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頭(P1) 足(P1) 倒(P2) 置(P3)
年級字:礙(P5) 足(P1) 礙(P5) 手(P1)
年級字:手(P1) 足(P1) 之(P2) 情(P2)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宋·蘇轍《爲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年級字:累(P3) 足(P1) 成(P1) 步(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年級字:摩(P4) 頂(P2) 至(P1) 足(P1)
年級字:搓(P6) 手(P1) 頓(P2) 足(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的大事誤了那可怎麼好!’說着急得搓手頓足。”
年級字:先(P2) 天(P1) 不(P1) 足(P1)
先天:人或動物的胚胎時期。原指人或動物生下來體質就不好。後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小弟聞得仙人與虛合體,日中無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無影。壽麻之人無影,不知何故?”
年級字:自(P1) 給(P1) 自(P1) 足(P1)
《三國志·魏志·步隲傳》:“種瓜自給。”《列子·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年級字:頓(P2) 足(P1) 胸(P3)
用腳跺地,以拳搥胸。形容極度悲痛或惱怒,到了極點。
明·吳元泰《東遊記》第七回:“只見楊子哀號哽咽,頓足搥胸,撫棺長恨,欲拔劍自刎。”
年級字:椎(P0) 胸(P3) 跌(P2) 足(P1)
年級字:手(P1) 足(P1) 失(P2) 措(P5)
年級字:移(P2) 有(P1) 足(P1) 無(P2)
宋·蘇舜欽《上範公參政書·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有足無,然後天下之務舉矣。”
年級字:廁(P5) 足(P1) 其(P2) 間(P1)
魯迅《月界旅行辯言》:“絕無一女子廁足其間,而仍光怪陸離,不感寂寞,尤爲超俗。””
年級字:龍(P2) 首(P1) 豕(P0) 足(P1)
猶言牛頭不對馬嘴。指對書義的解釋與原旨相去甚遠,風馬牛不相及。
年級字:然(P2) 足(P1) 音(P1)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年級字:頭(P1) 足(P1) 異(P3) 處(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年級字:杜(P2) 口(P1) 裹(P5) 足(P1)
杜口:閉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閉着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遠避開。
《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年級字:頓(P2) 足(P1) 失(P2) 色(P1)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訓(P3)
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爲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爲訓。”
年級字:畫(P1) 蛇(P4) 添(P3) 足(P1)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日損功。”
年級字:踵(P0) 足(P1) 相(P1) 接(P2)
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衆多,接連不斷。同“踵趾相接”。
明·張居正《答列卿毛介川書》:“今之士大夫,冠纓相摩,踵足相接,一時號爲交遊者,蓋不少矣。”
年級字:躡(P0) 足(P1) 潛(P4) 蹤(P5)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我這裏躡足潛蹤,悄地聽咱。一個羞慚,一個怒發。”
年級字:何(P1) 足(P1) 介(P2) 意(P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度尚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年級字:金(P1) 無(P2) 足(P1) 赤(P3)
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年級字:高(P1) 才(P1) 捷(P5) 足(P1)
詞性:動詞
成語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衆,行動快。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7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爲尊。”
年級字:胸(P3) 頓(P2) 足(P1)
捶:敲打;頓:跺。敲胸口,跺雙腳。形容非常懊喪,或非常悲痛。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我衷腸,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搥胸頓足空流淚。”
年級字:卑(P3) 諂(P0) 足(P1) 恭(P2)
卑:低下;諂:巴結奉承;足:音“巨”,過分;恭:恭順。低聲下氣,阿諛逢迎,過分恭順,取媚於人。
《史記·五宗世家》:“彭祖爲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年級字:手(P1) 足(P1) 重(P1) 繭(P6)
《淮南子·修務訓》:“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何處。”
年級字:心(P1) 滿(P2) 原(P1) 足(P1)
年級字:足(P1) 食(P1) 豐(P3) 衣(P1)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恤緯》:“勸夫人省可閒愁緒,足食豐衣無所慮,何況俺爺貴胄都時譽。”
年級字:家(P1) 給(P1) 人(P1) 足(P1)
年級字:不(P1) 足(P1) 齒(P3) 數(P2)
《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無(P2) 足(P1) 輕(P2) 重(P1)
