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年級字:計(P2)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從「言」,從「十」。「十」表示數量、數目、整數。
算數、核算: 合計、會計、計算、統計、核計、論件計酬、數以萬計。
策略: 計謀、從長計議、妙計、空城計、苦肉計、張良計、反間計、緩兵之計、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籌劃: 計劃、設計。
比較多少: 計較。
支持生活的錢財: 生計、家計、國計民生、何以為計。
測量或計算度量、數量的儀器: 溫度計、濕度計。
【中華姓氏】宋代: 計衡。
《說文》:「會也。筭也。从言从十。」
《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140:「計之其作年」。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計丈數,揣高卑。」
《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
《史記·管蔡世家》:「昭侯私許,不與大夫計」
《管子·權修》:「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八觀》:「視其耕耘,計其農事」
《韓非子·難言》:「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
《廣雅·釋言》:「計,校也。」
《孫臏兵法·威王問》:「料敵計險,必察遠近」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guǐ jì
huó jì
年級字:活(P1) 計(P2)
詞性:名詞
1.過去專指手藝或縫紉、刺繡等。
2.現在泛指各種體力勞動。
3.生計,也指維持生活。
jì huà
jì huà
bùjì
年級字:不(P1) 計(P2)
1.把…排除或不計算在內(如從考慮中) 。2.不計較;不考慮 。
jì móu
jiā jì
lěi jì
年級字:累(P3) 計(P2)
1. 以前的數據合併計算
2. 按時間間隔順序統計在一起
gū jì
shè jì
年級字:設(P3) 計(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籌劃籌劃。
設: 擺設、設法。
計: 計劃、計算。
按照任務的目的和要求,預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計劃,繪出圖樣。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狐主設二旆而退之。」
《韓非子.八經》:「設法度以齊民,信賞罰以盡能。」
《禮記.禮運》:「以設制度,以立田里。」
《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此特帝在,即錄錄,設百歲後,是屬寧有可信者乎?」
Jì jiù
年級字:計(P2) 就(P1)
詞性:副詞
1.謀劃,打算。
2.主意,策略。
3.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
liù jì
年級字:六(P1) 計(P2)
詞性:名詞
指在中國古代周代,考察官吏的六項標準。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灋,六曰廉辨。
xiàn jì
年級字:獻(P3) 計(P2)
詞性:動詞
進獻計策,
獻策進獻計策。參考:
1.《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願先自剄。」
2. 唐 劉知幾 《史通·煩省》:「武帝乞漿於柏父,陳平獻計於天山 。」
3. 周 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在馮永祥看來,與其說他獻計,倒不如說他領導 馬慕韓 前進。」
4.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濫行匹夫!尚有面目於吾前獻計耶!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
jì cè
shěn jì
年級字:審(P3) 計(P2)
1. 周密謀算。
2. 宋 代中朝官署中的六院之一,為會計之府。
3. 對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審查。
huǒ jì
年級字:伙(P3) 計(P2)
店員老闆1.合夥人,合作共事的人2.舊指店員或長工等人
3.對熟人的稱呼
kuài jì
年級字:會(P1) 計(P2)
詞性:名詞
司帳,
管帳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 包括填製記賬憑證, 處理帳務, 編制財務報表等。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
tīng jì
dìng jì
suàn jì
年級字:算(P2) 計(P2)
詞性:動詞
合計,
盤算,
陰謀計算數目;考慮,合計;猜測,估計;暗中謀劃損害他人。
jì yuàn
年級字:計(P2) 院(P1)
