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負(P3) 任(P3) 蒙(P3) 勞(P2)
年級字:負(P3) 駑(P0) 前(P1) 驅(P4)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駑矢先驅。”
年級字:不(P1) 分(P2) 勝(P2) 負(P3)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
年級字:負(P3) 隅(P6+) 頑(P2) 抗(P3)
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憑藉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
《孟子·盡心下》:“有衆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年級字:負(P3) 詬(P0) 忍(P1) 尤(P1)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責備之嚴,誠不足怪。庸詎知當局之負詬忍尤,艱難應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年級字:負(P3) 芒(P3) 披(P2) 葦(P0)
清·陳夢雷《解介士傳》:“王有事于越,敖,敖子弟出死力,負芒披葦,入海望潮,撥棹,蒙虎皮以冒鋒鏑。”
年級字:負(P3) 重(P1) 致(P3) 遠(P1)
負:揹着;致:送到。揹着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鉅任務。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年級字:不(P1) 負(P3) 眾(P3) 望(P2)
年級字:徒(P3) 負(P3) 虛(P4) 名(P2)
年級字:負(P3) 乘(P2) 致(P3) 寇(P0)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年級字:負(P3) 重(P1) 含(P4) 污(P5)
清·曾國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銘》:“胸劈衆流,曾不出口。負重含污,浩如山藪。險趨人先,利居衆後。”
年級字:負(P3) 德(P4) 背(P1) 義(P3)
《東周列國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國媚楚,使子之君,負德背義,自召干戈,禍及民社。”
年級字:千(P1) 鈞(P6+) 重(P1) 負(P3)
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負擔。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責任。
《商君書·錯法》:“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年級字:負(P3) 罪(P4) 引(P2)
《書·大禹謨》:“[舜]負罪引慝,祇載見瞽螋。”蔡沈集傳:“負罪,自負其罪,不敢以爲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爲父母之慝也。”
年級字:負(P3) 固(P1) 不(P1) 服(P1)
《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注:“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年級字:負(P3) 恩(P2) 背(P1) 義(P3)
負:違背,背棄。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新唐書·列女傳·楊慶妻王氏》:“今負恩背義,自爲身謀,可若何?”
年級字:不(P1) 負(P3) 衆(P3) 望(P2)
年級字:負(P3) 恩(P2) 忘(P2) 義(P3)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
年級字:負(P3) 恩(P2) 昧(P6) 良(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羣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爲甚。”
年級字:矜(P6+) 功(P1) 負(P3) 氣(P1)
《晉書·王渾王濬唐彬傳論》:“或矜功負氣,或恃勢驕陵,競構南箕,成茲貝錦。”
年級字:負(P3) 俗(P2) 之(P2) 累(P3)
年級字:負(P3) 薪(P6) 構(P5) 堂(P2)
《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孔傳:“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爲堂基,況肯構立屋乎?”
年級字:遞(P4) 勝(P2) 遞(P4) 負(P3)
清·薛福成《中興敘略上》:“環寇之師且十萬,遞勝遞負,無寸尺功。”
年級字:一(P1) 決(P2) 勝(P2) 負(P3)
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介甫之意,必欲力戰天下之人,與之一決勝負,不復顧義理之是非,生民之憂樂,國家之安危。”
年級字:負(P3) 薪(P6) 救(P3) 火(P1)
揹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史記·魏世家》:“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年級字:如(P2) 牛(P1) 負(P3) 重(P1)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年級字:負(P3) 荊(P5) 請(P1) 罪(P4)
負:揹着;荊:荊條。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年級字:矜(P6+) 智(P3) 負(P3) 能(P1)
宋·陸九淵《與包顯道書》:“此理苟明,則矜智負能之人,皆將失其窟宅。”
年級字:含(P4) 冤(P5) 負(P3) 屈(P4)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他只待強拆開我長攙攙的連理枝,生擺斷我顫巍巍的並頭蓮。其實負屈銜冤。”
年級字:負(P3) 債(P4) 累(P3) 累(P3)
年級字:見(P1) 豕(P0) 負(P3) 塗(P5)
年級字:披(P2) 裘(P0) 負(P3) 薪(P6)
裘:皮毛衣服。穿着裘褐,揹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
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
年級字:負(P3) 重(P1) 吞(P3) 污(P5)
嚴復·夏曾佑《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負重吞污,圖其所志。”
