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蹈(P3) 厲(P3) 奮(P2) 發(P1)
蹈:踩,引伸爲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五九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爲民前軀。”
年級字:蹈(P3) 矩(P4) 踐(P4) 墨(P2)
明·唐順之《與嚴介溪相公書》:“其如某最迂闊樗散,徒有蹈矩踐墨之小節,本無經時理物之長才。”
年級字:蹈(P3) 規(P4) 循(P5) 矩(P4)
明·徐霖《繡襦記·僞儒樂聘》:“空窮讀數行書,蹈規循矩沒是非。”
年級字:蹈(P3) 矩(P4) 循(P5) 規(P4)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積善存仁,蹈矩循規太古民。”
年級字:拉(P1) 丁(P1) 舞(P3) 蹈(P3)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
外來翻譯語拉丁舞拉丁: 原文 Latin。古羅馬及歐洲的經典語文。
拉丁舞蹈: 一種源於歐洲的舞蹈,充滿激情、浪漫而又富有活力、火熱的藝術表現形式。
年級字:抵(P3) 瑕(P0) 蹈(P3) 隙(P4)
唐·柳宗元《答問》:“而僕乃蹇淺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年級字:乘(P2) 虛(P4) 蹈(P3) 隙(P4)
《老殘遊記》第十回:“黃龍舉起磬擊子來,在磬上鏗鏗鏘鏘的亂擊,協律諧聲,乘虛蹈隙。”
年級字:如(P2) 蹈(P3) 水(P1) 火(P1)
年級字:蹈(P3) 赴(P5) 湯(P2) 火(P1)
唐·孫揆《靈應傳》:“君子殺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年級字:蹈(P3) 鋒(P3) 飲(P2) 血(P3)
清·吳敏樹《唐子方方伯夢硯齋銘》:“公驟起鄉閭,捐家室,誓徒旅,蹈鋒飲血,其軍最爲雄健矣。”
年級字:重(P1) 蹈(P3) 覆(P5) 轍(P0)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年級字:蹈(P3) 火(P1) 探(P3) 湯(P2)
年級字:高(P1) 舉(P2) 遠(P1) 蹈(P3)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舉遠蹈,不受世紛,而至於躬耕乞食,其忠義亦足見矣。”
年級字:足(P1) 蹈(P3) 手(P1) 舞(P3)
唐·陸贄《聖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年級字:蹈(P3) 火(P1) 赴(P5) 湯(P2)
李瑛《深夜裏發生的故事》詩:“五里遠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湯。”
年級字:蹈(P3) 其(P2) 覆(P5) 轍(P0)
蹈:踩;覆:顛倒;轍:車跡,指道路。重走別人翻車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訓,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年級字:奮(P2) 發(P1) 蹈(P3) 厲(P3)
奮:振作;發:激勵;蹈:踩,引伸爲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
年級字:復(P4) 蹈(P3) 前(P1) 轍(P0)
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年級字:蹈(P3) 故(P1) 習(P1) 常(P1)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豈可蹈故習常,依違容忍?”
年級字:蹈(P3) 襲(P5) 覆(P5) 轍(P0)
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宋史·米芾傳》:“芾爲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軋轍。”
年級字:高(P1) 蹈(P3) 遠(P1) 舉(P2)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年級字:蹈(P3) 機(P2) 握(P3) 杼(P6+)
腳踩布機,手握筘梭。比喻掌握着事物發展變化的樞鍵。
漢·徐幹《中論·爵祿》:“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聖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
年級字:履(P6) 盈(P4) 蹈(P3) 滿(P2)
年級字:擇(P5) 地(P1) 而(P1) 蹈(P3)
《史記·伯夷列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
年級字:履(P6) 湯(P2) 蹈(P3) 火(P1)
年級字:蹈(P3) 矩(P4) 循(P5)
明·宋濂《佛慧圓明無邊廣照普利大禪師塔銘》:“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目輒成誦,出入蹈矩循彟,有若成人。”
年級字:襲(P5) 故(P1) 蹈(P3) 常(P1)
襲:沿襲;故:老辦法;蹈:踩,引伸爲遵循;常:常規,老規矩。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年級字:魯(P4) 連(P1) 蹈(P3) 海(P1)
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不滿秦王稱帝的計劃,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後以之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情操。
明·許時泉《武陵春》:“棄禮義而尚有功,魯連蹈海;墮名城以殺豪傑,李耳出關。”
年級字:手(P1) 舞(P3) 足(P1) 蹈(P3)
蹈:頓足踏地。兩手舞動,兩隻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也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
《詩經·周南·關雎·序》:“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年級字:蹈(P3) 襲(P5) 前(P1) 人(P1)
《宋史·米芾傳》:“芾爲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年級字:履(P6) 險(P3) 蹈(P3) 危(P3)
年級字:蹈(P3) 仁(P3) 履(P6) 義(P3)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論安老爺這個人蹈仁履義,折矩周規,不得不謂之醇儒。”
年級字:探(P3) 湯(P2) 蹈(P3) 火(P1)
年級字:履(P6) 仁(P3) 蹈(P3) 義(P3)
年級字:蹈(P3) 常(P1) 習(P1) 故(P1)
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年級字:辭(P5) 金(P1) 蹈(P3) 海(P1)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爲帝,並表示若秦王爲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後,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爲爲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
年級字:赴(P5) 湯(P2) 蹈(P3) 火(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年級字:如(P2) 蹈(P3) 湯(P2) 火(P1)
蹈:踩;湯:滾水。如同在滾水、烈火中行走一樣。比喻處境艱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湯火。”
年級字:蹈(P3) 節(P1) 死(P3) 義(P3)
《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年級字:复(P4) 蹈(P3) 前(P1) 轍(P0)
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車之軌。”
年級字:躬(P3) 蹈(P3) 矢(P0) 石(P1)
指將帥親臨前線,冒着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
三國·魏·曹操《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年徵輒克。”
年級字:發(P1) 揚(P2) 蹈(P3) 厲(P3)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徵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年級字:拾(P2) 陳(P2) 蹈(P3) 故(P1)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年級字:循(P5) 規(P4) 蹈(P3) 矩(P4)
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爲的準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年級字:蹈(P3) 人(P1) 舊(P2) 轍(P0)
轍:車跡,指道路。走別人走過的路。指因循舊說,無主見地人云亦云。
宋·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秉筆之士所用故實,,有淹貫所不究者,有蹈前人舊轍而不討論所以來者,譬侏儒觀戲,人笑亦笑。”
年級字:蹈(P3) 湯(P2) 赴(P5) 火(P1)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雲合。”
年級字:蹈(P3) 厲(P3) 之(P2) 志(P2)
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志向。
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年級字:蹈(P3) 常(P1) 襲(P5) 故(P1)
蹈:踩,引伸爲遵循;常:常規,老規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年級字:踐(P4) 律(P5) 蹈(P3) 禮(P2)
《北齊書·文宣帝紀》:“以王踐律蹈禮,軌物蒼生。”
年級字:蹈(P3) 刃(P1) 不(P1) 旋(P3)
《孫臏兵法·善者》:“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