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見(P1) 智(P3) 見(P1) 仁(P3)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年級字:喜(P1) 聞(P2) 樂(P2) 見(P1)
年級字:難(P2) 得(P1) 一(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見(P1) 風(P1) 轉(P2) 舵(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係。別事‘見風使舵’,再做道理。”
年級字:見(P1) 羹(P4) 見(P1) 牆(P2)
相傳堯去世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之幻影於牆,食則見堯之幻影於羹。見《後漢書·李固傳》。
年級字:先(P2) 入(P1) 之(P2) 見(P1)
指在對某事物進行調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見。
《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爲主。”
年級字:見(P1) 世(P1) 生(P1) 苗(P1)
年級字:明(P1) 心(P1) 見(P1) 性(P3)
①佛教語。指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年級字:層(P3) 見(P1) 迭(P0) 出(P1)
層:重複;迭:一次又一次。接連不斷出現。比喻事物很多。
明·沈德福《萬曆野獲編補遺·場題犯諱》:“蓋上是時方修祈年永命故事,臣下爭進諛詞以求媚,故至誠無息一章,層出迭見,初不計及禦名上一字也。”
年級字:家(P1) 見(P1) 戶(P1) 說(P1)
年級字:見(P1) 利(P2) 思(P2) 義(P3)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年級字:察(P2) 見(P1) 淵(P5) 魚(P1)
《史記·吳王濞列傳》:“且夫‘察見淵魚,不祥’。”
年級字:見(P1) 牆(P2) 見(P1) 羹(P4)
《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於牆,食則睹堯於羹。”
年級字:老(P1) 成(P1) 見(P1) 到(P1)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二出:“有理,有理!老成見到之言,句句合着鄙意。”
年級字:深(P2) 知(P1) 灼(P5) 見(P1)
年級字:瑕(P0) 瑜(P0) 互(P2) 見(P1)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升庵論文,瑕瑜互見。”
年級字:見(P1) 利(P2) 忘(P2) 義(P3)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年級字:見(P1) 事(P1) 生(P1) 風(P1)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棘闈誌異》:“第少年喜事,每捕風捉影,見事生風。”
年級字:識(P2) 微(P2) 見(P1) 遠(P1)
年級字:高(P1) 識(P2) 遠(P1) 見(P1)
宋·王楙《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年級字:羞(P3) 面(P1) 見(P1) 人(P1)
《南齊書·劉祥傳》:“司徒禇淵入朝,以腰扇鄣日。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見人,扇鄣何益?’”
年級字:見(P1) 神(P1) 見(P1) 鬼(P2)
唐·釋惠然《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便即見神見鬼,指東劃西。”
年級字:淺(P3) 見(P1) 寡(P4) 聞(P2)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聞:聽到的很少。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
年級字:屢(P4) 見(P1) 不(P1) 鮮(P2)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天久慁公爲也。”
年級字:排(P2) 沙(P2) 見(P1) 金(P1)
年級字:各(P1) 抒(P6) 所(P2) 見(P1)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中國歷代帝王繼統,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見。”
年級字:見(P1) 事(P1) 風(P1) 生(P1)
年級字:捉(P2) 見(P1)
衿,同“襟”。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爲顧此失彼,處境困難。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年級字:見(P1) 風(P1) 是(P1) 雨(P1)
年級字:情(P2) 見(P1) 力(P1) 屈(P4)
情:真實情況;見:通“現”,暴露。指在軍事上情況暴露而又處在劣勢的地位。
《漢書·韓信傳》:“今足下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情見力屈,欲戰不拔,曠日持久,糧食單竭。”
年級字:見(P1) 豕(P0) 負(P3) 塗(P5)
年級字:所(P2) 見(P1) 所(P2) 聞(P2)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年級字:開(P1) 心(P1) 見(P1) 膽(P3)
年級字:開(P1) 誠(P2) 相(P1) 見(P1)
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後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年級字:見(P1) 獵(P4) 心(P1) 喜(P1)
比喻看見別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過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動,也想試一試。
《二程全書·遺書七》:“明道年十六七時,好田獵。十二年,暮歸,在田野間見田獵者,不覺有喜心。”
年級字:見(P1) 經(P1) 識(P2) 經(P1)
年級字:拿(P2) 賊(P3) 見(P1) 贓(P0)
明·無名氏《認金梳》第三折:“拿賊見贓,殺人驗傷,我有何罪也?”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誰是賊?老大人拿賊見贓,不曾捉姦見牀來!”
年級字:各(P1) 執(P4) 己(P1) 見(P1)
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凡中書有軍國政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年級字:開(P1) 口(P1) 見(P1) 膽(P3)
年級字:秋(P1) 毫(P4) 見(P1) 捐(P4)
秋涼以後,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早時比喻婦女遭丈夫遺棄。
年級字:開(P1) 心(P1) 見(P1) 誠(P2)
見:顯現出。披露真心,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後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年級字:時(P1) 隱(P4) 時(P1) 見(P1)
隱:隱沒。見:同“現”;出現。有時隱沒,有時出現。遠處事物忽明忽暗。
年級字:見(P1) 小(P1) 暗(P2) 大(P1)
《孔子家語·五儀解》:“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
年級字:各(P1) 抒(P6) 己(P1) 見(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據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見,出個式子,豈不新鮮些?”
