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年級字:質(P4)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天賦、修養: 資質、素質、氣質、文質彬彬。
樸素,單純:質樸、質直。
問明,辨別,責問:質疑、質問、質詢、對質。
抵押或抵押品:人質、質押。
本體,本性:本質、物質、品質、質料、實質、特質、性質、流質、沙質。
《論語·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韓非子·解老》:「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
《史記.卷二四.樂書》:「中正無邪,禮之質也。」
zhì sù
年級字:質(P4) 素(P4)
詞性:名詞
素質1. 本質(本來的品質和性質);素養
2. 因數;成分
3. 質樸
zhì piáo
sī zhì
年級字:絲(P2) 質(P4)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感到絲的柔滑或含有絲的物料。
「絲」蠶絲、絲綢。
「質」性質,質素。
指觸摸物品時感到絲的柔滑或含有絲的物料。
shí zhì
zhì xìng
yōu zhì
pǐn zhì
年級字:品(P1) 質(P4)
品德,
品格1. 人的行為、作風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
2. 物品的質量。
zhì liàng
年級字:質(P4) 量(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量度出物體內所含有的物質組合和優劣。
銅和鋁都是金屬,但它們傳送電能的質量有很大分別。
dì zhì
zhì gǎn
年級字:質(P4) 感(P3)
詞性:形容詞
指雕塑、繪畫等藝術品所表現的物體的物質真實感。
例:這尊雕像手法細膩,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質感
zhì xún
gǔ zhí
年級字:骨(P2) 質(P4)
詞性:名詞
由骨組織構成,分密質和鬆質。
骨密質compact bone,質地緻密,耐壓性較大,配佈於骨的表面。
骨鬆質spongy bone,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trabeculae排列而成,配佈於骨的內部,骨小樑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較大的重量。顱蓋骨表層為密質,分別稱外板和內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鬆脆,故顱骨骨折多見於內板。
二板之間的鬆質,稱板障(diploe),有板障靜脈經過。骨幹外周部的骨組織緻密,稱為骨密質;骨幹內側和後端組織呈蜂窩狀。稱為骨鬆質。
骨密質和骨鬆質統稱為骨質。
biàn zhí
年級字:變(P2) 質(P4)
詞性:形容詞
1.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質改變,多指向壞的方面變化。
2.指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質變得與原來不同(多指向壞的方面轉變)。
mù zhì
diǎn zhì
年級字:典(P2) 質(P4)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典當為借貸所用的抵押物品。
典: 典當、典押。
質: 人質、質押。
《舊唐書.卷一四○.盧群傳》:「先寓居鄭州,典質良田數頃。」
《浮生六記.卷三.坎坷記愁》:「余夫婦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質。」
zhì yí
qì zhì
年級字:氣(P1) 質(P4)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2.風度;模樣
qián hì
年級字:潛(P4) 質(P4)
詞性:名詞
潛能,
潛力存在於人或事物內部的能力或特質,不容易被發現或發覺的。
gāo zhì
duì zhì
年級字:對(P1) 質(P4)
詞性:名詞
對證指在刑事訴訟中使有關人員當面質問或對證。亦泛指與問題有關連的各方當面對證。
sù zhì
年級字:素(P4) 質(P4)
1. 白色質地。
2. 白皙的容色。
3. 事物本來的性質。
4. 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亦指素養。
xìng zhì
tǐ zhì
tè zhì
běn zhì
年級字:本(P2) 質(P4)
實質,
性子,
本體,
本色現象,
表面1. 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
2. 指本來的狀貌。
3. 指人的本性;資質。
4. 本來的事實。
5. 謂本來的質樸風貌。
6.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
zhì wèn
shuǐ zhì
年級字:水(P1) 質(P4)
指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前者包括水的溫度、顏色、透明度、味道和氣味;後者包括所含各種礦物質的成分和含量
wén zhì
piàn zhì
年級字:騙(P3) 質(P4)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騙 : 欺騙、詐騙。
質: 品質、質量。
使用不誠實待手段或行為用不真實的貨品品質欺騙別人錢財。
wù zhì
年級字:物(P1) 質(P4)
詞性:名詞
物資精神1. 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2. 指金錢、生活資料等
zhì wén
年級字:質(P4) 文(P1)
詞性:形容詞
1.謂其資質具有文德。
2.實質內容與外在形式。
3.質樸與華美。
年級字:玉(P1) 質(P4) 金(P1) 相(P1)
金、玉:比喻美好;質:本質;相:外貌。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漢·王逸《離騷序》:“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年級字:濁(P4) 質(P4) 凡(P3) 姿(P3)
清·洪昇《長生殿·聞樂》:“想我濁質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僥倖也。”
