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不(P1) 識(P2) 之(P2) 無(P2)
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識(P2)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見(P1) 多(P1) 識(P2) 廣(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年級字:知(P1) 羞(P3) 識(P2) 廉(P4)
羞:羞愧。廉:廉恥。指人知道羞愧、廉恥。形容有修養。
年級字:目(P1) 不(P1) 識(P2) 書(P1)
年級字:不(P1) 識(P2) 不(P1) 知(P1)
《列子·仲尼》:“堯乃微服遊于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年級字:素(P4) 不(P1) 相(P1) 識(P2)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四折:“我與你素不相識,一旦爲你寄書,因而戲言,豈意遂爲眷屬。”
年級字:見(P1) 經(P1) 識(P2) 經(P1)
年級字:一(P1) 面(P1) 之(P2) 識(P2)
年級字:識(P2) 時(P1) 達(P1) 變(P2)
年級字:不(P1) 識(P2) 泰(P4) 山(P1)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年級字:識(P2) 塗(P5) 老(P1) 馬(P1)
老馬認識路。比喻對某種事物十分熟悉的人。同“識途老馬”。
年級字:見(P1) 精(P2) 識(P2) 精(P2)
年級字:一(P1) 丁(P1) 不(P1) 識(P2)
《舊唐書·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年級字:不(P1) 識(P2) 大(P1) 體(P2)
《史記·平原虞卿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晉·袁宏《後漢記》卷一○:“臣愚淺,不識大體。”
年級字:通(P3) 元(P1) 識(P2) 微(P2)
年級字:通(P3) 才(P1) 練(P2) 識(P2)
年級字:識(P2) 明(P1) 智(P3) 審(P3)
年級字:短(P2) 見(P1) 薄(P4) 識(P2)
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龐涓久後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絕恩絕義的人。”
年級字:不(P1) 識(P2) 局(P2) 面(P1)
《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分說不得。”
年級字:遠(P1) 見(P1) 卓(P2) 識(P2)
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的模範。(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年級字:不(P1) 識(P2) 東(P1) 家(P1)
“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爲聖人,稱之爲“東家丘”。
年級字:蜂(P2) 識(P2) 鶯(P4) 猜(P2)
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識鶯猜。”
年級字:灌(P4) 輸(P4) 知(P1) 識(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傳授知識。
將思想觀念灌輸傳授給他人。
年級字:通(P3) 儒(P6) 達(P1) 識(P2)
年級字:博(P4) 識(P2) 多(P1) 通(P3)
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太平廣記·伎巧一》:“寶鼎元年,張善爲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鳧,以獻太守張善。善博識多通,考其年月,既是秦始皇墓金鳧也。”
年級字:高(P1) 見(P1) 遠(P1) 識(P2)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聖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年級字:高(P1) 才(P1) 卓(P2) 識(P2)
《隋唐演義》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識,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況臣等。”
年級字:才(P1) 蔽(P5) 識(P2) 淺(P3)
南朝·樑·江淹《蕭重讓揚州表》:“臣才蔽識淺,非集譽於鄉曲;榮降寵臻,乃假翼於皇極。”
年級字:不(P1) 識(P2) 好(P1) 歹(P2)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訴我許多話,說你不識好歹,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悅。”
年級字:才(P1) 識(P2) 過(P1) 人(P1)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識過人。”
年級字:高(P1) 識(P2) 遠(P1) 見(P1)
宋·王楙《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年級字:不(P1) 識(P2) 起(P1) 倒(P2)
《西遊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淨了,不久便要宰殺,您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年級字:識(P2) 文(P1) 斷(P3) 字(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當着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年級字:才(P1) 高(P1) 識(P2) 廣(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年級字:多(P1) 見(P1) 廣(P2) 識(P2)
《水滸傳》第七四回:“話說這一篇詩,單道着燕青。他雖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機巧心靈,多見廣識,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
年級字:識(P2) 字(P1) 知(P1) 書(P1)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年級字:似(P3) 曾(P2) 相(P1) 識(P2)
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年級字:戴(P3) 頭(P1) 識(P2) 臉(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六回:“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羅唣!”
年級字:才(P1) 高(P1) 識(P2) 遠(P1)
宋·強至《祠部集·送王賓玉》:“志節慷慨忠義俱,才高識遠器有餘。”
年級字:默(P3) 而(P1) 識(P2) 之(P2)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裏。
年級字:識(P2) 孤(P3) 懷(P3)
清·曾國藩《聖哲畫像記》:“班氏閎識孤懷,不逮子長遠甚。”
年級字:通(P3) 材(P2) 達(P1) 識(P2)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爲後法。”
年級字:識(P2) 才(P1) 尊(P3) 賢(P4)
年級字:反(P1) 眼(P1) 不(P1) 識(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
年級字:識(P2) 變(P2) 從(P1) 宜(P3)
年級字:不(P1) 學(P1) 無(P2) 識(P2)
宋·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誌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爲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年級字:學(P1) 識(P2) 淵(P5) 博(P4)
年級字:膚(P3) 見(P1) 識(P2)
明·李東陽《〈瓊臺吟稿〉序》;“彼膚見譾識,管窺蠡測,豈復能盡其妙哉?”