年級字:不(P1) 見(P1) 蹤(P5) 影(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沒有出現。
年級字:雲(P1) 開(P1) 見(P1) 天(P1)
烏雲消散,重見天日。比喻社會由亂轉治,由黑暗轉向光明。
年級字:見(P1) 義(P3) 當(P2) 爲(P2)
年級字:明(P1) 見(P1) 萬(P2) 里(P1)
對於外界或遠方的情況,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預見。
《後漢書·竇融傳》:“書嫗至,河西鹹驚,以爲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年級字:捉(P2) 賊(P3) 見(P1) 贓(P0)
髒:偷盜或貪污受賄所得的財物。捉盜賊必須看到贓物。指必須要有真憑實據。
元·李文尉《燕青博魚》第三折:“常言道:‘捉賊見髒,捉姦見雙。’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還我姦夫來便罷。”
年級字:間(P1) 見(P1) 層(P3) 出(P1)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及其爲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掏擢胃腎,神施鬼設,間見層出。”
年級字:見(P1) 怪(P1) 不(P1) 怪(P1)
看到怪異的現象不要大驚小怪。指遇到不常見的事物或意外情況,要沉着鎮靜。
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卷二:“畜生之言何足爲信?我已數月來知之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年級字:燕(P2) 雀(P3) 之(P2) 見(P1)
清·戴名世《朱翁詩序》:“[翁]乃欲爲鴻飛之冥冥,於人世已不復置其一喙,而吾猶呶呶焉爲之悲憐其遇,其猶燕雀之見也夫!”
年級字:捉(P2) 見(P1)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年級字:開(P1) 雲(P1) 見(P1) 天(P1)
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也比喻誤會消除。同“開雲見日”。
年級字:一(P1) 隅(P6+) 之(P2) 見(P1)
年級字:橫(P2) 見(P1) 側(P3) 出(P1)
明·袁宏道《由水溪至水心崖記》:“四面峯巒如花蕊,纖苞濃朵,橫見側出,二十里內,秀蒨閣眉,殆不可狀。”
年級字:情(P2) 見(P1) 乎(P2) 言(P1)
年級字:井(P2) 蛙(P2) 之(P2) 見(P1)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年級字:情(P2) 見(P1) 乎(P2) 辭(P5)
《易·繫辭下》:“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年級字:恨(P4) 相(P1) 見(P1) 晚(P1)
後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同“恨相知晚”。
宋·文天祥《與山人黎端吉序》:“與癡兒說夢,終日悶悶,使人慾索枕僵臥。明者了了,不逾頃刻能解人數百年中事,恨相見晚矣。”
年級字:固(P1) 執(P4) 成(P1) 見(P1)
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成見,那就拉倒。”
年級字:一(P1) 般(P2) 見(P1) 識(P2)
平常的見識。表示不要跟知識低、修養差的人爭論,說“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若知是我,怎麼敢罵,我不和你一般見識。”
年級字:略(P3) 見(P1) 一(P1) 斑(P3)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年級字:目(P1) 知(P1) 眼(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熟悉瞭解。
年級字:見(P1) 異(P3) 思(P2) 遷(P5)
遷:變動。看見另一個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年級字:各(P1) 持(P4) 己(P1) 見(P1)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堪輿》:“然此輩執術疏,謀生急,信口欺詐,言人人殊,甚至徒毀其師,子譏其父,各持己見,彼此相非。”
年級字:先(P2) 見(P1) 之(P2) 明(P1)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年級字:司(P1) 空(P1) 見(P1) 慣(P3)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年級字:真(P1) 知(P1) 卓(P2) 見(P1)
郭沫若《盲腸炎·向自由王國飛躍》:“我的舊信稿,不敢說是甚麼真知卓見,不過在此提供出來,聊以供朋友們的討論罷了。”
年級字:自(P1) 尋(P3) 短(P2) 見(P1)
短見:本指見識短淺,引申爲自殺。自己認爲無法活下去而尋死。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人家並沒有威脅他,是他自尋短見。”
年級字:見(P1) 風(P1) 轉(P2) 篷(P4)
茅盾《子夜》七:“那也不是真心替我辦事,還是見風轉篷的自私。我有錢不給這等人!”
