(P5) 使(P2) 命(P3)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六:“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着立羣說:‘不辱使命!’”
年級字:肆(P4) 言(P1) 辱(P5)
肆:任意妄爲,放肆。詈:罵。辱:侮辱。毫無畏懼地侮辱謾罵。
年級字:喪(P5) 權(P5) 辱(P5) 國(P1)
喪:喪失;辱:使受到恥辱。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
清政府腐敗無能,與英法等列強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行條約。
年級字:次(P1) 之(P2) 辱(P5)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年級字:忍(P1) 辱(P5) 偷(P2) 生(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
年級字:盛(P2) 衰(P4) 榮(P2) 辱(P5)
《周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周易·繫辭上》:“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年級字:寵(P3) 辱(P5) 皆(P3) 忘(P2)
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年級字:寵(P3) 辱(P5) 不(P1) 驚(P2)
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呼。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晉·潘岳《在懷縣》詩:“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爲思。”
年級字:降(P2) 志(P2) 辱(P5) 身(P1)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年級字:忍(P1) 辱(P5) 含(P4) 羞(P3)
《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年級字:下(P1) 之(P2) 辱(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爲怯。”
年級字:辱(P5) 國(P1) 喪(P5) 師(P1)
《明史·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啓釁,辱國喪師。”
年級字:蒲(P6+) 鞭(P2) 示(P1) 辱(P5)
對有過錯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爲了使他感到羞恥,並不使他皮肉受苦。舊時用於宣揚官吏的所謂寬仁。
《快心編》第十回:“我若將此重棒責之,豈不是傷其肌膚,而使彼貽憂日後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則可矣。”
年級字:含(P4) 垢(P5) 忍(P1) 辱(P5)
《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年級字:忍(P1) 辱(P5) 負(P3) 重(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年級字:屈(P4) 節(P1) 辱(P5) 命(P3)
《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年級字:辱(P5) 國(P1) 殃(P0) 民(P1)
《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韓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趙愚丞相,罷黜道學諸臣,輕開邊釁,辱國殃民。”
年級字:寧(P4) 死(P3) 不(P1) 辱(P5)
年級字:寵(P3) 辱(P5) 若(P3) 驚(P2)
無論受寵、受辱,心裏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年級字:君(P2) 辱(P5) 臣(P2) 死(P3)
《國語·越語下》:“臣聞之,爲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年級字:主(P1) 憂(P3) 臣(P2) 辱(P5)
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闢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爲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年級字:敗(P2) 德(P4) 辱(P5) 行(P1)
年級字:士(P1) 可(P1) 殺(P4) 不(P1) 可(P1) 辱(P5)
語出《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