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融(P3) 會(P1) 貫(P1) 通(P3)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年級字:淹(P3) 會(P1) 貫(P1) 通(P3)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明·高啓《〈史要類鈔〉序》:“遂使義理之微不備,事變之實不詳,無以淹會貫通,明其同異而辨其得失矣。”
年級字:貫(P1) 通(P3) 融(P3) 會(P1)
猶言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學,講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寢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年級字:融(P3) 匯(P5) 貫(P1) 通(P3)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秦牧《藝海拾貝·獨創一格》:“鄭板橋學習任何東西,都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匯貫通,發揚創造性。”
年級字:融(P3) 釋(P4) 貫(P1) 通(P3)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清·戴名世《〈讀易質疑〉序》:“世苟有通學古之士,潛心冥會,融釋貫通,其於程朱繼志述事,能補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年級字:融(P3) 液(P4) 貫(P1) 通(P3)
猶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清·秦篤輝《平書·文藝下》:“殆於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液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乃稱爲文。”
年級字:豁(P0) 然(P2) 貫(P1) 通(P3)
豁然:通達的樣子;貫通:前後貫穿通曉。指一下了弄通了某個道理。
宋·朱熹《大學章句》:“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