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解(P2)
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同“天崩地坼”。
年級字:不(P1) 解(P2) 之(P2) 謎(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迷惑不: 不能。
解: 解釋、解開。
之: 的。
謎: 謎語、謎團。
不能解開的謎語。
年級字:衣(P1) 不(P1) 解(P2) 帶(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解帶:解開衣帶,指脫衣。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多指對長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劉孝標註引《中興書》:「仲堪父嘗疾患經時,仲堪衣不解帶數年。」
年級字:瓦(P2) 解(P2) 土(P1) 崩(P2)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年級字:解(P2) 人(P1) 難(P2) 得(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爲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諮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解(P2) 髮(P2) 佯(P0) 狂(P3)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六卷:“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爲之,不祥莫大焉!’遂解髮佯狂而去。”
年級字:應(P2) 刃(P1) 而(P1) 解(P2)
年級字:解(P2) 衣(P1) 卸(P5) 甲(P1)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年級字:分(P2) 化(P1) 瓦(P2) 解(P2)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潰。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秦牧《湘陰熱浪記》:“對於還有搖擺猶豫的小股土匪,則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們投降。”
年級字:聊(P4) 以(P1) 解(P2) 嘲(P4)
宋·胡仔《苕溪漁隱詩話前集》卷三:“子美困頓于山川,蓋爲不知者詬病,以爲拙於生事,又往往譏議宗文、宗武失學,故聊解嘲耳。”
年級字:夙(P0) 夜(P2) 匪(P6) 解(P2)
年級字:如(P2) 解(P2) 倒(P2) 懸(P5)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枝(P1) 分(P2) 縷(P5) 解(P2)
清曾國藩《戶部員外郎彭君墓表》:“事至則剖晰毫釐,枝分縷解,辨窮萬變,而斷以片言。”
年級字:排(P2) 患(P3) 解(P2) 紛(P2)
原指爲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同“排難解紛”。
年級字:魚(P1) 爛(P3) 瓦(P2) 解(P2)
宋·葉適《朝請大夫陳公墓誌銘》:“餘又告以魚爛瓦解,其實未見,今外弱而形飢,非也。”
年級字:解(P2) 弦(P4) 更(P1) 張(P2)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年級字:解(P2) 甲(P1) 投(P3) 戈(P0)
漢·揚雄《解嘲》:“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年級字:披(P2) 襟(P5) 解(P2) 帶(P1)
年級字:渾(P4) 身(P1) 解(P2) 數(P2)
渾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數:那套數,指武藝。所有的本領,全部的權術手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三回:“渾身解數如花錦,雙手騰那似轆轤。”
年級字:解(P2) 疑(P3) 釋(P4) 惑(P5)
漢·孔融《薦禰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
年級字:半(P1) 解(P2) 一(P1) 知(P1)
甯調元《燕京雜詩》:“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轍釜中魚。”
年級字:冰(P1) 消(P1) 瓦(P2) 解(P2)
晉·成公綏《雲賦》:“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聚;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年級字:發(P1) 蒙(P3) 解(P2) 惑(P5)
發蒙:啟發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啟發開導,脫離蒙昧,解除疑惑。
年級字:迎(P2) 刃(P1) 冰(P1) 解(P2)
年級字:瓦(P2) 解(P2) 星(P1) 散(P2)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飛散。比喻家人離散,各奔東西。亦作“瓦解星飛”。
年級字:馬(P1) 不(P1) 解(P2) 鞍(P4)
郭小川《長江組歌·百萬雄師過大江》:“馬不解鞍連續戰,一舉解放大江南。”
年級字:以(P1) 酒(P4) 解(P2)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來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爲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年級字:螫(P0) 手(P1) 解(P2) 腕(P4)
《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干?爲害於身也。”
年級字:迷(P2) 惑(P5) 不(P1) 解(P2)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身慢慢走進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衆瞧着她,迷惑不解。”
年級字:解(P2) 兵(P3) 釋(P4) 甲(P1)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年級字:解(P2) 甲(P1) 倒(P2) 戈(P0)
年級字:瓦(P2) 解(P2) 冰(P1) 消(P1)
