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年級字:諭(P6)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從「言」,從「俞」。
告知、使明白: 曉諭、告諭。
由上對下的命令、詔令: 聖諭、面諭、手諭、上諭。
【中華姓氏】漢代: 諭瑮。
《說文》:「諭,告也。从言,俞聲。」
《周禮.秋官.訝士》:「訝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刑于邦國。」
《史記.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
《廣雅.釋言》:「諭,曉也。」
《戰國策.魏策》:「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陛下明聖虛靜以待物至,萬事雖眾,何聞而不諭,豈況乎執十二律而御六情!」
《荀子.非十二子》:「辯說譬諭、齊給便利而不順禮義,謂之姦說。」
《史記.李將軍列傳》:「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韓非子.解老》:「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內也。」
《呂氏春秋.離謂》:「言者,以諭意也。」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
《淮南子.氾論》:「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美中兵。」
《荀子.儒效》:「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
《淮南子.主術》:「衰絰菅屨,辟踊哭泣,所以諭哀也。」
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必勞申諭,乃得悅服。」
《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北史.卷二二.長孫嵩傳》:「上遣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齣:「若肯發一手諭,必能退卻。」
jiào yù
年級字:教(P1) 諭(P6)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教導、誨諭。
教 : 教導、教授。
諭 : 曉諭、告諭。
【官職】教諭: 從宋代開始,正九品官階,負責教育生員。後來延續元、明、清三代。
唐.張九齡〈論教皇太子狀〉:「若親近細人,不聞教諭,縱欲行善,猶未知所適,此必然也。」
《石點頭.卷一二.侯官縣烈女殲仇》:「其時侯官教諭姓彭,名祖壽,號古朋,就是仙遊人。」
quàn yù
xiǎo yù
年級字:曉(P4) 諭(P6)
詞性:動詞
告訴,
告知隱晦、模糊、含糊1. 明白地告訴,告知。
2. 指敦勸的文告。參考:
1. 明 施耐庵《水滸》第62回《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曉諭遠近村坊道店,市鎮人家,挨捕捉拿。」
2.《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褒妃曰:臣聽君,順也。君聽臣,逆也。吾王將此意曉諭大臣,只看公議如何?」
shàngyù
年級字:廣(P2) 譬(P0) 曲(P2) 諭(P6)
明·張敬修《文忠公行實》:“每進講經執義,廣譬曲諭,詞極剴切。”
年級字:不(P1) 言(P1) 而(P1) 諭(P6)
諭: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宋·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年級字:家(P1) 諭(P6) 戶(P1) 曉(P4)
年級字:旁(P1) 指(P2) 曲(P2) 諭(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