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進(P1) 退(P2) 觸(P6) 籬(P3)
年級字:觸(P6) 目(P1) 傷(P2) 心(P1)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阮封翁》:“赤貧者無力賃屋,男婦老幼皆露處。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觸目傷心,計極窮人不過百十,費無多,思有以援之。”
年級字:觸(P6) 目(P1) 傷(P2) 懷(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觸景傷情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感到傷悲。
觸 : 觸覺、接觸。
目 : 目睹、目擊。
傷 : 傷害、心傷。
情 : 感情、情緒。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不能自己。」
年級字:觸(P6) 目(P1) 皆(P3) 是(P1)
唐·朱敬則《五等論》:“故魏太祖曰:‘若使無孤,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明竊號議者觸目皆是。”
年級字:觸(P6) 目(P1) 興(P2) 嘆(P3)
明·李贄《焚書·雜述·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
年級字:觸(P6) 石(P1) 決(P2) 木(P1)
漢·揚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範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年級字:觸(P6) 處(P2) 機(P2) 來(P1)
《紅樓夢》第一一六回:“衆人都見他忽笑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豈知寶玉觸處機來,竟能把偷看冊上的詩句牢牢記住了。”
年級字:觸(P6) 手(P1) 可(P1) 及(P2)
《揮手之間》:“望著戰士們持槍躍進的身影,這首詞的思想和情緒就是觸手可及的形象。”
年級字:觸(P6) 景(P2) 生(P1) 情(P2)
元·無名氏《閨怨》曲:“風,吹滅殘燈,不由的見景生情,傷心。”
年級字:引(P2) 伸(P2) 觸(P6) 類(P3)
指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亦作“引申觸類”。
年級字:觸(P6) 類(P3) 而(P1) 通(P3)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櫱於此。”
年級字:觸(P6) 地(P1) 號(P2) 天(P1)
明·張敬修等《文忠公行實》:“既出,遂觸地號天,幾不可生。”
年級字:觸(P6) 目(P1) 警(P2) 心(P1)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第六章一》:“如爲子而必誠於孝,觸目警心,自有許多痛癢相關處。”
年級字:轉(P2) 喉(P4) 觸(P6) 諱(P6)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年級字:觸(P6) 景(P2) 傷(P2) 心(P1)
《吳歌甲集·茅舍蕭蕭傍竹籬》:“茅舍蕭蕭傍竹籬,西風慘淡雨霏霏,其時黃菊花初放,觸景傷心最慘悽。”
年級字:觸(P6) 目(P1) 慟(P6) 心(P1)
南朝·梁武帝《追贈張弘籍詔》:“朕少離苦辛,情地彌切,雖宅相剋成,輅車靡贈,興言永往,觸目慟心。”
年級字:觸(P6) 手(P1) 生(P1) 春(P1)
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然以杜韓與之比較,一則用力而不免痕跡,一則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
年級字:觸(P6) 景(P2) 傷(P2) 懷(P3)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夜來皓魄當空,澄波萬里,上下一碧,燦若獨自無聊,觸景傷懷,遂爾口占一曲。”
年級字:觸(P6) 機(P2) 便(P2) 發(P1)
機:弓弩上的發箭器。原指弓弩上的發箭器,一經觸發,箭便射出。後亦指人遇到機會便要發作。
《舊唐書·韋思謙傳》:“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爲身災也。”
年級字:觸(P6) 物(P1) 傷(P2) 情(P2)
晉·張載《七哀詩二首》:“哀人易感傷,觸物增悲心。”
年級字:觸(P6) 類(P3) 而(P1) 長(P1)
意指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
語出《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
年級字:羊(P1) 觸(P6) 藩(P0)
羝羊:公羊;觸:抵撞;藩:籬笆。公羊的角纏在籬笆上,進退不得。比喻進退兩難。
年級字:琳(P2) 琅(P6+) 觸(P6) 目(P1)
原指所見皆名流。後指眼前所見都是珍貴的物品或美好的詩文。
