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大(P1) 發(P1) 議(P5) 論(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談起來,一會兒大發議論,一會兒又竭力恭維。”
年級字:平(P1) 心(P1) 而(P1) 論(P2)
平心:心情平和,不動感情;論:評論。平心靜氣地給予客觀評價。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平心而論,王弻始變舊說,爲宋學之萌芽。”
年級字:一(P1) 偏(P4) 之(P2) 論(P2)
宋·朱熹《答沈叔晦書》:“前日務爲學而不觀書,此固一偏之論。”
年級字:談(P2) 今(P1) 論(P2) 古(P1)
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年級字:無(P2) 論(P2) 如(P2) 何(P1)
詞性:介詞
成語他們要四、五支隊南下,我們則以~不能南下的態度對付之。(毛澤東《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
年級字:長(P1) 篇(P3) 大(P1) 論(P2)
滔滔不絕的言論。多指內容煩瑣、詞句重複的長篇發言或文章。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原稿在哪裏?倒要細細看看,長篇大論,不知說的是什麼。”
年級字:不(P1) 根(P1) 之(P2) 論(P2)
《漢書·嚴助傳》:“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
年級字:皮(P1) 論(P2) 骨(P2)
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海上通信》:“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託知己,舐皮論骨。”
年級字:花(P1) 之(P2) 論(P2)
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粲花之論》:“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於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年級字:論(P2) 黃(P1) 數(P2) 白(P1)
①指任意評論是非好壞。②點了黃金又數白銀。極言財富之多。
年級字:談(P2) 論(P2) 風(P1) 生(P1)
年級字:奇(P2) 談(P2) 怪(P1) 論(P2)
清·錢泳《履園叢話·耆舊·仲子教授》:“乾隆戊申歲,餘往汴梁,遇畢秋帆中丞幕中,兩眼若漆,奇談怪論,鹹視爲異物,無一人與言者。”
年級字:坐(P1) 而(P1) 論(P2) 道(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坐而起行坐: 坐下、靜坐。
而: 而且。
論: 談論、討論、議論。
道: 道理。
指坐着空談道理,不見實際行動。
《周禮.冬官.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抱朴子.內篇.明本》:「又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國之有道,貧賤者恥焉。」
《晉書.卷五五.夏侯湛傳》:「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帶白,坐而論道者,又充路盈寢,黃幄玉階之內,飽其尺牘矣。」
年級字:持(P4) 論(P2) 公(P1) 允(P5)
年級字:論(P2) 黃(P1) 數(P2) 黑(P1)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折:“你入門來便鬧起,有甚的論黃數黑。”
年級字:崇(P3) 論(P2) 議(P5)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爲萬世規。”
年級字:數(P2) 黑(P1) 論(P2) 黃(P1)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一折:“你入門來便鬧起,有甚的論黃數黑。”
年級字:崇(P3) 論(P2) 宏(P4) 議(P5)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爲萬世規。”
年級字:不(P1) 易(P2) 之(P2) 論(P2)
易:改變。不可更改的言論。形容論斷或意見非常正確。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成週三代之際,聖人多生儒中,兩漢以下聖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論也。”
年級字:姑(P2) 置(P3) 勿(P1) 論(P2)
姑:姑且。置:放在一邊。姑且放在一邊不去談論。亦作“姑置不論”、“姑置勿陳”。
年級字:議(P5) 論(P2) 英(P1) 發(P1)
《續傳燈錄·洪英禪師》:“時會下龍象雜遝,而師議論英發,常傾四座,聲名藉甚。”
年級字:高(P1) 談(P2) 大(P1) 論(P2)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20卷:“江西學者自以爲得陸刪定之學,便高談大論,略無忌憚。”
年級字:篤(P6+) 而(P1) 論(P2) 之(P2)
晉·裴啓《語林》:“林公雲:‘文度著膩顏,挾《左傳》,逐鄭康成,自爲高足弟子;篤而論之,不離塵垢囊也!’”
