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如(P2) 水(P1) 赴(P5) 壑(P0)
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樣。形容許多人紛紛奔向同一個目的地。
年級字:蹈(P3) 火(P1) 赴(P5) 湯(P2)
李瑛《深夜裏發生的故事》詩:“五里遠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湯。”
年級字:分(P2) 勞(P2) 赴(P5) 功(P1)
清·端方《請改定官制以爲立憲預折》:“而一部之中,有二尚書、四侍郎,又加以管部之親王大學士,則以一部而有七主任官矣。絕無分勞赴功之效,惟有推諉牽掣之能。”
年級字:全(P2) 力(P1) 以(P1) 赴(P5)
清·越翼《廿二史札記·五·東漢尚名節》:“蓋當時薦徵闢,必採名譽,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爲苟難,遂成風俗。”
年級字:蹈(P3) 赴(P5) 湯(P2) 火(P1)
唐·孫揆《靈應傳》:“君子殺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年級字:玉(P1) 樓(P2) 赴(P5) 召(P2)
唐·李商隱《李賀小傳》:“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板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爲記。’”
年級字:單(P2) 刀(P1) 赴(P5) 會(P1)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年級字:衆(P3) 川(P2) 赴(P5) 海(P1)
《隋書·音樂志中》:“天覆地載,成以四時。惟皇是則,比大於茲。羣星拱極,衆川赴海。萬宇駿奔, 一朝鹹在。”
年級字:飛(P1) 蛾(P0) 赴(P5) 焰(P6)
《舊唐書·僖宗紀》:“既知四隅斷絕,百計奔衝,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焰。”
年級字:前(P1) 赴(P5) 後(P1) 繼(P3)
前面的衝上去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不斷投入戰鬥,奮勇衝殺向前。
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僕,前僕後踣。”
年級字:雲(P1) 趨(P4) 赴(P5)
清·魏源《淮北票鹽志敘》:“夫票鹽售價不及綱鹽之半,而綱商岸懸課絀,票商雲趨鶩赴者,何哉?”
年級字:負(P3) 石(P1) 赴(P5) 河(P1)
河:這裏指黃河。揹着石頭跳進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負石赴淵”。
年級字:蹈(P3) 湯(P2) 赴(P5) 火(P1)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雲合。”
年級字:走(P1) 馬(P1) 赴(P5) 任(P3)
走馬:騎着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先以陳公走馬赴任,乃樹一魁妖,共翼佐之。”
年級字:風(P1) 馳(P5) 電(P2) 赴(P5)
《晉書·孫綽傳》:“如其迷逆不化,復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馳電赴,若身手之救痛癢,率然之應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年級字:飛(P1) 蛾(P0) 赴(P5) 火(P1)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年級字:入(P1) 火(P1) 赴(P5) 湯(P2)
年級字:違(P6) 利(P2) 赴(P5) 名(P2)
年級字:慷(P5) 慨(P5) 赴(P5) 義(P3)
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赴義:爲正義而死。指大義凜然地爲正義獻身。
明·朱鼎《玉鏡臺記·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爲!”
年級字:飛(P1) 蛾(P0) 赴(P5) 燭(P4)
宋·黃庭堅《演雅》詩:“蛣蜣轉丸賤蘇合,飛蛾赴燭甘死禍。”
年級字:赴(P5) 險(P3) 如(P2) 夷(P3)
赴:投身進去;險:危險;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險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艱險。
《魏書·於什門等傳論》:“史臣曰:‘於什門等或臨危不撓,視死如歸;或赴險如夷,惟義所在。’”
年級字:百(P1) 川(P2) 赴(P5) 海(P1)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歸大海。比喻衆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彙集到一處。
《朱子語類·卷二·理氣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年級字:魂(P4) 不(P1) 赴(P5) 體(P2)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年級字:赴(P5) 湯(P2) 蹈(P3) 火(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年級字:捐(P4) 軀(P4) 赴(P5) 難(P2)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