詞性:名詞
中國宋代三司使的地位,與中書省的參知政事和樞密院的樞密使相等,因稱三司為“計省”或“計院”。
yù jì
jì suàn
年級字:計(P2) 算(P2)
估計,
打算,
盤算,
籌劃,
籌算,
計劃,
推算,
謀劃1. 亦作“ 計筭 ”。謀劃;考慮。
2. 核算數目。
3. 算計。謂暗中打損害別人的壞主意。
nián jì
jì jiào
年級字:計(P2) 較(P2)
爭辯不計,
堅持,
禮讓1.亦作“ 計校 ”。亦作“ 計挍 ”。較量;爭論2.計算核實
miào jì
bǎi jì
jì yì
jué jì
tǒng jì
zhòngjì
jì shù
gòng jì
Wú jì
hé jì
年級字:合(P1) 計(P2)
詞性:動詞
共計,
總計小計1. 總計;共計
把這一欄數字合計一下2. 盤算
他心裡老合計這件事
年級字:東(P1) 窗(P2) 計(P2)
《剪燈新話·天台訪隱錄》:“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馬逃來御黃屋……東窗計就通和好,鄂王賜死蘄王老。”
年級字:會(P1) 計(P2) 學(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設(P3) 計(P2) 人(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設計師、籌劃人籌劃人。
設: 擺設、設法。
計: 計劃、計算。
人: 人物、人員。
按照任務的目的和要求,預先運用文字或圖樣定出工作方案和計劃的人或專家。
年級字:會(P1) 計(P2) 師(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空(P1) 城(P2) 計(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故事:蜀將馬謖失守街心亭,魏將司馬懿率兵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着鎮定,大開城門,自大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年級字:計(P2) 程(P2) 車(P1)
詞性:名詞
出租汽车流動或於固定停車站招客,按出租期間的行程距離及時間計算車費的小型載客汽車。
年級字:會(P1) 計(P2) 部(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計(P2) 出(P1) 萬(P2) 全(P2)
萬全:非常安全周到。形容計劃非常穩當周密,決不會發生意外。
年級字:謝(P2) 家(P1) 活(P1) 計(P2)
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與從弟謝惠連俱以詩文着稱,見《宋書·謝惠連傳》。
年級字:計(P2) 窮(P3) 智(P3) 極(P2)
明·李東陽《冰玉齋記》:“及其計窮智極,幾微倉卒之際,蓋有赬面泚顙,而不能自己者。”
年級字:計(P2) 窮(P3) 慮(P4) 盡(P3)
三國·魏·繆襲《定武功》詩:“計窮慮盡,求來連和,和不時,心中憂戚。”
年級字:驕(P4) 兵(P3) 之(P2) 計(P2)
故意向敵軍示弱,以助長其驕傲情緒,使其輕敵大意的計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孟達暗暗發書,申報玄德,說‘黃忠連輸數陣,現今退在關上。’玄德慌問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
年級字:神(P1) 術(P2) 妙(P2) 計(P2)
年級字:計(P2) 研(P3) 心(P1) 算(P2)
年級字:計(P2) 無(P2) 復(P4) 之(P2)
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佈列傳論》:“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年級字:計(P2) 窮(P3) 力(P1) 屈(P4)
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晉熙附義,計窮力屈,反殺後主。”
年級字:計(P2) 日(P1) 而(P1) 待(P3)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年級字:鋪(P3) 謀(P4) 定(P1) 計(P2)
年級字:曳(P4) 兵(P3) 之(P2) 計(P2)
年級字:計(P2) 然(P2) 之(P2) 策(P4)
相傳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於家而富至鉅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的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着之理”。
年級字:計(P2) 上(P1) 心(P1) 頭(P1)
年級字:計(P2) 功(P1) 補(P2) 過(P1)
漢·荀悅《漢紀·元帝紀》:“齊恆先有匡周之功,後有來項之罪,君子計功補過。”
年級字:計(P2) 日(P1) 指(P2) 期(P2)
年級字:計(P2) 功(P1) 謀(P4) 利(P2)
年級字:將(P3) 機(P2) 就(P1) 計(P2)