年級字:一(P1) 觸(P6) 即(P1) 發(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便立即產生強烈的後果。
一觸: 接觸、觸碰。
即發: 即時、即將,發動、發射、爆發。
指箭桿扣在已經被拉開的弦上,稍一觸動便立即會發射出去。
宋·張詠《乖崖集》:「鯸鮧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年級字:觸(P6) 物(P1) 興(P2) 懷(P3)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月泉吟社》:“觸物興懷言不盡,春來非是愛吟詩。”
年級字:靈(P4) 機(P2) 一(P1) 觸(P6)
詞性:形容詞
成語
年級字:羊(P1) 觸(P6) 藩(P0) 籬(P3)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前無所往,退無所歸,羊觸藩籬,進退兩難。”
年級字:觸(P6) 景(P2) 傷(P2) 情(P2)
被眼前的景物所觸動而引起傷感。看到眼前的景物而引起傷感之情。傷:悲哀。觸;觸動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一路上鳥啼花落,觸景傷情。”
年級字:引(P2) 申(P1) 觸(P6) 類(P3)
指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同“引伸觸類”。
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髮而全身爲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年級字:一(P1) 觸(P6) 即(P1) 潰(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形容指軍隊或團隊薄弱,信心不足,完全沒有戰勝的能力。
一觸: 接觸、觸碰。
即潰: 即時、即將,潰散、潰爛、崩潰、潰不成軍。
指軍力薄弱,信心不足,跟敵人一接觸便很容易崩潰。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同樣;經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束了浙江軍事。」
年級字:觸(P6) 目(P1) 驚(P2) 心(P1)
唐·韓愈《昌黎集·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怵心。”
年級字:孤(P3) 犢(P0) 觸(P6) 乳(P3)
原意是獨生子因溺愛,助長了驕氣,父母反受其害。後比喻無依無靠的人請求別人的援助。
《後漢書·仇覽傳》注引謝丞《後漢書》:“孤獨觸乳,驕子罵母。”
年級字:觸(P6) 目(P1) 成(P1) 誦(P4)
唐·姚思廉《陳書·陸瑜傳》:“論其博綜子史,諳究儒墨,經耳無遺,觸目成誦。”
年級字:觸(P6) 目(P1) 經(P1) 心(P1)
明·何大復《感春》詩:“風光物色元非惡,觸目經心偏苦情。”
年級字:蠻(P6) 觸(P6) 相(P1) 爭(P2)
蠻觸:蠻氏、觸氏,《莊子》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年級字:觸(P6) 鬥(P2) 蠻(P6) 爭(P2)
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後以之比喻爲私利而爭鬥。
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鬥蠻爭蝸角中。”
年級字:觸(P6) 目(P1) 如(P2) 故(P1)
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宋·李昌令《樂善錄·洪州劉生》:“未週歲,公主忽告殂,國主不勝其哀,怒曰:‘吾不敢復見劉生,其官物不一與,遣歸洪州。’生恍疑夢覺,觸目如故。”
年級字:觸(P6) 目(P1) 心(P1)
清·林則徐《拿獲行動盜犯袁潰等審明定擬折》:“並將各犯首級在於上下游幹革命梟示,俾各觸目儆心。”
年級字:觸(P6) 目(P1) 崩(P2) 心(P1)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緬尋遺烈,觸目崩心。”
年級字:進(P1) 退(P2) 觸(P6)
語出《易·大壯》:“羝羊觸籓,不能退,不能遂。”孔穎達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羝,公羊。籓,籬笆。
年級字:搖(P2) 手(P1) 觸(P6) 禁(P4)
搖:動;觸:觸犯。搖一下手就觸犯禁令。比喻法令繁瑣苛刻。
《漢書·食貨志下》:“民搖手觸禁,不得耕桑,繇役繁劇。”
年級字:觸(P6) 類(P3) 旁(P1) 通(P3)
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周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年級字:小(P1) 鹿(P2) 觸(P6) 心(P1) 頭(P1)
清·翟灝《通俗編·獸畜》:“爲帝迫困於斯,見之汗溼衣襟,若小鹿之觸吾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