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豕(P0) 虎(P1) 傳(P2) 訛(P0)
年級字:訛(P0) 以(P1) 傳(P2) 訛(P0)
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上·愛妾換馬》:“不然,長髯紫衣,怪誕幽顯之說,何其駭異哉?後人又不考而吟詠焉,訛以傳訛也。”
年級字:一(P1) 差(P2) 兩(P1) 訛(P0)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卷:“如若不聽我言語,逼迫女兒一差兩訛,與你干休不得!”
年級字:三(P1) 言(P1) 訛(P0) 虎(P1)
猶三人成虎。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清·秋瑾《致琴文書》:“況三言訛虎,衆口鑠金;因積毀銷骨,致他方餬口。”
年級字:訛(P0) 以(P1) 滋(P3) 訛(P0)
清·侯方域《爲司徒公與寧南侯書》:“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幾於三人成虎。”
年級字:舛(P0) 訛(P0) 百(P1) 出(P1)
舛:錯亂。訛:錯誤。錯亂的地方很多。一般指書籍的寫作或印製不精。
年級字:訛(P0) 言(P1) 惑(P5) 眾(P3)
《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眾者。”
年級字:以(P1) 訛(P0) 傳(P2) 訛(P0)
以:拿,把;訛:謬誤。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宋·俞琰《席上腐談》:“世上相傳女媧補天煉五色石於此,故名採石,以訛傳訛。”
年級字:課(P1) 語(P1) 訛(P0) 言(P1)
《宣和遺事》前集:“咱家裏有課語訛言的,怎奈何?娘,你可急忙告報官司去,恐帶累咱們!”
年級字:積(P3) 訛(P0) 成(P1) 蠹(P0)
唐·沈亞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理,而豪猾時逾檢;太學,明教之源也,期於變風,而生徒多墮業;列郡在乎頒條,而幹禁或未絕;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風靡,積訛成蠹。”
年級字:訛(P0) 言(P1) 惑(P5) 衆(P3)
《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