年級字:見(P1) 而(P1) 美(P1) 之(P2)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模仿別人的美麗的行為。
「見」看見、見到、遇見。
「而」並且。
「美」美麗、美觀。
「之」代詞: 她。
見到別人美麗的行為便模仿。
《莊子·天運·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年級字:情(P2) 見(P1) 乎(P2) 詞(P1)
年級字:不(P1) 見(P1) 輿(P0) 薪(P6)
年級字:孤(P3) 行(P1) 己(P1) 見(P1)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過去和現在都有這樣的人,企圖孤行己見,不尊重我們的意見,但是結果都不通。”
年級字:一(P1) 見(P1) 傾(P4) 心(P1)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與將軍風殊類別,一見傾心,親如宗戚。”
年級字:簞(P0) 豆(P1) 見(P1) 色(P1)
《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年級字:情(P2) 見(P1) 於(P2) 色(P1)
年級字:人(P1) 見(P1) 人(P1) 愛(P1)
年級字:見(P1) 所(P2) 未(P1) 見(P1)
漢·揚雄《法言·淵騫》:“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
年級字:殫(P0) 見(P1) 洽(P6) 聞(P2)
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年級字:一(P1) 見(P1) 如(P2) 舊(P2)
《新唐書·房玄齡傳》:“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策杖上謁軍門,一見如舊。”
年級字:見(P1) 風(P1) 使(P2) 舵(P3)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
年級字:甕(P0) 天(P1) 之(P2) 見(P1)
宋·黃庭堅《再次韻奉答子由》詩:“似逢海若談秋水,始覺醯雞守甕天。”
年級字:層(P3) 見(P1) 錯(P1) 出(P1)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年級字:見(P1) 素(P4) 抱(P1) 樸(P5)
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之一。是說要推舉聖人,實行法治,即用“無爲之治”取代“有爲之治”。對應於“絕聖棄智”。
《老子》曰:“見素抱樸”。老子《道德經》新解:“見:現,呈現,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這裏比喻品質純潔、高尚的聖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這裏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慾”是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
年級字:膚(P3) 見(P1) 識(P2)
明·李東陽《〈瓊臺吟稿〉序》;“彼膚見譾識,管窺蠡測,豈復能盡其妙哉?”
年級字:見(P1) 怪(P1) 非(P2) 怪(P1)
看到怪異的現象不要大驚小怪。指遇到不常見的事物或意外情況,要沉着鎮靜。同“見怪不怪”。
年級字:重(P1) 見(P1) 天(P1) 日(P1)
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十三·真州雜賦·序》:“一入真州,忽見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年級字:目(P1) 見(P1) 耳(P1) 聞(P2)
年級字:見(P1) 兔(P1) 放(P1) 鷹(P2)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獵鷹追捕。比喻行動及時,適合需要。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布大教網,漉人天魚,不如見兔放鷹,遇獐發箭。”
年級字:見(P1) 彈(P4) 求(P2)
看到彈丸,就想得到鳥的炙肉。比喻過早估計實效。同“見彈求鴞”。
年級字:因(P1) 難(P2) 見(P1) 巧(P2)
因:由於某種緣故;巧:巧妙。由於難而更顯出技藝的巧妙。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得韻窄,則不復旁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
年級字:白(P1) 天(P1) 見(P1) 鬼(P2)
老舍《四世同堂》二九:“他太注意老二的無聊了,而始終以爲老二的不敢到學校去是白天見鬼。”
年級字:遠(P1) 見(P1) 卓(P2) 識(P2)
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的模範。(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年級字:一(P1) 孔(P3) 之(P2) 見(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
年級字:蒼(P2) 蠅(P2) 見(P1) 血(P3)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他兩個正是曠男怨女,相見如飢虎逢羊,蒼蠅見血。”
年級字:見(P1) 鞍(P4) 思(P2) 馬(P1)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三·感興》:“倚鞍思駿骨,撫轡念綠駬。”
年級字:顯(P4) 而(P1) 易(P2) 見(P1)
清·李漁《閒情偶寄·結構第一》:“此顯而易見之事,從無一人辯之。”
年級字:見(P1) 卵(P2) 求(P2) 雞(P1)
看到雞蛋,就希求蛋化爲雞,而來司晨報曉。比喻言之過早。
《莊子·齊物論》:“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年級字:識(P2) 微(P2) 見(P1) 幾(P1)
年級字:見(P1) 可(P1) 而(P1) 進(P1)
《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年級字:見(P1) 微(P2) 知(P1) 著(P2)
《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蘇洵《辨姦論》:“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年級字:閒(P3) 見(P1) 層(P3) 出(P1)
年級字:即(P1) 小(P1) 見(P1) 大(P1)
年級字:開(P1) 口(P1) 見(P1) 心(P1)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9卷:“聖人說話,開口見心,必不說半截,藏着半截。”
年級字:不(P1) 見(P1) 天(P1) 日(P1)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八:“福州之人,以爲終世不見天日也,豈料端公賜問,然某尤爲絳所苦者也。”
年級字:管(P2) 見(P1) 所(P2) 及(P2)
《抱朴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年級字:高(P1) 見(P1) 遠(P1) 識(P2)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聖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年級字:見(P1) 風(P1) 使(P2) 帆(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幸喜寫了憑據的二萬頭,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係。別事見風使帆,再作道理。”