馮德英《迎春花》第四章:“這次清算對蔣殿人來說真可謂牛身失毛,無足輕重。”
年級字:足(P1) 食(P1) 足(P1) 兵(P3)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年級字:救(P3) 經(P1) 引(P2) 足(P1)
引:拉;經:縊死。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越做越離目的越遠。
《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年級字:高(P1) 才(P1) 疾(P2) 足(P1)
宋·陳杰《金石客》詩:“高才疾足長嘆息,御卿無權挽無力。”
年級字:引(P2) 足(P1) 救(P3) 經(P1)
引:拉;經:縊死。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越做越離目的越遠。
《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年級字:評(P4) 頭(P1) 品(P1) 足(P1)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太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
年級字:頓(P2) 足(P1) 胸(P3)
用腳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極度悲痛或惱怒,到了極點。
明·吳元泰《東遊記》第七回:“只見楊子哀號哽咽,頓足捶胸,撫棺長恨,欲拔劍自刎。”
年級字:頓(P2) 足(P1) 耳(P1)
宋·王銍《默記》捲上:“晉公候於閣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雲:‘無及矣。’”
年級字:蹺(P6+) 足(P1) 而(P1) 待(P3)
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年級字:足(P1) 不(P1) 出(P1) 戶(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後,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年級字:渺(P5) 不(P1) 足(P1) 道(P1)
秦牧《<長河浪花集>序》:“但是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人比較起來,特別是和社會主義革命時代的先進人物比較起來,卻又完全顯得渺不足道了。”
年級字:酒(P4) 足(P1) 飯(P1) 飽(P1)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俺這裏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飯飽,走不動。”
年級字:爲(P2) 蛇(P4) 添(P3) 足(P1)
比喻做事節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同“爲蛇畫足”。
年級字:側(P3) 足(P1) 而(P1) 立(P1)
《後漢書·吳漢傳》:“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恆側足而立。”
年級字:足(P1) 蹈(P3) 手(P1) 舞(P3)
唐·陸贄《聖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年級字:高(P1) 材(P2) 疾(P2) 足(P1)
高材:才能高;疾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衆,行事敏捷。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足(P1) 音(P1) 然(P2)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年級字:雙(P2) 足(P1) 重(P1) 繭(P6)
《淮南子·修務訓》:“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
年級字:蹺(P6+) 足(P1) 抗(P3) 手(P1)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意(P1)
明·張居正《答鄭範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年級字:七(P1) 足(P1) 八(P1) 手(P1)
沙汀《替身》:“這時候,那個可憐的鹽客,已經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年級字:死(P3) 不(P1) 足(P1) 惜(P2)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年級字:神(P1) 完(P1) 氣(P1) 足(P1)
年級字:畫(P1) 蛇(P4) 著(P2) 足(P1)
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同“畫蛇添足”。
唐·韓愈《感春》詩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年級字:科(P1) 頭(P1) 足(P1)
《史記·張儀列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 《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爲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年級字:不(P1) 足(P1) 掛(P2) 齒(P3)
《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炙(P6+) 膚(P3) 足(P1)
明·宋濂《閱江樓記》:“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將桑行饁之勤。”
年級字:鼎(P5) 足(P1) 而(P1) 三(P1)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翹(P5) 首(P1) 企(P4) 足(P1)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內響應。”
年級字:胸(P3) 跌(P2) 足(P1)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錯過了仙緣,悔之何及!’”