年級字:負(P3) 荊(P5) 謝(P2) 罪(P4)
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同“負荊請罪”。
金·馬鈺《滿庭芳·謝咸陽王法師》詞:“追悔無由,不免放效廉頗。專專負荊謝罪,望吾師、痛撻則個。”
年級字:自(P1) 負(P3) 不(P1) 凡(P3)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寧癸丑歲直宿崇文院……夢覺時禁中已鳴鐘,平甫頗自負不凡,爲詩記之。’”
年級字:負(P3) 才(P1) 使(P2) 氣(P1)
《北史·薛憕傳》:“常鬱郁不得志,每在人間,輒陵架勝達,負才使氣,未嘗趨世祿之門。”
年級字:負(P3) 土(P1) 成(P1) 墳(P3)
《後漢書·醒榮傳》:“會朱普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
年級字:負(P3) 薪(P6) 之(P2) 憂(P3)
《禮記·曲禮下》:“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年級字:矜(P6+) 能(P1) 負(P3) 才(P1)
年級字:負(P3) 弩(P0) 前(P1) 驅(P4)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前驅,蜀人以爲寵。”
年級字:負(P3) 阻(P4) 不(P1) 賓(P3)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
年級字:決(P2) 一(P1) 勝(P2) 負(P3)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七回:“……若不聽我良言,只是與你決一勝負。”
年級字:負(P3) 德(P4) 孤(P3) 恩(P2)
宋·李覯《閔雨詩》:“安知愚下鬼,負德孤恩難制指,弄天之權侮人命。”
年級字:魂(P4) 不(P1) 負(P3) 體(P2)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年級字:反(P1) 裘(P0) 負(P3)
反裘:反穿皮衣;負:背;芻:柴草。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爲人愚昧,不知本末。
《晏子春秋·雜上》:“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以爲君子也。”
年級字:違(P6) 鄉(P2) 負(P3) 俗(P2)
年級字:負(P3) 石(P1) 赴(P5) 河(P1)
河:這裏指黃河。揹着石頭跳進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負石赴淵”。
年級字:夫(P2) 負(P3) 妻(P3) 戴(P3)
相傳春秋時,楚狂接輿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請爲治淮南。接輿笑而不應。其妻以爲君命不從非忠,從之又違義。於是夫負釜甑,妻戴紝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見漢·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
年級字:忍(P1) 辱(P5) 負(P3) 重(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年級字:忘(P2) 恩(P2) 負(P3) 義(P3)
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年級字:負(P3) 才(P1) 任(P3) 氣(P1)
南朝·樑·元帝《與張纘詩序》:“簡憲之爲人也,不事王侯,負才任氣。”
年級字:蛙(P2) 勝(P2) 負(P3)
宋·劉克莊《水龍吟·丙辰生日》詞之二:“任蛙蟆勝負,魚龍變化,儂方在,華胥國。”
年級字:負(P3) 屈(P4) 含(P4) 冤(P5)
負:遭受;含:銜在嘴裏,比喻忍受。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他只待強拆開我長攙攙的連理枝,生擺斷我顫巍巍的並頭蓮。其實負屈銜冤。”
年級字:負(P3) 材(P2) 任(P3) 氣(P1)
《南史·陳宜黃侯慧紀傳》:“涉獵書史,負材任氣。”
年級字:負(P3) 俗(P2) 之(P2) 譏(P4)
年級字:負(P3) 手(P1) 之(P2) 歌(P1)
《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 ‘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 [下續示例]
年級字:負(P3) 類(P3) 反(P1) 倫(P5)
《列子·仲尼》:“龍誑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髮引千鈞,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張湛注:“負,猶背也。類,同也。”
年級字:若(P3) 釋(P4) 重(P1) 負(P3)
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鬆愉快。同“如釋重負”。
《舊唐書·高祖紀》:“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
年級字:抱(P1) 負(P3) 不(P1) 凡(P3)
宋·樓鑰《績溪縣尉樓君墓誌銘》:“念吾兄抱負不凡,不見於用。”
年級字:忘(P2) 情(P2) 負(P3) 義(P3)
年級字:負(P3) 心(P1) 違(P6) 願(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舊情,乃遣惠寂密告鶯曰:‘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逼,復與孫氏結親,負心違願,痛徹心髓。”
年級字:孤(P3) 恩(P2) 負(P3) 義(P3)
《後漢書·張俊傳》:“臣孤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
年級字:負(P3) 固(P1) 不(P1) 賓(P3)
《宋書·武帝記中》:“自負固不賓,幹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里。”
年級字:久(P1) 負(P3) 盛(P2) 名(P2)
負:承受,承擔,引申爲享有。長時期地享有好的名聲。
年級字:我(P1) 負(P3) 子(P1) 戴(P3)
年級字:負(P3) 屈(P4) 銜(P6) 冤(P5)
銜:用嘴含,這裏指心裏懷着。身上揹着委屈,心裏懷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元·無名氏《後庭花》第四折:“今日個勘成了因奸致命一兇賊,還了報了這負屈銜冤兩怨鬼。”
年級字:反(P1) 裘(P0) 負(P3) 薪(P6)