年級字:目(P1) 睫(P0) 之(P2) 論(P2)
年級字:議(P5) 論(P2) 紛(P2) 紛(P2)
語出《後漢書·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
年級字:大(P1) 發(P1) 謬(P6) 論(P2)
發表意見之前須對事情的真實情況先有所瞭解,不可一隻半解便~,否則必將遭人恥笑。
年級字:論(P2) 甘(P2) 忌(P5) 辛(P1)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序:“至於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
年級字:數(P2) 白(P1) 論(P2) 黃(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那吃敲才怕不口裏嚼蛆,那廝待數黑論黃,惡紫奪朱。”
年級字:輿(P0) 論(P2) 譁(P0) 然(P2)
年級字:議(P5) 論(P2) 紛(P2) 紜(P0)
語出《後漢書·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
年級字:論(P2) 功(P1) 受(P2) 賞(P4)
年級字:紀(P2) 綱(P4) 人(P1) 論(P2)
紀綱:綱法,制度。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行爲準則。封建社會中應遵守的法度綱常、行爲準則。
《漢書·武帝紀》:“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黨之訓哉?”
年級字:長(P1) 談(P2) 闊(P4) 論(P2)
《紅樓夢》第二二回:“往常間只有寶玉長談闊論,今日賈政在這裏便唯唯而已。”
年級字:格(P2) 殺(P4) 勿(P1) 論(P2)
格:打;格殺:打死;勿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年級字:不(P1) 刊(P4) 之(P2) 論(P2)
刊:削除,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年級字:撥(P4) 萬(P2) 論(P2) 千(P1)
元·鄭廷玉《忍字記》條二折:“謝兄弟肯留納,我將那撥萬論千這回罷,深山中將一個養家心來按捺。”
年級字:論(P2) 資(P2) 排(P2) 輩(P3)
論:根據;資:資歷,資格;輩:大小或前後順序。根據資歷深淺、輩份的大小決定級別、待遇的高低。
年級字:半(P1) 部(P2) 論(P2) 語(P1)
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讚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學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論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年級字:一(P1) 褱(P0) 而(P1) 論(P2)
指處理事情或問題不分性質,不加區別,用同一標準來對待或處理。同“一概而論”。
年級字:格(P2) 殺(P4) 弗(P0) 論(P2)
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同“格殺勿論”。
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洋人入其界者,登時格殺弗論。”
年級字:論(P2) 議(P5) 風(P1) 生(P1)
《宋史·陳亮傳》:“亮爲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年級字:相(P1) 提(P2) 並(P2) 論(P2)
相提:相對照;並:齊。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並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年級字:論(P2) 長(P1) 說(P1) 短(P2)
年級字:成(P1) 千(P1) 論(P2) 萬(P2)
《鏡花緣》第七一回:“你到女兒國酒樓戲館去看,只怕異姓姐妹聚在一處的,還成千論萬哩。”
年級字:鑿(P6) 空(P1) 之(P2) 論(P2)
宋·朱熹《朱子語類·學五》卷十一:“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
年級字:高(P1) 談(P2) 虛(P4) 論(P2)
《六韜·上賢》:“不圖大事,貪利而動,以高談虛論,說於人主,王者慎勿使。”
年級字:拔(P4) 劍(P4) 論(P2) 功(P1)
語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爲簡易。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年級字:論(P2) 高(P1) 寡(P4) 合(P1)
年級字:論(P2)
讜論:公正、正直的言論。對上敢於直言,談論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宋·蘇舜欽《祭滕子京文》:“往往諫列,讜論侃侃;屢觸權要,卒就貶竄。”
年級字:面(P1) 爭(P2) 庭(P2) 論(P2)
年級字:峭(P4) 論(P2) 議(P5)
宋李綱《論節義》:“[顏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鯁議,爲奸臣所擠,殞於賊手。”
年級字:略(P3) 跡(P2) 論(P2) 心(P1)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以於立玉、於元薦爲亂天下者,亦豈遂爲定論乎?略跡而論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國士之風。”
年級字:格(P2) 殺(P4) 無(P2) 論(P2)
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同“格殺勿論”。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三節:“清政府以‘格殺無論’對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殺無論’對待賣國賊。”
年級字:談(P2) 天(P1) 論(P2) 地(P1)
年級字:蓋(P2) 棺(P6+) 論(P2) 定(P1)
唐·韓愈《同冠峽》詩:“行矣且無然,蓋棺事乃了。”
年級字:較(P2) 武(P2) 論(P2) 文(P1)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此書講道學,籌經濟談天測地,較武論文,無不原原本本,窮極要妙,此其本領之大也。”
年級字:論(P2) 心(P1) 定(P1) 罪(P4)
年級字:經(P1) 邦(P3) 論(P2) 道(P1)
《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年級字:說(P1) 長(P1) 論(P2) 短(P2)
年級字:迂(P0) 談(P2) 闊(P4) 論(P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騶衍等迂談闊論,虛而無實。”
年級字:危(P3) 言(P1) 覈(P0) 論(P2)
年級字:放(P1) 言(P1) 高(P1) 論(P2)
宋·蘇軾《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年級字:持(P4) 平(P1) 之(P2) 論(P2)