年級字:以(P1) 計(P2) 代(P2) 戰(P4)
年級字:齦(P6+) 齦(P6+) 計(P2) 較(P2)
梁啓超《中日交涉匯評·解決懸案耶新要求耶》:“以吾兩國脣齒兄弟之交就情分上原可不必齦齦計較。”
年級字:大(P1) 計(P2) 小(P1) 用(P1)
用於大事的計策,結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計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孔明連夜驅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兵,重賞姜維。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小用矣。’”
年級字:計(P2) 窮(P3) 途(P3) 拙(P5)
明·孫梅錫《琴心記·相如倦遊》:“相公,休怯。你病人凋梧,貪依衰草,一時計窮途拙,且自藏珍。”
年級字:鬼(P2) 計(P2) 多(P1) 端(P2)
《三俠五義》第四十回:“暗含着惡態,疊暴着環睛,明露着鬼計多端。”鬼,一本作“詭”。
年級字:計(P2) 功(P1) 程(P2) 勞(P2)
年級字:計(P2) 窮(P3) 力(P1) 極(P2)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東御史妓》:“妓曰:‘然則君將何往?’東謂:‘計窮力極,終還家,功名事終直之耳。’”
年級字:計(P2) 勳(P0) 行(P1) 賞(P4)
年級字:計(P2) 出(P1) 萬(P2) 死(P3)
年級字:兼(P3) 權(P5) 熟(P2) 計(P2)
《荀子·不苟》:“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熟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捨。”
年級字:陷(P3) 落(P2) 計(P2) 中(P1)
年級字:燭(P4) 照(P2) 數(P2) 計(P2)
年級字:才(P1) 疏(P3) 計(P2) 拙(P5)
元·魏初《滿江紅·寄何侍御》詞:“今老去,才疏計拙,百居人後。”
年級字:計(P2) 日(P1) 程(P2) 功(P1)
工作進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計算。形容進展快,有把握按時完成。
年級字:計(P2) 不(P1) 旋(P3) 踵(P0)
計:計議,打算;旋踵:旋轉腳跟。腳跟還未轉過來,計議就定了下來。形容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動迅速,毫不猶豫。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夫邊郡之士……觸白刃,早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年級字:運(P3) 計(P2) 鋪(P3) 謀(P4)
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哥也,你可憐見同衙共府,你休要運計鋪謀。”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則要你魚鱗般排軍陣,雁行般列隊伍,依着我運計鋪謀。”
年級字:持(P4) 久(P1) 之(P2) 計(P2)
《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爲持久之計。”
年級字:不(P1) 可(P1) 勝(P2) 計(P2)
《戰國策·韓策一》:“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
年級字:言(P1) 從(P1) 計(P2) 納(P4)
漢·蔡邕《司空臨晉侯楊公碑》:“及其所以匡輔本朝,忠言嘉謀,造膝危辭,當事而行,言從計納。”
年級字:無(P2) 計(P2) 可(P1) 施(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允日:‘賊臣董卓,將欲篡位,朝中文武,無計可施。’”
年級字:六(P1) 出(P1) 奇(P2) 計(P2)
詞性:動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
年級字:計(P2) 窮(P3) 智(P3) 短(P2)
計:計謀;窮:盡;智:智謀;短:缺少。計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夠用了。形容已經想不出什麼辦法了。
元·無名氏《百花亭》:“我爲那賀家姐姐,煩惱的小生計窮智短了。”
年級字:計(P2) 深(P2) 慮(P4) 遠(P1)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首也。”
年級字:操(P2) 奇(P2) 計(P2) 贏(P5)
奇:奇貨;贏:盈利。掌握難得的貨物,計算盈利。形容商人囤積貨物,謀取厚利。
漢·鼌錯《論貴粟疏》:“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
年級字:金(P1) 石(P1) 之(P2) 計(P2)
漢·陸賈《新語·資執》:“欲辭晉獻公譬馬之賂,而不假之夏陽之道,豈非金石之計哉?”