年級字:見(P1) 哭(P1) 興(P2) 悲(P3)
年級字:雲(P1) 開(P1) 見(P1) 日(P1)
拔開雲霧,見到太陽。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也比喻誤會消除。
年級字:吹(P1) 糠(P0) 見(P1) 米(P1)
《人民日報》1975.7.8:“有人提出:多派些人到外地搞副業,抓現錢,說這個辦法‘吹糠見米’,收效快。”
年級字:相(P1) 形(P2) 見(P1) 拙(P5)
年級字:如(P2) 見(P1) 肺(P5) 肝(P4)
就象看透肺肝一樣。比喻心裏想些什麼,人們看得清清楚楚(含貶義)。
《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年級字:視(P1) 而(P1) 不(P1) 見(P1)
指不注意,不重視,睜着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年級字:見(P1) 棄(P4) 於(P2) 人(P1)
年級字:可(P1) 見(P1) 一(P1) 斑(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斑:雜色的花紋或斑點。比喻見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年級字:見(P1) 幾(P1) 而(P1) 作(P2)
幾:苗頭;作:行動。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採取措施。
年級字:見(P1) 始(P2) 知(P1) 終(P2)
年級字:開(P1) 心(P1) 見(P1) 腸(P5)
年級字:見(P1) 勢(P3) 不(P1) 妙(P2)
年級字:聞(P2) 厭(P2) 見(P1)
唐·韓愈《燕喜亭記》:“宜其于山水飫聞而厭見也。”
年級字:以(P1) 小(P1) 見(P1) 大(P1)
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
年級字:見(P1) 錢(P2) 眼(P1) 開(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一回:“棄舊迎新,見錢眼開,自然之理。”
年級字:深(P2) 見(P1) 遠(P1) 慮(P4)
年級字:目(P1) 不(P1) 忍(P1) 見(P1)
年級字:洞(P2) 見(P1) 結(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問題的關鍵。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裏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爲名耳。”
年級字:踵(P0) 決(P2) 見(P1)
踵:腳後跟,伢指鞋後跟;決:裂開。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來,拔一拔鞋,腳後跟露了出來。形容非常貧窮。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年級字:見(P1) 縫(P4) 插(P2) 針(P2)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七章:“‘小鋼炮後來打死敵人不少。’陳三又見縫插針地鼓勵他。”
年級字:見(P1) 義(P3) 敢(P2) 爲(P2)
宋·曾鞏《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爲吏明悟敏捷,見義敢爲,不少屈以求合。”
年級字:金(P1) 針(P2) 見(P1) 血(P3)
年級字:旁(P1) 見(P1) 側(P3) 出(P1)
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後》:“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僞斜平直各相乘除。”
年級字:見(P1) 德(P4) 思(P2) 齊(P2)
年級字:見(P1) 多(P1) 識(P2) 廣(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還是大家寶眷,見多識廣,比男子漢眼力到勝十倍。”
年級字:見(P1) 微(P2) 知(P1) 萌(P6)
微:細微。萌:發生。看到事物微小的跡象,就知道其發展的程度。
《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年級字:驚(P2) 見(P1) 駭(P0) 聞(P2)
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只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嚐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年級字:見(P1) 賢(P4) 思(P2) 齊(P2)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年級字:圖(P2) 窮(P3) 匕(P0) 見(P1)
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年級字:不(P1) 見(P1) 經(P1) 傳(P2)
經傳:指被古人尊崇爲典範的著作。經傳上沒有記載。後常指人沒有名聲或論述沒有根據。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三字雖不見經傳,卻亦甚雅。”
年級字:原(P1) 始(P2) 見(P1) 終(P2)
漢·王充《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三國志·魏書·臧洪傳》:“僕雖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見終。”
年級字:有(P1) 目(P1) 共(P1) 見(P1)
清·陳確《大學辨一·翠薄山房帖》:“《大學》紛紛言先言後,有目共見。”
年級字:推(P2) 誠(P2) 相(P1) 見(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年級字:見(P1) 貌(P2) 辨(P5) 色(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和尚見古人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情知汝不肯。’僧曰:‘爭知某甲不肯?’師曰:‘鑑貌辨色。’”
年級字:屍(P4) 居(P2) 龍(P2) 見(P1)
《莊子·在宥》:“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年級字:區(P2) 聞(P2) 見(P1)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後學小生,區聞陬見,不得而妄議已。”
年級字:海(P1) 枯(P2) 見(P1) 底(P2)
海枯:海水乾涸。海水乾涸之後終究可以看見海底,但並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難測。
年級字:路(P1) 見(P1) 不(P1) 平(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俺卻路見不平,直送他到滄州,救了他一命。”
年級字:一(P1) 得(P1) 之(P2) 見(P1)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年級字:之(P2) 見(P1)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認爲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年級字:見(P1) 慣(P3) 不(P1) 驚(P2)