年級字:蘭(P3) 質(P4) 蕙(P0) 心(P1)
年級字:蕙(P0) 質(P4) 蘭(P3) 心(P1)
宋柳永《離別難》詞:“有天然,蕙質蘭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年級字:材(P2) 薄(P4) 質(P4) 衰(P4)
清·吳敏樹《上曾侍郎書》:“敏樹材薄質衰,不敢圖附青雲。”
年級字:蘭(P3) 質(P4) 薰(P2) 心(P1)
年級字:金(P1) 相(P1) 玉(P1) 質(P4)
漢·王逸《離騷序》:“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年級字:羊(P1) 質(P4) 虎(P1) 皮(P1)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年級字:棄(P4) 文(P1) 存(P3) 質(P4)
年級字:蕙(P0) 心(P1) 蘭(P3) 質(P4)
蕙、蘭:都是香草名。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
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賦》:“金聲玉韻,蕙心蘭質。”
年級字:天(P1) 生(P1) 麗(P2) 質(P4)
天生:天然生成。麗質:美麗的姿容。形容女子嫵媚艷麗。
唐·白居易《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年級字:仙(P2) 姿(P3) 玉(P1) 質(P4)
年級字:質(P4) 非(P2) 文(P1) 是(P1)
漢·揚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質非也……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年級字:文(P1) 圓(P1) 質(P4) 方(P1)
年級字:遺(P3) 華(P2) 反(P1) 質(P4)
《文選·陸雲〈大將軍宴會被命做詩〉》:“頹綱既振,品物鹹秩。神道見素,遺華反質。”李善注:“華謂採章,質謂淳樸也。遺,棄也。”
年級字:策(P4) 名(P2) 委(P3) 質(P4)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闢也。”杜預注:“名書於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書己名於策,以明系屬之也。”
年級字:溺(P3) 心(P1) 滅(P3) 質(P4)
年級字:質(P4) 影(P2) 曲(P2)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八十八引唐·李玫《纂異記·齊君房》:“質傴影曲,報應宜然。”
年級字:懷(P3) 質(P4) 抱(P1) 真(P1)
《梁書·武帝紀上》:“其有勇退忘進,懷質抱真者,選部或以未經朝謁,難於進用。”
年級字:質(P4) 而(P1) 不(P1) 野(P2)
質:樸素、單純。野:粗俗。質樸而不粗俗。同“質而不俚”。
《後漢書·班彪傳上》:“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
年級字:蒲(P6+) 柳(P3) 之(P2) 質(P4)
蒲柳:水楊,秋天凋謝早。多用來比喻身體衰弱或未老先衰。
年級字:金(P1) 玉(P1) 其(P2) 質(P4)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不惟金玉其質,亦且冰雪爲心。”
年級字:妍(P0) 姿(P3) 豔(P3) 質(P4)
年級字:蛻(P6+) 化(P1) 變(P2) 質(P4)
年級字:瓊(P0) 林(P1) 玉(P1) 質(P4)
年級字:文(P1) 質(P4) 斌(P0) 斌(P0)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同“文質彬彬”。
年級字:妍(P0) 姿(P3) 艷(P1) 質(P4)
年級字:蕙(P0) 心(P1) 質(P4)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脣。”
年級字:質(P4) 疑(P3) 問(P1) 難(P2)
質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於疑問反覆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漢書·陳遵傳》:“竦居貧,無賓客,時有好事者從之質疑問事,論道經書而已。”
年級字:文(P1) 質(P4) 彬(P6+) 彬(P6+)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年級字:質(P4) 疑(P3) 辨(P5) 惑(P5)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張彥清]初從朱子游,得其大旨,後與李公呂質疑辨惑,造諧益深。”
年級字:質(P4) 而(P1) 不(P1)
質:樸素、單純。俚:粗俗。質樸而不粗俗。亦作“質而不野”。
《漢書·司馬遷傳贊》:“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羣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年級字:淑(P3) 質(P4) 英(P1) 才(P1)
《後漢書·禰衡傳》:“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
年級字:魚(P1) 質(P4) 龍(P2) 文(P1)
年級字:非(P2) 物(P1) 質(P4) 遺(P3) 產(P2)
詞性:名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Wàn yí shuǐkù dìzhí bùdào
年級字:萬(P2) 宜(P3) 水(P1) 庫(P3) 地(P1) 質(P4) 步(P1) 道(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位於香港新界區西貢萬宜水庫的東壩,沿途可以觀賞約1億4000多萬年歷史的六角岩柱羣,到達地質步道的終點也可以近距離探視海蝕洞。
Shì jiè fēi wù zhí wén huà yí chǎn
年級字:世(P1) 界(P2) 非(P2) 物(P1) 質(P4) 文(P1) 化(P1) 遺(P3) 産(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