晉·成公綏《雲賦》:“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聚;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年級字:解(P2) 衣(P1) 盤(P2)
指神閒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爲隨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年級字:放(P1) 心(P1) 解(P2) 體(P2)
《墨子·尚賢下》:“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體。”“放”,一本作“攸”。
年級字:發(P1) 矇(P5) 解(P2) 縛(P6)
發矇:啓發矇昧;解縛:解除束縛。指啓發矇昧,解除束縛。
明·唐順之《與顧箸溪書》:“其齷齪處,又恨不得就明公而爲發矇解縛也。”
年級字:妙(P2) 語(P1) 解(P2) 煩(P4)
《漢書·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年級字:解(P2) 囊(P5) 相(P1) 助(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慷慨解囊以財物幫助別人。
明·張岱《娘嬛文集·募修嶽鄂王祠募疏》若有賢士大夫解囊樂助,自爲王所式憑。
年級字:解(P2) 黏(P5) 去(P1) 縛(P6)
年級字:冰(P1) 解(P2) 壤(P5) 分(P2)
章炳麟《正名雜義》:“高郵王氏,以其絕學釋姬漢古書,冰解壤分,無所凝滯,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年級字:解(P2) 推(P2) 食(P1)
驂: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解下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匹,換取食物送給急需的人。指以自己的財物解救他人之急。
年級字:飲(P2) 鴆(P0) 解(P2) 渴(P3)
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同“飲鴆止渴”。
年級字:妙(P2) 語(P1) 解(P2) 頤(P0)
《漢書·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年級字:茫(P5) 然(P2) 不(P1) 解(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
年級字:百(P1) 思(P2) 不(P1)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壯(P1) 士(P1) 解(P2) 腕(P4)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作事要當機立斷,不可猶豫不決。
《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年級字:冰(P1) 解(P2) 的(P1) 破(P2)
清·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爲卓絕,乾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年級字:刀(P1) 過(P1) 竹(P1) 解(P2)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後來,果然辦得水到渠成,刀過竹解。”
年級字:不(P1) 解(P2) 之(P2) 緣(P4)
緣:緣分。不可分解的緣分。比喻不能解脫的聯繫或關係。
《古詩十九首》:“文彩雙鴛鴦,裁爲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年級字:一(P1) 知(P1) 半(P1) 解(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只有表面的認知,無法提供全面和清楚的解釋。
「一知」知而不多、不深入。
「半解」只能提供部份的解釋。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年級字:解(P2) 甲(P1) 歸(P3) 田(P1)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同時有些宿將,解甲歸田以後,大起園林,廣置姬妾,正在享福。”
年級字:陽(P1) 解(P2) 陰(P2) 毒(P4)
明·李贄《答來書》:“蓋彼皆君子路上人,決無有匿怨友人,陽解陰毒之事。”
年級字:難(P2) 解(P2) 難(P2) 分(P2)
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係十分親密,分不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一員將使五股託天叉;一員將使八楞熟銅錘;一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年級字:支(P1) 紛(P2) 節(P1) 解(P2)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頭,軍人爭莽身,支紛節解,肌肉臠切。”按,《漢書·王莽傳下》“公孫賓就”作“公賓就”。
年級字:解(P2) 衣(P1) 衣(P1) 人(P1)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年級字:解(P2) 甲(P1) 休(P1) 士(P1)
年級字:土(P1) 崩(P2) 瓦(P2) 解(P2)
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製成圓筒形,分解爲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鬼谷子·抵山戲》:“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年級字:強(P2) 作(P2) 解(P2) 人(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爲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諮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冰(P1) 消(P1) 凍(P3) 解(P2)
《朱子全書》卷四:“見得大處分明,這許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凍解,無有痕跡矣。”
年級字:冰(P1) 解(P2) 雲(P1) 散(P2)
宋·葉適《紀綱三》:“雖分四總管以固捍禦,委長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雲散,一城之地,劫制於虜,而號令不能及矣。”
年級字:條(P1) 解(P2) 支(P1) 劈(P3)
