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潛(P4) 蹤(P5) 躡(P0) 跡(P2)
明·徐元《八義記·鋤麑觸槐》:“聽得譙樓鼓二更,是我潛蹤躡跡,欲刺權臣。”
年級字:躡(P0) 擔(P3)
?焙草鞋;簦:長柄笠。腳穿草鞋,身背竹笠。指長途跋涉。同“躡蹻檐簦”。
明·張煌言《徐允巖詩序》:“迄延平王兵衄於金陵城下,餘提孤軍走英霍山。徐子躡蹻擔簦,章皇山澤中。”
年級字:藏(P2) 蹤(P5) 躡(P0) 跡(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年級字:躡(P0) 擔(P3)
指遠行、跋涉。亦指身分、地位低下。同“躡蹻檐簦”。
明·宋濂《太上清正一萬壽宮住持提點張公碑銘序》:“公皆躡屩擔簦,往拜其坐下。”
年級字:追(P1) 風(P1) 躡(P0) 景(P2)
《抱朴子·內篇序》:“奮翅則能凌厲玄霄,騁足則能追風躡景。”
年級字:躡(P0) 檐(P4)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者,遊說之士也。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
年級字:追(P1) 風(P1) 躡(P0) 影(P2)
明·梅鼎祚《玉合記·贈處》:“是好馬,那竹批雙耳,鏡夾方瞳,滅沒權奇,追風躡影,小生雖乏鴻章,敢揚駿騎。”
年級字:躡(P0) 影(P2) 追(P1) 風(P1)
《梁書·王僧孺傳》:“入班九棘,出專千里,據操撮之雄官,參人倫之顯職,雖古之爵人不次,取士無名,未有躡影追風,奔驟之若此者也。”
年級字:躡(P0) 影(P2) 藏(P2) 形(P2)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晝即途中尋鬼路,躡影藏形恆夜遊。”
年級字:躡(P0) 足(P1) 潛(P4) 踪(P5)
年級字:躡(P0) 手(P1) 躡(P0) 腳(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四回:“於是大家躡手躡腳,潛蹤進鏡壁去一看。”
年級字:躡(P0) 足(P1) 潛(P4) 蹤(P5)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我這裏躡足潛蹤,悄地聽咱。一個羞慚,一個怒發。”
年級字:躡(P0) 足(P1) 其(P2) 間(P1)
《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阡陌之中。”
年級字:躡(P0) 足(P1) 附(P2) 耳(P1)
《史記·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爲守。不然,變生。”
年級字:躡(P0) 腳(P2) 躡(P0) 手(P1)
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同“躡手躡腳”。
張天翼《春風·貝鬍子》:“於是貝鬍子躡腳躡手到窗子跟前,打冷布角里張一張院子裏——空空的。”
年級字:躡(P0) 影(P2) 潛(P4) 蹤(P5)
清·李漁《比目魚·奏捷》:“躡影潛蹤,追來不放鬆,斂銳鋒藏,還愁遇夾攻。謀臣計也空,武臣力也窮。”
年級字:輕(P2) 手(P1) 躡(P0) 腳(P2)
猶言躡手躡腳。形容走路時腳放得很輕。同“輕手軟腳”。
年級字:躡(P0) 手(P1) 躡(P0) 足(P1)
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同“躡手躡腳”。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三回:“小丫鬟等更躡手躡足的在外間收拾那粉盒妝盝,不敢大聲說一句話,倒弄得內外靜悄悄的。”
年級字:藏(P2) 踪(P5) 躡(P0) 跡(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四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踪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