年級字:椎(P0) 胸(P3) 頓(P2) 足(P1)
年級字:束(P2) 手(P1) 束(P2) 足(P1)
艾蕪《百鍊成鋼》第二章:“就是該死的爐頂化了,限制了他,使他在調整煤氣空氣方面,簡直束手束足,不敢隨便動一下指頭。”
年級字:品(P1) 頭(P1) 題(P2) 足(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生]遙見有女子憩樹下,惡少年環如牆堵。衆曰:‘此必阿寶也。’趨之,果寶也。審諦之,娟麗無雙。少傾人益稠。女起遽去。衆情顛倒,品頭題足,紛紛若狂。
年級字:膺(P0) 頓(P2) 足(P1)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嘆骨肉拊膺頓足,曷勝哀痛。”
年級字:千(P1) 里(P1) 之(P2) 足(P1)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
年級字:足(P1) 不(P1) 窺(P6) 戶(P1)
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年級字:微(P2) 不(P1) 足(P1) 道(P1)
詞性:形容詞
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或到處張揚的意思。
也有謙虛的含義。
郭沫若《百花齊放·單色蓳》詩:「在草花中我們雖然是微不足道。但我們的花色卻算是紫色代表。」
年級字:躡(P0) 手(P1) 躡(P0) 足(P1)
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同“躡手躡腳”。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三回:“小丫鬟等更躡手躡足的在外間收拾那粉盒妝盝,不敢大聲說一句話,倒弄得內外靜悄悄的。”
年級字:頓(P2) 足(P1) 搓(P6) 手(P1)
梁啓超《變法通義·論科舉》:“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復頓足搓手。”
年級字:足(P1) 不(P1) 逾(P6) 戶(P1)
《南齊書·高逸傳·何求》:“仍住吳,居波若寺,足不逾戶,人莫見其面。”
年級字:肩(P3) 繭(P6) 足(P1)
明宋濂《瞿員外墓誌銘》:“凡負販者必多給其直,家人怪問其故,府君曰:‘彼人胝肩繭足以求升合利,吾忍與之較耶?”
年級字:傾(P4) 柯(P1) 衛(P4) 足(P1)
《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
年級字:知(P1) 足(P1) 知(P1) 止(P1)
年級字:家(P1) 給(P1) 民(P1) 足(P1)
年級字:重(P1) 足(P1) 而(P1) 立(P1)
西漢·賈誼《過秦論》下:“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年級字:椎(P0) 膺(P0) 頓(P2) 足(P1)
年級字:神(P1) 氣(P1) 十(P1) 足(P1)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訓(P3)
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年級字:折(P2) 足(P1) 覆(P5)
《易·繫辭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後漢書·謝弼傳》:“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兇。”
年級字:如(P2) 手(P1) 如(P2) 足(P1)
年級字:首(P1) 足(P1) 異(P3) 處(P2)
年級字:齊(P2) 足(P1) 並(P2) 驅(P4)
年級字:手(P1) 足(P1)
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同“胼手胝足”。
年級字:空(P1) 谷(P2) 足(P1) 音(P1)
在寂靜的山谷裏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年級字:足(P1) 繭(P6) 手(P1)
明·王志堅《表異錄·言動》:“行役之勞曰足繭手胝。”
年級字:不(P1) 足(P1) 挂(P2) 齒(P3)
年級字:未(P1) 足(P1) 輕(P2) 重(P1)
年級字:魚(P1) 腸(P5) 雁(P3) 足(P1)
唐·李紳《逾嶺嶠止荒陬抵高要》詩:“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
年級字:胸(P3) 頓(P2) 足(P1)
捶:敲打;頓:跺。敲胸口,跺雙腳。形容非常懊喪,或非常悲痛。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我衷腸,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頓足空流淚。”
年級字:方(P1) 足(P1) 圓(P1) 顱(P6)
方形腳、圓形頭爲人的特徵,因以指人類。同“方趾圓顱”。
《陳書·高祖紀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圓顱,萬不遺一。”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據(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爲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爲憑。”
年級字:不(P1) 壹(P0) 而(P1) 足(P1)
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同“不一而足”。
《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爲《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于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注:“言節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年級字:互(P2) 補(P2) 不(P1) 足(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取長補短合作、解除困難。
互: 互相、互動。
補: 彌補、填補。
不: 不會、不能。
足: 足夠、充足。
各人運用自己的長處,補充各人的短處,合作解除困難或達成一致目標。
年級字:刻(P2) 足(P1) 適(P3)
屨:麻制的單底鞋。按照鞋的大小來削自己的腳。比喻主次顛倒。
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
年級字:百(P1) 足(P1) 不(P1) 僵(P5)
章炳麟《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即觀今日緬甸,已並於英,而本邦土司,以彈丸黑子之地,猶足自保,非人自爲首、百足不僵之勢耶!”
