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由(P1) 衷(P6) 之(P2) 言(P1)
年級字:莫(P2) 衷(P6) 一(P1) 是(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不能決定哪個是對的。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諸將或言固守待援,或言決一死戰,或言到臨安求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年級字:合(P1) 衷(P6) 共(P1) 濟(P4)
謝彬《民國政黨史》第四節:“進步黨亦感兩黨提攜之必要,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濟。”
年級字:天(P1) 誘(P6) 其(P2) 衷(P6)
年級字:沒(P1) 衷(P6) 一(P1) 是(P1)
郭沫若《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年級字:言(P1) 不(P1) 由(P1) 衷(P6)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裏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爲信,中同衷。”
年級字:和(P1) 衷(P6) 共(P1) 濟(P4)
衷:內心;濟:渡。大家一條心,共同渡過江河。比喻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尚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魯語下》“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
年級字:無(P2) 動(P1) 於(P2) 衷(P6)
衷:內心。心裏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着這位制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於中了。”
qíng dòng yú zhōng ér xíng yú yán
年級字:情(P2) 動(P1) 於(P2) 衷(P6) 而(P1) 形(P2) 於(P2) 言(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指內心對一些事情產生由衷的感受並轉變成言語。