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爲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負芻”。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年級字:棄(P4) 甲(P1) 負(P3) 弩(P0)
年級字:負(P3) 老(P1) 提(P2) 幼(P1)
形容百姓全體出動,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同“負老攜幼”。
《雲笈七籤》卷十九:“當期之世,水旱蝗蟲,五穀飢貴,兵革並起,人民疾疫,道路不通,負老提幼,散流他方。”
年級字:有(P1) 負(P3) 衆(P3) 望(P2)
年級字:負(P3) 重(P1) 涉(P4) 遠(P1)
揹着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鉅任務。同“負重致遠”。
晉·葛洪《抱朴子·勤求》:“不辭負重涉遠,不避經險履危。”
年級字:負(P3) 氣(P1) 鬥(P2) 狠(P3)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卻怕是負氣鬥狠,逃了出來的。”
年級字:如(P2) 釋(P4) 重(P1) 負(P3)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鬆。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鬆愉快。
《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年級字:背(P1) 義(P3) 負(P3) 信(P1)
年級字:辜(P6) 恩(P2) 負(P3) 義(P3)
元·柯丹邱《荊釵記·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
年級字:負(P3) 氣(P1) 仗(P3) 義(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九卷:“小娥雖小,身體健壯如男子形。父親把他許了歷陽一個俠士,姓段名居貞,那人負氣仗義,交遊豪俊,卻也在江湖上做大賈。”
年級字:負(P3) 老(P1) 攜(P6) 幼(P1)
揹着老人,帶着孩子。形容百姓全體出動,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
漢·趙曄《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邠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
年級字:負(P3) 才(P1) 傲(P4) 物(P1)
清·許洽《眉叟年譜·康熙五十八年》:“王鳳池彥章殂於龍遊官署,貌癯猥瑣;陳思洛殂於湖廣學院署;張自服於徽州館,皆負才傲物者也。”
年級字:負(P3) 材(P2) 矜(P6+) 地(P1)
《文選·劉孝標〈辯命論〉》作者“劉孝標”唐·李善注:“[孝標]負材矜地,自謂坐致雲霄,豈圖逡巡十稔而榮慚一命。”
年級字:負(P3) 義(P3) 忘(P2) 恩(P2)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年級字:不(P1) 勝(P2) 負(P3) 荷(P1)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負(P3) 乘(P2) 斯(P2) 奪(P3)
語出《易·繫辭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年級字:負(P3) 險(P3) 不(P1) 臣(P2)
《明史·林潤傳》:“龍文卜築深山,乘軒衣蟒,有負險不臣之心。”
年級字:負(P3) 氣(P1) 含(P4) 靈(P4)
清·陳維崧《平滇頌》:“此則普天率土,感切同讎;負氣含靈,無非共憤。”
年級字:海(P1) 涵(P4) 地(P1) 負(P3)
宋·陳亮《笏記》:“皇帝陛下,日照天臨,海涵地負。”清·王韜《重刻〈曾文正公文集〉敘》:“公具海涵地負之才,出其餘力爲詞章,已足以弁冕羣賢,推倒一世。”
年級字:銜(P6) 冤(P5) 負(P3) 屈(P4)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做了個銜冤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賊!”
年級字:地(P1) 負(P3) 海(P1) 涵(P4)
指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
語出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年級字:枕(P5) 山(P1) 負(P3) 海(P1)
明·張煌言《山頭重築海塘碑記》:“臺之緱城,枕山負海。”
年級字:負(P3) 地(P1) 矜(P6+) 才(P1)
《南史·蔡凝傳》:“他日,後主謂吏部尚書蔡徵曰:‘蔡凝負地矜才,無所用也。’”
年級字:背(P1) 義(P3) 負(P3) 恩(P2)
《舊唐書·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年級字:計(P2) 鬥(P2) 負(P3) 才(P1)
相傳南朝宋謝靈運曾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
年級字:負(P3) 德(P4) 辜(P6) 恩(P2)
年級字:洗(P2) 雪(P1) 逋(P0) 負(P3)
洗雪:隊掉;逋負:舊欠,引伸爲舊恨。報仇雪恨,以償夙願。
《後漢書·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
年級字:負(P3) 險(P3) 不(P1) 賓(P3)
《晉書·陶璜傳》:“夷帥範熊世爲逋寇,自稱爲王,數攻百姓;且連接扶南,種類猥多,朋黨相倚,負險不賓。”
年級字:使(P2) 蚊(P2) 負(P3) 山(P1)
《莊子·應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年級字:背(P1) 恩(P2) 負(P3) 義(P3)
年級字:負(P3) 衡(P4) 據(P4) 鼎(P5)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負衡據鼎,指處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huáng tiān bù fù kǔ xīn rén
年級字:皇(P3) 天(P1) 不(P1) 負(P3) 苦(P1) 心(P1) 人(P1)
天公不會辜負苦心人的意願。意謂只要肯下苦功,堅持幹下去,願望一定能實現。
茅盾《子夜》十六:“再說一句笑話,內人保的壽險後天滿期,要是當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負苦心人。”
huáng tiān bù fù yǒu xīn rén
年級字:皇(P3) 天(P1) 不(P1) 負(P3) 有(P1) 心(P1) 人(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