年級字:裕(P6) 民(P1) 足(P1) 國(P1)
年級字:心(P1) 滿(P2) 意(P1) 足(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一回:“兩個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纔心滿意足,走了罷休!’”
年級字:重(P1) 足(P1) 屏(P4) 氣(P1)
《宋書·柳元景傳》:“師祖嚴暴無常,元景雖荷寵遇,恆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年級字:親(P1) 如(P2) 手(P1) 足(P1)
元·關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想兄弟情親如手足。”
年級字:頓(P2) 足(P1) 不(P1) 前(P1)
年級字:情(P2) 同(P1) 手(P1) 足(P1)
年級字:脅(P4) 肩(P3) 累(P3) 足(P1)
脅肩:聳起肩膀;累足:並着雙腳。縮着肩膀,重迭着腳(不敢正立)。形容恐懼的樣子。
《史記·吳王濞傳》:“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年級字:斂(P0) 手(P1) 屏(P4) 足(P1)
年級字:捷(P5) 足(P1) 先(P2) 登(P1)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裂(P3) 裳(P2) 裹(P5) 足(P1)
南朝·樑·劉孝標《廣絕交論》:“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棄之長騖。”
年級字:手(P1) 繭(P6) 足(P1)
清·嚴復《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凡可以愈愚者,將竭力近氣、皸手繭足以求之。”
年級字:心(P1) 滿(P2) 願(P3) 足(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四二出:“我們得那女兒在此,真個心滿願足。”元·胡祗遹《沉醉東風》:“漁得魚心滿願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年級字:富(P3) 在(P1) 知(P1) 足(P1)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憑(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年級字:貪(P3) 心(P1) 不(P1) 足(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並吾界!”
年級字:疾(P2) 足(P1) 先(P2) 得(P1)
詞性:副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躡(P0) 足(P1) 附(P2) 耳(P1)
《史記·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爲守。不然,變生。”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奇(P2)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像很平常,沒有什麼奇怪的。
宋·畢仲遊《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年級字:惟(P0) 日(P1) 不(P1) 足(P1)
《尚書·泰誓中》:“我聞吉人爲善惟日不足,兇人爲不善亦惟日不足。”
年級字:鼎(P5) 分(P2) 三(P1) 足(P1)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年級字:駢(P0) 肩(P3) 累(P3) 足(P1)
駢:兩物並列;累:重迭;足:足跡。肩並肩,腳印合腳印。形容人多擁擠。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諮嗟。”
年級字:美(P1) 中(P1) 不(P1) 足(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破鏡重圓,離而複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爲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爲美中不足。”
年級字:足(P1) 音(P1) 空(P1) 谷(P2)
明·湯顯祖《答王相如書》:“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鍔《粲如到問偕隱內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眼底浮雲成變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年級字:裹(P5) 足(P1) 不(P1) 前(P1)
秦·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年級字:圓(P1) 首(P1) 方(P1) 足(P1)
《淮南子·精神訓》:“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年級字:重(P1) 足(P1) 累(P3) 息(P1)
《梁書·柳忱傳》:“朝遷狂悖,爲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三:“於是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終。”
年級字:不(P1) 足(P1) 輕(P2) 重(P1)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爲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爲不足輕重矣。”
年級字:無(P2) 足(P1) 重(P1) 輕(P2)
沒有它並不輕些,有它也並不重些。指無關緊要。同“無足輕重”。
年級字:濯(P0) 足(P1) 濯(P0) 纓(P6+)
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後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年級字:恬(P5) 然(P2) 自(P1) 足(P1)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故和靖能高臥孤山,而足跡不入城市者二十餘年,而從無一日不恬然自足,誠甘心於隱,而非假借也。”
年級字:足(P1) 不(P1) 履(P6) 影(P2)
《孔子家語·弟子行》:“自見孔子,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
年級字:蹺(P6+) 足(P1) 抗(P3) 首(P1)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憑(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爲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爲憑。”
年級字:鼎(P5) 足(P1) 之(P2) 勢(P3)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豐(P3) 衣(P1) 足(P1) 食(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豐 : 豐富、豐盛。
衣 : 衣服、衣物。比喻温暖。
足 : 充足、足夠。
食 : 食物、糧食。比喻飽滿。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頭官人,豐衣足食,所住無不克。」
