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年級字:語(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金文從「言」,從「吾」。
言語: 漢語、國語、華語、日語、英語。
不同年代累積的語法: 古語、諺語。
按不同目的演講或名句: 語錄、論語。
不用聲音的語言: 手語、旗語。
關心的提示或勸導: 語重心長、千言萬語。
告訴:不以語人。
講述時候的聲調:細語、低語。
相處時的態度:默默不語、不言不語、語無倫次。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去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唐.韋莊〈應天長.綠槐陰裡黃鶯語〉詞:「綠槐陰裡黃鶯語,深院無人春晝午。」
宋.范成大〈蛩〉詩:「壁下秋蟲語,一蛩鳴獨雄。」唐.岑參〈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宋史.卷二六三.李穆傳》:「十歲為詩,往往有警語。」
《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脣亡則齒寒。』」
《商君書.更法》:「語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南朝梁.劉孝威〈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
《後漢書.卷八六.南蠻西南夷傳.西南夷傳》:「及其化行,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
《論語.陽貨》:「居,吾語女。」
《晉書.卷六六.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dī yǔ
年級字:低(P2) 語(P1)
詞性:名詞
1.輕聲細語2.用低聲說的話,使在場的某人或某些人聽不見
mǔ yǔ
年級字:母(P1) 語(P1)
詞性:名詞,名詞
外語,
第二語言一般指一個人本身的民族語言,或是一個人自出生嬰兒階段便學習和應用在平常生活上的語言。
英語稱為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
yǔ lù
Yǔ zhòng
yǎ yǔ
年級字:啞(P4) 語(P1)
詞性:名詞
1.聾啞人的手語。
2.啞語又叫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niǎo yǔ
年級字:鳥(P1) 語(P1)
詞性:名詞
1.鳥鳴聲。
例:《後漢書·蔡邕傳》:“昔伯翳綜聲於鳥語, 葛盧辯音於鳴牛。” 宋梅堯臣《和歐陽永叔<啼鳥>十八韻》:“君今山郡日無事,靜聽鳥語如交爭。” 郭沫若《蘇聯紀行·六月二十七日》:“湖畔綠草如茵,林木參天,時聞清脆的鳥語。”
2.指難懂的言語。古代多指四夷、外國之語。
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論》:“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
píng yǔ
zì yǔ
yǔ diào
zhǔyǔ
年級字:主(P1) 語(P1)
謂語的陳述對象,指出謂語說的是誰或者是什麽的句子成分。
yán yǔ
年級字:言(P1) 語(P1)
詞性:名詞
措辭,
講話,
語言,
說話1.說出來的話;說出來的一個詞。
2.招呼;回答;開口。
3.說話。
zhòu yǔ
年級字:咒(P5) 語(P1)
詞性:名詞
某些宗教、巫術中被認為可以幫助法術施行的口訣,神話故事中認為可以起到特殊效果的詞語。
yǔ fǎ
年級字:語(P1) 法(P1)
詞性:名詞
1.文理;語脈。2.指語言的結構方式和規律,包括:
一、 詞的構成和變化、詞組的分類。
二、句子的組織、句子的成份和不同句子分類。
語法的特點是具抽像性和概括性,因此可以依據有限的語法規則去創造出無數的語句來,並綜合運用這些規則使語句結構不斷與情況和時代產生變化。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特點和相對的系統性。又稱文法。
yǔ shēng
è yǔ
Yǔ zhòng
Yǔ zhe
xì yǔ
yòng yǔ
yǎ yǔ
年級字:雅(P3) 語(P1)
詞性:名詞,名詞
雅言地方生活上經常在溝通用的言語,有些加入外來方言,字詞比較為高尚,文雅。但反映地方的生活意識和想法。
shù yǔ
年級字:術(P2) 語(P1)
詞性:名詞
專門用語應用於一種專業學術的詞彙或專門用語。
例如: 在醫療、科技、建築、財務
yǔ sè
yǔ yán
年級字:語(P1) 言(P1)
詞性:名詞
措辭,
言語用以表達情意的聲音。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關係,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徵。
mí yǔ
shú yǔ
年級字:熟(P2) 語(P1)
詞性:名詞
多字熟語一種在生活或社會演變過程中逐漸累積而成的慣用詞組或句子,包括俗語、慣用語、諺語、格言、歇後語等。
