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àng cūn
年級字:讓(P2) 村(P1)
詞性:名詞
讓村歸錯那縣管理,緊挨吉巴村,風景如畫,水美,物產豐富村內企業:預製廠,曲酒廠,繅絲廠,床上用品廠主要農產品:草莓,菠菜,透明包菜,芫荽葉,芒果,球芽甘藍,豆瓣菜村內資源:磁鐵礦,鎵,鐵村里單位:讓村民兵連
Zhǐ ràng
bèi ràng
ràng zuò
ràng nǐ
年級字:讓(P2) 你(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令你禮讓或方便某人。
禮讓 - 她讓我先用這個坐位。
協助/方便 - 我先完成你的申請,讓你可以趕及下一班車回家。
「讓」相讓、禮讓,協助、方便。
「你」- 代名詞: 我的相反。
bùràng
xiāng ràng
Ràng hé
ràng lù
hū ràng
ràng zuò
Ràng sī
jìng ràng
ràng ǎn
年級字:讓(P2)
詞性:助詞
方言。我,我們(不包括聽說話的人)。就讓我們...
ràng zán
zhuǎn ràng
ràng rén
tuì ràng
年級字:退(P2) 讓(P2)
詞性:動詞
妥協,
讓步,
退卻,
退步讓步,在壓力、堅決要求或懇請下讓步、屈服
在原則問題上從不退讓
Dìng ràng
Ràng chén
年級字:讓(P2) 陳(P2)
詞性:助詞
1.使排列,擺設。
2.使述說:陳述。
3.使舊的,時間久的,陳舊。
tuī ràng
ràng nín
年級字:讓(P2) 您(P1)
詞性:動詞
「您」- 長輩或給予對方一種尊敬的稱號。
讓給您,令您。一種比較有禮貌的寫法。
máng ràng
gòu ràng
rěn ràng
ràng měi
jiān ràng
Ràng wǒ
ràng wèi
年級字:讓(P2) 位(P1)
詞性:動詞
退位,
遜位即位1.讓出官位或職位
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
2.泛指放棄佔有、統始
例:統治者讓位於人民
ràng bù
Zhǎng ràng
年級字:長(P1) 讓(P2)
詞性:副詞
1.時常准許,使。
2.時常被。
3.不爭,盡著旁人。
liàng ràng
Ràng shuí
qiān ràng
年級字:謙(P4) 讓(P2)
詞性:動詞
忍讓,
禮讓,
虛心,
謙虛,
謙遜,
辭讓爭奪,
爭持,
傲慢,
囂張,
搶奪,
爭執謙虛退讓。
《史記·淮陰侯列傳論》:“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宋歐陽修《試筆·蘇子美蔡君謨書》:“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馬南邨《燕山夜話·為什麼會吵嘴》:“我們中國人歷代相傳,都以謙讓為美德。”
néng ràng
ràng kè
gǎn ràng
年級字:退(P2) 讓(P2) 賢(P4) 路(P1)
退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年級字:拱(P4) 手(P1) 讓(P2) 人(P1)
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讓給別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爲奴僕、附庸。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一回:“明知衆寡不敵,守不住這個青島,但若拱手讓人,殊不甘心。”
年級字:當(P2) 仁(P3) 不(P1) 讓(P2)
原指以仁爲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年級字:讓(P2) 三(P1) 讓(P2) 再(P1)
康有爲《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爲大衆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爭焉。”
年級字:廉(P4) 泉(P1) 讓(P2) 水(P1)
《南史·胡諧之傳》:“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
年級字:推(P2) 賢(P4) 讓(P2) 能(P1)
年級字:讓(P2) 再(P1) 讓(P2) 三(P1)
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羣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
年級字:讓(P2) 棗(P5) 推(P2) 梨(P2)
《南史·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牀。羣兒競之,泰獨不取。”《後漢書·孔融傳》注引《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年級字:桃(P2) 羞(P3) 杏(P2) 讓(P2)
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讓。形容女子比花還要豔麗動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
年級字:行(P1) 者(P1) 讓(P2) 路(P1)
年級字:杯(P1) 羹(P4) 之(P2) 讓(P2)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年級字:各(P1) 不(P1) 相(P1) 讓(P2)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三章:“於是兩方明爭暗鬥,各不相讓,一天利(歷)害一天。”
年級字:避(P4) 讓(P2) 賢(P4) 路(P1)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年級字:推(P2) 梨(P2) 讓(P2) 棗(P5)
漢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問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見《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牀,羣兒皆競取,泰獨不取。問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見
年級字:禮(P2) 讓(P2) 爲(P2) 國(P1)
年級字:急(P1) 病(P2) 讓(P2) 夷(P3)
年級字:讓(P2) 逸(P6) 競(P3) 勞(P2)
《魏書·孝感傳·吳悉達》:“昆弟同居四十餘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年級字:寸(P1) 步(P1) 不(P1) 讓(P2)
清·梁啓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蓋西國政治之基礎,在於民權,而民權之鞏固由於國民競爭權利寸步不肯稍讓,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年級字:謙(P4) 讓(P2) 未(P1) 遑(P0)
遑:閒暇。謙讓都來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別人的推崇。
《漢書·賈誼傳》:“誼以爲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爲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遑)也。”
年級字:寸(P1) 土(P1) 不(P1) 讓(P2)
張震《英明的預見,正確的戰役方針——回憶淮海戰役》:“寸土必守,寸土不讓,堅決守住陣地。”
年級字:溫(P2) 良(P1) 恭(P2) 儉(P3) 讓(P2)
原意爲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年級字:泰(P4) 山(P1) 不(P1) 讓(P2) 土(P1) 壤(P5)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年級字:讓(P2) 禮(P2) 一(P1) 寸(P1) ,(P1) 得(P1) 禮(P2) 一(P1) 尺(P1)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