年級字:礙(P5) 口(P1) 識(P2) 羞(P3)
《石點頭·潘文子契合鴛鴦冢》:“這事關係你終身,肯與不肯,明白說出,莫要礙口識羞,兩相耽誤。“
年級字:教(P1) 一(P1) 識(P2) 百(P1)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文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
年級字:識(P2) 文(P1) 談(P2) 字(P1)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
年級字:無(P2) 般(P2) 不(P1) 識(P2)
年級字:遺(P3) 物(P1) 識(P2) 心(P1)
晉·陸機《贈馮文羆遷丘令》:“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年級字:不(P1) 識(P2) 馬(P1) 肝(P4)
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於死。比喻不應研討的事不去研討。
年級字:不(P1) 識(P2) 高(P1) 低(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年級字:知(P1) 識(P2) 份(P2) 子(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知: 知覺、知曉、知情。
識: 常識、見識、認識。
份: 股份其中的單位。
子: 人的統稱。
年級字:略(P3) 識(P2) 之(P2) 無(P2)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
年級字:高(P1) 明(P1) 遠(P1) 識(P2)
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
年級字:目(P1) 不(P1) 識(P2) 丁(P1)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年級字:鑑(P0) 機(P2) 識(P2) 變(P2)
《晉書·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鑑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年級字:強(P2) 識(P2) 博(P4) 聞(P2)
年級字:不(P1) 識(P2) 時(P1) 務(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奉承、拍馬庇時務:當前的形勢和潮流。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後漢書·張霸傳》:“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衆人笑其不識時務。”
年級字:有(P1) 識(P2) 之(P2) 士(P1)
漢·劉向《說苑·善說》:“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爲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萬歲之後,廟堂必不血食矣。”
年級字:博(P4) 聞(P2) 多(P1) 識(P2)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魏書·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年級字:高(P1) 才(P1) 遠(P1) 識(P2)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清醇有鑑識”裴松之注引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召陵謝子微,高才遠識。”
年級字:未(P1) 識(P2) 一(P1) 丁(P1)
丁:“個”的訛字。不認識一個字,指沒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識丁”、“不識一丁”。
年級字:不(P1) 識(P2) 抬(P2) 舉(P2)
識:認識,理解;抬舉:讚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年級字:識(P2) 時(P1) 達(P1) 務(P3)
年級字:識(P2) 微(P2) 知(P1) 著(P2)
年級字:識(P2) 微(P2) 見(P1) 幾(P1)
年級字:一(P1) 般(P2) 見(P1) 識(P2)
平常的見識。表示不要跟知識低、修養差的人爭論,說“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若知是我,怎麼敢罵,我不和你一般見識。”
年級字:不(P1) 識(P2) 一(P1) 丁(P1)
《舊唐書·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年級字:不(P1) 識(P2) 舉(P2)
識:認識,理解;擡舉:讚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這賤人不識擡舉。”
年級字:識(P2) 微(P2) 見(P1) 遠(P1)
年級字:識(P2) 途(P3) 老(P1) 馬(P1)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年級字:老(P1) 馬(P1) 識(P2) 途(P3)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年級字:識(P2) 時(P1) 通(P3) 變(P2)
年級字:帶(P1) 眼(P1) 識(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結識朋友時需要小心,不要大意,然後被騙。
「帶眼」帶著眼睛, 張開眼睛、小心的含意。相反:閉上眼睛。
「識人」認識、結交朋友。
年級字:凡(P3) 才(P1) 淺(P3) 識(P2)
清·陳用光《上翁學士書》:“用光凡才淺識,無所比數。”
年級字:有(P1) 膽(P3) 有(P1) 識(P2)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
年級字:識(P2) 禮(P2) 知(P1) 書(P1)
年級字:寒(P2) 腹(P4) 短(P2) 識(P2)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輒不自量造語,餘恥之。”
年級字:身(P1) 後(P1) 識(P2) 方(P1) 乾(P1)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後識方乾。”
年級字:身(P1) 後(P1) 識(P2) 方(P1) 幹(P2)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後識方幹。”
年級字:慧(P3) 眼(P1) 識(P2) 英(P1) 雄(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具有獨特眼光的人,能辨識有才幹的人。
年級字:不(P1) 打(P1) 不(P1) 相(P1) 識(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年級字:有(P1) 眼(P1) 不(P1) 識(P2) 泰(P4) 山(P1)
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年級字:不(P1) 識(P2) 廬(P0) 山(P1) 真(P1) 面(P1) 目(P1)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年級字:識(P2) 時(P1) 務(P3) 者(P1) 爲(P2) 俊(P4) 傑(P3)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乾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爲出色的人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年級字:識(P2) 二(P1) 五(P1) 而(P1) 不(P1) 知(P1) 十(P1)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年級字:識(P2) 時(P1) 務(P3) 者(P1) 為(P2) 俊(P4) 傑(P3)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幹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bù shí rén jiān yǒu xiū chǐ shì
年級字:不(P1) 識(P2) 人(P1) 間(P1) ,(P1) 有(P1) 羞(P3) 恥(P5) 事(P1)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