年級字:見(P1) 所(P2) 不(P1) 見(P1)
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同“見所未見”。
年級字:見(P1) 危(P3) 致(P3) 命(P3)
年級字:一(P1) 針(P2) 見(P1) 血(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這不是把我們的毛病講得一針見血麼?不錯,黨八股中中國有,外國也有,可見是通病。”
年級字:見(P1) 風(P1) 使(P2) 船(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一回:“這賀推仁更有一件本事,是專會見風駛船,看眼色行事。”
年級字:世(P1) 俗(P2) 之(P2) 見(P1)
年級字:見(P1) 溺(P3) 不(P1) 救(P3)
年級字:目(P1) 不(P1) 見(P1) 睫(P0)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見遠處,不見近處。
《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年級字:見(P1) 景(P2) 生(P1) 情(P2)
看到眼前的景物,喚起某種感慨。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應對的辦法,即隨機應變。
元·宮大用《七裏灘》第四折:“不由我見景生情,睹物傷懷。”
年級字:層(P3) 見(P1) 疊(P4) 出(P1)
層:重複;迭:一次又一次。接連不斷出現。比喻事物很多。
明·沈德福《萬曆野獲編補遺·場題犯諱》:“蓋上是時方修祈年永命故事,臣下爭進諛詞以求媚,故至誠無息一章,層出疊見,初不計及御名上一字也。”
年級字:一(P1) 見(P1) 如(P2) 故(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泛泛之交,
貌合神離初次見面就像一位認識了很長時間的朋友一樣交談順暢。
「一見」第一次見面。
「如」像似、有如。
「故」故鄉、故人,老朋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子產,如舊相識。」
宋·張洎《賈氏譚錄》:「李鄴侯(泌)爲相日,吳人顧況西遊長安,鄴侯一見如故。」
年級字:駭(P0) 人(P1) 聞(P2) 見(P1)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年級字:秋(P1) 扇(P3) 見(P1) 捐(P4)
見:被;捐:棄。秋涼以後,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舊時比喻婦女遭丈夫遺棄。
漢·班婕妤《怨歌行》詩:“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月明,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年級字:刮(P5) 目(P1) 相(P1) 見(P1)
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同“刮目相待”。
年級字:灼(P5) 見(P1) 真(P1) 知(P1)
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見真知,臨時乃能因材器使。”
年級字:獨(P4) 出(P1) 己(P1) 見(P1)
見:見解、主張。與別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清·無名氏《續小五義》:“且說黑妖狐智化與小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議,獨出己見,要去王府盜取盟單。”
年級字:層(P3) 出(P1) 疊(P4) 見(P1)
清·紀昀《<水經注>目錄後校記》:“今以《永樂大典》所引,各按水名,逐條參校,非惟字句之訛,層出疊見,其中脫簡,有自數十字至四百餘字者。”
年級字:了(P1) 了(P1) 可(P1) 見(P1)
金·元好問《客意》:“雪屋燈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見歸途。”
年級字:囿(P0) 於(P2) 成(P1) 見(P1)
年級字:一(P1) 見(P1) 鍾(P4) 情(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鍾:集中;鍾情:愛情專注。舊指男女之間一見面就產生愛情。
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西泠韻跡》:“乃蒙郎君一見鍾情,故賤妾有感於心。”
年級字:耳(P1) 聞(P2) 目(P1) 見(P1)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年級字:撥(P4) 雲(P1) 見(P1) 日(P1)
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裏頓時明白。
《晉書·樂廣傳》:“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
年級字:見(P1) 機(P2) 而(P1) 行(P1)
年級字:直(P1) 抒(P6) 己(P1) 見(P1)
年級字:清(P1) 澈(P4) 見(P1) 底(P2)
年級字:一(P1) 己(P1) 之(P2) 見(P1)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八:“近時曾公端伯亦編皇宋百家詩選,去取任一己之見。”
年級字:寡(P4) 見(P1) 少(P1) 聞(P2)
年級字:見(P1) 笑(P1) 大(P1) 方(P1)
年級字:寡(P4) 聞(P2) 少(P1) 見(P1)
漢·揚雄《法言·吾子》:“寡聞則無約也,寡見則無卓也。”
年級字:開(P1) 雲(P1) 見(P1) 日(P1)
拔開雲霧,見到太陽。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也比喻誤會消除。
年級字:窺(P6) 見(P1) 一(P1) 斑(P3)
《高子遺書·會語九八》:“一向不知陽明、象山學問來歷,前在舟中似窺見其一斑。”
年級字:牽(P3) 衣(P1) 見(P1)
語出《莊子·讓王》:“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絕纓,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年級字:多(P1) 見(P1) 廣(P2) 識(P2)
《水滸傳》第七四回:“話說這一篇詩,單道着燕青。他雖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機巧心靈,多見廣識,了身達命,都強似那三十五個。”
年級字:捉(P2) 襟(P5) 見(P1)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莊子·讓王》:“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年級字:短(P2) 見(P1) 薄(P4) 識(P2)
元·無名氏《馬陵道》楔子:“龐涓久後得地呵!此人是個短見薄識、絕恩絕義的人。”
年級字:數(P2) 見(P1) 不(P1) 鮮(P2)
數:屢次;鮮:新殺的禽獸,引伸爲新鮮。本指對於常來之客,就不宰殺禽獸招待。後指常常見到,並不新奇。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無久慁公爲也。”
年級字:了(P1) 不(P1) 可(P1) 見(P1)
明·歸有光《水利後論》:“求所謂安亭江者,了不可見。”
年級字:開(P1) 門(P1) 見(P1) 山(P1)
唐·劉得仁《青龍寺僧院》:“此地堪終日,開門見數峯。”
年級字:層(P3) 出(P1) 迭(P0) 見(P1)
在這首偉大的抒情詩中,有許多寫的非常精彩的節段,以及~的精警詩行。
年級字:皮(P1) 相(P1) 之(P2) 見(P1)