sī yǔ
sú yǔ
年級字:俗(P2) 語(P1)
詞性:名詞
俗諺地方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
miào yǔ
年級字:妙(P2) 語(P1)
詞性:形容詞
趣話1.指意味深長或說得很俏皮的話。
2.快速、簡練而漂亮、詼諧的說法。
3.詞美意深而富於情趣的言語。
gǔyǔ
年級字:古(P1) 語(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古: 古代、古典
語: 俗語、諺語。
古代流傳的句子。
guǎ yǔ
kǒu yǔ
guó yǔ
年級字:國(P1) 語(P1)
詞性:名詞
普通話華語中國官方語言,也稱為「普通話」 ,中國地方民族數目較多,他們都有自己的傳統方言,所以普通話的意思是普及化和共通化的語言,促進民族間的溝通和共融的基本橋樑。
yīng yǔ
年級字:英(P1) 語(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英文互相溝通的言語。
英: 英國。
語: 言語。
英國和美國以及大多數英屬殖民地和自治領土在生活上互相溝通的言語。
hé yǔ
wú yǔ
huà yǔ
cí yǔ
xué yǔ
hàn yǔ
yǔ bì
yǔ sì
wài yǔ
biāo yǔ
fēng yǔ
xiào yǔ
yì yǔ
yàn yǔ
年級字:諺(P0) 語(P1)
詞性:名詞
多字熟語俗語、民間俗語、多字熟語民間長久流行的短語,它的文學價值是內容含有濃縮而豐富的知識、哲學思想和教育意義。 文字的運用精簡、生動、有趣,易學、易明、易記。常用於勉勵、勸告和描寫世俗的行為、品德。
古語、諺語。
諺語是民間的通俗短語,多年累積而流傳,主要反映生活的實踐體驗。
《左傳.桓公十年》:「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稱諺。」
北齊.劉晝《劉子.卷一○.正賞》:「昔者仲尼先飯黍,侍者掩口笑;子游揚裘而諺,曾參指揮而哂。」
tóng yǔ
年級字:同(P1) 語(P1)
詞性:動詞
“同日而語”的略語。
例:清宣鼎《夜雨秋燈錄·桂林臬署三異》:“忠臣烈士,死不為猿鶴,即為神龍,豈花妖木客所可同語乎?” 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二:“二人者雖不可與公同語,然比之向時刺客取首延頸以授吏……若兩人矣。”參見“ 同日而語”、“ 同日而論”。
yǔ yīn
chéng yǔ
年級字:成(P1) 語(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鍼言成語是一種長期相沿習用的固定短語或組詞。其形式以四字組成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式。成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意思精闢,往往被濃縮了隱含於四個字的字面意義之中,多應用於比喻義,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上的整體價值, 在文言文中廣泛使用。
在近代生活上也產生了一些四字熟語,它們一般是列為常用語, 多在白話文中出現。
dé yǔ
年級字:德(P4) 語(P1)
詞性:名詞
屬於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西日爾曼語支,是德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的唯一官方語言,也是瑞士、比利時、盧森堡的官方語言之一,包括高地德語與低地德語兩大分支內的數十種方言。
mì yǔ
yǔ xì
yǔ qì
年級字:語(P1) 氣(P1)
口氣1.說話的口氣2.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分別的語法範疇
lěng yǔ
年級字:冷(P2) 語(P1)
詞性:形容詞
指譏笑諷刺的話。如:冷語冰人(用尖刻的話對待人)。
lǐ yǔ
年級字:語(P1)
詞性:名詞
俚言地方生活上經常在溝通用的言語,有些加入外來方言,意思較為平俗。但反映地方的生活意識和想法。
yǔ jù
年級字:語(P1) 句(P2)
詞性:名詞
一個語法上自成體系的組織,它由一個詞或句法上有關連的一組詞構成,表達一種主張、疑問、命令、願望或感歎。
é yǔ
luàn yǔ
ěr yǔ
qí yǔ
年級字:旗(P3) 語(P1)
詞性:名詞
在航海、軍事或某些遠距離作業中,為表示所欲傳達的言語或信號而統一規定的一套揮動旗子的動作。
yǔ wén
年級字:語(P1) 文(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語言和文字。
suì yǔ
年級字:世(P1) 界(P2) 語(P1)
指1887年波蘭人柴門霍夫(LudwigLazarusZamenhof)創造的國際輔助語,語法比較簡單。
年級字:歇(P4) 後(P1) 語(P1)
詞性:名詞
一種以隱語的技巧表達說話中內涵。正好是第一句「歇起」之後,下一句才是真正需要表達的意思,令人產生一種「恍然大悟」的共鳴。
