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壁(P2) 上(P1) 觀(P2)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後稱置身事外、坐觀成敗為作壁上觀。
年級字:觀(P2) 賞(P4) 台(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價(P5) 值(P2) 觀(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觀點。
關於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觀點,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
年級字:政(P3) 治(P2) 觀(P2)
詞性:名詞
對於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事務方面的「政策和管治」等活動的看法、理解或立場。
年級字:觀(P2) 鳥(P1) 屋(P1)
詞性:名詞
建設名欣賞雀鳥的地方。
觀: 觀察、觀賞。
鳥: 雀鳥、小鳥。
屋: 房屋。
特別為保護雀鳥而設計的房子,並提供公眾欣賞的設施。
香港濕地公園保育區有三間觀鳥屋 (Bird Hides):
1. 河畔觀鳥屋
2. 魚塘觀鳥屋
3. 泥灘觀鳥屋)
年級字:興(P2) 觀(P2) 羣(P6) 怨(P3)
興:聯想;觀:觀察;羣:合羣;怨:怨恨。古人認爲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後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年級字:蔚(P4) 為(P2) 大(P1) 觀(P2)
蔚:茂盛;大觀:盛大的景象。發展成為盛大壯觀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時瓊英這段事,東京已傳遍了。當日觀者如垛。”
年級字:探(P3) 觀(P2) 止(P1) 矣(P0)
年級字:東(P1) 觀(P2) 續(P3) 史(P2)
東觀:漢代官家藏書的地方。原指漢代女史學家班昭奉詔就東觀續成其兄班固沒有完成的《漢書》。後用以指女子才學高深。
《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年級字:齊(P2) 量(P2) 等(P2) 觀(P2)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堵(P4)
《禮記·射義》:“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
年級字:走(P1) 馬(P1) 觀(P2) 花(P1)
走馬:騎着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儒(P6) 觀(P2) 戲(P2)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譬侏儒觀戲,人笑亦笑,謂衆人決不誤我者,比比皆是也。”
年級字:炳(P6+) 如(P2) 觀(P2) 火(P1)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各分大義,炳如觀火。”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織(P3)
織:編織的衣物。觀衆像編織起來的衣物一樣密。形容觀看的人非常多。
年級字:坐(P1) 觀(P2) 成(P1) 敗(P2)
《史記·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
年級字:觀(P2) 隅(P6+) 反(P1) 三(P1)
猶言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方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反三之慧。”
年級字:蔚(P4) 爲(P2) 大(P1) 觀(P2)
蔚:茂盛;大觀:盛大的景象。發展成爲盛大壯觀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
魯迅《兩地書》五一:“鄉村風景,甚覺宜人,野外花園,殊有清趣,樹木蔚爲大觀。”
年級字:燎(P0)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掌(P3) 上(P1) 觀(P2) 文(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
年級字:旁(P1) 觀(P2) 者(P1) 清(P1)
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塗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年級字:比(P1) 量(P2) 齊(P2) 觀(P2)
廖仲愷《中國的實業的現狀及產業落後的原因》:“而且他們的輸出東西,又是工藝品,是精製品;我們的輸出東西,是農產品,是原料。因此我們的輸出,必不能和輸入比量齊觀。”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市(P2)
唐·牛僧孺《玄怪錄·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壇,人之為僧者必由之。四方輻輳,僧尼繁會,觀者如市焉。”
年級字:觀(P2) 場(P2) 矮(P3) 人(P1)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與紫庭諸葛孔明之出祁山,屯兵五丈原之失,嘆陳壽之論孔明,分寸不失。觀場矮人,未可與論古今也。紫庭見解超卓,迥出倫類,天下不多見也。”
年級字:作(P2) 如(P2) 是(P1) 觀(P2)
如是:如此,這樣;觀:看,看法。抱這樣的看法。泛指對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年級字:傍(P3) 觀(P2) 冷(P2) 眼(P1)
《脂硯齋評紅樓夢》第二回:“詩云:‘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
年級字:袖(P2) 手(P1) 旁(P1) 觀(P2)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置身事外、隔岸觀火、置之度外、置之不顧、置之不理參與、積極參與、旁觀而不參與,不插手。
把手籠在袖子裏,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爲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年級字:巖(P0) 居(P2) 川(P2) 觀(P2)
居於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閒自適,超然世外。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
年級字:束(P2) 手(P1) 旁(P1) 觀(P2)
年級字:悲(P3) 觀(P2) 厭(P2) 世(P1)
厭世:厭棄人世。對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頹喪,厭棄人世。
生活的艱辛,愛憎的苦惱,使她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
年級字:遲(P2) 疑(P3) 觀(P2) 望(P2)
清·李漁《比目魚·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該速速抽身,爲什麼還要遲疑觀望?”