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這種皮相之見,不識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年級字:單(P2) 見(P1) 淺(P3) 聞(P2)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四:“其末年所以爲天下後世慮者,未易爲單見淺聞者道也。”
年級字:見(P1) 死(P3) 不(P1) 救(P3)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你做的今見死不救,羞見這桃園中殺馬宰烏牛。”
年級字:獨(P4) 得(P1) 之(P2) 見(P1)
明·歸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寧序》:“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爭自爲說,創爲獨得之見。”
年級字:兵(P3) 戎(P6+) 相(P1) 見(P1)
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二:“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
年級字:見(P1) 兔(P1) 顧(P3) 犬(P1)
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年級字:見(P1) 危(P3) 授(P4) 命(P3)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年級字:歷(P2) 歷(P2) 可(P1) 見(P1)
宋·洪邁《夷堅甲志·鄭鄰再生》:“殿前掛大鏡,照人心腑,歷歷可見。”
年級字:一(P1) 見(P1) 瞭(P6) 然(P2)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程泰之《禹貢圖》,不愜人意,不能使人一見瞭然。”
年級字:書(P1) 生(P1) 之(P2) 見(P1)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爲大費,欲復寓兵於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年級字:見(P1) 彈(P4) 求(P2)
《莊子·齊物論》:“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年級字:見(P1) 財(P3) 起(P1) 意(P1)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剛道個一聲兒惡人迴避,早激的他惡哏哏鬧是非,那裏也見財起意。”
年級字:疑(P3) 神(P1) 見(P1) 鬼(P2)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少見多怪,一點點兒眉毛大的事兒,就疑神見鬼似地!”
年級字:見(P1) 義(P3) 必(P2) 爲(P2)
年級字:情(P2) 見(P1) 竭(P6)
指軍情已被敵方瞭解,又處在劣勢的地位。同“情見勢屈”。
年級字:見(P1) 性(P3) 成(P1) 佛(P3)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爲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麼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年級字:見(P1) 雀(P3) 張(P2) 羅(P3)
《紅梨記·踏月》:“則怕他指山賣磨,見雀張羅,滿口兒如蜜鉢,心如逝波。”
年級字:相(P1) 見(P1) 恨(P4) 晚(P1)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年級字:見(P1) 精(P2) 識(P2) 精(P2)
年級字:大(P1) 有(P1) 見(P1) 地(P1)
趙先生對民俗學研究多年,他的發言~,且具縝密的邏輯,很有說服力。
年級字:一(P1) 偏(P4) 之(P2) 見(P1)
《宋史·劉述傳》:“安石任一偏之見,改立新議,以害天下大公。”
年級字:見(P1) 錢(P2) 眼(P1) 紅(P1)
看到錢財,眼睛就紅了。形容人貪財。同“見錢眼開”。
年級字:覽(P4) 聞(P2) 辯(P3) 見(P1)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紀策考》:“爲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年級字:尸(P4) 居(P2) 龍(P2) 見(P1)
《莊子·在宥》:“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藏,無擢其聰明,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年級字:之(P2) 見(P1)
榆枋,榆樹與枋樹。比喻狹小的天地。後用以比喻淺薄的見解。
《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年級字:情(P2) 見(P1) 勢(P3) 屈(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情:真情;見:通“現”,暴露;勢:形勢;屈:屈曲。指軍情已被敵方瞭解,又處在劣勢的地位。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將軍欲舉倦罷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
年級字:寡(P4) 見(P1) 鮮(P2) 聞(P2)
年級字:八(P1) 面(P1) 見(P1) 光(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張姑娘這幾句話,說得軟中帶硬,八面見光,包羅萬象。”
年級字:見(P1) 仁(P3) 見(P1) 智(P3)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年級字:看(P1) 見(P1) 本(P2) 事(P1)
年級字:喜(P1) 見(P1) 於(P2) 色(P1)
內心的喜悅表現在臉上。形容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同“喜形於色”。
年級字:所(P2) 見(P1) 略(P3) 同(P1)
年級字:夢(P3) 見(P1) 周(P2) 公(P1)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爲孔子哀嘆自己體衰年老的辭句。後多作爲瞌睡的代稱。
年級字:門(P1) 戶(P1) 之(P2) 見(P1)
《新唐書·韋雲起傳》:“今朝廷多山東人,自作門戶。”
年級字:神(P1) 龍(P2) 見(P1) 首(P1)
清·趙執信《談龍錄》:“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年級字:固(P1) 執(P4) 己(P1) 見(P1)
年級字:見(P1) 時(P1) 知(P1) 幾(P1)
年級字:捉(P2) 襟(P5) 見(P1)
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爲顧此失彼,處境困難。
《莊子·讓王》:“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年級字:見(P1) 機(P2) 行(P1) 事(P1)
年級字:相(P1) 形(P2) 見(P1)
形:對照;絀:不夠,不足。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出不足。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他一個部曹,戴了個水晶頂子去當會辦,比着那紅藍色的頂子,未免相形見絀。”
年級字:見(P1) 義(P3) 勇(P2) 爲(P2)
年級字:敬(P2) 陳(P2) 管(P2) 見(P1)