因此,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如同前提,作為引導;後半部則像說明,為表達的重點。
它的特色在於使語言表達過程中,產生隱誨、恍悟與豁然的效果。技巧上使意念的說明幽默、生動和有趣。
例如:「姜太公釣魚 ── 願者上鉤」。
年級字:祝(P2) 福(P1) 語(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口(P1) 語(P1) 化(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白話書面語日常口頭交談、溝通時使用的語言方式成為一種趨勢或成為一個時代的風氣。
口: 口腔、口語。
語: 語言、語音。
化: 變化、文化。
年級字:外(P1) 來(P1) 語(P1)
詞性:名詞
利用別國的語言而轉化成本國的詞彙,其中的文字是透過直接音譯。例如: 中文的「的士」是來自英文的 "Taxi",所以也許稱為「音譯外來語」。
年級字:感(P3) 謝(P2) 語(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祝(P2) 賀(P2) 語(P1)
詞性:名詞
祝福語
年級字:評(P4) 語(P1) 式(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數據式解釋或評論的話的格式。
解釋或評論的話的格式,作為說明或講解用的話。 指是使用文字而不是數字或數據的格式。
年級字:惡(P3) 語(P1) 傷(P2) 人(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洪州法昌倚遇禪師》:“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年級字:能(P1) 言(P1) 快(P1) 語(P1)
年級字:閒(P3) 言(P1) 碎(P3) 語(P1)
閒:與正事無關;碎:指說話嘮叨。嘮叨些與正事無關的話。
明·馮惟敏《正宮端正好·徐我亭歸田》:“一個道緊急軍情奉火牌,閒言碎語須耽待。”
年級字:輕(P2) 言(P1) 細(P1) 語(P1)
年級字:閒(P3) 言(P1) 淡(P2) 語(P1)
①無關緊要的話。②猶閒言冷語。沒有根據的譏刺他人的話。
年級字:妙(P2) 語(P1) 解(P2) 煩(P4)
《漢書·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年級字:語(P1) 無(P2) 倫(P5) 次(P1)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七引《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
年級字:語(P1) 重(P1) 心(P1) 沉(P2)
康濯《東方紅》第五章二:“孟老漢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氣全消,甚至還進一步責備自己似的,啞默了半天,才又腦袋一擡,愣着兩隻深窩大眼,語重心沉地說。”
年級字:自(P1) 言(P1) 自(P1) 語(P1)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這般鬼促促的,在這自言自語,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樹嗎?”
年級字:萬(P2) 語(P1) 千(P1) 言(P1)
唐·鄭谷《燕》詩:“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牆。”
年級字:膝(P3) 語(P1) 蛇(P4) 行(P1)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是時公督數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事,膝語蛇行,不敢舉頭。”
年級字:語(P1) 近(P2) 詞(P1)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考史三》:“翟公巽謂範蔚宗書語近詞冗,事多注見。”
年級字:風(P1) 言(P1) 影(P2) 語(P1)
清·樑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年級字:閒(P3) 言(P1) 潑(P2) 語(P1)
年級字:語(P1) 近(P2) 指(P2) 遠(P1)
太平天國·汪吉人等《〈欽定軍次實錄〉序》:“文淺意深,語近指遠。”
年級字:妙(P2) 語(P1) 解(P2) 頤(P0)
《漢書·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年級字:眉(P3) 語(P1) 目(P1) 笑(P1)
清·袁于令《雙鶯傳》第七折:“今朝何幸聚多嬌,偏稱是粒面烏紗年少,記歌娘子,與周郎眉語目笑。”
年級字:好(P1) 言(P1) 好(P1) 語(P1)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曉得鄉下人是刁惡不過,好言好語不肯聽的!”