年級字:躡(P0) 足(P1) 其(P2) 間(P1)
《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阡陌之中。”
年級字:何(P1) 足(P1) 為(P2) 奇(P2)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才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為奇。”
年級字:舉(P2) 足(P1) 輕(P2) 重(P1)
只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於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後漢書·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意(P1)
明·張居正《答鄭範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爲意。”
年級字:舉(P2) 手(P1) 投(P3) 足(P1)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年級字:足(P1) 踏(P2) 實(P1) 地(P1)
徐鑄成《報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足踏實地,奮發自雄。”
年級字:品(P1) 頭(P1) 評(P4) 足(P1)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對人對事任意挑剔。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太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
年級字:手(P1) 舞(P3) 足(P1) 蹈(P3)
蹈:頓足踏地。兩手舞動,兩隻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也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
《詩經·周南·關雎·序》:“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年級字:赤(P3) 繩(P2) 繫(P3) 足(P1)
赤繩:紅繩;系:結、扣。舊指男女雙方經由媒人介紹而成親。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綰。’”
年級字:足(P1) 兵(P3) 足(P1) 食(P1)
宋·胡錡《耕祿稿·代田萬頃到任謝表》:“秉戈執耒,宜爲足兵足食之思;牧馬飯牛,盍講且戰且耕之政。”
年級字:削(P3) 足(P1) 適(P3) 履(P6)
適:適應;履:鞋。因爲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
《淮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年級字:三(P1) 足(P1) 鼎(P5) 立(P1)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知(P1) 足(P1) 不(P1) 辱(P5)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漢書·疏廣傳》:“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年級字:泥(P2) 足(P1) 巨(P2) 人(P1)
年級字:躡(P0) 足(P1) 潛(P4) 踪(P5)
年級字:振(P2) 衣(P1) 濯(P0) 足(P1)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年級字:不(P1) 足(P1) 與(P2) 謀(P4)
《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
年級字:鼎(P5) 足(P1) 三(P1) 分(P2)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足(P1) 智(P3) 多(P1) 謀(P4)
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於謀劃。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謀,可與共事。”
年級字:一(P1) 已(P1) 足(P1)
夔:古賢臣名,爲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年級字:足(P1) 衣(P1) 足(P1) 食(P1)
《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我佛當日爲救門徒六道輪迴,猶如舟船,般運衆生,達於彼岸。此時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法(P1)
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開口便說:《大雅》不作,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後更綺麗,不足爲法。”
年級字:足(P1) 高(P1) 氣(P1) 強(P2)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伐衛》:“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年級字:紅(P1) 繩(P2) 繫(P3) 足(P1)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綰。’”
年級字:何(P1) 足(P1) 道(P1) 哉(P0)
足:值得。哪裏值得談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據(P4)
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年級字:挨(P3) 肩(P3) 並(P2) 足(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山中遠近人家,都曉得高家新女婿才貌雙全,竟來觀看,挨肩並足,如看神會故事的一般熱鬧。”
年級字:馬(P1) 足(P1) 龍(P2) 沙(P2)
年級字:重(P1) 足(P1) 屏(P4) 息(P1)
宋·葉適《法度總論二》:“魏武雖嚴科條,審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羣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盡以行其職守者猶在也。”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慮(P4)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衛臻傳》:“且合肥城固,不足爲慮。”
年級字:手(P1) 足(P1)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荀子·子道》:“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
年級字:高(P1) 材(P2) 捷(P5) 足(P1)
高材:才能高;捷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衆,行事敏捷。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立(P1) 足(P1) 之(P2) 地(P1)
清·湘靈子《軒亭冤》捲上:“你們這班狂妄之徒,還有立足之地麼?”