敬陳:恭敬地陳述;管見:從管子裏觀看東西,所見極小,指淺陋的見解。畢恭畢敬地闡明自己淺陋的見解或建議。多用於自謙詞。
年級字:曝(P5) 書(P1) 見(P1) 竹(P1)
年級字:見(P1) 善(P2) 必(P2) 遷(P5)
唐·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以陛下天姿英聖,儻加之見善必遷,是將化蓄怨銜恩,反過差爲至當。”
年級字:立(P1) 竿(P2) 見(P1) 影(P2)
在陽光下把竿子豎起來,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見到功效。
漢·魏伯陽《參同契》卷下:“立竿見影,呼谷傳響。”
年級字:廣(P2) 見(P1) 洽(P6) 聞(P2)
唐·楊炯《百泉縣令李楚才神道碑》:“雄才壯思,首九奏而和八音;廣見洽聞,披五年車而誦三篋。”
年級字:真(P1) 知(P1) 灼(P5) 見(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年級字:見(P1) 機(P2) 而(P1) 作(P2)
年級字:白(P1) 日(P1) 見(P1) 鬼(P2)
大白天看見鬼。指工部四曹無事可做,非常清閒。後泛指事情離奇古怪或無中生有。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年級字:見(P1) 慣(P3) 司(P1) 空(P1)
年級字:見(P1) 義(P3) 勇(P2) 為(P2)
年級字:少(P1) 見(P1) 多(P1) 怪(P1)
見聞少的人遇到不常見的事物就覺得奇怪。後常用來嘲笑見識淺陋的人。
《抱朴子·神仙》:“夫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漢·牟融《牟子》:“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謂馬腫背。”
年級字:我(P1) 見(P1) 猶(P5) 憐(P2)
猶:尚且;憐:愛。我見了她尚且覺得可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
年級字:一(P1) 知(P1) 半(P1) 見(P1)
清·方以智《東西均·道藝》:“詎知後世之門庭張網者,偶竊一知半見,謂人悟門,便住門限上,登曲錄牀,此生不可復下。”
年級字:圖(P2) 窮(P3) 匕(P0) 首(P1) 見(P1)
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年級字:眼(P1) 不(P1) 見(P1) 為(P2) 淨(P2)
指心裡不以為然,但又沒有辦法,只好撇開不管。也在懷疑儀器不干淨時,用作自我安慰的話。
宋·趙希鵠《調燮類編·四·蟲魚》:“凡販賣蝦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酒之,則鮮美可愛,所謂眼不見爲淨也。”
年級字:小(P1) 巫(P4) 見(P1) 大(P1) 巫(P4)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一山還有一山高比喻自己是小巫,知識和能力相差甚遠,無法比較,勉勵以謙虛的態度處世。
除了能力、技術之外,後來也應用於事物的規模。
巫:法師。
指小巫見到大巫的時候,法術的能力比不上大法師。
《太平御覽.卷七三五.方術部.巫下引莊子》:「小巫見大巫,拔茅而棄,此其所以終身弗如也。」
漢.陳琳〈答張紘書〉:「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年級字:開(P1) 口(P1) 見(P1) 喉(P4) 嚨(P5)
年級字:殺(P4) 人(P1) 不(P1) 見(P1) 血(P3)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年級字:日(P1) 久(P1) 見(P1) 人(P1) 心(P1)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九:“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年級字:見(P1) 物(P1) 不(P1) 見(P1) 人(P1)
只看到事物,看不見人。指片面強調物質條件,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年級字:烈(P2) 火(P1) 見(P1) 真(P1) 金(P1)
真金是不怕烈火燒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鑑別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關鍵時刻最能考驗人。
年級字:眼(P1) 不(P1) 見(P1) 爲(P2) 淨(P2)
指心裏不以爲然,但又沒有辦法,只好撇開不管。也在懷疑儀器不乾淨時,用作自我安慰的話。
宋·趙希鵠《調燮類編·四·蟲魚》:“凡販賣蝦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酒之,則鮮美可愛,所謂眼不見爲淨也。”
年級字:攫(P0) 金(P1) 不(P1) 見(P1) 人(P1)
年級字:眼(P1) 不(P1) 見(P1) 心(P1) 不(P1) 煩(P4)
比喻只要沒有看見或不在眼前,也就不會爲這操心或煩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任憑你們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
年級字:聞(P2) 名(P2) 不(P1) 如(P2) 見(P1) 面(P1)
《北史·列女傳》:“吾聞聞名不如見面,小人未見禮教,何足責哉。”
年級字:百(P1) 聞(P2) 不(P1) 如(P2) 一(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意料不到的反應,稱讚或表達一種敬意。
「百聞」聽得很多次。
「不如」比不上,不及。
「一見」親眼見到一次。
意料不到的反應,稱讚或表達一種敬意。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目(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年級字:千(P1) 聞(P2) 不(P1) 如(P2) 一(P1) 見(P1)
《陳書·蕭摩訶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年級字:伸(P2) 手(P1) 不(P1) 見(P1) 五(P1) 指(P2)
清·頤瑣《黃繡球》第四回:“走入一間小房,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腳踏下去,七高八低,都是泥土。”
年級字:傳(P2) 聞(P2) 不(P1) 如(P2) 親(P1) 見(P1)
《後漢書·馬援傳》:“臣愚以爲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年級字:耳(P1) 聞(P2) 不(P1) 如(P2) 面(P1) 見(P1)
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
年級字:英(P1) 雄(P1) 所(P2) 見(P1) 略(P3) 同(P1)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讚美的話。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
年級字:聽(P1) 見(P1) 風(P1) 就(P1) 是(P1) 雨(P1)
剛聽到一點兒風聲,就當要下雨了。形容聽到一點風聲就竭力附和渲染。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他們做都老爺的,聽見風就是雨,皇上原許他風聞奏事,說錯了又沒有不是的。”
年級字:撥(P4) 雲(P1) 霧(P3) 見(P1) 青(P1) 天(P1)
只有推開密佈的雲霧才能看到湛湛藍天。比喻衝破黑暗,見到光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撥雲霧而見青天!”