年級字:淫(P5) 詞(P1) 褻(P0) 語(P1)
年級字:甘(P2) 言(P1) 美(P1) 語(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你們可密訪著船家週四,用甘言美語哄他到此,不可說出實情。”
年級字:一(P1) 言(P1) 兩(P1) 語(P1)
《玉嬌梨》第二回:“倒只愁兒子無真實之才,恐怕一言兩語露出馬腳。”
年級字:言(P1) 語(P1) 路(P1) 絕(P4)
猶言言語道斷。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年級字:課(P1) 語(P1) 訛(P0) 言(P1)
《宣和遺事》前集:“咱家裏有課語訛言的,怎奈何?娘,你可急忙告報官司去,恐帶累咱們!”
年級字:惡(P3) 語(P1) 相(P1) 加(P1)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動輒惡語相加,痛施體罰。”
年級字:風(P1) 言(P1) 霧(P3) 語(P1)
《孽海花》第二九回:“大先生得了此電,很爲着急,在省城裏疊派幹員偵查,雖有些風言霧語,到底探不出個實在。”
年級字:語(P1) 妙(P2) 絕(P4) 倫(P5)
年級字:黑(P1) 言(P1) 誑(P0) 語(P1)
猶言胡言亂語。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清·李塨《原道》:“異端乃曰道生天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道爲天地前一物矣。天地尚未有,是物安在哉?且獨成而非共由者矣,何以謂之道哉?誰生之哉?道家黑言誑語,大率類此。”
年級字:快(P1) 人(P1) 快(P1) 語(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年級字:言(P1) 顛(P4) 語(P1) 倒(P2)
《羣音類選·〈繡襦記·蠍蛇熾惡〉》:“他是老年人,言顛語倒,不可認爲聞言心旆搖。”
年級字:語(P1) 出(P1) 驚(P2) 人(P1)
年級字:人(P1) 語(P1) 馬(P1) 嘶(P0)
唐·盧綸《送韋判官得雨中山》:“人語馬嘶聽不得,更堪長路在雲中。”元·無名氏《五馬破曹》第三折:“大小三軍,收拾什物,不許人語馬嘶。”
年級字:半(P1) 部(P2) 論(P2) 語(P1)
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讚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學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論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年級字:輕(P2) 言(P1) 輕(P2) 語(P1)
年級字:語(P1) 笑(P1) 喧(P4)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金殿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譁。”
年級字:殊(P3) 言(P1) 別(P1) 語(P1)
年級字:不(P1) 經(P1) 之(P2) 語(P1)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雜錄》:“神宗顧問左右‘青脣’何事,皆不能對。乃以問趙元老。元老奏‘不經之語,不敢以聞’。”
年級字:語(P1) 無(P2) 次(P1)
清·包世臣《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燈下草創,語無詮次,字條行草,伏唯涵察。”
年級字:出(P1) 言(P1) 吐(P2) 語(P1)
《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見冷絳雪出言吐語伶牙利齒,先有三分懼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年級字:舊(P2) 語(P1)
《宋書·樂志一》:“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築,爲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
年級字:硬(P2) 語(P1) 盤(P2) 空(P1)
硬:遒勁有力的語句;盤:盤旋。遒勁有力的語文盤旋在天空中。形容文章的氣勢雄偉,矯健有力。
年級字:出(P1) 處(P2) 語(P1) 默(P3)
語出《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年級字:鳥(P1) 語(P1) 花(P1) 香(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雲霧漸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煙來往,各處花香鳥語,頗可盤桓。”
年級字:燕(P2) 語(P1) 鶯(P4) 聲(P1)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後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嫋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年級字:鶯(P4) 歌(P1) 燕(P2) 語(P1)
年級字:同(P1) 年(P1) 而(P1) 語(P1)
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年級字:沉(P2) 吟(P5) 不(P1) 語(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萬選聽了,沉吟不語。”
年級字:妙(P2) 語(P1) 驚(P2) 人(P1)
妙語:有深意或動聽的語言。絕妙動聽的語言令人吃驚。
年級字:燕(P2) 語(P1) 鶯(P4) 啼(P4)
唐·皇甫冉《春思》詩:“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年級字:鶯(P4) 聲(P1) 燕(P2) 語(P1)
鶯:黃鸝。燕子的話語,黃鸝的歌聲。原形容大好春光。後多形容年輕女子說笑的聲音。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嫋娜復輕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語若流鶯聲似燕,丹青,燕語鶯聲怎畫成?”
