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做(P1) 賊(P3) 心(P1) 虛(P4)
宋·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雲:‘適來有人看方丈麼?’侍者雲:‘有。’師雲:‘作賊人心虛。’”
年級字:民(P1) 賊(P3) 獨(P4) 夫(P2)
民賊:殘害人民的壞傢伙;獨夫:暴虐無道、衆叛親離的統治者。指殘害人民衆叛親離的反動統治者。
《尚書·泰誓下》:“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年級字:賊(P3) 頭(P1) 賊(P3) 腦(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他們大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總是賊頭賊腦,躲躲藏藏,揹人而食。”
年級字:亂(P2) 臣(P2) 賊(P3) 子(P1)
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後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年級字:家(P1) 賊(P3) 難(P2) 防(P3)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七:“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爲冤。’”
年級字:作(P2) 賊(P3) 心(P1) 虛(P4)
宋·釋悟明《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雲:‘適來有人看方丈麼?’侍者雲:‘有。’師雲:‘作賊人心虛。’”
年級字:認(P2) 賊(P3) 爲(P2) 子(P1)
《大方廣園覺修多羅經》:“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年級字:賊(P3) 頭(P1) 鼠(P4) 腦(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一回:“八戒道:‘哥啊,我曉得。你賊頭鼠腦的,一定又變作個甚麼東西兒跟着我聽的。’”
年級字:狗(P2) 咬(P2) 賊(P3) 仔(P2)
年級字:賊(P3) 心(P1) 不(P1) 死(P3)
儘管警方一再通緝,他仍然~繼續作案,終於難逃法網被捕入獄。
年級字:捉(P2) 賊(P3) 捉(P2) 贓(P0)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諺曰:‘捉賊捉髒,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爲有道。”
年級字:賊(P3) 臣(P2) 亂(P2) 子(P1)
南朝·樑·蕭子顯《南齊書·崔慧景傳》:“臣竊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賊臣亂子者,江夏王與陛下,先臣與鎮軍是也。”
年級字:拿(P2) 賊(P3) 拿(P2) 贓(P0)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賊拿贓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馬腳,漏了風聲……我老孫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個罪名。”
年級字:捉(P2) 賊(P3) 捉(P2) 髒(P4)
宋朝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諺曰:‘捉賊捉髒,捉捉雙。’此雖俚言,極爲有道。”
年級字:賊(P3) 王(P1)
擒:抓,捉。指作戰要先抓主要敵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年級字:逆(P6) 子(P1) 賊(P3) 臣(P2)
《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
年級字:賊(P3) 臣(P2) 逆(P6) 子(P1)
《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賊臣逆子設陰謀,慮恐國破人消滅。”
年級字:賊(P3) 頭(P1) 鬼(P2) 腦(P2)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太太,這個外國人賊頭鬼腦,我總疑着他。”
年級字:真(P1) 贓(P0) 真(P1) 賊(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三回:“黃信道:‘還你一個證見,教你看真贓真賊,我不屈你。左右,與我推將來。’”
年級字:認(P2) 賊(P3) 作(P2) 子(P1)
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三齣:“有一等顛倒喪志,投東覓西,失卻眼前至寶,這便是認賊作子。”
年級字:頑(P2) 皮(P1) 賊(P3) 骨(P2)
年級字:賊(P3) 眉(P3) 鼠(P4) 眼(P1)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回:“只見小和尚左手拿一隻燈,右手提一壺茶,走進來賊眉賊眼,將燈放下,又將茶壺放在桌上,兩隻賊眼東瞧西看,連話也不說,回頭就走。”
年級字:認(P2) 賊(P3) 作(P2) 父(P1)
華而實《漢衣冠》三:“鄭成功臉色發白,全然失去了希望,他悲憤地昂起頭,一字一音地說:‘你認賊作父!’”
年級字:賊(P3) 子(P1) 亂(P2) 臣(P2)
唐·魏徵壽《隋書·許善心傳》:“國惡雖諱,君舉必書,故賊子亂臣,天下大懼,元龜明鏡,昭然可察。”
年級字:拿(P2) 賊(P3) 見(P1) 贓(P0)
明·無名氏《認金梳》第三折:“拿賊見贓,殺人驗傷,我有何罪也?”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誰是賊?老大人拿賊見贓,不曾捉姦見牀來!”
