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í
年級字:辭(P5)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說文》「辭」和「亂」的主義都是治理,之後「辭」專用在言詞,與「詞」通用。後期常用於退席或離開一個職位的言詞。
言詞: 言辭、措辭、辭藻、修辭、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辭辛苦、不辭而別。
文體: 辭賦、楚辭、詩辭。
離職、退席、解雇: 辭讓、辭謝、推辭、辭職。
離世、告別: 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別、辭退、辭呈。
言詞:
《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
宋.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朝廷固無辭以罪之也。」退出:
《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
《戰國策·趙策三》:「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漢·鄭玄·注:「辭,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
《戰國策.趙策三》:「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南北朝《木蘭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tuī cí
cí chū
Qí cí
cí zhí
cí qù
年級字:辭(P5) 去(P1)
詞性:動詞
1.辭別而去。
例:《戰國策·齊策四》:“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孔叢子·獨治》:“ 叔孫通遂辭去,以法仕秦。 ” 晉陶潛《桃花源記》:“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2.去世的婉辭。
例: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一折:“老身姓 溫 ,夫主姓 劉 ,早年辭去,別無兒男。”
3.辭掉,請求解除(自己的工作)。例:她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到 上海 謀職。
yào cí
cí tuì
cí chéng
年級字:辭(P5) 呈(P2)
詞性:動詞
1.辭職報告。
2.請求辭職的呈文,是辭掉工作的一種申請書。
bùcí
xiūcí
年級字:修(P2) 辭(P5)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修辭手法、修辭技巧修飾文句和結構。
「修」修飾、修正、修改。
「辭」言辭、措辭。
指運用不同的語文表達的方法,修飾文句和結構,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趣,並且精準地把作者的創作意念和主旨傳達,讓讀者正確地欣賞和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凡群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愧。」
zhì cí
jiù cí
cuò cí
cí bié
gào cí
yán cí
cí xíng
年級字:木(P1) 蘭(P3) 辭(P5)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木蘭詩、 木蘭歌中國古代南北朝的作品,作者不詳。記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揚她的孝行、勇敢和智慧的品德。
年級字:百(P1) 辭(P5) 莫(P2) 辯(P3)
魯迅《準風月談·後記》:“被責難者處於時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更爲證實。”
年級字:清(P1) 辭(P5) 麗(P2) 句(P2)
年級字:不(P1) 謀(P4) 同(P1) 辭(P5)
年級字:辭(P5) 富(P3) 居(P2) 貧(P3)
辭:推辭,推卻。原指拒絕厚祿,只受薄俸。現形容拋棄優厚待遇,甘於清貧的生活。
《孟子·萬章下》:“仕非爲貧也,而有時乎爲貧;娶妻非爲養也,而有時乎爲養。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年級字:辭(P5) 多(P1) 受(P2) 少(P1)
《周書·裴文舉傳》:“憲矜其貧窶,每欲資給之。文舉恆自謙遜,辭多受少。”
年級字:辭(P5) 嚴(P4) 義(P3) 正(P1)
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年級字:悖(P0) 言(P1) 亂(P2) 辭(P5)
《公孫龍子·白馬論》:“以黃馬爲非馬,而以白馬爲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年級字:善(P2) 為(P2) 說(P1) 辭(P5)
年級字:百(P1) 難(P2) 辭(P5)
清·夏燮《中西紀事·江上議款》:“江自以賣城之罪百喙難辭,因乘間自盡。”
年級字:誇(P3) 大(P1) 其(P2) 辭(P5)
年級字:過(P1) 甚(P4) 其(P2) 辭(P5)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三:“說來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爲我是過甚其辭。”
年級字:卑(P3) 辭(P5) 厚(P2) 幣(P3)
《新唐書·李抱真傳》:“抱真喜士,聞世賢者,必欲與之遊,雖小善,皆卑辭厚幣數千里邀致之。”
年級字:同(P1) 聲(P1) 一(P1) 辭(P5)
年級字:萬(P2) 口(P1) 一(P1) 辭(P5)
年級字:義(P3) 正(P1) 辭(P5) 約(P2)
年級字:溢(P5) 美(P1) 之(P2) 辭(P5)
溢:水滿外溢,引申爲過分。過分吹噓的話語。亦作“溢美之言”。
年級字:巧(P2) 言(P1) 偏(P4) 辭(P5)
《莊子·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年級字:麗(P2) 句(P2) 清(P1) 辭(P5)
年級字:一(P1) 言(P1) 半(P1) 辭(P5)
《史記·魏公子列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年級字:何(P1) 患(P3) 無(P2) 辭(P5)
何患:哪怕;辭:言辭。哪裏用得着擔心沒有話說呢?常與“欲加之罪”連用,表示壞人誣陷好人時,無端捏造罪名,還說得振振有詞。
《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年級字:辭(P5) 尊(P3) 居(P2) 卑(P3)
《孟子·萬章下》:“爲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年級字:卑(P3) 辭(P5) 重(P1) 幣(P3)
卑:謙恭;重:厚;幣:禮物。說謙虛的話,送厚重的禮。形容對人有所求。
《戰國策·秦策三》:“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
年級字:含(P4) 糊(P4) 其(P2) 辭(P5)
話說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顧慮,不敢把話照直說出來。
宋·袁燮《絜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奪,多含糊其辭;公則不然,可則曰可,否則曰否。”
年級字:張(P2) 大(P1) 其(P2) 辭(P5)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卿於席間,張大其辭,雖然存了齊國一時體面,只恐三傑之後,難乎其繼。如之奈何?”