年級字:作(P2) 壁(P2) 上(P1) 觀(P2)
詞性:動詞
成語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年級字:燒(P2) 犀(P2) 觀(P2) 火(P1)
年級字:坐(P1) 井(P2) 觀(P2) 天(P1)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年級字:矮(P3) 人(P1) 觀(P2) 場(P2)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予觀宋景文近體,無一字無來歷,而對仗精確,非讀萬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後所及。今人耳食,譽者毀者,皆矮人觀場,未之或知也。”
年級字:水(P1) 月(P1) 觀(P2) 音(P1)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人物儀容清。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年級字:仰(P4) 觀(P2) 俯(P5) 察(P2)
仰:擡起頭;俯:低下頭,彎下腰。指多方或仔細觀察。
《周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年級字:遊(P2) 目(P1) 騁(P0) 觀(P2)
年級字:明(P1)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觀(P2) 者(P1) 雲(P1) 集(P3)
《雲笈七籤》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王奉仙》:“自鹹通迄光啓四十年間,遊淮浙之宛陵,所至之處,觀者雲集。”
年級字:以(P1) 觀(P2) 後(P1) 效(P3)
後效:以後的效果。指將罪犯從輕處分,再看他以後的表現。
《後漢書·安帝紀》:“秋節既立,鷙鳥將用,且復重申,以觀後效。”
年級字:觀(P2) 過(P1) 知(P1) 仁(P3)
《論語·里仁》:“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年級字:觀(P2) 風(P1) 察(P2) 俗(P2)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其理讜而切,其文簡而要,足以懲惡勸善,觀風察俗者矣。”
年級字:遷(P5) 延(P4) 觀(P2) 望(P2)
年級字:鏡(P2) 裡(P3) 觀(P2) 花(P1)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我勸諫他似水里納瓜,他看覷咱如鏡裡觀花。”
年級字:察(P2) 言(P1) 觀(P2) 色(P1)
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年級字:公(P1) 聽(P1) 並(P2) 觀(P2)
《三國志·魏書·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並觀,若事有未見於理而物未周於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文武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年級字:觀(P2) 釁(P0) 伺(P5) 隙(P4)
釁、隙:破綻、漏洞。探察對方的破綻、漏洞,以待時機。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且阻兵無衆,古之明鑑,誠宜暫息進取小規,以蓄士民之力,觀釁伺隙,庶無悔吝。”
年級字:觀(P2) 者(P1) 如(P2) 雲(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適爲項王相召飲酒,欲醉方返。溪濱觀者如雲。”
年級字:觀(P2) 山(P1) 玩(P1) 水(P1)
《五燈會元·法眼宗·寶塔紹巖禪師》:“諸仁者還明心也未?莫不是語言譚笑時……觀山玩水時,耳目絕對時,是汝心否?”
年級字:東(P1) 望(P2) 西(P1) 觀(P2)
《再生緣》第十一回:“這邊受專心等,東望西觀只候臨。”
年級字:洞(P2)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東(P1) 觀(P2) 之(P2) 殃(P0)
孔子任魯司寇時,殺少正卯於東觀之下。後用以指殺身之禍。
年級字:掌(P3) 上(P1) 觀(P2) 紋(P3)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狀元郎懷中取物,覷富貴掌上觀紋。”
年級字:侈(P5) 人(P1) 觀(P2) 聽(P1)
《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直從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禪。後來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兩個,這怎叫得有道之君?無非要粉飾太平,侈人觀聽。”
年級字:觀(P2) 機(P2) 而(P1) 動(P1)
年級字:觀(P2) 者(P1) 成(P1) 堵(P4)
明·沈榜《宛署雜記·寺觀》:“又見其紫衫衣衲、拽杖掛珠,交錯燕市之衢,所在說法衍樂,觀者成堵。”
年級字:嘆(P3) 觀(P2) 止(P1) 矣(P0)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的季札在魯國看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讚美,說:“觀止矣。”
年級字:道(P1) 德(P4) 觀(P2) 念(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眼(P1) 觀(P2) 六(P1) 路(P1)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瞭解。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年級字:觀(P2) 往(P1) 知(P1) 來(P1)
《列子·說符》:“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年級字:鏡(P2) 裏(P1) 觀(P2) 花(P1)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我勸諫他似水裏納瓜,他看覷咱如鏡裏觀花。”
年級字:東(P1) 觀(P2) 西(P1) 望(P2)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6卷:“張公也慌張了,東觀西望,恐怕有人撞見。”
年級字:遲(P2) 徊(P5) 觀(P2) 望(P2)
劉揆一《黃興傳記》:“主張國內軍事當局,乘日本大隈內閣遲徊觀望之時,及早自動,以武力收回青島。”
年級字:返(P2) 觀(P2) 內(P1) 視(P1)
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年級字:洞(P2) 如(P2) 觀(P2) 火(P1)
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樣。同“洞若觀火”。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遊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年級字:從(P1) 壁(P2) 上(P1) 觀(P2)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年級字:達(P1) 觀(P2) 知(P1) 命(P3)
達觀:指一切聽其自然或看得開;命:命運;知命:指知天命。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擺佈,無所煩惱。
茅盾《幻滅》十四:“達觀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開了苦悶的荊棘。天快亮時,她也沉沉入睡了。”
年級字:觀(P2) 機(P2) 而(P1) 作(P2)