年級字:上(P1) 了(P1) 賊(P3) 船(P2)
年級字:賊(P3) 喊(P2) 捉(P2) 賊(P3)
做賊的人喊捉賊。比喻壞人爲了自己逃脫,故意製造混亂,轉移目標,把別人說成是壞人。
這個狡滑的小偷,偷了人家的錢後,還賊喊捉賊,嫁禍於人。
年級字:逆(P6) 臣(P2) 賊(P3) 子(P1)
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晉書·王導傳》:“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陳子昂《請措刑科》:逆臣賊子,頓伏嚴誅。”
年級字:認(P2) 賊(P3) 為(P2) 子(P1)
《大方廣園覺修多羅經》:“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年級字:認(P2) 賊(P3) 爲(P2) 父(P1)
把仇敵當作父親。比喻甘心賣身投靠敵人。同“認賊作父”。
蘇曼殊《遁跡記》:“先是餘家既亡,悵悵無之。大盜更迫我儕,爲供奔走。測彼居心,是畜獵犬之技。斯是認賊爲父,自殘梵裔者,亦復不少。”
年級字:捉(P2) 賊(P3) 見(P1) 贓(P0)
髒:偷盜或貪污受賄所得的財物。捉盜賊必須看到贓物。指必須要有真憑實據。
元·李文尉《燕青博魚》第三折:“常言道:‘捉賊見髒,捉姦見雙。’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還我姦夫來便罷。”
年級字:賊(P3) 頭(P1) 狗(P2) 腦(P2)
《再生緣》第一回:“今天樓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劉奎璧對着樓上賊頭狗腦,以致第三箭失手。”
年級字:賊(P3) 眉(P3) 賊(P3) 眼(P1)
清·石昆玉《三俠五義》第三回:“正說話間,只見小和尚左手拿一隻燈,右手提一壺茶,走進來賊眉賊眼,將燈放下,又將茶壺放在桌上,兩隻賊眼東瞧西看,連話也不說,回頭就走。”
年級字:賊(P3) 人(P1) 心(P1) 虛(P4)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卷:“自古道賊人心虛,那趙昂因有舊事在心上,比王員外更是不同,嚇的魂魄俱無。”
年級字:獨(P4) 夫(P2) 民(P1) 賊(P3)
獨夫:暴虐無道,衆叛親離的統治者;民賊:殘害人民的壞傢伙。指對國家人民有嚴重罪行的、殘暴的統治者。
《尚書·泰誓下》:“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年級字:賊(P3) 去(P1) 關(P2) 門(P1)
賊偷了東西走後才雲關門。比喻事故發生之後才採取防範措施。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僧問曰:‘若不遇於師,幾成走作。’師曰:‘賊去後關門。’”
年級字:賊(P3) 人(P1) 膽(P3) 虛(P4)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六:“自古道,賊人心虛。那趙昂因有舊事在心上,比王員外更是不同,嚇得魂魄俱無。”
年級字:併(P6) 贓(P0) 拿(P2) 賊(P3)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今日個併贓拿賊更推誰,你地硬抵着頭皮兒對。”
年級字:賊(P3) 先(P2) 王(P1)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年級字:漢(P4) 賊(P3) 不(P1) 兩(P1) 立(P1)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
年級字:帶(P1) 著(P2) 鈴(P2) 鐺(P0) 去(P1) 做(P1) 賊(P3)
《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裏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着鈴鐺去做賊”嗎?”
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
年級字:帶(P1) 着(P2) 鈴(P2) 鐺(P0) 去(P1) 做(P1) 賊(P3)
《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裏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着鈴鐺去做賊”嗎?”
年級字:老(P1) 而(P1) 不(P1) 死(P3) 是(P1) 爲(P2) 賊(P3)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
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年級字:成(P1) 則(P3) 爲(P2) 王(P1) ,(P1) 敗(P2) 則(P3) 爲(P2) 賊(P3)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十一回:“單槍獨馬領三軍,成則爲王,敗則爲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