年級字:緩(P4) 兵(P3) 之(P2) 計(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年級字:計(P2) 功(P1) 行(P1) 封(P1)
年級字:計(P2) 日(P1) 可(P1) 期(P2)
年級字:錦(P3) 囊(P5) 妙(P2) 計(P2)
舊小說裏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放在錦囊裏,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吳,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
年級字:計(P2) 行(P1) 慮(P4) 義(P3)
計:計策。行:實施。慮:考慮。義:道義。實施計策前要考慮到是否合乎道義。
年級字:計(P2) 無(P2) 所(P2) 施(P2)
宋·李昉《太平廣記》:“因爲田承嗣所縻,曾因討叛,飛矢中肩。左右與之拔箭,而鏃留於骨……曹進痛楚,計無所施。”
年級字:計(P2) 窮(P3) 力(P1) 竭(P6)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六回:“妖王笑道:‘那猴兒計窮力竭,無處求人,斷然是送命來也。’”
年級字:通(P3) 計(P2) 熟(P2) 籌(P5)
清·林則徐《報告抵粵日期並體察洋麪堵截躉船情形折》:“擬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虎門、澳門等處,與水師提臣關天培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
年級字:計(P2) 功(P1) 受(P2) 賞(P4)
《淮南子·人間訓》:“是故忠臣事君也,計功而受賞,不爲苟得;積力而受官,不貪爵祿。其所能者,受之勿辭也。”《後漢書·南匈奴傳》:“其南部斬首獲生,計功受賞如常科。”
年級字:言(P1) 聽(P1) 計(P2) 行(P1)
《新唐書·魏知古盧懷慎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
年級字:計(P2) 無(P2) 由(P1) 出(P1)
年級字:從(P1) 長(P1) 計(P2) 議(P5)
《左傳·僖公四年》:“筮短龜長,不如從長。”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且待女孩兒到來,慢慢的與他從長計議,有何不可。”
年級字:計(P2) 日(P1) 以(P1) 期(P2)
年級字:鬼(P2) 計(P2) 百(P1) 端(P2)
清·周亮工《書影》卷十:“關雲長《三上張翼德書》雲:‘操之鬼計百端,非羽智縛,安有今日!’”
年級字:研(P3) 桑(P4) 心(P1) 計(P2)
研:計研,一名計然,春秋時越國范蠡的老師,善經商;桑:桑弘羊,漢武帝時的御史大夫,長於理財。形容善於經商致富。
年級字:長(P1) 計(P2) 遠(P1) 慮(P4)
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然古之人君,所以爲子孫長計遠慮者,類皆如此。”
年級字:千(P1) 方(P1) 百(P1) 計(P2)
《朱子語類·論語十七》:“譬如捉賊相似,須是着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他。”
年級字:長(P1) 久(P1) 之(P2) 計(P2)
《戰國策·趙策》:“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漢書·元帝紀》:“東垂被虐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長久之計。”
年級字:計(P2) 日(P1) 可(P1) 待(P3)
明·海瑞《治黎策》:“夫以萬全之力,視此直狐兔耳。其束身繫頸,計日可待也。”
年級字:無(P2) 計(P2) 奈(P4) 何(P1)
宋·歐陽修《漁家傲》詞:“愁倚畫樓無計奈,亂紅飄過秋塘外。”
年級字:一(P1) 心(P1) 一(P1) 計(P2)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免爲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年級字:計(P2) 出(P1) 無(P2) 聊(P4)
《史記·吳王濞列傳》:“上覆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年級字:言(P1) 行(P1) 計(P2) 從(P1)
《宋史·司馬光傳》:“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徇社稷。”
年級字:當(P2) 家(P1) 立(P1) 計(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七回:“賈政本是不知當家立計的人, 一聽賈母的話,一一領命。”又第一一七回:“那些少年託着老子孃的福吃喝慣了的,那知當家立計的道理。”
年級字:計(P2) 無(P2) 返(P2) 顧(P3)
年級字:百(P1) 計(P2) 千(P1) 心(P1)
明·陸採《明珠記·授計》:“你爹憐母惜,你爹憐母惜,當時許下偕老鴛衾;到如今,用盡了百計千心,只落得淚珠兒羅衫溼浸。”
年級字:計(P2) 出(P1) 無(P2) 奈(P4)
年級字:百(P1) 年(P1) 大(P1) 計(P2)
大計:長遠的重要的計劃。指關係到長遠利益的計劃或措施。