年級字:呢(P1) 喃(P0) 細(P1) 語(P1)
《北史·隋·房陵王勇傳》:“乃向西北奮飛,喃喃細語。”
年級字:多(P1) 字(P1) 熟(P2) 語(P1)
詞性:名詞
熟語一種在生活或社會演變過程中逐漸累積而成的慣用詞組或句子,包括俗語、慣用語、諺語、格言、歇後語等。
多字: 多於四個中文字的短句。
熟語: 民間的慣用語。
年級字:鸚(P2) 鵡(P2) 學(P1) 語(P1)
鸚鵡:一種能學人發音的鳥。鸚鵡模仿人學習講話。比喻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亦作“鸚鵡學舌”。
年級字:尖(P2) 言(P1) 尖(P2) 語(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見丈人聲勢兇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尖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語(P1)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我到那裏,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
年級字:七(P1) 言(P1) 八(P1) 語(P1)
詞性:形容詞
七嘴八舌眾口一詞、異口同聲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話,你們七言八語,那裏還敢理會,實實不曾聽得。”
年級字:目(P1) 挑(P3) 眉(P3) 語(P1)
年級字:少(P1) 言(P1) 寡(P4) 語(P1)
年級字:一(P1) 語(P1) 雙(P2) 關(P2)
浩然《豔陽天》第86章:“又轉臉看看彎彎繞這夥子人,一語雙關地說:‘我再宣佈一聲,誰想渾水摸魚,挑撥是非,那是辦不到。’”
年級字:好(P1) 語(P1) 似(P3) 珠(P1)
宋·蘇軾《次韻答子由》:“好語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年級字:閒(P3) 言(P1) 贅(P0) 語(P1)
年級字:言(P1) 三(P1) 語(P1) 四(P1)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懸心掛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語四,使人惶恐,好兩難也呵!”
年級字:村(P1) 學(P1) 究(P2) 語(P1)
年級字:千(P1) 語(P1) 萬(P2) 言(P1)
年級字:對(P1) 牀(P1) 夜(P2) 語(P1)
宋·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
年級字:出(P1) 語(P1) 成(P1) 章(P3)
范文瀾《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漢梵文,又深探佛學,譯經出語成章,筆人隨寫,即可披玩。”
年級字:語(P1) 簡(P2) 意(P1) 賅(P0)
餘易木《初戀的回聲》十一:“如今,當‘周馬’這個綽號,由於語簡意賅,迅速地成爲我的正式代號的時候,我反而處之泰然了。”
年級字:流(P1) 言(P1) 飛(P1) 語(P1)
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佈的誹謗性的壞話。同“流言蜚語”。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流言飛語,何足憑信。”
年級字:涎(P6+) 言(P1) 涎(P6+) 語(P1)
年級字:切(P2) 切(P2) 私(P3) 語(P1)
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年級字:鶯(P4) 啼(P4) 燕(P2) 語(P1)
唐·皇甫冉《春思》詩:“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年級字:語(P1) 出(P1) 月(P1) 脅(P4)
唐·皇甫湜《〈顧況集〉序》:“偏於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最爲快也。”
年級字:語(P1) 重(P1) 心(P1) 長(P1)
年級字:閒(P3) 言(P1) 冷(P2) 語(P1)
年級字:語(P1) 笑(P1) 喧(P4) 呼(P2)
明·無名氏《陳倉路》第四折:“則要你悄語低言,不要你語笑喧呼。”
年級字:風(P1) 言(P1) 醋(P5) 語(P1)
年級字:散(P2) 言(P1) 碎(P3) 語(P1)
年級字:不(P1) 言(P1) 不(P1) 語(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秀娥一心憶着吳衙內,坐在旁邊,不言不語,如醉如癡,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動一動。”
年級字:臨(P3) 別(P1) 贈(P5) 語(P1)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三章:“團組織的教導,教師的囑咐,媽媽的叮嚀,同學們的臨別贈語,又記取了多少?”
