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跖 」
年級字:盜(P3) 之(P2) 物(P1)
跖:人名,傳說是先秦時起義軍領袖,封建社會稱之爲盜跖,代指壞人;物:物品。指盜賊搶劫來的東西。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這銀子是我們江南這幾個人的,並非盜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年級字:犬(P1) 噬(P1) 堯(P0)
《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年級字:朝(P3) 夷(P3) 暮(P5)
早晨被譽爲伯夷,晚上被貶作盜跖。形容時論譭譽多變。
明·沈德符《野獲編·工部·邵上葵工部》:“邵之兩年昌言,其是非未可定,然一人之身,朝夷暮跖,亦可以觀世變矣。”
年級字:夷(P3) 爲(P2)
詈:咒罵;夷:伯夷;跖:盜跖。指將伯夷責罵爲盜跖。比喻顛倒黑白,誣衊好人。
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言官一言之失》:“其他佔風望氣,詈夷爲跖,自棄名教者,固不可勝數矣。”
年級字:狗(P2) 吠(P5) 堯(P0)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年級字:犬(P1) 吠(P5) 堯(P0)
《戰國策·齊策》:“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它也。”
年級字:高(P1) 掌(P3) 遠(P1)
漢·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贔屓,高掌遠跖,以流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