清·梁啓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數月之間,而其權力已深入鞏固,而百年大計於以定矣。”
年級字:人(P1) 極(P2) 計(P2) 生(P1)
《醒世恆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那人急了,正好沒出豁,卻見明晃晃一把劈柴斧頭,正在手邊,也是人極計生,被他綽起,一斧正中劉官人面門。”
年級字:計(P2) 日(P1) 以(P1) 待(P3)
年級字:計(P2) 無(P2) 付(P2) 之(P2)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年級字:計(P2) 窮(P3) 勢(P3) 蹙(P0)
《元史·陳天祥傳》:“深既不能制亂,反爲亂衆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
年級字:詭(P5) 計(P2) 多(P1) 端(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緒曰:‘維詭計多端,詐取雍州。’”
年級字:計(P2) 不(P1) 返(P2) 顧(P3)
年級字:一(P1) 家(P1) 一(P1) 計(P2)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別人怎生替得,壽數非於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說甚一家一計。”
年級字:言(P1) 從(P1) 計(P2) 聽(P1)
清·洪昇《長生殿·賄權》:“便道我言從計聽微有權,這就裏機關不易言。”
年級字:計(P2) 窮(P3) 勢(P3) 迫(P4)
明·蹇義《上言十事疏》:“計窮勢迫,願投充軍,原其本情,豈所得已。”
年級字:晦(P0) 之(P2) 計(P2)
韜:把才華隱藏起來;晦: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羣居遊處,未嘗有言。”
年級字:計(P2) 功(P1) 受(P2) 爵(P4)
三國·魏·曹操《讓九錫表》:“量能處位,計功受爵,苟所不堪,有殞無從。”
年級字:計(P2) 無(P2) 所(P2) 出(P1)
《三國志·吳志·孫破虜吳夫人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策功曹魏騰,以迕意見遣,將殺之,士大夫憂恐,計無所出。”
年級字:計(P2) 然(P2) 之(P2) 術(P2)
年級字:計(P2) 合(P1) 謀(P4) 從(P1)
年級字:反(P1) 間(P1) 之(P2) 計(P2)
間:離間。原意爲利用敵人的間諜把假情況告知敵人使之失誤的計策。後來指離間敵人內部,使之不團結的計策。
年級字:計(P2) 過(P1) 自(P1) 訟(P0)
年級字:計(P2) 不(P1) 反(P1) 顧(P3)
年級字:枉(P6) 費(P3) 心(P1) 計(P2)
年級字:一(P1) 家(P1) 之(P2) 計(P2)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人命關天地,別人怎生替得?壽數非於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說甚一家一計。”
年級字:計(P2) 將(P3) 安(P1) 出(P1)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
年級字:計(P2) 日(P1) 而(P1) 俟(P0)
年級字:斗(P1) 量(P2) 筲(P6+) 計(P2)
明·胡應麟《詩藪·雜編》:“南渡後,江湖流派,斗量筲計,風軌蕩然矣。”
年級字:人(P1) 急(P1) 計(P2) 生(P1)
元·施惠《幽閨記·文武同盟》:“粉牆這等高峻,如何跳得過?自古道人急計生,不免攀住這杏花梢,跳將過去。”
年級字:兼(P3) 權(P5) 尚(P2) 計(P2)
荀況《荀子·不苟》:“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捨。”
年級字:計(P2) 行(P1) 言(P1) 聽(P1)
《金史·術虎高琪傳》:“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駐南京以自固,州郡殘破不復恤也。宣宗惑之,計行言聽,終以自斃。”
年級字:計(P2) 窮(P3) 力(P1) 盡(P3)
南朝·樑·蕭繹《馳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晉熙附義,計窮力屈,反殺後主。”
年級字:百(P1) 計(P2) 千(P1) 方(P1)
宋·辛棄疾《一枝花》:“百計千方久,似鬥草兒童,贏箇他家偏有。”
年級字:走(P1) 爲(P2) 上(P1) 計(P2)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年級字:多(P1) 方(P1) 百(P1) 計(P2)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東京學界告鄉人書》:“一言之不入,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計以求之,總必達目的而後已。”
年級字:斤(P1) 斤(P1) 計(P2) 較(P2)
斤斤:形容明察,引伸爲瑣碎細小。只對無關緊要的事過分計較。
年級字:量(P2) 入(P1) 計(P2) 出(P1)
年級字:計(P2) 日(P1) 以(P1) 俟(P0)
明·方孝孺《與邵真齋書》之六:“前者村僕還,承書約在月末相過,計日以俟,未遂一見,豈以雨故愆期邪?”