年級字:解(P2) 衣(P1) 般(P2)
脫衣箕坐。指神閒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爲隨便,不受拘束。
年級字:一(P1) 知(P1) 片(P1) 解(P2)
宋·吳泳《答趙茂實書》:“某閒居寖久,兀兀一經,今已窮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復爲言語詞章。”
年級字:解(P2) 民(P1) 倒(P2) 懸(P5)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迎(P2) 刃(P1) 立(P1) 解(P2)
年級字:杯(P1) 酒(P4) 解(P2) 怨(P3)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飲酒言歡,消解仇怨。
《新唐書·張延賞傳》:“吾武夫雖有舊惡,杯酒間可解。”
年級字:薰(P2) 風(P1) 解(P2) 慍(P6+)
薰風:和風;慍:惱怒怨恨。溫和的風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使人心情舒暢。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辯樂》:“昔日舜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年級字:凍(P3) 解(P2) 冰(P1) 釋(P4)
年級字:匡(P0) 鼎(P5) 解(P2) 頤(P0)
《漢書·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年級字:自(P1) 作(P2) 解(P2) 人(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救(P3) 難(P2) 解(P2) 危(P3)
年級字:冰(P1) 散(P2) 瓦(P2) 解(P2)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年級字:推(P2) 食(P1) 解(P2) 衣(P1)
詞性:動詞
成語推:讓。把穿着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年級字:解(P2) 衣(P1) 磅(P4)
指神閒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爲隨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年級字:不(P1) 求(P2) 甚(P4) 解(P2)
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年級字:排(P2) 難(P2) 解(P2) 紛(P2)
《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爲也。”
年級字:肌(P3) 劈(P3) 理(P2) 解(P2)
清錢謙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經’之學,專門名家,各守師說。聖賢之微言大義,綱舉目張,肌劈理解,權衡尺度,鑿鑿乎指定於胸中,然後出而從事於史。”
年級字:解(P2) 衣(P1) 推(P2) 食(P1)
把穿着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年級字:解(P2) 衣(P1) 抱(P1) 火(P1)
《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年級字:條(P1) 分(P2) 節(P1) 解(P2)
年級字:授(P4) 業(P2) 解(P2) 惑(P5)
年級字:老(P1) 嫗(P0) 能(P1) 解(P2)
嫗:老年婦女。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年級字:瓦(P2) 解(P2) 冰(P1) 銷(P3)
年級字:桑(P4) 落(P2) 瓦(P2) 解(P2)
象桑葉枯落,屋瓦解體。形容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年級字:結(P1) 不(P1) 解(P2) 緣(P4)
形容男女熱戀,不能分開。也指兩者有不可分開的緣分。
《古詩十九首》:“文彩雙鴛鴦,裁爲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年級字:迎(P2) 刃(P1) 以(P1) 解(P2)
年級字:不(P1) 解(P2) 之(P2) 仇(P4)
霍趙兩家本無~,只因彼此不服輸的心理,而一定要爭個高低,互不相讓。
年級字:發(P1) 矇(P5) 解(P2) 惑(P5)
發矇:啓發矇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啓發開導,脫離矇昧,解除疑惑。
年級字:支(P1) 分(P2) 節(P1) 解(P2)
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亦作“支分族解”。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後此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鉅細畢舉。”
年級字:百(P1) 思(P2) 莫(P2)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猶(P5) 解(P2) 倒(P2) 懸(P5)
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支(P1) 分(P2) 族(P2) 解(P2)
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族,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同“支分節解”。
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誌銘》:“又善於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鹹如夢寐驚覺。”
年級字:夙(P0) 夜(P2) 不(P1) 解(P2)
年級字:消(P1) 愁(P3) 解(P2) 悶(P3)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雲]我不和你撒賴撒癡的,斷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斷消愁解悶甕頭香。”
年級字:慷(P5) 慨(P5) 解(P2) 囊(P5)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解囊相助,
樂善好施一毛不拔胸襟寬大,樂於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慷慨」大方,不計小節。
「解囊」解開錢包。
