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 」
刷新
繁體:識
國語:shí
粵語:sik1
簡體:识
筆畫:19
部首:言
字形結構:左右
倉頡:YRYIA
年級:2
  異體字:  識、誌、幟、识

校正
shí

年級字:識(P2)

詞性:動詞

語法:
文言文字詞

應用例子:
學習: 見識、知識。
學問: 學識、知識、有眼不識泰山。
思想: 思想意識。
分辨: 識別、認識、相識,賞識。
能力: 膽識,知而不識。

釋義:
    通過學習、觀察、閲讀而可以認知及再次使用該知識的行為。

參考資料:
    《論語.述而》:「默而識之。」
校正
duō shí

年級字:多(P1) 識(P2)

詞性:形容詞

釋義:
    亦作“ 多志 ”。博學廣記。
    《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禮記·緇衣》:“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多志質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 孫希旦集解:“多志,多見而識之也。”《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漢書·敘傳下》:“寓言淫麗,託風終始,多識博物,有可觀採。”《新唐書·褚遂良傳》:“人之立身,不可以無學。 遂良所謂多識君子哉!”
校正
shí xiàng

年級字:識(P2) 相(P1)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知趣

反義詞:
惹厭討厭

釋義:
    知趣。
校正
shí pò

年級字:識(P2) 破(P2)

詞性:動詞

近義詞:
看破看穿看透

釋義:
    看穿;看破
    識破他的偽裝,並揭發他的真面目
校正
shí qù

年級字:識(P2) 趣(P3)

詞性:動詞副詞

近義詞:
見機

釋義:
    會看場合,不惹人討厭。
校正
gòng shí

年級字:共(P1) 識(P2)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共鸣

釋義:
    指一個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的人所尋求的共同認識、價值、理想。
校正
jié shí

年級字:結(P1) 識(P2)

釋義:
    結交
校正
rèn shi

年級字:認(P2) 識(P2)

詞性:動詞

語法:
常見詞組

近義詞:
了解理解相識看法知道領悟

反義詞:
陌生

關鍵含義:
通過學習、觀察而可以記存的知識及再次使用的行動。

釋義:
    「認」認字、辨認 - 通過學習、觀察而可以記憶及再次使用的行動。
    「識」見識、知識、識別 - 通過學習、觀察而可以認知及再次使用的知識。

參考資料:
    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打聽仲翔在這裡,特地找他說話。慕政也合他認識,拉來同坐。」
校正
shǎng shí

年級字:賞(P4) 識(P2)

詞性:動詞

近義詞:
欣賞

反義詞:
討厭

釋義:
    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價值而予以讚賞
    例:這屠維岳也是已故老太爺賞識的人才。 -- 茅盾《子夜》
校正
yì shí

年級字:意(P1) 識(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近義詞:
意志認識覺察發現

反義詞:
存在

釋義:
    1. 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的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存在。

    2. 覺察(常跟'到'字連用):天還冷,看見樹枝發綠才意識到已經是春天了。

    參考:

    認見。
    1. 漢 王充《論衡•實知》:「眾人闊略,寡所意識,見賢聖之名物,則謂之神。」
    2.《北齊書•文宣帝紀》:「高祖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 '亂者須斬。' 高祖是之。」
    3.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此怪大佳,其意識在綺羅人上。」

    覺察,感覺。
    1. 阿英《夜》:「她意識著這一定又是敵人在掃射自己的同志。」
    2. 茅盾《喜劇》一:「連同鄉會也是委員制了麼?他這才更明晰地意識到世界確是換了一個樣子了。」

    謂自覺抱有某種目的。
    1. 冰心《超人》:「隨手拿起一本書來,無意識的看著。」
    2.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不過他咽住了,他怕 子彬 多心,以為他是有意識譏諷他。」

    意念。
    《簡易經》裡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恆動。」,「意恆動,識中擇念,動機出矣。」

校正
shí jiàn

年級字:識(P2) 見(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見解;見識。
校正
dǎn shí

年級字:膽(P3) 識(P2)

詞性:名詞

釋義:
    膽量和見識
    例:有窺探她的靈魂的膽識
校正
shí jǐ

年級字:識(P2) 幾(P1)

詞性:動詞

釋義:
    猶識機。謂知曉事物發生變化的幾微跡象。
    例:漢蔡邕《汝南周勰碑》:“然則識幾知命,可覩於斯矣。”《文選·禰衡<鸚鵡賦>》:“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 ” 李善注:“ 王弼《周易》注曰:'機者,事之微也'。” 唐杜甫《歸燕》詩:“春色豈相訪,眾雛還識機。”
校正
jiàn shí

年級字:見(P1) 識(P2)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主見看法眼光見地見解

釋義:
    1.指明智地、正確地作出判斷及認識的能力。
    2.廣泛接觸事物,擴大見聞。
    3.知識;見聞。
校正
shú shí

年級字:熟(P2) 識(P2)

詞性:名詞

近義詞:
熟悉熟諳

反義詞:
生疏陌生

釋義:
    1.對某人認識得比較久,或對某種事物了解得比較透徹

    2.指相識的

校正
shí zì

年級字:識(P2) 字(P1)

釋義:
    1.認識文字

    2.謂知曉文字音義,精於訓詁

校正
zhī shí

年級字:知(P1) 識(P2)

詞性:名詞

語法:
常見詞組

近義詞:
學問常識

關鍵含義:
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釋義:
    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認識的人, 朋友, 指有關文化學術的, 知道, 懂得。
校正
xiāng shí

年級字:相(P1) 識(P2)

釋義:
    1.互相認識

    2.指彼此認識的人

校正
shí zhī

年級字:識(P2) 之(P2)

詞性:代詞

釋義:
    知道,認得,能辨別。
校正
shí fèn

年級字:識(P2) 分(P2)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識別、分辨

釋義:
    識別、分辨。
校正
cháng shí

年級字:常(P1) 識(P2)

詞性:名詞

釋義:
    普通的知識;一般的知識。
校正
shū shí

年級字:書(P1) 識(P2)

詞性:名詞

釋義:
    吏胥名。清代正額書吏之外的一種臨時性書吏,稱為書識。在經制之吏出缺之後,書識可以遞補其缺。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四六載: “乾隆五年議準,嗣後各省大小衙門經製書吏,即在於現充書識內,擇其勤慎辦事之人,驗看核實,令其取結承充。”
校正
shí bié

年級字:識(P2) 別(P1)

詞性:動詞

近義詞:
判別辨別辨認鑑別鑑識

釋義:
    辨認;辨別;區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