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筆(P1) 削(P3) 褒(P5) 貶(P6)
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年級字:不(P1) 置(P3) 褒(P5) 貶(P6)
置:安放,這裏有“加以”之間。褒:褒獎,誇讚,表揚。貶:貶低,指責。不加以表揚或批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一‘活’字而去。”
年級字:褒(P5) 貶(P6) 與(P2) 奪(P3)
晉·葛洪《抱朴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年級字:褒(P5) 善(P2) 貶(P6) 惡(P3)
對好人好事加以讚揚;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
宋·邵博《聞見後錄》:“君子爲小人所勝抑者,不過祿位耳。惟有三四寸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
年級字:示(P1) 貶(P6) 於(P2) 褒(P5)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南禮部卹典》:“石以違拂不成爲義,張以懷情不盡爲義,皆上所親定。蓋聖意示貶於褒也。”
年級字:一(P1) 字(P1) 褒(P5) 貶(P6)
褒:讚揚,誇獎;貶:給予不好的評價。一個字的褒揚或貶斥。泛指記事論人,用字措辭嚴謹有分寸。
晉·杜預《左傳序》:“春秋雖以一字爲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