年級字:三(P1) 分(P2) 鼎(P5) 足(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翹(P5) 足(P1) 而(P1) 待(P3)
《史記·高祖本紀》:“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
年級字:何(P1) 足(P1) 掛(P2) 齒(P3)
足:值得;掛齒:提及,談及。哪裏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漢書·叔孫通傳》: “此特羣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年級字:履(P6) 足(P1) 差(P2) 肩(P3)
年級字:捷(P5) 足(P1) 先(P2) 得(P1)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椎(P0) 心(P1) 頓(P2) 足(P1)
年級字:鼎(P5) 足(P1) 而(P1) 立(P1)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手(P1) 足(P1)
胼、胝:老繭。手腳上磨出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年級字:何(P1) 足(P1) 爲(P2) 奇(P2)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纔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爲奇。”
年級字:安(P1) 分(P2) 知(P1) 足(P1)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年級字:足(P1) 高(P1) 氣(P1) 揚(P2)
《戰國策·齊策三》:“公孫戍趨而去。 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牀,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
年級字:馬(P1) 足(P1) 車(P1) 塵(P2)
年級字:頭(P1) 足(P1) 異(P3) 所(P2)
年級字:評(P4) 頭(P1) 論(P2) 足(P1)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太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奇(P2)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什麼奇怪的。
宋·畢仲遊《祭範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爲奇。”
年級字:知(P1) 足(P1) 常(P1) 樂(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生活態度。
知: 知道、知曉。
足: 充足、滿足。
常: 時常、常常。
樂: 喜樂、歡樂。
對生活的狀態感到滿足, 不貪求更多事物,感到喜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年級字:蓬(P4) 頭(P1) 足(P1)
蓬:散亂。跣:赤腳。頭發散亂,雙腳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狽或困苦之狀。亦作“披頭跣足”、“蓬頭赤腳”。
年級字:不(P1) 足(P1) 介(P2) 意(P1)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年級字:足(P1) 尺(P1) 加(P1) 二(P1)
高陽《慈禧前傳》十:“在恭王自己接見的賀客中,有人說要請大格格出來,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賀;只這原是足尺加二的趨奉,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馬屁拍在馬腳上’,惹得恭王大爲不悅。”
年級字:人(P1) 足(P1) 家(P1) 給(P1)
年級字:家(P1) 殷(P5) 人(P1) 足(P1)
年級字:重(P1) 手(P1) 累(P3) 足(P1)
兩手相重,兩足相疊,不敢有所舉動。形容十分恐懼的樣子。
宋·王安石《廣西轉運使李君墓誌銘》:“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終君去,不敢有所觸。”
年級字:兵(P3) 精(P2) 糧(P2) 足(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年級字:志(P2) 足(P1) 意(P1) 滿(P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恆公雖然是個英主,卻不道劍老無芒,人老無剛,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滿。”
年級字:一(P1) 手(P1) 一(P1) 足(P1)
《禮記·表記》:“后稷天下之爲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年級字:不(P1) 一(P1) 而(P1) 足(P1)
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年級字:足(P1) 足(P1) 有(P1) 餘(P4)
《新華日報》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餘。”
年級字:人(P1) 給(P1) 家(P1) 足(P1)
《史記·太史公自序》:“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商君列傳》:“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年級字:手(P1) 足(P1)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荀子·子道》:“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
年級字:手(P1) 足(P1) 異(P3) 處(P2)