年級字:清(P1) 辭(P5) 麗(P2) 曲(P2)
年級字:假(P1) 以(P1) 辭(P5) 色(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六回:“叫他傳了那廚子來當一次差,我們在旁邊假以辭色,逐細盤問他,怕問不出來?”
年級字:卑(P3) 辭(P5) 厚(P2) 禮(P2)
《後漢書·許劭傳》:“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爲己目。”
年級字:不(P1) 辭(P5) 而(P1) 別(P1)
辭:告辭;別:離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或悄悄溜走了。
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一折:“報老爺得知,王粲不辭而別去了。”
年級字:片(P1) 語(P1) 隻(P1) 辭(P5)
易宗夔《〈新世說〉序》:“酷嗜臨川王之書,以彼片語隻辭別具爐錘,自甘吻頰,非凡響所能及耳。”
年級字:命(P3) 辭(P5) 遣(P5) 意(P1)
年級字:水(P1) 火(P1) 不(P1) 辭(P5)
年級字:放(P1) 言(P1) 遣(P5) 辭(P5)
放言:敞開說;遣辭:用詞造句。指無拘無束地說話或寫文章。
年級字:煩(P4) 言(P1) 碎(P3) 辭(P5)
年級字:辭(P5) 嚴(P4) 氣(P1) 正(P1)
《宋史·孫長卿楚建中等傳論》:“建中雅量卻敵,辭嚴氣正,尤爲廳偉。”
年級字:析(P4) 辨(P5) 詭(P5) 辭(P5)
《漢書·楊雄傳下》:“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爲怪迂,析辨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衆,使溺於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
年級字:辭(P5) 嚴(P4) 意(P1) 正(P1)
宋·歐陽修《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辭嚴意正質非俚,古味雖淡醇不薄。”
年級字:析(P4) 辯(P3) 詭(P5) 辭(P5)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下》:“即爲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衆。”
年級字:大(P1) 放(P1) 厥(P0) 辭(P5)
年級字:假(P1) 人(P1) 辭(P5) 色(P1)
年級字:情(P2) 見(P1) 乎(P2) 辭(P5)
《易·繫辭下》:“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年級字:以(P1) 辭(P5) 取(P2) 人(P1)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年級字:一(P1) 面(P1) 之(P2) 辭(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資訊
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指單方面的話,版面的看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年級字:辯(P3) 口(P1) 利(P2) 辭(P5)
年級字:眾(P3) 口(P1) 一(P1) 辭(P5)
年級字:辭(P5) 窮(P3) 理(P2) 屈(P4)
《宋書·鄭鮮之傳》:“時或言論,人皆依違之,不敢難也;鮮之難必切至,未嘗寬假,要須高祖辭窮理屈,然後置之。”
年級字:修(P2) 辭(P5) 技(P2) 巧(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修辭手法修辭修飾文句和結構的方式。
比擬
- 擬人: 把一件事物寫成一個人物一樣,模擬人類的性格、情感和行為的寫作技巧,增加文章內容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 擬物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借代
對比(兩體對比、一體兩面對比)
排比
設問
反問
反語
雙關
複疊(複辭、疊字)
反復(連續反復、間隔反復)
層遞
襯托(正襯、反襯)
引用(明引、暗引、轉引)
頂真
誇張
摹色
對偶
雙聲
疊韻
通感
呼告
示現
互文
婉曲
「修」修飾、修正、修改。
「辭」言辭、措辭。
「手法」方式、方法。
指運用不同的語文表達的方法,修飾文句和結構,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趣,並且精準地把作者的創作意念和主旨傳達,讓讀者正確地欣賞和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凡群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愧。」
年級字:辭(P5) 嚴(P4) 誼(P3) 正(P1)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六》:“蕃武忠君愛國,辭嚴誼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機,其失在於疏爾。”
年級字:不(P1) 辭(P5) 勞(P2) 苦(P1)
辭:推託。勞苦:勞累辛苦。不逃避勞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強。
唐·牛肅《紀聞·吳保安》:“今日之事,請不辭勞苦。”
年級字:善(P2) 爲(P2) 說(P1) 辭(P5)
年級字:傳(P2) 聞(P2) 異(P3) 辭(P5)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後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後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年級字:理(P2) 不(P1) 勝(P2) 辭(P5)
道理不能勝過文辭。指由於不善於推理立論,儘管文辭豐富多彩,道理並不充分。
年級字:辭(P5) 巧(P2) 理(P2) 拙(P5)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公孫之白馬孤犢,辭巧理拙,魏牟比之鴞鳥,非妄貶也。”
年級字:閃(P2) 爍(P5) 其(P2) 辭(P5)
閃爍:光一閃一閃,比喻說話吞吞吐吐。指說話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迴避要害問題。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又詰婦縛傷,則雲搔破,其詞閃爍,疑乙語未必誑也。”