持平:主持公道,沒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見。也指折中、調和的話。
年級字:講(P3) 古(P1) 論(P2) 今(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青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譚天說地,講古論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
年級字:就(P1) 事(P1) 論(P2) 事(P1)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現常指僅從事物的表面現象孤立、靜止、片面地議論。
清·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貧士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儉而雅潔。省儉之法,曰:‘就事論事。’”
年級字:又(P1) 當(P2) 別(P1) 論(P2)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世蔭不同》:“至孫許之蔭以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後又當別論。”
年級字:蓋(P2) 棺(P6+) 定(P1) 論(P2)
指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到死後才能做出結論。同“蓋棺論定”。
明·呂坤《大明嘉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呂君墓誌銘》:“善惡在我,譭譽由人,蓋棺定論,無藉於子孫之乞言耳。”
年級字:存(P3) 而(P1) 不(P1) 論(P2)
年級字:篤(P6+) 論(P2) 高(P1) 言(P1)
清·王悔生《祭海峯先生文》:“篤論高言,諄諄訓誡,沃我心靈,開我眉瞶。”
年級字:論(P2) 道(P1) 經(P1) 邦(P3)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孔傳:“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
年級字:品(P1) 頭(P1) 論(P2) 足(P1)
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同“品頭題足”。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年級字:又(P1) 作(P2) 別(P1) 論(P2)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又《無常》:“這自然是專就我的故鄉而言,若是‘模範縣’裏的人民,那當然又作別論。”
年級字:論(P2) 功(P1) 行(P1) 賞(P4)
年級字:論(P2) 功(P1) 行(P1) 封(P1)
詞性:副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年級字:要(P1) 而(P1) 論(P2) 之(P2)
《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要而論之,滿人之人中國也,據其土地山河,竊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謂倒行逆施者矣。”
年級字:自(P1) 有(P1) 公(P1) 論(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扞庾公呴又問:‘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
年級字:高(P1) 談(P2) 弘(P6) 論(P2)
晉·袁宏《後漢記》第四卷:“嘗疾俗儒高談弘論,不切時務。”
年級字:爭(P2) 短(P2) 論(P2) 長(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當下一邊是落難之際,一邊是富厚之家,並不消爭短論長,已自一說一中。”
年級字:耳(P1) 食(P1) 之(P2) 論(P2)
形容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言論。同“耳食之談”、“耳食之言”。
年級字:評(P4) 頭(P1) 論(P2) 足(P1)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好顏色,那個好太度,評頭品足,少不免要亂哦幾句詩出來了。”
年級字:議(P5) 論(P2) 風(P1) 生(P1)
宋王暐《道山清話》:“韓持國爲人凝嚴方重,每兄弟聚話,玉汝、子華議論風生,持國未嘗有一言。”
年級字:上(P1) 篇(P3) 上(P1) 論(P2)
年級字:知(P1) 人(P1) 論(P2) 世(P1)
原指瞭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年級字:論(P2) 世(P1) 知(P1) 人(P1)
猶言知人論世。指瞭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亦泛指鑑別人物,評論世事。
年級字:衡(P4) 短(P2) 論(P2) 長(P1)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申鄭》:“末學膚受,本無定事物的優劣。而抑揚其間,妄相擬議,遂與比類纂輯之業同年而語,而衡短論長,岑樓寸木且有不敵之勢也,豈不誣哉?”
年級字:論(P2) 列(P2) 是(P1) 非(P2)
《漢書·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年級字:論(P2) 德(P4) 使(P2) 能(P1)
年級字:議(P5) 論(P2) 風(P1) 發(P1)
元戴良《申屠先生墓誌銘》序:“平居議論風發,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聞之,率爲之奪氣。”
年級字:格(P2) 殺(P4) 不(P1) 論(P2)
格:打;格殺:打死;不論:不論罪。指把拒捕、行兇或違反禁令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
年級字:論(P2) 短(P2) 道(P1) 長(P1)
年級字:澀(P5) 於(P2) 言(P1) 論(P2)
年級字:談(P2) 古(P1) 論(P2) 今(P1)
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年級字:直(P1) 言(P1) 正(P1) 論(P2)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王荊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論折之,不能勝。”
年級字:一(P1) 概(P5) 而(P1) 論(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概:同一標準,一律。指處理事情或問題不分性質,不加區別,用同一標準來對待或處理。
《楚辭·九章·懷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唐·劉知幾《史通·敘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論得失?”