年級字:抵(P3) 足(P1) 而(P1) 眠(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周瑜)曰:‘久不與子翼(將幹)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年級字:鼎(P5) 足(P1) 而(P1) 居(P2)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引(P2) 手(P1) 投(P3) 足(P1)
語出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年級字:足(P1) 科(P1) 頭(P1)
《史記·張儀列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爲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年級字:足(P1) 不(P1) 出(P1) 門(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後,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年級字:重(P1) 足(P1) 一(P1) 跡(P2)
《漢書·佞幸傳·石顯》:“自是公聊以下畏顯,重足一跡。”顏師古注:“言極恐懼,不敢自寬縱。”
年級字:手(P1) 足(P1) 無(P2) 措(P5)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年級字:計(P2) 獲(P5) 事(P1) 足(P1)
年級字:得(P1) 馬(P1) 折(P2) 足(P1)
年級字:爲(P2) 蛇(P4) 畫(P1) 足(P1)
《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
年級字:翹(P5) 足(P1) 引(P2) 領(P2)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內響應。”
年級字:車(P1) 塵(P2) 馬(P1) 足(P1)
①指車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
年級字:頓(P2) 足(P1) 椎(P0) 胸(P3)
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廣州衆搗毀日貨》:“社會人心異常興奮,甚至婦人、孺子、車伕、苦力,風元不口談抵制,戟批痛罵,握拳怒目,頓足椎胸。”
年級字:高(P1) 足(P1) 弟(P1) 子(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年級字:卑(P3) 不(P1) 足(P1) 道(P1)
年級字:足(P1) 舌(P2) 敝(P0)
清·葉廷琯《吹網錄·寧古塔紀略》:“至漢槎賜環之事,桭臣言同社諸公,如宋右之相國……固不忘故舊,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茲舉者,則大馮三兄之力居多。”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百足:一種多節多足的爬蟲,即馬陸。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雖一時敗落,但不會很快徹底垮臺。也指某一惡勢力被摧垮後餘孽尚存。
明·徐學謨《歸有園塵談》:“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則爲過街老鼠;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則爲百足之蟲。”
年級字:品(P1) 頭(P1) 論(P2) 足(P1)
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同“品頭題足”。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年級字:卑(P3) 卑(P3) 不(P1) 足(P1) 道(P1)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爲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爲,卑卑不足道也。”
年級字:無(P2) 所(P2) 錯(P1) 手(P1) 足(P1)
年級字:無(P2) 所(P2) 措(P5) 手(P1) 足(P1)
年級字:貴(P3) 冠(P5) 履(P6) 輕(P2) 頭(P1) 足(P1)
《淮南子·泰族訓》:“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而忘其頭足也。”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外(P1) 人(P1) 道(P1)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年級字:損(P5) 有(P1) 餘(P4) 補(P2) 不(P1) 足(P1)
《漢書·食貨志上》:“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外(P1) 人(P1) 道(P1)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年級字:不(P1) 足(P1) 狗(P2) 尾(P1) 續(P3)
《文選·任昉<爲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華貂深不足之嘆”唐·李善注:“趙王倫篡位,時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滿庭,貂蟬半坐,時人謠曰:‘貂不足,狗尾續。’”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爲(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爲重。”
年級字:九(P1) 鼎(P5) 不(P1) 足(P1) 為(P2) 重(P1)
宋·傅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年級字:人(P1) 心(P1) 不(P1) 足(P1) 蛇(P4) 吞(P3) 象(P1)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
年級字:一(P1) 失(P2) 足(P1) 成(P1) 千(P1) 古(P1) 恨(P4)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諺語,
多字熟語告誡一旦不小心犯下嚴重錯誤,便要承受不當行為的後果,成為終身悔恨或遺憾的事。
失足: 不小心,腳步站在錯的地方而跌倒。
千古恨: 永遠或終身悔恨。