年級字:臺(P0) 灣(P2) 國(P1) 語(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流(P1) 言(P1) 蜚(P0) 語(P1)
《禮記·儒行》:“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有蜚語,爲惡言聞上。”
年級字:語(P1) 四(P1) 言(P1) 三(P1)
《羣音類選·〈分釵記·計誘皮氏〉》:“爲何的語四言三,平白地將人譏誚。”
年級字:浮(P3) 文(P1) 巧(P2) 語(P1)
年級字:喃(P0) 喃(P0) 細(P1) 語(P1)
《北史·隋·房陵王勇傳》:“乃向西北奮飛,喃喃細語。”
年級字:亂(P2) 語(P1) 胡(P1) 言(P1)
年級字:語(P1) 重(P1) 情(P2) 深(P2)
嚴復《以〈漁洋精華錄〉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忽蒙佳什譽過庭,語重情深誰敢荷?”
年級字:傷(P2) 言(P1) 扎(P4) 語(P1)
年級字:言(P1) 語(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賢弟[沙僧],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語,途中更要仔細。”
年級字:惡(P3) 語(P1) 中(P1) 傷(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洪州法昌倚遇禪師》:“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年級字:一(P1) 語(P1) 中(P1) 的(P1)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這是把虛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態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
年級字:語(P1) 笑(P1) 喧(P4) 譁(P0)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語笑喧譁。”
年級字:胡(P1) 言(P1) 亂(P2) 語(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這二老漢,各人好與三十棒。何故?一個說長說短,一個胡言亂語。雖然如是,且放過一著。”
年級字:閒(P3) 言(P1) 長(P1) 語(P1)
年級字:風(P1) 言(P1) 風(P1) 語(P1)
沒有根據的、不懷好意的、帶有譏諷的話。另指私下議論暗中傳說。
年級字:冷(P2) 語(P1) 冰(P1) 人(P1)
宋·曾造《類說·〈外史檮杌〉》:“潘柱迎,孟蜀時,以財結權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願,不欲以冷語冰人耳。’”
年級字:罕(P5) 言(P1) 寡(P4) 語(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
年級字:軟(P2) 語(P1) 溫(P2) 言(P1)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十四:“每逢女兒捱了爸爸罵,陳媽總要軟語溫言,勸慰幾句,生怕她受了委屈。”
年級字:一(P1) 語(P1) 破(P2) 的(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聞一多《家庭主義與民族主義》:“倒是‘忠孝不能兩全’真正一語破的了。”
年級字:甜(P2) 言(P1) 蜜(P2) 語(P1)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化一盞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語的,出家人那裏不是積福處。”
年級字:花(P1) 言(P1) 巧(P2) 語(P1)
原指鋪張修飾、內容空泛的言語或文辭。後多指用來騙人的虛僞動聽的話。
《朱子語類》:“‘巧言’即今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年級字:款(P5) 語(P1) 溫(P2) 言(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寶玉見了這樣,知難挽回,打疊起千百樣的款語溫言來勸慰。”
年級字:千(P1) 言(P1) 萬(P2) 語(P1)
唐·鄭谷《燕》詩:“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牆。”
年級字:胡(P1) 言(P1) 漢(P4) 語(P1)
猶言胡言亂語。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五燈會元·智海逸禪師法嗣·黃檗志因禪師》:“這二老漢,各人好與三十棒。何故?一個說長說短,一個胡言漢語。”