年級字:言(P1) 高(P1) 論(P2)
宋·歐陽修《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文也。”
年級字:道(P1) 長(P1) 論(P2) 短(P2)
丁玲《三日雜記》:“車子轉動的聲音擾成一片,人們在周圍道長論短,娃娃們跑來跑去,喊着媽,鬨笑着,鬧成一片。”
年級字:高(P1) 談(P2) 闊(P4) 論(P2)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倚仗着高談闊論,全用些野狐涎,撲子弟、打郎君。”
年級字:齒(P3) 牙(P1) 餘(P4) 論(P2)
《南史·謝眺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餘論。”
年級字:論(P2) 長(P1) 道(P1) 短(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兩個商議定了,一對兒論長道短。”
年級字:闊(P4) 論(P2) 高(P1) 談(P2)
唐·呂岩《徽宗齋會》:“高談闊論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年級字:爭(P2) 長(P1) 論(P2) 短(P2)
長、短:指是與非。爭論誰是誰非。多指在不大重要的事情上過於計較。
年級字:論(P2) 今(P1) 說(P1) 古(P1)
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年級字:爭(P2) 多(P1) 論(P2) 少(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開,還是二位伯伯總管在那裏,扶持小兒女大了,但憑胡亂分些便罷,決不敢爭多競少。”
年級字:論(P2) 辯(P3) 風(P1) 生(P1)
年級字:評(P4) 頭(P1) 論(P2) 腳(P2)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同“評頭品足”。
年級字:誅(P5) 心(P1) 之(P2) 論(P2)
誅:懲罰。指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以認定罪狀。也指揭穿動機的評論。
《後漢書·霍諝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弒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
年級字:危(P3) 言(P1) 核(P4) 論(P2)
年級字:議(P5) 論(P2) 紛(P2) 錯(P1)
《後漢書·袁紹傳》:“是以遠近狐疑,議論紛錯者也。”
年級字:天(P1) 道(P1) 寧(P4) 論(P2)
年級字:言(P1) 論(P2) 風(P1) 生(P1)
清·袁枚《新齊諧·趙李二生》:“[書生]邀入坐,言論風生。”
年級字:數(P2) 黑(P1) 論(P2) 白(P1)
年級字:論(P2) 功(P1) 封(P1) 賞(P4)
《晉書·石季龍傳上》:“季龍入遼宮,論功封賞各有差。”
年級字:同(P1) 日(P1) 而(P1) 論(P2)
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年級字:說(P1) 短(P2) 論(P2) 長(P1)
年級字:虛(P4) 論(P2) 高(P1) 議(P5)
年級字:危(P3) 言(P1) 高(P1) 論(P2)
年級字:成(P1) 敗(P2) 論(P2) 人(P1)
宋·蘇軾《孔北海贊序》:“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
年級字:論(P2) 千(P1) 論(P2) 萬(P2)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二折:“爹家裏論千論萬滿箱滿櫃無數的銀子。”
年級字:違(P6) 心(P1) 之(P2) 論(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若說過多,不獨太偏,竟是‘違心之論’了。”
年級字:數(P2) 短(P2) 論(P2) 長(P1)
明·無名氏《九宮八卦陣》第三折:“我當初梁山要強,受不的閒言剩語,數短論長。”
年級字:言(P1) 嘉(P4) 論(P2)
《元史·張孔孫傳》:“孔孫素以文學名,且善琴,工畫山水竹石,而騎射尤精,及其立朝,讜言嘉論,有可觀者,士論服之。”
年級字:是(P1) 非(P2) 自(P1) 有(P1) 公(P1) 論(P2)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扞庾公呴又問:‘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
年級字:卑(P3) 之(P2) 無(P2) 甚(P4) 高(P1) 論(P2)
《漢書·張釋之傳》:“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也。’”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年級字:半(P1) 部(P2) 論(P2) 語(P1) 治(P2) 天(P1) 下(P1)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bù zhī yǒu hàn hé lùn wèi jìn
年級字:不(P1) 知(P1) 有(P1) 漢(P4) ,(P1) 何(P1) 論(P2) 魏(P0) 晉(P5)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