明·楊儀《明良記》:「唐解元寅既廢棄,詩云:『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年級字:心(P1) 有(P1) 餘(P4) 而(P1) 力(P1) 不(P1) 足(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事與願違、力不從心、有心無力內心十分希望完成一份任務,但是盡力了也無法達成,比喻能力或資源不足夠。含失望、婉惜的意思。
《論語·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bǐ shàng bù zú bǐ xià yǒu yú
年級字:比(P1) 上(P1) 不(P1) 足(P1) ,(P1) 比(P1) 下(P1) 有(P1) 餘(P4)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後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
shàng fāng bù zú xià bǐ yǒu yú
年級字:上(P1) 方(P1) 不(P1) 足(P1) ,(P1) 下(P1) 比(P1) 有(P1) 餘(P4)
《晉書·王湛傳》:“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chéng shì bù zú bài shì yǒu yú
年級字:成(P1) 事(P1) 不(P1) 足(P1) ,(P1) 敗(P2) 事(P1) 有(P1) 餘(P4)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chóng zú ér lì cè mù ér shì
年級字:重(P1) 足(P1) 而(P1) 立(P1) ,(P1) 側(P3) 目(P1) 而(P1) 視(P1)
重足:雙腳併攏;側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bài shì yǒu yú chéng shì bù zú
年級字:敗(P2) 事(P1) 有(P1) 餘(P4) ,(P1) 成(P1) 事(P1) 不(P1) 足(P1)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衆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衝動罷了!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jīn wú zú chì rén wú wán rén
年級字:金(P1) 無(P2) 足(P1) 赤(P3) ,(P1) 人(P1) 無(P2) 完(P1) 人(P1)
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tóu tòng zhì tóu zú tòng zhì zú
年級字:頭(P1) 痛(P2) 治(P2) 頭(P1) ,(P1) 足(P1) 痛(P2) 治(P2) 足(P1)
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同“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rì jì bù zú suì jì yǒu yú
年級字:日(P1) 計(P2) 不(P1) 足(P1) ,(P1) 歲(P2) 計(P2) 有(P1) 餘(P4)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很大收穫。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bǎi zú zhī chóng duàn ér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斷(P3) 而(P1)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sǐ bù jiāng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死(P3) 不(P1) 僵(P5)
百足:蟲名,軀幹計二十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qiān lǐ zhī xíng shǐ yú zú xià
年級字:千(P1) 里(P1) 之(P2) 行(P1) ,(P1) 始(P2) 於(P2) 足(P1) 下(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凡事都不能空談,鼓勵決定之後便必須行動,開始第一步,並堅持一步一步向前,有毅力才能成功。
千里之行: 長遠的目標。
始於足下: 從第一步開始的。
《老子.第六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四.初真十戒》:「所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昇天。」也作「千里始足下」。
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年級字:言(P1) 者(P1) 無(P2) 罪(P4) ,(P1) 聞(P2) 者(P1) 足(P1) 戒(P3)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爲戒。
《詩經·周南·關雎·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duàn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斷(P3)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衆也。”
bǎi zú zhī chóng sǐ ér bù jiāng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死(P3) 而(P1) 不(P1) 僵(P5)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衆也。”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年級字:學(P1) 然(P2) 後(P1) 知(P1) 不(P1) 足(P1) ,(P1) 教(P1) 然(P2) 後(P1) 之(P2) 困(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