年級字:妙(P2) 語(P1) 連(P1) 珠(P1)
年級字:流(P1) 言(P1) 風(P1) 語(P1)
猶言流言蜚語。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佈的誹謗性的壞話。
年級字:一(P1) 語(P1) 中(P1) 人(P1)
年級字:話(P1) 言(P1) 話(P1) 語(P1)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七章:“並且話言話語間,很不滿意郭振山。”
年級字:枝(P1) 辭(P5) 蔓(P6) 語(P1)
《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民報〉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吾駁論者之文,列舉其主要之點,而一一辨之,未嘗有枝辭蔓語。”
年級字:冷(P2) 言(P1) 熱(P2) 語(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說:‘欲待回家,難見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熱語。’”
年級字:語(P1) 妙(P2) 天(P1) 下(P1)
年級字:街(P2) 談(P2) 巷(P2) 語(P1)
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議論。指民間的輿論。同“街談巷議”。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年級字:隻(P1) 言(P1) 片(P1) 語(P1)
高陽《胭脂井》:“其中或者有隻言片語可採,敬煩刪定。”
年級字:玄(P3) 辭(P5) 冷(P2) 語(P1)
年級字:花(P1) 香(P1) 鳥(P1) 語(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雲霧漸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煙來往,各處花香鳥語,頗可盤桓。”
年級字:枝(P1) 詞(P1) 蔓(P6) 語(P1)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詞訟》:“或代書雖據事以書,不限定字格,枝詞蔓語,反滋纏繞。”
年級字:淫(P5) 言(P1) 狎(P0) 語(P1)
年級字:溢(P5) 美(P1) 之(P2) 語(P1)
《莊子·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語,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年級字:綿(P4) 言(P1) 細(P1) 語(P1)
綿:柔軟。綿言:柔和的語言。細語:低細的語句。指說話時聲音柔和細微,使人容易接受。
年級字:豪(P5) 言(P1) 壯(P1) 語(P1)
明·焦竑《玉堂叢語·一·文學·丘濬》:“(丘濬)即席聯句,動輒數百言。豪言警語,如壯濤激浪,飛雪走雷,去觸山而迸發。”
年級字:綸(P0) 音(P1) 佛(P3) 語(P1)
年級字:竊(P5) 竊(P5) 私(P3) 語(P1)
唐·韓愈《順宗實錄·永貞五年》:“雖叛兩使事,未嘗以簿書爲意,日引其黨屏人切切細語,謀奪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年級字:尖(P2) 言(P1) 冷(P2) 語(P1)
年級字:好(P1) 語(P1) 如(P2) 珠(P1)
宋·蘇軾《次韻答子由》詩:“好語如珠串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年級字:讒(P0) 言(P1) 佞(P0) 語(P1)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一個李存信,兩頭蛇讒言佞語。”
年級字:語(P1) 不(P1) 投(P3) 機(P2)
《五燈會元·大愚芝禪師法嗣·雲峯文悅禪師》:“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年級字:一(P1) 言(P1) 半(P1) 語(P1)
詞性:形容詞
《史記·魏公子列傳》:“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年級字:甜(P2) 言(P1) 美(P1) 語(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別人行甜言美語三冬暖,我根前惡語傷人六月寒。”
年級字:片(P1) 語(P1) 隻(P1) 辭(P5)
易宗夔《〈新世說〉序》:“酷嗜臨川王之書,以彼片語隻辭別具爐錘,自甘吻頰,非凡響所能及耳。”
年級字:冷(P2) 言(P1) 冷(P2) 語(P1)
《寶林禪師語錄》:“山門疏:關着門,盡是自家屋裏,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七:“只這冷言冷語,帶譏帶訕的,教人怎麼當得!”