年級字:計(P2) 日(P1) 奏(P4) 功(P1)
年級字:楚(P2) 歌(P1) 之(P2) 計(P2)
《漢書·高帝紀下》:“扞劉邦呴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年級字:無(P2) 計(P2) 所(P2) 奈(P4)
年級字:從(P1) 長(P1) 計(P2) 較(P2)
《水滸傳》第四五回:“嬸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從長計較,慢慢地商量。”
年級字:陰(P2) 謀(P4) 詭(P5) 計(P2)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黨處於敵人和同盟者的陰謀詭計的包圍中,但是沒有警覺性。”
年級字:計(P2) 上(P1) 心(P1) 來(P1)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不要倒好了他,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年級字:計(P2) 伐(P5) 稱(P2) 勳(P0)
年級字:計(P2) 功(P1) 量(P2) 罪(P4)
年級字:民(P1) 生(P1) 國(P1) 計(P2)
《荀子·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年級字:言(P1) 聽(P1) 計(P2) 用(P1)
詞性:副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年級字:百(P1) 謀(P4) 千(P1) 計(P2)
元·關漢卿《魔合羅》第四折:“這其間詳細,索用心機,要搜尋百謀千計。”
年級字:不(P1) 計(P2) 其(P2) 數(P2)
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諸郡》:“或謂官民兵在城內者約二十萬,而散在四郊者,不計其數。”
年級字:隨(P3) 人(P1) 作(P2) 計(P2)
年級字:萬(P2) 全(P2) 之(P2) 計(P2)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於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年級字:計(P2) 窮(P3) 力(P1)
明·鹿善繼《請發帑疏》:“臣今日之請,非但司遼餉言遼餉,實在新庫言新庫,計窮力詘,不得不出於此。”
年級字:國(P1) 計(P2) 民(P1) 生(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計(P2) 盡(P3) 力(P1) 窮(P3)
《周書·韋孝寬傳》:“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反,內離外叛,計盡力窮。”
年級字:深(P2) 計(P2) 遠(P1) 慮(P4)
猶深思遠慮。謀劃周密,考慮長遠。指計劃周到,具有遠見。
年級字:言(P1) 從(P1) 計(P2) 行(P1)
《新唐書·李德裕傳》:“武宗知而能任之,言從計行。”
年級字:計(P2) 功(P1) 行(P1) 賞(P4)
年級字:束(P2) 手(P1) 無(P2) 計(P2)
遇到問題,就象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同“束手無策”。
年級字:計(P2) 不(P1) 旋(P3)
《新唐書·孫伏伽傳》:“陛下舉晉陽,天下響應,計不旋跬,大業以成。”
年級字:力(P1) 屈(P4) 計(P2) 窮(P3)
年級字:統(P2) 計(P2) 報(P2) 表(P2)
詞性:名詞
「統計」指對某一現像有關的數據的蒐集、整理、計算和分析等。
「報表」是用表格,圖表等格式來動態顯示數據。
指被整理後的計算和分析的數據之後,用表格,圖表等格式來動態顯示結果。
年級字:走(P1) 為(P2) 上(P1) 計(P2)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年級字:計(P2) 鬥(P2) 負(P3) 才(P1)
相傳南朝宋謝靈運曾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
年級字:謀(P4) 聽(P1) 計(P2) 行(P1)
年級字:計(P2) 窮(P3) 慮(P4) 極(P2)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備遂割湘水爲界,於是罷軍”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衆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年級字:言(P1) 聽(P1) 計(P2) 從(P1)
聽:聽從。什麼話都聽從,什麼主意都採納。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年級字:無(P2) 計(P2) 可(P1) 奈(P4)
年級字:百(P1) 計(P2) 千(P1) 謀(P4)