年級字:八(P1) 字(P1) 沒(P1) 見(P1) 一(P1) 撇(P6)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卷三:“《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於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今通常作“八字沒見一撇”。
rén zhě jiàn rén zhì zhě jiàn zhì
年級字:仁(P3) 者(P1) 見(P1) 仁(P3) ,(P1) 智(P3) 者(P1) 見(P1) 智(P3)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
年級字:醜(P3) 婦(P2) 總(P2) ,(P1) 得(P1) 見(P1) 公(P1) 婆(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十六回:“醜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chóu rén jiàn m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見(P1) 面(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yī yè zhàng mù bù jiàn tài shān
年級字:一(P1) 葉(P1) 障(P4) 目(P1) ,(P1) 不(P1) 見(P1) 泰(P4) 山(P1)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爲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dōng xiàng ér wàng bù jiàn xī qiáng
年級字:東(P1) 向(P1) 而(P1) 望(P2) ,(P1) 不(P1) 見(P1) 西(P1) 牆(P2)
《呂氏春秋·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lù jiàn bù píng bá dāo xiāng zhù
年級字:路(P1) 見(P1) 不(P1) 平(P1) ,(P1) 拔(P4) 刀(P1) 相(P1) 助(P1)
在路上遇見欺負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幫助受害的一方。舊時爲人們所稱道的一種俠義行爲。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rú wéi qí shēng rú jiàn qí rén
年級字:如(P2) 聞(P2) 其(P2) 聲(P1) ,(P1) 如(P2) 見(P1) 其(P2) 人(P1)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
年級字:無(P2) 面(P1) 目(P1) 見(P1) ,(P1) 江(P2) 東(P1) 父(P1) 老(P1)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jiàn zhī bù qǔ s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見(P1) 之(P2) 不(P1) 取(P2) ,(P1) 思(P2) 之(P2) 千(P1) 里(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二八:“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張協狀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買本看。”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míng bai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明(P1) 白(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zhǐ jiàn shù mù bù jiàn sēn lín
年級字:只(P1) 見(P1) 樹(P1) 木(P1) ,(P1) 不(P1) 見(P1) 森(P2) 林(P1)
毛澤東《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mí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明(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元·李政遠《還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着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
míng chá qiū háo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shì ér bù jiàn tīng ér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而(P1) 不(P1) 見(P1) ,(P1) 聽(P1) 而(P1)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jiàn kě ér jìn zhī nán ér tuì
年級字:見(P1) 可(P1) 而(P1) 進(P1) ,(P1) 知(P1) 難(P2) 而(P1) 退(P2)
漢·荀悅《漢紀·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年級字:一(P1) 葉(P1) 蔽(P5) 目(P1) ,(P1) 不(P1) 見(P1) 泰(P4) 山(P1)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就連泰山也看不到。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質。
shì zhī bù jiàn tīng zhī bù wén
年級字:視(P1) 之(P2) 不(P1) 見(P1) ,(P1) 聽(P1) 之(P2) 不(P1) 聞(P2)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zhì zhě jiàn zhì rén zhě jiàn rén
年級字:智(P3) 者(P1) 見(P1) 智(P3) ,(P1) 仁(P3) 者(P1) 見(P1) 仁(P3)
語出《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zhē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睜(P4)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相公所見極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睜,這幾日何如好過!”
yī rì bù jiàn rú gé sān qiū
年級字:一(P1) 日(P1) 不(P1) 見(P1) ,(P1) 如(P2) 隔(P3) 三(P1) 秋(P1)
一天不見,就好象過了三年。形容思唸的心情非常迫切。
dú shū bǎi biàn qí yì zì xiàn
年級字:讀(P1) 書(P1) 百(P1) 遍(P2) ,(P1) 其(P2) 義(P3) 自(P1) 見(P1)
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