年級字:語(P1) 不(P1) 驚(P2) 人(P1)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年級字:語(P1) 言(P1) 無(P2) 味(P2)
唐·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窮。”
年級字:軟(P2) 談(P2) 麗(P2) 語(P1)
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三:“飲酒娛樂,軟談麗語,交歡釋悶者不爲少矣。”
年級字:語(P1) 長(P1) 心(P1) 重(P1)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並符答林琴南君函》:“公書語長心重,深以外間謠諑紛紜集爲北京大學惜,甚感。”
年級字:同(P1) 日(P1) 而(P1) 語(P1)
《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年級字:齊(P2) 東(P1) 野(P2) 語(P1)
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爲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
《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年級字:多(P1) 言(P1) 多(P1) 語(P1)
《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道:‘你婦人家省得什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語。’”
年級字:巧(P2) 語(P1) 花(P1) 言(P1)
指一味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今多指虛僞而動聽的話。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張生是兄妹之禮,焉敢如此!’對人前巧語花言。”
年級字:甜(P2) 言(P1) 媚(P4) 語(P1)
年級字:語(P1) 焉(P0) 不(P1) 詳(P2)
唐·韓愈《原道》:“荀與楊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年級字:龍(P2) 言(P1) 鳳(P4) 語(P1)
年級字:片(P1) 言(P1) 只(P1) 語(P1)
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
年級字:閒(P3) 言(P1) 閒(P3) 語(P1)
年級字:言(P1) 高(P1) 語(P1) 低(P2)
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店小二雲:‘小人早晚言高語低,耽待些兒。’”
年級字:片(P1) 言(P1) 隻(P1) 語(P1)
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
年級字:風(P1) 語(P1) 不(P1) 透(P3)
年級字:目(P1) 語(P1) 額(P3) 瞬(P5)
明·王志堅《表異錄·邑里》:“目語額瞬,言市人精黠也。”
年級字:喃(P0) 喃(P0) 自(P1) 語(P1)
年級字:甜(P2) 言(P1) 軟(P2) 語(P1)
宋·趙長卿《柳梢青》詞:“甜言軟語,長記那時,蕭娘叮囑。”
年級字:浮(P3) 語(P1) 虛(P4) 辭(P5)
《東觀漢記·隗囂傳》:“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
年級字:夏(P1) 蟲(P4) 語(P1) 冰(P1)
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年級字:言(P1) 語(P1) 道(P1) 斷(P3)
原爲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後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年級字:言(P1) 來(P1) 語(P1) 去(P1)
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他把嬌胭膩粉頻交易,與我言來語去相調戲。”
年級字:一(P1) 語(P1) 道(P1) 破(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戲確《與張考夫書》:“自唐虞至戰國二千餘年,聖人相傳心法,一語道破。”
年級字:牙(P1) 牙(P1) 學(P1) 語(P1)
唐·司空圖《障車文》:“二女則牙牙學語,五男則雁雁成行。”
年級字:語(P1) 短(P2) 情(P2) 長(P1)
袁鷹《悲歡·深深的懷念》:“‘人民,真是太偉大了!’這句語短情長的衷心讚歎,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長征戰士的心意的。”
年級字:義(P3) 譯(P5) 外(P1) 來(P1) 語(P1)
詞性:名詞
利用別國的語言而轉化成本國的詞彙,其中的文字是透過直接義譯。例如: 中文的「熱狗」是來自英文的 "hotdog"。
年級字:音(P1) 譯(P5) 外(P1) 來(P1) 語(P1)
詞性:名詞
利用別國的語言而轉化成本國的詞彙,其中的文字是透過直接音譯。例如: 中文的「的士」是來自英文的 "Taxi",所以也許稱為「音譯外來語」。
年級字:言(P1) 語(P1) 妙(P2) 天(P1) 下(P1)
年級字:不(P1) 可(P1) 同(P1) 日(P1) 而(P1) 語(P1)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年級字:未(P1) 可(P1) 同(P1) 日(P1) 而(P1) 語(P1)
年級字:前(P1) 言(P1) 不(P1) 搭(P3) 後(P1) 語(P1)
說得話前後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年級字:半(P1) 部(P2) 論(P2) 語(P1) 治(P2) 天(P1) 下(P1)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xià chóng bù kě yǐ yǔ bīng
年級字:夏(P1) 蟲(P4) 不(P1) 可(P1) 以(P1) 語(P1) 冰(P1)
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侷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sānyán-liǎngyǔ,sānyán-liǎngjù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語(P1) ,(P1) 三(P1) 言(P1) 兩(P1) 句(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