形容胸襟寬大,樂於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將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年級字:大(P1) 惑(P5) 不(P1) 解(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大: 巨大、龐大。
惑: 疑惑。
不: 無法、不能。
解: 理解、解決。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生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宋.陸游〈與趙都大啟〉:「伏念某下愚無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
年級字:解(P2) 甲(P1) 休(P1) 兵(P3)
年級字:解(P2) 紛(P2) 排(P2) 難(P2)
年級字:解(P2) 衣(P1) 包(P1) 火(P1)
《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年級字:冰(P1) 解(P2) 凍(P3) 釋(P4)
年級字:庖(P0) 丁(P1) 解(P2) 牛(P1)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莊子·養生主》:“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年級字:解(P2) 衣(P1) 槃(P0) 磅(P4)
指神閒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爲隨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年級字:下(P1) 回(P1) 分(P2) 解(P2)
章回小說於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現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年級字:迎(P2) 刃(P1) 而(P1) 解(P2)
詞性:副詞
成語順利地解決問題。
迎 : 迎面,朝向。
刃 : 刀刃、鋒刃。
而 : 因而,連接詞。
解 : 解開、解剖。
指破開竹子時,將刀鋒集中在最高的幾節,一破開之後,可以順著同一方向用刀口一推,餘下的部份便會裂開。
《晉書.卷三四.杜預列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年級字:排(P2) 憂(P3) 解(P2) 難(P2)
年級字:難(P2) 分(P2) 難(P2) 解(P2)
指雙方爭吵、鬥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係十分親密,分不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九回:“一員將使五股託天叉;一員將使八楞熟銅錘;一員將使五爪爛銀抓;三將大戰,殺得難解難分。”
年級字:解(P2) 劍(P4) 拜(P2) 仇(P4)
漢許荊兄子世嘗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年級字:刃(P1) 迎(P2) 縷(P5) 解(P2)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劌目怵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
年級字:自(P1) 我(P1) 解(P2) 嘲(P4)
漢·揚雄《解嘲》:“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創《大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號曰《解嘲》。”
年級字:解(P2) 衣(P1) 盤(P2) 磅(P4)
指神閒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爲隨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年級字:無(P2) 鹽(P4) 不(P1) 解(P2) 淡(P2)
年級字:百(P1) 思(P2) 不(P1) 得(P1) 其(P2)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遠(P1) 水(P1) 不(P1) 解(P2) 近(P2) 渴(P3)
《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jiě líng hái shì xì líng rén
年級字:解(P2) 鈴(P2) 還(P1) 是(P1) 繫(P3) 鈴(P2) 人(P1)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繫鈴人”。
yuǎn shuǐ jiě bù liǎo jìn kě
年級字:遠(P1) 水(P1) 解(P2) 不(P1) 了(P1) 近(P2) 渴(P3)
清·曹雪芹《紅樓夢》:“這也容易,只是‘遠水解不得近渴’。”
Zhōng guó rén mín jiě fàng jūn
年級字:中(P1) 國(P1) 人(P1) 民(P1) 解(P2) 放(P1) 軍(P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 。
jiě líng xū yòng xì líng rén
年級字:解(P2) 鈴(P2) 須(P4) 用(P1) 繫(P3) 鈴(P2) 人(P1)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繫鈴人”。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
年級字:解(P2) 鈴(P2) 還(P1) 須(P4) 繫(P3) 鈴(P2) 人(P1)
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爲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衆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衆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衆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fù shé shì shǒu zhuàng shì jiě wàn
年級字:蛇(P4) 螫(P0) 手(P1) ,(P1) 壯(P1) 士(P1) 解(P2) 腕(P4)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三國志·魏書·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壯士解其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