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據着他全忠盡孝真良將,怎肯做背義忘恩那死囚,幹費了百計千謀。”
年級字:不(P1) 可(P1) 計(P2) 數(P2)
年級字:權(P5) 宜(P3) 之(P2) 計(P2)
權宜:暫時適宜,變通;計:計劃,辦法。指爲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
《後漢書·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
年級字:成(P1) 家(P1) 立(P1) 計(P2)
元·劉致《紅繡鞋·勸收心》套曲:“不指望成家立計,則尋思賣笑求食。”
年級字:計(P2) 無(P2) 所(P2) 之(P2)
年級字:將(P3) 計(P2) 就(P1) 計(P2)
元·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履》第三折:“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年級字:計(P2) 獲(P5) 事(P1) 足(P1)
年級字:沒(P1) 計(P2) 奈(P4) 何(P1)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他因不忍見你分離,待得你明日出了門纔來。這也是我沒計奈何,一言爲定。”
年級字:千(P1) 方(P1) 萬(P2) 計(P2)
《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若論肯賣,不諍價之高低;若死腰楔,方便直須下脫。千方萬計,不得不休。”
年級字:自(P1) 以(P1) 爲(P2) 得(P1) 計(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爲,而其人自視以爲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年級字:自(P1) 以(P1) 為(P2) 得(P1) 計(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
年級字:一(P1) 年(P1) 之(P2) 計(P2) 在(P1) 於(P2) 春(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
成語勉勵要建立良好工作的習慣,把握時間預先做好打算和計劃。
一年之計在於春: 年初便做好一年的計劃。
南朝梁·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yī rén jì duǎn, èr rén jì zhǎng
年級字:一(P1) 人(P1) 計(P2) 短(P2) ,(P1) 二(P1) 人(P1) 計(P2) 長(P1)
一人不敵二人計、一人不敵眾人智、一人不敵二人智【核心意思】團結、競爭力
指兩個人合作思量的效果比一個人會更好、更有競爭力。
sān shí liù jì zǒu wéi shàng jì
年級字:三(P1) 十(P1) 六(P1) 計(P2) ,(P1) 走(P1) 爲(P2) 上(P1) 計(P2)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爲上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rì jì bù zú suì jì yǒu yú
年級字:日(P1) 計(P2) 不(P1) 足(P1) ,(P1) 歲(P2) 計(P2) 有(P1) 餘(P4)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很大收穫。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餘。”
méi tóu yī zhòu jì shàng xīn lái
年級字:眉(P3) 頭(P1) 一(P1) 皺(P3) ,(P1) 計(P2) 上(P1) 心(P1) 來(P1)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韓厥爲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趙氏孤兒,怎生是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yī rì zhī jì zàiyú chén
年級字:一(P1) 年(P1) 之(P2) 計(P2) 在(P1) 於(P2) 春(P1) ,(P1) 一(P1) 日(P1) 之(P2) 計(P2) 在(P1) 於(P2) 晨(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諺語,
多字熟語一年之計在於春勉勵要建立良好工作的習慣,把握時間預先做好打算和計劃。
一年之計在於春: 年初便做好一年的計劃。
一日之計在於晨: 早上起牀便做好一天的計劃。
南朝梁·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