年級字:一(P1) 諾(P4) 無(P2) 辭(P5)
清·張南莊《何典》第四回:“再沒有再薦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個黃道好日。”
年級字:以(P1) 文(P1) 害(P1) 辭(P5)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朱熹集註:“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
年級字:遊(P2) 辭(P5) 巧(P2) 飾(P3)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年級字:義(P3) 不(P1) 容(P2) 辭(P5)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
年級字:遣(P5) 辭(P5) 措(P5) 意(P1)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年級字:一(P1) 辭(P5) 同(P1) 軌(P5)
《韓非子·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又《內儲說上》:“今羣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爲一,君雖問境內之人,猶不免於亂也。”
年級字:辭(P5) 不(P1) 獲(P5) 命(P3)
《莊子·天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
年級字:辭(P5) 舊(P2) 迎(P2) 新(P1)
詞性:動詞
去舊迎新,
送舊迎新辭去舊的事情,迎接新的,主要在新春期間的一種文化,代表新的盼望。
年級字:浮(P3) 語(P1) 虛(P4) 辭(P5)
《東觀漢記·隗囂傳》:“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
年級字:修(P2) 辭(P5) 立(P1) 誠(P2)
年級字:隱(P4) 約(P2) 其(P2) 辭(P5)
隱約:不明顯,不清楚。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謂欲禮佛行也者,迎抵會城卒歲,無功爲親者諱,故隱約其辭不盡也。”
年級字:口(P1) 諧(P5) 辭(P5) 給(P1)
年級字:屬(P4) 辭(P5) 比(P1) 事(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比物屬事、排比用排比歷史事實的方式,記載及説明歷史。
使用一連串的文辭,排比歷史事實,記載及説明歷史。後泛稱作文紀事。
年級字:鄭(P4) 重(P1) 其(P2) 辭(P5)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肅其貌,鄭重其辭說道:‘年兄!你今日束脩來見我,其實慚愧。’”
年級字:辭(P5) 不(P1) 達(P1) 意(P1)
辭:言辭;意:意思。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
《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廟記》:“蓋五百年而書功烈者,辭不達意,餘嘗嘆息之。”
年級字:辭(P5) 簡(P2) 義(P3) 賅(P0)
《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致舛訛,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疏解律義。”
年級字:辭(P5) 金(P1) 蹈(P3) 海(P1)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爲帝,並表示若秦王爲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後,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爲爲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
年級字:辭(P5) 微(P2) 旨(P2) 遠(P1)
辭:文詞,言詞。微:隱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詞隱微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梁書·劉之遴傳》:“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
年級字:陳(P2) 辭(P5) 濫(P5) 調(P4)
陳:陳舊,陳腐;濫:浮泛不合實際。指陳腐、空泛的論調。
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三:“逢年過節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慶時所上的表箋,照例由學校教官代作,雖然都是陳辭濫調,因爲說的都是頌揚話,朱元璋很喜歡閱讀。”
年級字:瘠(P0) 義(P3) 肥(P2) 辭(P5)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捶子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
年級字:大(P1) 肆(P4) 厥(P0) 辭(P5)
大肆:毫無顧忌。厥:其,他的。鋪張辭藻,大展文才。
明·劉基《〈宋景濂學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沉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
年級字:辭(P5) 不(P1) 達(P1) 義(P3)
語出《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
年級字:一(P1) 辭(P5) 莫(P2) 贊(P3)
贊:讚美。沒有一句妥貼的讚美話能表達。形容詩文寫得極好。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年級字:一(P1) 家(P1) 之(P2) 辭(P5)
《晉書·裴頠傳》:“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於無’,以虛爲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年級字:絕(P4) 妙(P2) 好(P1) 辭(P5)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蒱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年級字:脩(P0) 辭(P5) 立(P1) 誠(P2)