《隋書·賀婁子幹傳》:“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準詔行事。”
年級字:大(P1) 有(P1) 可(P1) 觀(P2)
這個捐款也就~了。(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年級字:靜(P2) 觀(P2) 默(P3) 察(P2)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
年級字:矮(P3) 子(P1) 觀(P2) 場(P2)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三齣:“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飢人見飯;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觀場。”
年級字:炳(P6+) 若(P3) 觀(P2) 火(P1)
梁啓超《歐洲地埋大勢論》:“人民之職業物產之製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在綱,炳若觀火。”
年級字:洋(P1) 洋(P1) 大(P1) 觀(P2)
洋洋:盛大、衆多的樣子;大觀:豐富多採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衆多豐盛。
《莊子·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年級字:歎(P3) 爲(P2) 觀(P2) 止(P1)
嘆:讚賞;觀止:看到這裏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年級字:觀(P2) 化(P1) 聽(P1) 風(P1)
《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顏師古注:“言改易視聽,欲急聞見善政化了。”
年級字:借(P1) 鏡(P2) 觀(P2) 形(P2)
《劉子新論·貴言》:“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年級字:跑(P1) 馬(P1) 觀(P2) 花(P1)
語出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觀(P2) 眉(P3) 說(P1) 眼(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叫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省得觀眉說眼,在這屋裏叫人罵沒主子的奴才。”
年級字:然(P2) 可(P1) 觀(P2)
粲然:鮮明的樣子。形容事物色彩鮮明。指成績卓著,達到很高的水平。
南朝·樑·蕭統《〈文選〉序》:“表古雅之道,粲然可觀。”
年級字:等(P2) 量(P2) 齊(P2) 觀(P2)
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齊:一齊,同樣。指對有差別的事物同等看待。
清·況周頤《惠風詞話》:“託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等量齊觀也。”
年級字:察(P2) 言(P1) 觀(P2) 行(P1)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五》:“古者察言觀行,而善惡彰焉。”
年級字:返(P2) 觀(P2) 內(P1) 照(P2)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慾,返觀內照,近於切己體察。”
年級字:察(P2) 顏(P2) 觀(P2) 色(P1)
清·唐甄《潛書·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俯首於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於人,吾不能也。”
年級字:嘆(P3) 為(P2) 觀(P2) 止(P1)
嘆:讚賞;觀止:看到這裡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年級字:憑(P4) 軾(P0) 旁(P1) 觀(P2)
年級字:燎(P0) 如(P2) 觀(P2) 火(P1)
郭沫若《文藝論集·反響之反響》:“究竟誰是誰非,誰錯誰不錯,這是燎如觀火的。”
年級字:觀(P2) 望(P2) 不(P1) 前(P1)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難確定時,懷着猶豫不定的心情,觀察事物的發展,暫不前進。
《史記·信陵君列傳》:“名爲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年級字:雄(P1) 偉(P2) 壯(P1) 觀(P2)
年級字:遲(P2) 回(P1) 觀(P2) 望(P2)
《清史稿·李森先傳》:“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爲戒耳。”
年級字:冷(P2) 眼(P1) 旁(P1) 觀(P2)
宋·朱嘉《朱文公文集續集·一·答黃直卿》:“故其後復申炎所陳,薦舉之說,乃是首尾專爲王地,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年級字:觀(P2) 形(P2) 察(P2) 色(P1)
《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觀形察色,見貌之情。”
年級字:傍(P3) 觀(P2) 者(P1) 清(P1)
傍:同“旁”。旁觀者:在一旁觀看的人。同一事物,在一旁觀看的人比當事者看得全面、清楚。常與“當局者迷”連用。亦作“旁觀者清”。
《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爲疑而不申列?”
年級字:觀(P2) 貌(P2) 察(P2) 色(P1)
《韓非子·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年級字:坐(P1) 山(P1) 觀(P2) 虎(P1) 鬥(P2)
比喻對雙方的鬥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
《史記·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年級字:觀(P2) 今(P1) 宜(P3) 鑑(P0) 古(P1)
宜:應該;鑑:鏡子。觀察當今的社會,應以古代爲鏡子加以借鑑。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年級字:聽(P1) 其(P2) 言(P1) 而(P1) 觀(P2) 其(P2) 行(P1)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bàng guān zhě shěn dāng jú zhě mí
年級字:傍(P3) 觀(P2) 者(P1) 審(P3) ,(P1) 當(P2) 局(P2) 者(P1) 迷(P2)
指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事人則往往會迷惑糊塗。
dāng jú zhě mí páng guān zhě qīng
年級字:當(P2) 局(P2) 者(P1) 迷(P2) ,(P1) 旁(P1) 觀(P2) 者(P1) 清(P1)
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年級字:耳(P1) 聞(P2) 是(P1) 虛(P4) ,(P1) 眼(P1) 觀(P2) 爲(P2) 實(P1)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爲信,只有親眼看到的纔是真實可靠的。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爲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
yǎn guān sì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路(P1)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