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趨(P4) 之(P2) 若(P3) 騖(P0)
清·曾樸《孽海花》第27回:“白雲觀就是他納賄的機關,高道士就是他作惡的心腹,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騖呢!”
年級字:一(P1) 步(P1) 一(P1) 趨(P4)
①形容緊跟着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隨別人。常含貶意。
語本《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斜睨之,美而豔,一步一趨,相離僅尺咫耳。”
年級字:巧(P2) 趨(P4) 利(P2)
巧:奸詐。僞:虛僞。趨:追求,靠近、趨向。奸詐虛僞,唯利是圖,唯勢是從。
年級字:東(P1) 趨(P4) 西(P1) 步(P1)
漢·焦贛《易林·比之損》:“二人異路,東趨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處。”
年級字:附(P2) 勢(P3) 趨(P4) 炎(P2)
明·無名氏《贈書記·奚媽辨本》:“朝庭一時無公道,我難道附勢趨炎,把是非顛倒。”
年級字:趨(P4) 時(P1) 奉(P3) 勢(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年級字:追(P1) 趨(P4) 逐(P4) 耆(P0)
《漢書·揚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試爲之施《咸池》,揄《六莖》,發《蕭韶》,詠《九成》,則莫有和也。”顏師古注:“追趨逐耆,隨所趨向愛耆而追逐之也。趨,讀趣,耆,讀嗜。”
年級字:趨(P4) 吉(P1) 避(P4) 凶(P3)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趨吉避凶,儒者之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不然。聖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於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凶。”
年級字:堯(P0) 趨(P4) 舜(P0) 步(P1)
①指如堯舜之行。頌揚帝王的儀容舉止。②指堯舜的德政。比喻政局穩定而清明。
年級字:畫(P1) 地(P1) 而(P1) 趨(P4)
年級字:趨(P4) 炎(P2) 附(P2) 熱(P2)
《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
年級字:亦(P2) 步(P1) 亦(P2) 趨(P4)
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於缺乏主張,或爲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年級字:行(P1) 合(P1) 趨(P4) 同(P1)
《淮南子·說山訓》:“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年級字:趨(P4) 雀(P3) 躍(P3)
象野鴨那樣快跑,象鳥雀那樣跳躍。形容十分歡欣的樣子。
唐·盧照鄰《窮魚賦》:“漁者觀焉,乃具竿索,集朋黨,鳧趨雀躍,風馳電往,競下任公之釣,爭陳豫且之網。”
年級字:蜂(P2) 趨(P4) 蟻(P3) 附(P2)
《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聯升社學和鍾鏞社學》:“果然蜂趨蟻附,攘攘熙熙,誠不出神靈所料者矣。”
年級字:趨(P4) 時(P1) 附(P2) 勢(P3)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爲樂者也。”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二》:“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於薄俗哉?”
年級字:巧(P2) 偽(P4) 趨(P4) 利(P2)
巧:奸詐。偽:虛偽。趨:追求,靠近、趨向。奸詐虛偽,唯利是圖,唯勢是從。
年級字:行(P1) 舜(P0) 趨(P4)
原指僅模仿聖賢之外表而不注意內在的品德修養。後亦用以形容舉止循規蹈距。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楊倞注:“但宗聖人之威儀而已矣。”
年級字:避(P4) 凶(P3) 趨(P4) 吉(P1)
宋·王觀國《學林·詩卜》:“曾參不入勝母,漢祖不留柏人,避凶趨吉,所不可廢。”
年級字:附(P2) 炎(P2) 趨(P4) 熱(P2)
明·王錂《春蕪忘·宴賞》:“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趨熱,色厲內茬。”
年級字:褪(P5) 後(P1) 趨(P4) 前(P1)
年級字:去(P1) 本(P2) 趨(P4) 末(P3)
年級字:趨(P4) 之(P2) 若(P3)
趨:快走;鶩:野鴨。象鴨子一樣成羣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着趕去。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鶩呢!”
年級字:阿(P2) 時(P1) 趨(P4) 俗(P2)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誌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年級字:避(P4) 俗(P2) 趨(P4) 新(P1)
葉聖陶《未厭集·苦辛》:“‘拜年’有什麼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於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年級字:齊(P2) 趨(P4) 並(P2) 駕(P3)
年級字:趨(P4) 權(P5) 附(P2) 勢(P3)
宋·李覯《名公手書·蕭注》:“注鄙人,然而有志於聖賢之術,心銘足下之道,故發此書以聞,非今之趨炎附勢輩,聞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爲是非。”
年級字:亦(P2) 趨(P4) 亦(P2) 步(P1)
《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年級字:背(P1) 本(P2) 趨(P4) 末(P3)
古代常以農業爲本,手工、商賈爲末。指背離主要部分,追求細微末節。
年級字:避(P4) 難(P2) 趨(P4) 易(P2)
年級字:趨(P4) 炎(P2) 附(P2) 勢(P3)
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
年級字:趨(P4) 利(P2) 避(P4) 害(P1)
漢·霍諝《奏記大將軍梁商》:“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
年級字:雲(P1) 趨(P4) 赴(P5)
清·魏源《淮北票鹽志敘》:“夫票鹽售價不及綱鹽之半,而綱商岸懸課絀,票商雲趨鶩赴者,何哉?”
年級字:隨(P3) 聲(P1) 趨(P4) 和(P1)
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麼說,就跟着怎麼說。見“隨聲附和”。
年級字:繩(P2) 趨(P4) 尺(P1) 步(P1)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爲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宋史·朱熹傳》:“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年級字:逐(P4) 名(P2) 趨(P4) 勢(P3)
晉·葛洪《抱朴子·交際》:“世俗之人,交不論志,逐名趨勢,熱來冷去,見過不改,視迷不救。”
年級字:惟(P0) 利(P2) 是(P1) 趨(P4)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論,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輩無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趨,豈知善惡果報之道。”
年級字:大(P1) 勢(P3) 所(P2) 趨(P4)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年級字:尺(P1) 步(P1) 繩(P2) 趨(P4)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爲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宋·蘇洵《廣士》:“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