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後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語出《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穎達疏:“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
年級字:誼(P3) 不(P1) 容(P2) 辭(P5)
明·楊榮《送陳司業詩序》:“予與光世處三十年矣,誼不容辭,故爲序如此。”
年級字:修(P2) 辭(P5) 手(P1) 法(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修辭技巧修辭修飾文句和結構的方式。
比擬
- 擬人: 把一件事物寫成一個人物一樣,模擬人類的性格、情感和行為的寫作技巧,增加文章內容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 擬物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借代
對比(兩體對比、一體兩面對比)
排比: 運用風格和結構相同的句子排列、描述在同一情景下發生的行為、或動作、或事件、或物品。
設問
反問
反語
雙關
複疊(複辭、疊字)
反復(連續反復、間隔反復)
層遞
襯托(正襯、反襯)
引用(明引、暗引、轉引)
頂真
誇張
摹色
對偶
雙聲
疊韻
通感
呼告
示現
互文
婉曲
「修」修飾、修正、修改。
「辭」言辭、措辭。
「手法」方式、方法。
指運用不同的語文表達的方法,修飾文句和結構,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趣,並且精準地把作者的創作意念和主旨傳達,讓讀者正確地欣賞和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凡群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愧。」
年級字:同(P1) 然(P2) 一(P1) 辭(P5)
年級字:厚(P2) 貌(P2) 深(P2) 辭(P5)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小娥厚貌深辭,聰明端特,煤煉指跛足,誓求真如。”
年級字:枝(P1) 辭(P5) 蔓(P6) 語(P1)
《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民報〉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吾駁論者之文,列舉其主要之點,而一一辨之,未嘗有枝辭蔓語。”
年級字:萬(P2) 死(P3) 不(P1) 辭(P5)
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年級字:玄(P3) 辭(P5) 冷(P2) 語(P1)
年級字:誼(P3) 不(P1) 敢(P2) 辭(P5)
清·顧炎武《答陳亮工書》:“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愛,誼不敢辭,已具一稿,藏之篋中。”
年級字:淫(P5) 辭(P5) 邪(P4) 說(P1)
《孟子·滕文公下》:“頭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年級字:振(P2) 振(P2) 有(P1) 辭(P5)
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爲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清·梁啓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爲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年級字:奉(P3) 辭(P5) 伐(P5) 罪(P4)
《書·大禹謨》;“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伐,一本作“罰”。
年級字:義(P3) 正(P1) 辭(P5) 嚴(P4)
宋·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年級字:與(P2) 世(P1) 長(P1) 辭(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去世、離世、逝世。生命結束了。
與: 和。
世: 世間。
長: 長久永遠。
辭:告別辭別。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僕適自念,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行將遁跡山林,與世長辭矣。」
年級字:在(P1) 所(P2) 不(P1) 辭(P5)
郭沫若《鄭成功》第二章:“國姓爺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夠爲你們效勞,我就獻出生命,在所不辭。”
年級字:便(P2) 辭(P5) 巧(P2) 說(P1)
《漢書·藝文志》:“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
年級字:以(P1) 辭(P5) 害(P1) 意(P1)
《孟子·萬章上》: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年級字:衆(P3) 口(P1) 一(P1) 辭(P5)
年級字:不(P1) 能(P1) 贊(P3) 一(P1) 辭(P5)
贊:贊助;贊一辭:添一句話。提不出一點意見。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年級字:不(P1) 以(P1) 辭(P5) 害(P1) 志(P2)
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內容。原意是不因為只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內容的理解。後也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yù jiā zhī zuì hé huàn wú cí
年級字:欲(P5) 加(P1) 之(P2) 罪(P4) ,(P1) 何(P1) 患(P3) 無(P2) 辭(P5)
欲:要;患:憂愁,擔心;辭:言辭,指藉口。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左傳·僖公十年》:“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